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1493】
读物本·蒋勋说红楼梦《190》
作者:暮云昭昭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096
4
5
5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蒋勋说红楼梦》,是蒋勋先生对中国传统美学佳作《红楼梦》的精深研究,从青春、人性、悲悯的角度挖掘其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其真正的文学内蕴,通过“回到文本”来感受到其真实的魅力。欢迎与您共同品鉴。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4-16 12:33:58
更新时间2024-04-16 16:02:2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读物本蒋勋说红楼梦《190》

00:00:00/00:00:00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

 1.

下面我觉得是最动人的句子:“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我解释一下大家就能理解,这四句,十六个字,是宝玉跟晴雯最深的情感。“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是说你那么整齐漂亮的黑色眉毛,好像是我昨天才替你画上去的。“指环玉冷,今倩谁温?”人死以后变冷的指环,今天谁再帮你温暖?记得一个冬天的晚上,晴雯穿了很少的衣服跑到雪地里,回来宝玉就握着她的手说,怎么冻成这个样子,赶快钻到我被子里暖和暖和。这个句子绝对不只是对仗的工整和词汇的漂亮,背后还有很深的情感。

2.

当然我们也不太可能跟任何人都说:“眉黛烟青,昨犹我画。”假如我出席一个宴会,在那里对女士说这样的话,大概马上会被打一顿。因为这里面有很私密的东西,是生命间的特殊情感,所以不能变成套话。因此我认为“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应该是汉语言文学里男人写给女人最动人的句子,如今这样的动作和情感对男性来说已经很少有了。

 3.

曹雪芹在这里其实是做了一种南朝文学的延续,很想再为这些美丽的女子画一次眉毛。我们都知道那个画眉毛的故事,在古代有个男人张敞曾被皇帝叫去指责,说你怎么能在闺房里替太太画眉毛?幸好张敞很聪明,说:您不知道闺房里面还有比画眉毛更厉害的事呢。后来这个皇帝就决定不判他的罪。可是一个皇帝去问这种事,不是吃饱没事干吗?但一个文化里如果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就很恐怖。就像今天你的主管把你叫去骂你一顿说“你昨天怎么替你太太画眉毛”一样。这个故事也说明男性的某种矜持,导致他对女人的温存无法表现。但曹雪芹是非常叛逆的,就是要说:“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

 

檐前鹦鹉犹呼

 4.

接下来是:“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这里用非常直接的形容,来讲他跟这个女子之间的关系。“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是说如今把镜子拉开,人已不在了,冷冷的月光照在镜子上带着很大的哀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晴雯总在镜子后面帮宝玉梳头的,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想象那个画面,宝玉在镜子里能看到晴雯的脸,跟他的脸是靠在一起的。但如今“镜分鸾别”,人不在了;“梳化龙飞”,梳子也不见了。《晋书•陶侃传》里讲的“梭化龙飞”,可作者在这里把它改成“梳化龙飞”,好像梳子变成龙飞走了。

 5.

“委金钿于草莽,松翠㔩于尘埃。”这还是在讲死亡,有点像《长恨歌》里讲到杨贵妃死后,“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的感觉。“楼空鳷(zhī)鹊,徒悬七夕之针”,“鳷鹊”有个典故,我们知道现在有了中国的情人节——农历的七月七日。传说每年的这一天,所有喜鹊会飞到天河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星跟织女星在桥上相会。那天晚上很多女孩子就会在家里悬一根针来乞巧,因为织女是最会绣花的,而晴雯是所有丫头中最会绣花的。现在人走了,没有喜鹊再去帮你架桥,七夕之针只是空悬在那里。

6.

注意,这里有很深的记忆和细节,如果是讲别的人,可能就不会用这样的语言,因为其他人手工都没有晴雯好。“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这很明显是在讲晴雯帮他补衣服。古代人喜欢在衣带上绣一对鸳鸯,表示一种恩爱不绝,可现在带子断了,这是在比喻他跟晴雯被分开了。显然只有晴雯可以“续五丝之缕”,因为当年雀金裘破了的时候,就是晴雯抱病给他补上的,这其中的回忆是她曾经用这么巧的手帮他渡过了很多难关。

 7.

“况乃金天届节,白帝司权。孤衾有梦,空室无人。”刚才讲到五行学说,西边是白、是金、是秋天,白帝主管一切。一个人孤单单地睡在屋里,梦醒之后房间是空的。“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语皆绝。”过去常用芙蓉花的汁液去染床帐,《长恨歌》里的“芙蓉帐暖度春宵”讲的就是粉红色的帐子。“皆绝”,是指一切与晴雯有关的美的特征都消失了。这是典型的骈体文,《滕王阁序》里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还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都是这样。这篇诔文用了非常工整的方法,让你误以为它只是一个文体,很多人读的时候就跳过去。可是一旦你真正读到它的内容,就会为之动容,因为他讲的全是细节。

 8.

“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这一大段都在讲秋天,一方面正值秋季,另一方面晴雯做的是主管秋天的花神。衰草、蟋蟀、露水、台阶、寒砧、秋垣、怨笛,一派荒凉景象。“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大家记不记得林黛玉的鹦鹉突然有天长叹一声说:“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用到鹦鹉的地方很多,因为鹦鹉本身无知,当人都死掉了,鹦鹉还在叫她的名字时,就产生了非常大的悲剧感。“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宝玉最早知道晴雯的死亡,是因为走廊上的海棠花突然枯萎,他把这个感应用到了《芙蓉诔》里。

 

折断冰丝,同灰共穴

 9.

注意一下,我们说诔文的难写,在于必须工整,必须有典雅的部分,可是绝不能违反真性情。所以底下的“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是两个一起长大的孩子最真实的记忆和感情。这个表面上很严整的文字是有形象、有画面感的,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跟丫头在屏风后捉迷藏,彼此躲来躲去,脚步轻轻移动。“斗草庭前,兰芽罔待。”那些花草就那样成为我们玩耍的道具,所有这些都是宝玉的童年记忆,如今这一切就要结束了,所以他借着哀悼晴雯哀悼了一次自己的青春。

 10.

下面是具体的细节:“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折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抛残绣线”,是《牡丹亭》里杜丽娘游园时,春香跟在后面唱的句子。过去的女孩子每天都在绣花,简直要把自己的青春都绣光了。因为晴雯的女红特别好,宝玉用的很多丝织品都是晴雯的手艺。这个时候我们才感觉到《芙蓉诔》里有一种揪心的痛,这么多细节的记忆他根本忘不掉。“折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好漂亮的句子!“冰丝”我们现在不容易懂,可能只有江宁织造的家族才会懂,现在丝绸的料子都很柔软,而冰丝则是指生丝,生丝做的衣服折痕很不容易固定,一定要用熨斗去烫,今天谁来帮熨这些衣服?这时候我们忽然发现宝玉所有的生活细节都与晴雯有关,现在她一走,宝玉的生活忽然失却了重心,怅然若失。

 11.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涉芳园”,意思是我没有办法在你临终时跟你有更多的接触,因为我动不动就被差到很远的地方。“今犯慈威,复泣杖而遽(jù)抛孤柩。”“严命”、“慈威”,这是曹雪芹对自己一直不敢批判的父母所做的第一次巨大抗议。“及闻櫘(h

uì)棺被燹(xiǎn),惭违共穴之盟”,“櫘”,粗陋而薄的小棺材。宝玉可能跟晴雯曾半开玩笑地说过,以后就是死也要死在一起。其实小孩子一旦要好,真的什么话都会说,包括前面蕙香说,既然我们同月同日生,那就是夫妻了。其实天真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我们小时候扮家家酒时不知道结过多少次婚,可大人世界可能对此永远无法理解。

 12.

“石椁成灾,愧逮同灰之诮。”他说记得我好像说过,要死就死在一起,可我现在竟然还这么卑鄙地活着。所以《红楼梦》真是一部忏悔录,作者对这些女性有太多的不忍,总觉得自己这样苟延残喘地活着真是可耻。这里所谓的“同灰”跟“共穴”,大家不能把它看成是爱情的誓言,谁小时候都跟好朋友讲过类似的话。其实作者是在讽刺自己,我哪有这样的勇气这么做。

 

红绡帐里,公子多情

 13.

下面是非常荒凉的场景:“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磷;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我们小时候常常在坟地里跑来跑去,死人的骨头会变成磷火,晚上在坟地里飘动。小时候认为说那是鬼火,现在这个物理现象已经可以解释。这里的意思是,为什么你的魂魄还在那边不肯走?“楸榆飒飒,蓬艾萧萧。”“楸榆”、“蓬艾”,都是会长在坟地里的植物。“隔雾圹(kuàng)以啼猿,绕烟塍(chéng)而泣鬼。”“圹”是墓穴,“塍”是田间的小堤,这里也是在讲坟场。“啼猿”、“泣鬼”都是比喻悲凉之声。下面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句子:“自为红绡帐里,公子多情;始信黄土垄中,女儿薄命!”

14.

这四句是《芙蓉诔》里最重要的典故,一直延续到第七十九回。就在宝玉念祭文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说:真是好文章!大家知道,这个世界上能说这是好文章的只有一个人,就是黛玉,其他人都会觉得很荒谬。黛玉就对宝玉说,为什么要说“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她认为可以改成更真实的字句,他们两个就开始推敲字句,慢慢地,大家就发现这篇诔文已经不再是哀悼晴雯,而是在哀悼黛玉了。或者更透彻些说,《芙蓉诔》是对所有青春生命的哀悼。

 15.

下面用到了两个比较不容易懂的典故:“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宝玉自比汝南王,把晴雯比作他的爱妾碧玉,宝玉失去了晴雯,斑斑泪血只能向西风挥洒。“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梓泽”讲的是石崇,他是西晋时的大富豪,曾宠爱一个歌妓绿珠,后来绿珠为了抵抗权贵而跳楼自杀,所以石崇常常在荒凉的月夜怀念绿珠。这里讲的都是未完成的情感和不完整的生命。“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下面的句子希望大家特别注意:“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这是《红楼梦》里极少有的愤怒,看了你会吓一跳,因为有可能是在讲他的母亲。曹雪芹在写作时已经到了对生命很淡漠的时候,但在这时他被压抑的热情和对主流文化的痛恨突然迸发。

 16.

“在卿之尘缘虽浅,然玉之鄙意岂终。因蓄此惓惓之思,不禁谆谆之问。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这时候又转到神话了,幸好听说玉皇大帝可怜你,让你到宫殿里去做花神,你活着时最好的伙伴就是香花美草,死了也可以管辖芙蓉花。“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以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我很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晴雯被冤枉、被诬陷致死,是他最痛苦的事,他相信上天是公道的,一定会把这样的女孩儿招到天上去做花神。

 17.

“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相殊,其理则一也。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乎?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确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为什么会相信?是因为有两个典故。叶法善是唐朝人,他的祖父死了,他想要为祖父立个碑,可是当时字写得最好的李邕已经死掉了,叶法善就找道士摄李邕的魂魄来给祖父撰写碑文。李长吉是二十几岁就死掉的诗人,因为他太有才了,玉皇大帝认为应该把他诏到天上去写《白玉楼记》。有时候我们也会说某个朋友跳舞跳得这么好,他死后一定是为上帝跳舞去了。《红楼梦》早就说过这种话,你会相信他们的生命没有结束,一定会在更合适的地方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我想《芙蓉诔》既是悲哀,也是一个更大的生命祝福。

 18.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读《芙蓉诔》的时候,能对其中的细节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再说一遍,《芙蓉诔》是八十回本《红楼梦》最后的真正挽歌,是哀悼青春生命的重要文章。特别是宝玉正在一个人边念边哭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来,他以为是鬼,结果是黛玉。接下来就明显看出这篇文章也是预告黛玉的死亡。再次希望大家不要太在意它的词汇,因为它们在文学里学起来并不难,但那种真正有感而发的东西,才会使文学具备永远动人的力量。

 

第八十二章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红楼梦》的句号

 19.

《红楼梦》讲到第七十九回,如果我们确定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作品,那晴雯的死亡和宝玉的祭祷,就宣告了大观园这个青春王国的土崩瓦解,是《红楼梦》的一个句号。本来大观园就是对青春世界呵护、保佑和祝福的世外桃源。孩子们在其中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岁月,有点像我们的初中、高中时期,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花鸟山水之间。第七十八回里的《芙蓉女儿诔》就是一曲青春的挽歌,我希望大家不要被它外在艰涩的文学形式所蒙骗,而是能感受到其中对洁净无邪、天真烂漫的青春世界的美好回顾和深切哀伤。

20.

最有趣的是,当宝玉流着泪在盛开的芙蓉花前念诔文的时候,感觉有人来了。敏感的读者一定知道来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黛玉。因为黛玉是宝玉青春期最亲近的对象。从对晴雯的哀悼到黛玉的出场是顺畅的,如果晴雯是肉体上的青春死亡,黛玉则是青春魂魄的呈现。大家会忽然发现《芙蓉诔》不仅是写给晴雯的,也是写给黛玉的,更是写给大观园所有将要消失的青春的。为什么是从晴雯转黛玉?细心的读者可以思考一下,《红楼梦》的灵魂是歌颂在生活中有所坚持的生命的,晴雯和黛玉都具备这样的品格。

 21.

很多时候青春对我们来讲只是很笼统的字眼,那青春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当我们看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或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会发现东西方歌颂青春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这就是青春。也许我们已经忘了自己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曾经梦想过什么。如果还能记起的话,你就会发现那个时刻,你对未来生命的期待、渴望,或者感情上的追逐都是不顾现实的,是对抗所有的成人世界的。大人会告诉你,你的想法是不成熟的。我们知道,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逐渐放弃了梦想,开始进入现实的世界,也意味着你已经接受了现实中的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

22.

其实所有的成熟里多少带着青春消失的遗憾,因此青春文学才会永远存在。因为它会告诉我们,青春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过,最后也或早或晚会放弃。曹雪芹是一个最不愿意放弃青春梦想的写作者,他把这个青春的梦想变成了《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著,借着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来述说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大家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会觉得越来越像在阅读自己的青春岁月,你会借着晴雯、黛玉、宝玉,回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天真烂漫的时光,回想起自己那些荒诞不经的友情、爱情。尽管它们在现实里会遭嘲笑,因为没有人再用这样的方式相处了。

 

坚持青春的浪漫天真

 23.

宝玉站在芙蓉花前,边掉泪边喃喃自语。这个场景被任何大人看到,都会觉得他有点儿神经病,甚至会指责他,不就是死了一个丫头吗?至于这个样子吗?如果他爸爸看到,一定觉得这个孩子很不成器,因为他总不想明天就要来临的那场考试。“话说宝玉才祭完了晴雯,只听花影中有人声,倒唬了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只有黛玉珍惜这份天真。前面讲过,黛玉跟宝玉在大观园里有一个共同的秘密——花冢,曾在那里举行过仪式,一起葬过花。如果我在初中时,曾跟某个同学在校园的角落里埋葬过春天的杜鹃,我相信这个人一定会是我的终身伴侣、朋友或者是情人。所以黛玉的赞美完全是超乎现实的歌颂。

 24.

在今天,作为一个“大人”,再看年轻一代的青春文学,会挑选什么样的文字?也许你觉得有的文章写得四平八稳,特别成熟,这个赞美会不会违反了青春的某些规则?因为青春里面就是要有种肆无忌惮的东西。可是今天的大人世界都不太敢反省我们会鼓励年轻一代走到哪里去,我们会担心他的危险,担心他将来潦倒或者穷困,难道想为他铺好一条路,让他去走吗?我们知道,宝玉跟黛玉是不会走那条路的,黛玉很早就宣告了自己将跟大观园一起死亡的信息。

25.

所以当《芙蓉诔》念完之后,如果花丛里走出来的是宝钗,我们会很意外。因为宝钗最后是妥协的,她走向了现实,接受了所有世俗里的伦理。她本身就有这个倾向,一直在劝宝玉考试读书;而黛玉是坚持跟宝玉共享美丽的青春,不太去想未来的。今天的孩子如果不想未来,大人一定会说,你怎么那么不成熟。可读完《红楼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对青春一代发言的时候,就会变得谨慎。当你某一天忽然说出“你怎么那么不成熟”时,就会警醒:我是不是已经完全妥协了?青春里对梦想的坚持,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浪漫,可能已经完全消失了。

 26.

所以读《红楼梦》,就是在阅读自己的生命。最近跟朋友唱起七十年代的一些民歌,忽然发现里面的词句特别幼稚,但恰恰是这种幼稚让我发现,人怎么能相信自己爱土地和人民能爱到那种程度?因此我一直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红楼梦》在未来的人类文学里,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在世界文学里,能够把青春的浪漫跟天真坚持得如此彻底的恐怕找不出第二部。我们讲到八十回就不想再讲下去了,原因也是因为八十回以后你会看到妥协。你不太理解宝玉为什么要去参加考试,本来他从头到尾都在对抗。如果他真的去考了那个试,这个作者就显得有点怪怪的。

 

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

 27.

“宝玉不觉红了脸,笑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玩意,谁知又被你听见了。有什么大使不得的,何不改削改削。’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些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的真事,为什么不用?咱们如今都是霞彩糊窗的窗槅,何不就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作者可能还担心大家不了解他从晴雯转到黛玉的意义,所以特别挑出其中的句子“红绡帐里,公子多情”。

 28.

还记得“霞彩纱”吗,有一次贾母游园到了潇湘馆,发现林黛玉的窗纱是绿色的,就觉得不妥,说外面的绿竹应该用红色窗纱来衬,后来就换了银红色的“软烟罗”。红色是《红楼梦》里的象征词,它是血的颜色,象征着青春所拥有的热情。红色的衣服很多人到了某个年龄就不敢穿了,因为它太强烈了,是彩度最高的颜色。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红色都代表着一定的生命激情。西班牙文化里就有很多红色,斗牛要用红布,是因为牛的视觉一般的色彩看不到。

 29.

红是热情,同时也是死亡。我相信林黛玉如果活在今天,一定希望这篇诔文能用到更直接的、跟自己生命有关的细节,所以“红绡帐里”改成“茜纱窗下”,有将诔文拉回现实的作用。她认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的乐园,为什么不把它直接变成文学?所谓的典雅应该是在自己的生命现实里完成的,而不是把古人的典故拿来套用。我想黛玉的指正也让宝玉恍然大悟。可就在这十六个字改来改去的过程中,晴雯便一步一步地变成了黛玉,后来就变成“小姐多情,丫环薄命”,成了黛玉哀悼晴雯的诗,宝玉已经被抽离出来,变成了第三者来观察这个青春王国,看到了所有生命之间的牵连和依赖。

 30.

莫扎特在知道自己病重不治之后,曾用他最后的生命写了一首挽歌,那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就叫《安魂曲》。每一个创作者最后都会为自己唱一次挽歌,那是对所有将要逝去的生命的哀悼。明末文人很流行自书墓志铭,像很有名的徐渭他们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有些人觉得这不是神经病吗,活得好好的,干吗要先写墓志铭?其实是因为他们很怕别人来写的时候作假,所以宁可活着时先为自己写好真性情的墓志铭,我想这里面很明显有种与世俗的对抗。

31.

今天所有的丧礼上,挽歌跟悼词都太空洞了,一种与生命这么贴近的文学,当然应该更具体生动。我觉得曹雪芹在这里触碰到了中国文化里最本质的东西,觉得应该对这种已经虚假化的文学世界有很真实的个人反省。晚明的墓志铭,有点像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忏悔录》,《忏悔录》是对自己一生的反省,是文学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作品,一个社会一旦有了这样的运动,人性的觉醒就变得非常强。可惜从晚明的自书墓志铭一直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没能酿成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

 32.

作者利用宝玉跟黛玉的对话,在“红绡帐里”改成“茜纱窗下”的过程中,最后变成“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到这里,心里吓了一大跳,因为她发现这些诗已经变成了她命运的符咒。哀惋的不再是晴雯,而是她自己了。因为“茜纱窗”恰好是黛玉的窗户,“我”当然是宝玉。原来讲的是“公子多情”,多情却很可能无缘,这是青春的最大哀惋。可是青春王国里相信的完美,宁可是多情而无缘。《红楼梦》所关注的并不是缘分的长短,而是情的深重。所以从“公子多情”改成“我本无缘”,是宝玉自己的领悟。他跟这个女孩子之间有这么深的情分,可在现世里却毫无缘分。

 33.

作者很细心地在讲青春的执著绝对不在乎时间的长短,而在乎自我燃烧得是不是足够炽热。从“公子多情”到“我本无缘”,一直到“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卿”字是古代夫妻之间的爱称。江南花神庙的对联中就用到这个字,上联是:“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下联:“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很有缠绵与委婉的江南意味。记得当年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吓了一跳,因为他说:“意映卿卿如晤。”“卿卿”是很私密的称呼,作为一个悲壮的革命烈士,在对妻子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林觉民温柔的一面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