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9682】
读物本·《刘墉·阳谋高手》第三章 当个大官不容易(3)下
作者:狸仙儿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字数: 7583
0
1
0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刘墉一生坎坷,浮沉不定,以“高干子弟”身份进入官场,清风两袖,清廉不阿,一路青云直上,先后侍奉乾隆、嘉庆两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外加太子太保。本书且看他如何在阴谋与算计之间蜕变成为一个真正的阳谋高手!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5-13 09:48:21
更新时间2025-05-13 09:48:2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第三章 当个大官不容易

领导全都不好伺候(2) 

 

1.

我们说,在文字狱的历史上,最善于作“奇文”的无过于雍正皇帝;在雍正皇帝的文字狱“奇文”中,规模最巨的无过于曾静、吕留良之狱:

 

吕留良案

这场大狱是从曾静投策反书开始的。

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二十六日傍午,在陕西西安的一条大街上,川陕总督岳钟琪正乘轿回署,突然有个男子拦轿投书。岳钟琪在轿中接过书函,见封面所写收件人名号是“天吏元帅”,不由得十分诧异,当即把投书人带进署中交巡捕看守,自己连忙拆读书函。原来“天吏元帅”是写信人对岳钟琪的敬称,言“南海无主游民夏靓遣徒张倬上书”。信中对雍正皇帝极尽指斥、责骂之词,为雍正皇帝定下十大罪状,即“谋父,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曾静认为岳钟琪既然是抗金英雄岳飞的后裔,以岳飞抗金的事迹激励岳钟琪掉转枪头,对准金人的后裔满洲人,为宋、明二朝复仇。

 

2.

岳钟琪是四川成都人,康熙末年以军功累官四川提督,雍正初年随年羹尧平定青海立大功,封三等公,授川陕总督,握三省重兵。这个重要职位向来由满洲人担任,雍正皇帝破例授予岳钟琪,说明他对岳钟琪的格外信任。赤心事清的岳钟琪感恩图报,恨不得肝脑涂地。而当时朝野都传说他是岳飞的后代,臣僚,尤其是满洲贵族中的许多人对岳钟琪怀有嫉恨和猜疑,诬陷他、说他靠不住的密疏有一大堆,雍正皇帝一概置之不理。岳钟琪本人也听到一些风声,心中惴惴不安,曾上疏辞职,雍正皇帝特予勉慰。如今竟有人上门投书策反,通天大案,非同小可。

 

3.

岳钟琪即时派人密邀陕西巡抚、满人西琳来署会审。西琳因事未到,岳钟琪等不及,便单独接见“张倬”,不动声色地询问他师徒情况,想套取口供,而让按察使、满人硕色在隔壁密室监听,以作见证。“张倬”心存警戒,不肯说实话,问到谋反动机,只说:“百姓贫穷,只为救民起见。”傍晚时分,西琳也来了,询问变成审问,还动了大刑,“张倬”宁死不招。岳钟琪改变主意,与西琳商定明日由他设法骗取口供,而让西琳在密室监听。

次日依计行事,岳钟琪单独见“张倬”。“张倬”仍不吐实情,只说湖广、江西、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六省他能够做到“一呼可定”。于是岳钟琪使出了最后一招——假意与“张倬”盟誓,表示愿意聘请“夏靓”同谋举事。“张倬”见岳钟琪慷慨激昂,信以为真,终于说出了写信人和自己的真实姓名及乡贯住址,第二天又说出了“同谋”者的情况。

 

4.

原来,“江南无主游民夏靓”的真姓名叫曾静,是湖南永兴人;“张倬”真名叫张熙,湖南安仁人,是曾静的学生。曾静原是县学生员,因考试劣等被革退,于是放弃学业在本地教书,人称“蒲潭先生”。曾静失意无聊之中常杂记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和读书心得,以抒发愤懑,所著《知己录》《知新录》中多有“悖逆”文字。如《知新录》称“华夷之分大于群臣之伦……为域中第一义”;“夷狄侵陵中国,在圣人所必诛而不宥者,只有杀而已矣,砍而已矣”。诸如此类,都是对满清统治极端仇恨的言论。

 

5.

很快,盛怒中的雍正皇帝沉住气,极力安抚岳钟琪,同时派刑部侍郎奕禄、正白旗副都统觉罗海兰到湖南审理曾静一案。曾静供出他的思想来源于浙江已故文人吕留良的观点,这一下子,雍正的精力便集中在这件案子上了。这案中涉及的人牵一挂五、拉三携四,他们的口供使受到株连的人多达几万人,牵涉的地域之广也无他可比。

雍正皇帝手下的大臣们认为“若非由内及外,由满而汉,谁能以影响天下之言论为可信”,他们认为这些民间的传说来自官场,其本源必定在宫廷大内。结果是什么人都受到怀疑,就连流放的犯人也成了传播这些隐秘的嫌疑犯。

 

6.

那么,吕留良是何许人也?吕留良(1629年~1683年),初名光纶,字有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人(康熙元年崇德改名石门,故又称石门人,即今浙江桐乡县西南部)。此人先曾参加抗清斗争,顺治十年(1653年)中的秀才,后因悔恨猎取清朝功名,在康熙五年(1666年)弃掉功名。康熙十八年(1679年),当时的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他,他誓死不就。康熙十九年(1680年),吕留良又被人举荐,他仍旧不理睬,乃至削发为僧,法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因此,吕留良的名气非常大,享有“东海夫子”之称。

 

7.

吕留良对清朝不满,尤其不以效忠夷狄政权为荣,他还开办学堂,教育自己的弟子站稳华夏的民族立场。因为吕留良这个坚定的立场,又因为他的理学家声望,所以当时有许多人投拜到他门下,大有“穷穷晚进有志之士,风闻而兴者甚众”之势。

吕留良处处宣称“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著作中处处表露憎恨满、思念明的思想感情。他的事迹和所著《四书讲义》《语录》以及所评选的八股文等广为流传,在士大夫中影响很大,死后立祠祭祀,连浙江总督李卫上任之初也前往瞻仰,题匾颂扬。

 

8.

曾静读过吕留良的著作,对吕留良深为仰慕,受其思想影响,对清王朝的不满日益强烈。所谓“江南无主游民”,就是表示抗拒满清统治。出于对吕留良及其学说的崇拜和信仰,案发前一年,曾静曾经特派张熙到吕留良的家乡去访书。张熙在吕家抄录了吕留良的一些诗文,拜访了吕留良的几个门人,沿路又听到贬毁雍正皇帝的一些传闻。雍正皇帝自即位以来一直受谣言攻击(可能是争位失败的政敌暗中活动所致),遇上天灾人祸,民困人怨,谣传更多,曾静在老家也听过不少。张熙浙江之行的所见所闻使希望“变天”的曾静产生一种将要“变天”的感觉。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