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154】
读物本·纪录片《中国》第三季七【模范】丨周涛原配
作者:My沐小雨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联系作者】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578
3
4
4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七【模范】丨周涛原配 (来源:解说词整理来自芒果TV纪录片《中国》,仅供习读,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进行删减)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3-05 15:52:36
更新时间2025-05-13 12:07:35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中国 第三季:模范(7)

编者的话:提供原央视主持人周涛的原配语音

               <纪录片的配乐看选读主持,请自配>

电视纪录片这东西不要用文字跟读原配,原配仅做充耳及内容了解

1、(西来的冶金技术经由中国化改造,创生了一个璀璨夺目的青铜盛世。瑰丽奇伟的青铜文明,将张扬的王权、虔诚的信仰、精湛的科技以及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和精神追求凝结在一起,也完成了中原礼文化的最初铸造。)

这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铸造,工匠们的目标是一尊铜制的鼎,一尊史无前例的鼎。他们刚刚用泥土完成与铜鼎等大的陶具,这个实心陶具在当时的铜器制作工艺中有一个标准的称谓“模”。工匠在这个模上庄重地刻下三个字,后母辛。“后”在甲骨文里意指伟大、尊贵,“后母”是对商王王后的尊称,“辛”则是这位王后的庙号。铜鼎就是为了纪念去世不久的王后“辛”专门制作的,这将会作为她的随葬一并埋入地下。

2、铜被融化成液体,做好了以新模样面世的准备。此时,中国历史正处于商王朝时期,铜的冶炼在中国本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商朝的工匠可以用滚烫的铜液熟练制作出符合各种需求的器物。

人类早期冶炼的铜是红铜,过于柔软,缺少硬度。经过无数次尝试后他们发现,在红铜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锡和铅后,铸造出的器物硬度会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铜合金在冷却后会呈现出明亮而高贵的金黄色。所以,当时的中国人也把铜叫做“金”。或许是为了表达美好的寓意,用铜液制作出的器物也被称为“吉金”。

3、鼎的制作不同于兵器或者农具,造型更加繁复多样。当时的中国人为此研发出一种特别的铸造工艺,被称为复合范铸技术。工匠们打磨做好的“模”之后,会在外部涂上一层泥,这层泥被称为“范”,模和范之间形成一个空腔,也被称为“型腔”。顾名思义,腔的造型就是未来铜器的造型,腔的宽度就是器壁的厚度。

将温度高达1000多度的铜液浇灌进模范之内,剩下的工作就是等待,等待溶液冷却。黑暗的型腔内,铜液渐渐凝固,泥做的范已被高温烧成陶。完成的时刻到了,工匠把包裹在外的范打碎,一个散发着耀眼光芒的巨大铜鼎破壳而出。

4、这是艺术与美的创造,彰显着当时冶炼技术所能达到的极致;这也是王权力量的产物,代表着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新高度。这尊金光闪闪的鼎在历经未来岁月的洗礼后,会氧化变成庄重深邃的青绿色,今天的我们称它为青铜器。“青铜器”不仅仅是一类器物的统称,它指称了人类发展史的一个阶段——青铜时代,而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从模和范中诞生的精美力作即将成为国之重器。

柒·模范


5、铜是人类最早能熟练驾驭的金属,它来自这种名为孔雀石的翠绿色石头。没有人知道石头里的秘密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只知道这种漂亮的石块常常被先民拿来做饰品。也许是一次偶然,孔雀石遇到了火,它在热烈的灼烧下融化了,铜就这样不经意间与人类相逢。

迄今我们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铜制品是距今1万年前后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西亚地区先民打制的铜针、铜锥和铜珠。大约7000年前,欧洲的巴尔干群岛到亚洲安纳托利亚一带的先民陆续掌握了冶炼铜的技术,这种技术像一股大潮,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

6、距今6000多年至4000多年,中国大地上开始有了使用铜的痕迹。最先迎接这场新技术革命的西北地区先民留下了为数不多但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铜器,散落于今天的新疆、甘肃、陕西等地,这些被零星发现的铜器主要是小型生活用具。

这为我们隐约勾画出一条史前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起源于西亚的冶金术经由中亚,从新疆和甘青地区进入中国,但中国人为这项技术赋予了超越技术本身的、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意义。传说中,第一个这样做的是有治水之功的禹。

7、传说中禹是夏朝的创建者,夏朝建立之后,九州安稳、四海升平,百姓和国家都逐渐富庶起来。据说到了夏朝建立的第四年,普通老百姓家就有九年的粮食储备,而国家积需的粮食30年都吃不完。于是有大臣请示禹,现在各州缴纳的税赋太多了,应该做点什么呢?禹决定用各州缴纳的贡金筑九尊铜鼎,一州一鼎,鼎上铸有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九鼎象征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铸成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这是禹成为九州之主的象征,也意指天下一统。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