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荐语
巴尔扎克曾说:“如果没有咖啡,我就无法工作和生活。”咖啡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它对于近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叙述了咖啡从进入人类社会到形成全球产业的历史过程。作者回顾了它经历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生动展现了咖啡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其经济与文化价值。本书是了解咖啡全球发展史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德国新通俗专业书籍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过记者,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小说家、文化史传记和“原料的历史”丛书的撰写人。
正文
这本书的核心是告诉我们咖啡是如何搅动人类历史的。我们每个人难免得喝点咖啡和茶,以后在你喝咖啡的时候,你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就好像我以前喝咖啡喝得很少,读完这本书之后,你看今天录像喝的就是咖啡。
这本书的推荐人大有来头,是赫尔曼·黑塞。各位知道,黑塞是《悉达多》的作者,曾经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大作家。他竟然写作了这么一本关于咖啡的历史书,实际上这本书帮我们串起了咖啡在整个人类社会当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所以,你不能说咖啡改变了历史,但它的确搅动了这个历史。这事要从哪儿说起呢?
首先第一章讲“神奇的力量”——人们到底是怎么发现咖啡的。我们今天都知道,咖啡的原产地来自于埃塞俄比亚。但是,最早产生对咖啡认知的地方在也门。所以,第一章叫作“也门之夜”。这是一个传说,所以没法准确地知道究竟发生在哪一年。
那个时候,有一个叫作舍和特德的清真寺,清真寺周围有很多放羊的人。然后有一天,放羊人就突然发现他的山羊好像疯了,就是眼睛通红,不睡觉,整天晚上还在到处乱跑,还在叫,还在打架。他们说这么温驯的山羊,难道是着魔了吗?于是他们就开始追踪这个山羊,结果发现山羊在吃一种很奇怪的植物。然后他们牧羊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把这个植物摘下来,拿到附近的清真寺里去,请教清真寺里的伊玛目,但伊玛目也没见过这个。
但是这个伊玛目特别有意思,他想拿这些果子做一杯果汁。于是他晚上趁着别人都不在的时候,就把这个果子拿出来碾碎,碾碎以后熬。熬完以后,就冒出了一股股的香气。他说这个味道怎么这么香呢?于是他喝了一口,又苦又难喝,但是让人很想再喝。结果伊玛目一个老人家,喝了很多杯自己压榨出来的果汁以后睡不着觉,兴奋得不得了,觉得自己精力特别充沛。第二天他告诉别人说,这个果子有这样的作用,这就是叫作“穆斯林的酒”。大家知道穆斯林是不允许喝酒的。
但是早年间,人们把这个咖啡称作穆斯林的酒,它和什么抗衡呢?和欧洲的葡萄酒进行抗衡。各位知道,这两种咖啡和葡萄酒之间文化的冲突,代表着人类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你看尼采写“酒神精神”,就是到了古希腊,大家都崇拜这个酒神。酒神带给人们的感觉是迷幻,喝了酒以后晕晕沉沉,醒不过来,是完全沉醉的、睡眠的那种状态。
但是,咖啡带给人的感觉是分外清醒,比你正常的清醒状态还要再清醒一些。所以这个东西开始在穆斯林地区流行起来。有人去考证,说当《奥德赛》讲到海伦所引发的战争时,有一句话叫作“海伦手中的神奇药水”。就是海伦手中有一些神奇药水,可以使得别人精力旺盛、不睡觉。
后来人们就猜测,神话传说当中所说的海伦手中的神奇药水,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咖啡。咖啡因的分子式跟大家披露一下,叫作“C8H10N4O2”,就这么一个复杂的分子式。同时咖啡当中还含有一定量的尼古丁,就是香烟当中所拥有的那个成分。
1820年德国化学家隆格第一次从咖啡中萃取出了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以针状结晶的形态存在,形似鸟的白色羽毛和雪花,味道微苦。俄罗斯裔的瑞士学者,巴塞尔的教授古斯塔夫·冯·邦吉曾解释过说人们渴求咖啡因,是因为它含有黄嘌呤,只要很少的量就可以渗入身体各个细胞,且富含氮元素。所以,人们渴求咖啡因,只不过是身体细胞在不自觉地渴求更多的氮元素。
它一进入人体就引起了剧烈的反应。毫不夸张地讲,是一种美妙极了的心醉神迷。它能迅速舒张所有血管,让身体所有部位都畅通,中枢神经、脊髓、大脑通通被咖啡因占据,令人清醒万分。它渗入呼吸中枢、延髓,给全身带来气体交换的舒畅感。它像一个拥有强壮臂膀的英雄,减轻了心肌的负担。它让四肢的疲惫消失不见,让骨骼肌更有力。它加速了大肠的蠕动,减轻了肾脏的负担。
一旦摄入咖啡因,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有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是当年的学者们对咖啡因的研究成果。然后,咖啡因是怎么出名的呢?这个是来自于发生在圣城麦加的一场争斗。就是一开始咖啡这个东西就是在麦加周围的穆斯林地区流行,大家自己熬一熬、喝一喝,有一点小的穆斯林咖啡馆,大家聚在一起聊天。
结果,麦加换了一个总督,听到了很多风言风语,就是大家在说他的坏话。然后他就打听说,“这坏话从哪儿冒出来的呢?”大家说是从喝咖啡的地方冒出来的。就是一大堆人聚在一块儿,熬着咖啡喝,话就多。结果他们就说了总督很多坏话,这个总督就决定把咖啡禁掉。他禁掉咖啡的理由是说这个东西是魔鬼的产物。它跟酒一样会让人犯罪。
但是很多喝咖啡的穆斯林就站出来了。尤其是很多很资深的、长老级别的穆斯林说这是炭,说咖啡是烧过以后的炭,它不是酒。你不能把它随便说成是酒,你不能曲解《古兰经》。后来,两派就因为这件事产生了大肆的辩论。他们的辩论语言像诗一样,我们引用其中最后一个九十岁的老人家在做结辩陈词的时候所说的话。
一位九十岁的老翁说道:“看着你们,我想起了一种士兵们玩的游戏:一条绳索,二十个人将其往西拉,二十个人将其往东扯,那就是拔河。我还想起了曾走过许多地方的穆卡达西。他在生命的最后写道:‘安拉好像喜悦于我的圣洁和不圣洁。我曾与泛神论神秘主义者共同畅饮,与僧人共同吃粥,与水手在船上共享生食。
有时,我就是虔诚本身;之后我又食用禁物,且是心甘情愿地明知故犯。我曾入过大牢,也曾受人景仰。有权有势的王公贵族曾对我垂耳倾听,之后我又受到杖责。’大人,既然我们无法在议会中明确咖啡豆的属性,不如就让我们各走各路吧!一部分人将远离咖啡,因为他们认为咖啡是被禁之物;另一部分人将追寻咖啡,因为他们认为咖啡是被允许的。”
我为什么要念这一段呢?就是让大家感觉到古人辩论都这么有文化,引经据典,讲那么多的故事。然后,一些人嘟囔着:“这可不像一个穆斯林会说的话。”最终,大家达成一致,将喝咖啡归入“被厌恶”的一类行为,既非“被禁止的”,也非“被允许的”,而是不受欢迎的。就是关于咖啡,这个麦加的总督也没法随便做决定。
但是后来,因为他还是很生气,他就封了一些咖啡馆,结果引发了人们的暴动,最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一直到后来,埃及的苏丹专门出面解决这个问题。苏丹给贝格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要求贝格取消对咖啡的禁令。他说即使最熟知《古兰经》的人,也找不到任何一个禁止咖啡的理由。很明显的是,引发街头暴动的不是咖啡,而是你扣押民众的做法。这件事情就是我们讲的历史当中的反脆弱事件,你知道咖啡如果总是在街边悄悄地被人喝,它不可能流行。
但是,因为它引发了暴动、禁止,一下子知名度大增。再加上麦加是个什么地方呢?它是个朝圣的地方。所以,穆斯林地区的人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麦加。所以,经过这次事件以后,咖啡成了整个穆斯林地区的一个最流行的饮品。所以最早的咖啡馆都是诞生在穆斯林地区的,一群人围在一起,然后“咕嘟咕嘟”地煮着咖啡。
1517年,苏莱曼一世实现了埃及、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西北部的大一统。在中央集权的奥斯曼帝国,咖啡的意义变得空前重大。它令在外的战士精神抖擞,令在内的哲学家神清气爽,甚至妇女也开始饮用咖啡,人们发现它可以让孕妇的分娩更加轻松。
一部土耳其法律甚至规定丈夫如果禁止妻子喝咖啡,妻子则有充分的理由与其离婚。由此,咖啡这一风靡全国的饮品被纳入食品的范畴。在公民的意识里,咖啡成为了与面包和水同等重要的食物。我们在这儿说这个可不是讲医学知识。你怀孕的时候要不要喝咖啡,你要去问你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