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2年了,我们究竟在怀念她什么?
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在山城重庆。半个世纪以来,每当生活一地鸡毛时,感到疲惫和迷茫时,我们都忍不住深切怀念三毛。她总让人静下来,一次又一次感受人间的温暖,看到明天的希望。
1973年,三毛因为一张杂志照片,说去就去了非洲撒哈拉沙漠。她住进了西属撒哈拉沙漠的一个小镇阿雍,小屋破烂狭窄,精神盛大灿烂。沙漠里大部分时间都火烧般的热,高达50多摄氏度,烈日似是能把所有沙子融化。一天之中,三毛大多数时间就躺在竹席上,用毛巾裹着冰块,覆在头上,什么也不干,半昏半睡,静等黄昏的来临。惟有黑夜,沙漠的灼热才会消减下去。三毛格外珍惜凉爽的夜晚,在那来之不易的时刻,捧起读了无数遍、封面卷边起毛的《水浒传》。
2. 撒哈拉极少下雨,但会刮风沙。三毛说,一刮风沙,屋内就会落沙如雨,而她将变身《西游记》里的沙僧,坐拥万里流沙河。沿街向风的唯一一扇窗,用木板做窗,合上能隔绝阳光,却仍是阻挡不了无孔不入的风沙。大概是她租住的小屋,破烂得聊胜于无,相当于仅有四面粗墙。一不小心,邻居的山羊还可能踏破房顶,从天而降,跟人在狭小的房间里面面相觑。而她赶完山羊,第无数次申请让房屋主人加固顶棚,终于无果。仰头望蓝天,只好将计就计,买来材料自己捣鼓,用黄玻璃填补窟窿,待阳光穿过,好明媚好美丽。三毛还可以让屋子更美丽。她用废弃的汽车轮胎做椅子,用碎玻璃并铁丝做风灯,用彩色的毯子做挂画,用半枯萎的香菜做插花……所有宣布成为垃圾的物事,通通经由三毛的创造,焕发新生。
3. 在撒哈拉沙漠,三毛和荷西住在一起。荷西是个西班牙人,当初三毛要到沙漠流浪旅行时,他没有问为什么,只是不声不响跟了过来,甚至比三毛还要早到一个月。他正对着沙漠找了一份工作,开车往返阿雍差不多一百公里,天天如此。三毛写信告诉他:“你实在不必为了我去沙漠里受苦,况且我就是去了,大半时间也会在各处旅行,无法常常见到你——”荷西却说:“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么?”三毛将短短的信,看了快十遍,又到街上散步了一个晚上,回来后做了决定。
4. 六年前,三毛也曾做过一个决定。
彼时,三毛在马德里大学读二年级,荷西念高中三年级。每个星期,荷西都会到宿舍旁边的大树下等三毛,他们一起踢足球、打棒球,一起骑摩托车,去老街旧货摊上淘货。有天下午,两人在马德里的一个公园里闲坐。荷西对三毛表白:“Echo,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要娶你。”
那时,荷西最朴素的梦想是,他们有一栋小公寓,他外出赚钱,三毛在家煮饭给他吃。这种朴实与真诚感动了三毛,但三毛还是拒绝了,且不允许荷西再到学校去找她。荷西同意了。分开前,荷西手里拿着他从未戴过的法国帽,一面小跑着倒退,一面不住地朝三毛挥手喊道:“Echo!再见!Echo!再见!”他努力扮着鬼脸,像诀别一样用力告别,眼中噙满泪花。
5. 很久很久以后,三毛在采访中回忆这段前奏:“他是一个很难得而且与我真诚、真心相爱的人。我几乎忍不住要狂喊他的名字,叫他回来。”三毛回忆这个场景时,声音是那么的温柔悠长,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哭腔,听起来又欢喜又悲凉。终于,他们成了沙漠里第一对公证结婚的异国夫妇。1973年,小镇的法院里,头发全白的秘书先生对三毛宣布:
“好,最后马德里公告也结束了,你们可以结婚了”,
“明天下午六点钟”。
三毛梦游似的走出法院,又梦游似的托人去公司给荷西带口信:“请告诉他,他明天跟我结婚,叫他下了班来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