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橘抒情托物言志—咏橘古诗词赏析(一)
整理者:無極整理,胸无点墨
文本仅用于朗读练习交流,禁止挪用
(文中如出现错漏,请在评论中告知我,谢谢)
作者 川雪
橘树是江南大地冬天的明星树。当寒风劲吹、万木凋零之时,橘树仍然以自己的本性抗御着寒气的侵袭,保持着苍绿的枝叶,为萧瑟的大地呈现着一份绿意。橘树的这种品格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关注,从战国时期的屈原开始,出现了许多咏橘的佳作。
.
.
先看屈原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lái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yǎn棘,圆果抟tuán兮。青黄杂糅róu,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yùn宜脩xiū,姱kuā而不丑兮。
嗟jiē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kuò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中期楚国人,据记载他的出生地是湖北的秭归。屈原是贵族出身。他在青年时代就在楚怀王的宫廷任职,曾任左徒、三闾lǘ大夫等官职。楚怀王最初曾与他有过“成言”,答应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但楚怀王身边有宠姬郑袖和令尹子兰、上官大夫等一群腐败官僚,他们捏造罪名,陷害屈原,把屈原排斥在执政集团之外。后来顷襄王继位,又先后两次把屈原放逐于汉北和江南。
由于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目睹国破家亡的惨状,投入长沙附近的汨罗江自尽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伟大爱国诗人,对后世影响极大。屈原学习民歌,创成了“楚辞体”这种完全新颖的诗歌体式。最有名的长诗是《离骚》。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属于屈原早期的作品。这是一首以物拟人的抒情咏志诗。
在战国时期,盛行纵横游说的风气,游说者“朝秦暮楚”,随机改变依附的门庭,并不以为是耻辱。屈原完全不同于这种揣摩抵掌、竞求富贵的利禄之徒,《橘颂》就是通过对橘树的赞美,抒发了自己独立不移、不求私利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
咏物抒情诗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体式。写这种诗要求作者把吟咏的自然物加以人格化,特别要使它成为诗人自己的性格化身,达到咏物即是咏人,物我一体化,以我观物,以物状我,这样,全诗虽不着“我”一字,却又无处不是写“我”。这在艺术手法上,就是人化自然的我与自然同化法。屈原从青少年时代就充聚“内美”,又重之以“修能tài”,平日以身许国,期望济世安民,他的这种品格养成之后,构成了立身处世的本性,任何外在环境的变化,都不会使之改变。这可以称之为矢志不移的坚定性。
屈原颂橘,由橘树的不可侵夺的习性,写到它的根深本固,从它的绿叶白花,写到它的圆满成果,赞扬它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植根深固,不怕冰雪纷飞。这样“独立不迁”、“深固难徙”,并且是“苏世独立”、“淑离不淫”的嘉树,它不是迥异于那些夭桃、柔柳,弱草、闲花吗?在古典诗歌中,以树为专有描绘对象,并在对象中如此自觉地使之成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橘颂》是最早的开创,这是上古诗歌史上以自然为题材的艺术审美的卓越成功。
.
.
《橘颂》全诗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姱kuā而不丑兮”,缘情咏物,以咏物为主;第二部分从“嗟jiē尔幼志”至结尾,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成一体,极富感染力。
“橘”是楚地特产的嘉树,是楚国人民精神的象征。诗人对橘树的赞颂,实际上是对楚国人民优良品质的赞颂,也是诗人高尚人格的自我写照。
作为一首咏物抒情诗,首先要对所咏之物进行描绘,使其形象鲜明、生动。诗人正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从橘树的外形和内质两个方面作了细致的描绘,把一个形象美好、品质高洁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一开篇,先写出了橘树的出生地,它是为天所授生在南方楚国的嘉树,它一生长就习惯了南国水土,植根于楚国大地,不能任意将它迁移到别的地方去,这是赞美橘树的禀性正直,不随遇而安,突出了它热恋故土,坚定专一的情志。
接着描绘橘树的形态:春天绿叶缀着白花,繁荣绚丽,多么可爱;夏天层层枝叶繁茂,尖刺锐利,护卫着树枝,圆圆的果实,惹人喜爱;秋天果实成熟,青黄杂糅róu,颜色灿烂,更加美丽动人。诗人抓住橘树的生长特点,按其生长过程,从不同的侧面对橘树的形态作了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它的外表美。同时橘树还具有精美的内质。它的果实内瓤明亮,洁净不染,就像表里如一、道德高尚的君子。不仅如此,它还香气宜人,真是美好绝伦,无可比拟。这样,诗人从不同的侧面对橘树的形象作了动人的描绘和热情的赞颂,为下文抒情述志打好了基础。
“嗟jiē尔幼志”一句,领起了诗人对橘树品质的赞颂,这种赞颂不是就树赞树,而是把橘树作为人格化的年青人的形象来赞颂的,将树的习性与人的品性融为一体,赞词的内容和感情比前一部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加强。首先从抱负、志趣赞起。橘树从小就具有与众不同的志趣,这就是“独立不迁”、“深固难徙”,以故土为本,不随遇而安。诗人为什么反复强调这种“不迁、“难徙”的品性?因为这种热恋故土的品性与热爱祖国的情操是一致的,而这正是诗人的思想基础,是他一生立身行事的准则,这在当时土大夫择君而从、朝秦暮楚的时代风尚下具有特别的意义,反映了诗人年青时就立下了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崇高志向。
接着诗人赞美橘树“苏世独立”,具有清醒的头脑;“闭心自慎”,具有洁身自好的情操、谦虚谨慎的作风;“秉德无私”,具有公正无私的品德;“梗其有理”,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在诗人的笔下,这哪里是树,简直是理想人格的化身!诗人塑造的橘树这一艺术形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长友兮”、“可师长兮”、“置以为像兮”这几句自抒胸臆的赞词,不仅是对橘树品格的由衷赞颂,更是诗人道德品质理想追求的真实表露。
.
.
这首诗是屈原的早期作品,在整个《楚辞》中别具一格。这虽然是首咏物诗,但由于诗人抓住了橘树的生理特性和生长特点,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加以描绘,并把它与某类人物的品格作了恰切的类比,因而所咏之物不觉抽象,所颂品质也不觉空泛,达到了“树”“人”合一,融为一体。同时由于诗人在描绘所咏之物时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寄托了自己的情趣志向,因而使所咏之物充满了人的灵性,所抒之情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咏橘古诗词赏析(二)
作者 川雪
受屈原《橘颂》诗的影响,两汉以后,咏橘诗逐渐兴起,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咏橘佳作。
东汉无名氏的《橘柚垂华实》,咏橘见志,生动形象: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此诗产生于东汉。主人公借橘柚为比,表示自己怀抱高才被闲置不用,希望得到有力者的荐引。全诗通篇将橘柚人格化,除头两句外,都用第一人称,让橘柚自我表白,情感表现得很真切。
此诗当是出身寒微的士人所作。作者好不容易结识了一位显贵,委身于这位显贵的门下,期待引荐,但久不见动静,因而不免焦灼、怨望,作此诗投献,以期动其恻隐之心。
这是一首比兴体的作品,诗人借橘柚为比,来写自己的遭际和心愿,咏橘见志。这首“古诗”的写法当受到屈原《橘颂》的启发,但用意却不同。
此诗开头写道:“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前句着一“垂”字,见出佳果累累,后句以一“乃”字转折,见出所生非地、难为人知的遗憾。可见此橘并不“壹志”于“不迁”,而是觉得自己具备这样的美质,就要见食、见用。这是比喻自己本是怀才而隐居的人。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这里用第一人称。听说某公喜好我的甘美,我就暗暗自个修饰起来。表现了橘为人知时的欣喜、投其所好的心计。一旦听说就如此这般,也见出它的急不可待。由不为人知到为人知,这是橘的命运的一大转折。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果然得以进献于某公了,托身于珍美光洁的玉盘中,更觉得殊荣莫比。这句顺承前句,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快意。下句略作顿挫,说经历年月期待主人品尝。这既见它心情的迫切、专注,又微露主人的倦怠、冷淡,似有不祥的预兆。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到底愿望还是落空了,主人不赏识我的美质。“芳菲”,是香气,“青黄”,是美色,也就是屈原《橘颂》所云“纷缊yùn宜修”“青黄杂糅róu”。一个“忽”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似为人知、终究还不见用,这又是一大转折,也是命运挣扎中的失败。这两句以橘柚具芳香而不能中人之意,比喻自己虽怀才而不见用,年华空掷。
.
.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这两句是在“青黄忽改色”时还希望主人见食,主人见食它才能广为人知,若否,那就没有指望了。这是它忍着满腔的痛愤向主人恳求,见出心中的委屈、痛苦。这是希望在位者推荐的意思。此时它还没有完全绝望,用语也显得较委婉,可谓哀切。
此诗通篇将橘人格化,除头两句外,都用第一人称,让橘自我表白,它的希冀,它的用心,它的欣喜,它的怨望,表现得很是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