
第二章 不堪回首靖康事
战争,不是纸上谈兵
1.
汜水关属古成皋县,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十六公里的汜水镇。关隘高筑在汜水西面的大伾山上,南面连接中岳嵩山,北面是黄河天堑,山岭纵横,险峻异常,当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为洛阳东边的天险和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西周穆王曾经在这儿猎虎,并建造“虎牢”困虎,故又名虎牢关。而成就虎牢关赫赫威名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在这儿截击窦建德,围城打援,一举擒杀两大反王,顺利清扫了影响一统天下的割据势力。
大宋抚有中土,将天下分为一十五路,建四京。现在的四京均在宋人之手,特别是东京,有宗泽坐镇,金人数犯不下,兵锋一偏,准备转掠西京洛阳。宗泽觉察到了金人的意图,率先赶到汜水关凭关守险,挡住了金人的去路。
2.
金人连日攻关不下,就在关前列开阵势,显耀兵威。有一名骑将在关下叫阵骂骂咧咧,大爆粗口。
岳飞对宗泽说,咱们中原士兵总觉得金人剽悍难以战胜,往往仗还没打,胆气先怯,其实金人也是人,和我们没有什么分别。他们所恃的不过骑兵、重甲和弓矢,关下这员金将骑烈马,披重甲,全身上下包得严严实实的,自以为所向无敌,还敢在下面显凶逞能,且看我取他性命。
说完,取来一张铁胎硬弓,弯弓搭箭,两臂使力,弓弦绷紧,弓身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惊得旁边所有的将士眼睛瞪得大大的,无不膺服他的神力。
3.
弓满,如月,箭头随着那金将来来往往的身影移动……终于定准,释弦,嗖一声弓鸣,箭出,疾如闪电,快似流星,该虏骑“应弦而毙”,翻身跌落尘埃,而羽箭竟然穿透虏骑的颈脖,带着污血,挟着尖锐的风声,向前飞行了好远,才插在地上。
关上的军士一起欢呼,声音犹如岳撼山崩。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喝彩的欢呼声还没停歇,岳飞已经从箭筒里抽出了第二支箭,这次,他的目标是金兵大阵里的那些负责掌旗的旗手。
这些“孰旗者”站在金兵队列的中央,而金兵的队列距城下有百步之遥,在普通弓箭射程的两倍之外了。
不幸的是,他们今天遇上的是天生神力、射技精湛的岳飞!
4.
死亡的气息已悄悄向他们袭来。
“嗖”,一道凌厉的风声响过,站在最中间的金兵旗手翻身倒地,飘扬在半空的大旗在风中摆了几摆,轰然跌落。
金兵阵营里的人还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嗖”,又一道风声,紧接着左翼的旗手惨叫着倒地。金兵全蒙了,一个个惶惑不安、不知所措,又一道风声伴随着惨叫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第三个旗手被射死了。
宋军万人齐声喝彩,士气大振。
等金兵搞清楚这个状况,已经连接死了五六名旗手,吓得其他正在执旗的旗手惶恐四顾。
岳飞不失时机地向宗泽请战,他说,现在敌众正乱,出关掩击,定会获胜。
宗泽同意了他的请求。
5.
战斗中,岳飞为了继续激励战士的斗志,将自己的头盔摘下,“被发”,挥两柄四刃铁锏,“直犯虏阵”。宋军士兵看得热血沸腾,人人高呼杀贼,个个奋勇争先,以一当百,“大破之,追奔数十里”。
这一战,岳飞“纵骑突擎”,大败金兵,“夺甲、马、弓、刀以献”。为虎牢关的历史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辞家壮志凭孤剑,报国先声震两河。
接下来,双方又相持了十多日,金兵被耗得神疲力倦,终于灰溜溜地退走了。
从汜水关回到东京,宗泽将岳飞升为统制官,经常与他彻夜长谈,很欣赏他的才华、勇气和资质。
6.
有一次,他语重心长地对岳飞说:“以你的勇智才艺论,堪称一流良将。但你偏好于野战,而对古战阵法极为轻视,这样不行。现在嘛,作为一个偏将还可以,但要成为统率三军的大将,岂可不习兵书阵法?!”(“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说完,从案桌上取出几本阵图兵法相授,其中有宋太宗赵光义绘制的《平戎万能全阵图》和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所编写的《武经总要》。
当初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光义呕心沥血,费尽心机专门针对辽人的骑兵军团研究出了一套步兵的布阵图。
7.
骑兵骑在马背上奔驰驱策可以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高速机动的骑兵部队就是冷兵器时代的机械化部队,具有大规模杀伤力!但是,中原马匹奇缺,即使有本地圈养的马匹,也因比较矮小、速度慢、耐力不足、爆发力欠佳,和辽人的马匹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因而和辽人作战就不得不考虑如何以自己的步兵优势去对抗骑兵。
和辽人相较,宋军的优势是掌握了高超的锻造技术,武器精良,战甲一般用铁制造,防护性能好,如果能组成科学的步兵方阵,就能在正面作战中所向无敌。
8.
赵光义和他领导下的军事团体经过反复的推演和刻苦的研究,在古人留下的八阵图的基础上,结合了宋朝特有的神臂弓、子母弩等特种武器,由弩兵、盾牌兵、长槊兵、重步兵、骑兵和机动步兵等多样兵种排成大阵,画成图形,在实际中操练,层层叠叠,变化无穷。
《武经总要》,既把“古阵法”都绘制成图,也把“古阵法”、“大宋八阵法”都绘图说明,并在《阵法总说》中强调说:“孙武云‘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破’,不用阵法,其孰能与于此乎?”
9.
也从仁宗一朝开始,《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经典兵书被汇编在一起,宋神宗于元丰三年(1080年)命令当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组织力量校定、汇编、出版上述七书。校定后的这七部兵书命名为《武经七书》,共二十五卷。这是北宋朝廷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来的武学经典。《武经七书》和《武经总要》,成为了各地方军事学校的必修课程。
得到这样的奇书,岳飞如获至宝,欢喜不尽。
然而,才粗读一遍,岳飞便将书束之高阁,置之不理。
为什么会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