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的车轮并不会就此停下,将目光投到中国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走进梁晓声的作品——《人世间》。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世间的苦啊,爱要离散雨要下;世间的甜啊,走多远都记得回家。人这一辈子,你真的在意的,同时又在意你的人,就那么几个,这几个人,就是你全部的世界。
1、梁晓声是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2019年,他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年初上映的热门剧《人世间》,正是根据这本小说改编。《人世间》全书一百一十五万字,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示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周父是根红苗正的老一辈建筑工人,长子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变知青;长女为追求“诗人”的爱情,远赴贵州农村插队;小儿子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一份子。波澜壮阔的社会巨变,牵扯着每个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人们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也正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2、《人世间》道出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这本书可以说是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今天,先让我们由梁晓声的经历,切开那个时代的入口。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北方某省会城市为背景,以平头百姓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描写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人世间》堪称“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它立足底层,满怀深情地将具有代表性的十几位平民子弟的跌宕一生,嵌入进了中国社会近50年来的重大社会发展中。
3、在这些青年的经历中,既有通过读书实现阶级飞跃的辉煌的时刻,也有拼尽全力却逃不过平庸一生的落寞遭遇。他们中,有人为了爱情放弃了更好的机会;有人因为嫉妒伤害了几十年的哥们兄弟;有人则打破道德的束缚,将自己变成了一把“追名逐利”的刀子。在所有选择的背后,饱含了太多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无奈;在所有的结局面前,也倾注了太多梁晓声对底层百姓的关怀。在读完这部小说后,你会发现这些《人世间》中的人物,亦是人世间中的我们。
4、正如梁晓声自己所说:“当我的命运和这些人同命运的时候,我要写这些人;当我的命运已经超高于这些人,已经从贫苦的层面上升起来的时候,我更有义务这样做。这才是写作与我们热爱写作、热爱文学、热爱文化的这些人之间的关系。”“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梁晓声之所以能写出《人世间》这般饱含人间情怀的作品,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在阅读《人世间》之前,我们先走进作者的人生吧。
5、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所谓童年期的回忆,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回忆痕迹,它是‘后来润饰了的产品’,这种润饰承受多种日后发展的心智力量的影响。”对于普通人来说,童年的生活经历,对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对于作家来说,童年的体验则成了他们观察社会、记录生活的起点。梁晓声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因为小时候经历过家庭的困顿,所以天生对底层人民有着一种悲悯之情。他说:“我的童年和少年,教我较早地懂得了许多别的孩子尚不太懂的东西。即对一切被穷困所纠缠的人们的同情,而不是歧视他们。”基于此,梁晓声笔下的《人世间》才会如此真实。
6、有学者曾说:“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在梁晓声创造的小说世界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他童年时代的痕迹,又能跟随情节的推动,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在上山下乡、三线建设、知青返城、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时间节点上,感受作者寄托于文字,想要向读者传达的忧思和悲悯。
7、作为“平民的代言人”,梁晓声在作品中关注的,不光有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还有他们的心灵状态。比如,《知青》讲述的是特殊年代下,年轻人的困惑;《浮城》则揭示了人性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来的自私、贪婪和残暴。“平民化的创作风格”使得每个人物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在《人世间》中,人物之所以饱满、立体,也同样是因为他们的原型有迹可循。毛姆曾说:“一个小说家只有把自己早年就已经有所接触的人物作为原型时,才能创造出杰出的人物形象。”
8、梁晓声就是这样的小说家,在创作《人世间》中的周父、周母时,就受到了父亲和母亲的启发。梁晓声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离家在外,将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梁晓声母亲的身上。梁母从不怨天尤人,即便是家里穷到没钱吃饭,梁母也表现得很乐观,从不牢骚满腹。在梁晓声的印象中,母亲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里,梁母对待任何人,都毫不吝啬。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能在生活上遇到麻烦时,得到街坊邻里的帮助。
9、在《人世间》中,周母的身上,就有梁晓声母亲的影子。她们一样的通情达理、勤劳热心;一样的任劳任怨、乐观豁达;一样的成为了孩子们的强大支柱。相比母亲在梁晓声记忆中留下的温暖和鼓励,梁父的“缺席”与“严厉”,则给梁晓声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惧怕感和陌生感。梁晓声说:“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触,是因为小时候,梁晓声曾因新衣服被其他小朋友划破,而遭到过父亲不由分说的巴掌。
10、那一巴掌不仅给梁晓声的心理造成了伤害,也让他落下了口吃的毛病。后来,虽然梁晓声在哥哥的鼓励下,矫正了口吃,但父亲的严厉扎根在了他的心里。所以我们在读到周秉昆和周父之间的相处时,才会感受到存在于父子俩之间的厚重压迫感。但周秉昆的父亲还是和作者的父亲不同的,他对儿女更温和、也更慈爱。他的塑造,更像是作者对童年缺失父爱的一种心灵上的补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人世间》中,梁晓声想要借由人物呈现的更多的是来自于人性中的“真善美”。所以,细品《人世间》中的人物,你会发现这里面大多数的人物,都是“好人”,都能在苦难与艰辛面前,秉持着“道义”,保持着一颗“利他”的善念。
11、主人公周秉昆出生在北方某省会城市共乐区的光字片,父亲是建筑工人,身在大西北;母亲是家庭主妇,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的吃喝拉撒。随着“上山下乡”的号召,周秉昆的哥哥姐姐相继离开了光字片,四十几平米的房子里,只剩下周秉昆和周母相依为命。周母说:“周秉昆从小就缺心眼儿,一根筋,完全不懂人情世故,哪方面都不如周秉义和周蓉。”所以,“上山下乡”时,周母才留下了周秉昆,送走了周蓉和周秉义。周母本以为,只要把周秉昆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他就不会吃亏,人生也不会有太多的波折。却不曾料想,在时代的巨大变迁下,周秉昆的遭遇可谓是波云诡谲。
选择朋友,也是选择命运
12、1972年冬季里的一天,周秉昆连同木材加工厂的十几个小年轻们,被厂里的小卡车送到“枪决犯人”的现场,去协助公安维持秩序。周秉昆胆子小,和被枪决的涂志强又是“发小”,见不得这血腥的场面。可厂长却不留余地,固执地告诉周秉昆,“反正谁不去都行,你是必须去的。因为你俩是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厂里担心周秉昆会效仿涂志强做糊涂事,才一定要让他去现场接受“特殊教育”。更何况,周秉昆和涂志强不光是朋友,在木材加工厂,还是同时干活儿、同时休息的“对子”。
13、周秉昆还未到现场,就被脑补出的“脑浆迸裂”吓吐了。他强忍着胃部的反酸,以为只要熬过了这场枪决,自己和涂志强的“发小”缘分,就会彻底画上休止符,却不曾料想,他与涂志强的“缘分”才刚刚开始。一个已经被枪决的人,还能带给周秉昆什么样的“缘分”?自从涂志强被枪决后,周秉昆就感到自己没法再在木材加工厂上班了,因为他看谁都有涂志强的影子,做什么都会想起与涂志强相处的岁月。所以没多久,周秉昆就提出了辞职。
14、辞职后的周秉昆为了能尽快找到一份新的工作,便硬着头皮去拖拉机制造厂找了蔡晓光。蔡晓光是周秉昆姐姐周蓉的追求者,目前在拖拉机制造厂的办公室做副主任。周秉昆以前就特别羡慕那些在国企上班的工人,所以从木材厂辞职后,便想借着周蓉与蔡晓光的这层关系,让蔡晓光把自己安排进拖拉机制造厂。但是想进拖拉机制造厂的人,可不止周秉昆一个。以蔡晓光目前的职位,即便想帮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几番思量之下,蔡晓光不忍看到周秉昆失落,便把他安排进了松花江酱油厂。
15、酱油厂也是国企,福利不错,每个月都能领到免费的酱油。凭借蔡晓光与酱油厂一把手的关系,周秉昆本会被安排到干净、活轻的味精车间工作,却被厂革委会副主任曲秀贞以年轻人需要锻炼为由,做了出渣车间的一名出渣工。“出渣”是要靠力气才能干得了的累活。一个班六个人,三人一组轮番干。周秉昆虽然吃不了这份苦,却也只能硬着头皮撑住。毕竟是自己选择的路,怨不得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