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央嘉措传9
1.二.从暗战到明争:桑结嘉措与拉藏汗的决裂
~被中软玉似的人儿,是我天真烂漫的情人。
~你是否用假情假意,要骗我少年财宝?
——仓央嘉措情歌
在仓央嘉措的眼里,只有虚情假意的情人才会用诸般的逢迎与心计来“骗我少年财宝”。他不知道,老谋深算的桑结嘉措和野心勃勃的拉藏汗永远怀着更深的心机,要从他身上骗取更多的财宝。
但是,桑结嘉措面对着拉藏汗,棋逢对手之下,单靠“骗”已经无济于事了,最后只能诉诸暴力,采用更加强硬的手段。1704年,桑结嘉措买通了拉藏汗的一名侍从,暗中在食物里放了毒药,拉藏汗和随行的大臣们尽数中毒。
事情刚刚发作的时候,拉藏汗等人完全不知所措,并没有想到这是毒药所致,从症状看,很像是遭了传说中宁玛派的一种密术。情急之下流言四起,而正如前文讲过,仓央嘉措一来出生于宁玛派故地,二来他的前世,即五世达赖,素来以精通宁玛密术闻名,便有人怀疑这是仓央嘉措使出的手段,毕竟转轮王和成吉思汗不可并立呀。
2.宁玛密术源自莲花生大师,而莲花生降妖伏魔的传说早已经深入人心,甚至直到将来十三世达赖的时候仍然以密术御敌,所以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一旦遇到了难以捉摸的反常现象,往往会联系到密术上去,就像在西汉王朝的武帝时代,人们一遇到同类的现象便首先会想到是巫蛊作祟。
面对着这种传言,拉藏汗将信将疑,但他出色的政治嗅觉一下子便把头号嫌疑人锁定在桑结嘉措身上。的确,这件事纵然当真是仓央嘉措的密术所为,也一定出自桑结嘉措的授意,毕竟仓央嘉措只是一个毫无机心的大孩子,他的心里只有美酒、欢歌与爱情,哪里会想到伤害别人呢?
彻查之下,果然查到了下毒之人,也顺藤摸瓜地审出了幕后的指使。“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的住持亲自出马,为拉藏汗和他的大臣们解了毒。身体才稍有好转,拉藏汗便不敢在拉萨多作耽搁,起程去达木(今西藏当雄县)疗养,同时向西藏各界公布了桑结嘉措的罪状。
3.桑结嘉措弄巧成拙,失去了道义的支持,也就等于失去了民心的支持,当务之急便是赶紧撇清自己,说自己对下毒之事一无所知,整件事恐怕都是拉藏汗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就连那个仓央嘉措施展密术的传言也是拉藏汗的一计,目的是离间自己和黄教的关系,并以黄教派出要人为拉藏汗治疗的举动来证明黄教和仓央嘉措活佛与此事无关。
老百姓从来都是偏听偏信、先入为主的,所以对于政治家而言,控制了舆论也就等于赢得了民心。当时,无论是桑结嘉措还是拉藏汗,都没有能力控制拉萨的舆论,但拉藏汗显然比桑结嘉措更明白舆论的力量,以大量的人手,不住地在各种场合上以受害人的姿态谴责着桑结嘉措的阴险卑鄙。
拉藏汗也很明白恶人先告状的道理,不管自己是不是恶人,只要先告了状,把声势造出来,真相和正义基本就属于自己一边了。何况这个状告得是那么地合情合理,足以赢得任何一名善良人士的同情。
4.波诡云谲的政治呀,在这一场下毒事件中,作为加害人的桑结嘉措反而变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而作为受害者的拉藏汗却因此而获得了他最想要的东西——一个借口,对西藏出兵的借口。
一切似乎都在拉藏汗的计划当中。从表面上看,他因为中毒之后需要疗养,所以从拉萨退回了达木;而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拉藏汗在拉萨并没有多少驻军,达木却是他的大本营,有足够的军队可供调度。于是,拉藏汗在身体刚刚“养好”之后,打着复仇的正义旗帜,统率着达木一带的蒙古军队,声势浩大地向拉萨进军了。
根据《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的内容,拉藏汗的军队在拉萨近郊遭遇了桑结嘉措的抵抗,双方交战三次,桑结嘉措大败,藏兵被斩杀近百人。藏人的使者奉仓央嘉措的名义进行调解,双方同意各自退让一步,桑结嘉措引咎辞职,退居日喀贡嘎尔城,拉藏汗则退往招地。
5.而据藏文史料的记载,拉藏汗兵分三路,其中自己亲率一路,夫人策凌达什率领一路,分进合击,形成了一个对拉萨的包围圈。桑结嘉措兵力不支,只好答应辞去第巴的职务,避居贡嘎尔宗,第巴的权力由拉藏汗接管。
政治斗争一旦撕破了脸皮,往往非要斗到你死我活不可,大家信奉的原则都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桑结嘉措若真以为交出权力之后便可以颐养天年,那便大错特错了。拉藏汗的夫人策凌达什是个狠角色,不但会带兵打仗,政治头脑还很灵活,在得知桑结嘉措隐退之后,迅速派人赶往贡嘎尔宗,擒下了桑结嘉措,把他押到了拉萨附近的堆龙谷地。
在此之前,尽管黄教的高僧们也对桑结嘉措的擅权颇有微词,但每个人都明白,黄教之所以能够统率全藏,主要就是依靠两大支柱:宗教支柱是达赖活佛,政治支柱是桑结嘉措。
6.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眼看着纵情声色,不问教务,如果桑结嘉措再倒了,全藏的政教大权就该被重新洗牌了,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情况。纵使桑结嘉措真的对拉藏汗下过毒,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但无论为了黄教的利益还是藏人的利益,都必须保住他。
最合适的调解人自然就是哲蚌寺的住持,毕竟当初是他为拉藏汗疗过毒,说起话来总还方便一些。拉藏汗马上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接受调解,放过桑结嘉措,日后必然招致他的反扑;如果不接受调解,一定致桑结嘉措于死地,势必得罪黄教,也得罪了哲蚌寺这个恩主,在道义上首先便站不住脚。
拉藏汗会怎么办呢?——他接受了哲蚌寺的调解,但在黄教僧侣们随着拉藏汗的使者,带着拉藏汗的手令,赶到堆龙谷地的时候,策凌达什这个工于心计的女子却已经抢先一步“不经拉藏汗命令”地杀死了桑结嘉措。
7.事情还有第三种说法:据一名蒙古贝勒的使者的亲身见闻,先是拉藏汗手下的一名将军活捉了桑结嘉措的儿子,在将他押送拉萨的途中,仓央嘉措亲自率领数百人抢回了他。拉藏汗闻讯后立即进兵,在拉萨之东一日之程的地方与藏军激战。藏军溃败,桑结嘉措带着妻儿退避到日喀贡嘎尔城,拉藏汗即亲率五百蒙古骑兵以急行军赶到,捕获桑结嘉措,派人押解至堆龙谷地,正在当地驻军的策凌达什立即将他斩杀。事发在1705年9月,整个西藏都为之一震。
是的,整个西藏都为之一震,只除了仓央嘉措一个。
天真的他甚至有些松了口气的感觉,那个讨厌的、一向束缚着自己,甚至刺杀过自己最宠信的随从的第巴大人终于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陪自己打过鸟枪、射过箭、喝过酒、唱过歌、流连过拉萨街头的拉藏汗,未来的日子也许会因此而轻松不少吧?
8.但他错了,不可避免地错了。他那诗人的头脑何尝想到,拉藏汗当初的种种逢迎、诸般示好,无非是借着拉拢这位活佛而制衡桑结嘉措罢了,如今桑结嘉措已死,拉藏汗的眼里哪还有他这位活佛呢?不仅如此,让仓央嘉措更没有想到的是,在桑结嘉措死后,自己竟然成了拉藏汗下一个要除掉的目标。
三.是假活佛还是迷失菩提?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相思。
——仓央嘉措情歌
第一最好不相见,第二最好不相识。仓央嘉措此时此刻的感叹,多少有些像他同时代的满洲诗人纳兰容若为一段友情而叹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初见时那个欢乐而爽直的拉藏汗怎么一转眼就像变了个人,看向自己的眼光不仅冰冷,而且满带着杀意?
除了仓央嘉措,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为了什么。
9.杀掉了桑结嘉措、任命了“自己人”隆素为新第巴的拉藏汗终于被成功的喜悦冲得有些飘飘然了,对于蒙古人,他以固始汗自比;对于藏人,他宣称自己是伟大的护教者墀松德赞的化身。
既然提出了这个口号,拉藏汗便事事以墀松德赞为比附,当然,这很可能是他精心设计的一幕:拉藏汗自己若是墀松德赞的化身,新任第巴隆素自然就是墀松德赞手下的第一护教功臣巴赛囊了,而正如墀松德赞为藏人带来了寂护与莲花生两位大师,拉藏汗也要重新整顿西藏的佛教,树立他自己所中意的法王。
墀松德赞、巴赛囊、寂护和莲花生,这是藏人心目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教组合,拉藏汗显然是个很会利用人心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