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章 格力明天更美好
三、坚持创新:延续王者之路
1.
全面驾驭一个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非单个人能力所及,需要有识之士、有用人才来共同管理企业,管理也是生产力。中国民营企业曾经出现过很多辉煌一时的流星,珠海巨人集团、沈阳飞龙集团、济南三株集团都曾有如日中天般的辉煌。然而他们的事业并非盛极而衰,至多只能说是处于“初盛”,转瞬之间即已衰落。其间教训固然有很多,关键是是否能坚持自主创新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凡是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创新。
2.
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均注重创新,尤其是注重本企业的发明创造,注重本企业的发明创造,注重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企业如英特尔、西门子、三星等都建有隶属本企业的完备、先进的技术创新体系,每年企业要拿出一年销售总额的12%左右,多达十几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同时还要不惜重金并购那些拥有所从事领域优秀技术成果的新兴小企业,每年要在世界范围内申请数百项至数千项的专利。格力的车间里悬挂着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精品的企业,是一个丑陋的企业。”
3.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增加率仅为20%多,而近邻日本则接近5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关键还是在于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很多企业和经营者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容易满足于短期效益,而往往忽视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回顾空调发展的百年历史,一直都是由美国和日本两国相继垄断了大部分核心技术。世界第一台空调是由美国发明的,接着,日本企业在分级上进行创新,并超过了美国,但美国在中央空调领域始终拥有绝对优势。对于缺乏技术落后的无奈,朱江洪有着切肤体会。
4.
2001年底,朱江洪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到日本考察,看到日本企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朱江洪提出,只要日方愿意提供变频多联空调技术,格力愿意在合作方式、市场资源分配等满足日方的要求,恳请与企业合作。但日本企业无情回绝了朱江洪的请求。如果说变频空调是空调行业技术的“皇冠”,那么多联式中央空调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日本企业开发这一技术,整整用了16年的时间。所以,日本公司拒绝格力的请求,也是意料之中的。朱江洪认为,中国要“赶美超日”,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而不能指望美、日的技术施舍。从多年的打交道当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在核心技术上封锁中国的企业,企图扼杀竞争对手在摇篮中。
5.
于是朱江洪和董明珠带领格力人卧薪尝胆,在没有任何图纸,仅有一本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情况下,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格力只花了不到400万元左右的资金,便成功研制出了多联式中央空调技术,彻底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垄断。仅仅在几年前,中国多联式中央空调市场还是日本品牌一统天下,而如今,华东、华北和华南等重点市场已经“三分天下,格力有其一”,不仅如此,在海外市场,日本企业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格力的威胁。相比之下,日本在研制此技术时,却花费了16年的时间,因此,当格力多联式中央空调技术研发成功的消息传到日本之后,整个企业界都震惊了。迈过了这个门槛之后,格力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离心式的中央空调技术过去一直被美国的4家公司所掌握,为了垄断市场,这几家公司只卖整机,不卖零件。格力花了一年的时间,就打破了美国公司对此技术的垄断地位。
6.
2005年8月,中国的首台离心式冷水机组在格力电器问世,填补了中国空调业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打破了美国对离心机技术的垄断,并从美国企业的手中先后夺下了安徽黄山徽州大酒店、珠海华润万佳商场、山东曲阜国贸中心等近百家大工程,彻底结束了超大型中央空调市场由美国品牌一统天下的历史。时隔仅仅两个月后,世界上第一台超低温数码多关联机在格力电器中央空调生产基地顺利下线。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被格力所攻克。中国空调不仅可以给零下25度的寒冷地区送去温暖,而且能实现高效制热,省电省能。二十多年的“拿来主义”造就了中国空调制造业的兴旺繁荣。但是有谁敢说,中国的空调制造业打破了日本、美国的技术垄断,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谁又敢挺直腰板在全球空调业内与国际巨头对垒,把属于中国自己研制生产的空调挂在发达国家的墙上?
7.
纵观当今中国空调制造业,恐怕只有格力足以担此重任。只有格力电器相继打破了空调压缩机、多联中央空调等核心技术的国际垄断,使得国际竞争对手在中国的商用空调市场丢失一个又一个阵地,将技术垄断带来的价格垄断优势丧失殆尽。对于格力成功的原因,董明珠认为,在国际同行不肯出让技术甚至以技术上的优势来垄断市场时,格力电器作为中国的民族品牌,有责任打破这一垄断,树立中国品牌的精品形象,走自主创新的路子。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创新成了这个时代最主要的课题,每一家企业,每一个组织,不论大小,都要求创新,因为创新可以实现卓越的品质和长青的基业。然而,创新不是喊出来的,它要付诸行动,贯彻实施。这意味着,如何创新本身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8.
创新难,如何创新更难,至于持续创新那更是难上加难。正是如此,很多积极创新的企业最终都倒在了征途上,方向不对,方式不对,方法不对,种种因素掺和在了一起,往往注定了创新的迷失和败局,所谓“不创等死,要创新就是找死”,说的就是这回事。为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格力每年投入技术研发的资金都超过其销售收入的3%,成为中国空调业界技术投入费用最多的企业。目前,格力电器共有包括国外专家在内的研发人员1200多人,其中,本科以上的研发人员达到了90%以上,格力电器还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科研环境,设立了科技进步奖,重奖科研功臣,单项奖奖金最高达到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