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850】
读物本·旧事杂谈
作者:雷阳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32438
44
62
50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原创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怀念林州那段快乐童真的生活,文章较长,审核君多有劳烦辛苦啦!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剽窃必究!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03-17 00:07:20
更新时间2024-08-31 18:32:5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旧时至味 冰糖白菊茶

1.记得早些时,每逢秋岁末,冬岁初,院子里一大株白菊就开始盛放。朝夕相映,即便挂了白霜,也丝毫未曾有枯萎的迹象。过几日,入冬,早晚稍冷,然午间太阳盛些,白菊便开始略显萎态。母亲便使剪刀,摘了这盛放殆尽的白菊花。

 

2.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会用柳条编的簸箕,趁着些好天气,将摘下的白菊晾晒,使脱水。晾晒讲究着火候,不可暴晒,使脱水即可。若是晒的久了,白菊便成了柴火,那样就不好了。

 

3.等白菊晾好,母亲会让父亲回家路过小卖部时,称一斤散冰糖。接下来的每天早上,母亲总会早起去挑水,然后烧锅煮水。等我和父亲起来时,便会有香甜的冰糖白菊茶喝了。

 

4.那时候,每年母亲的白菊茶晾好的时候,正是我每岁生辰的时候。那天,母亲会照样烧水泡白菊茶。不过,在那天早上泡完茶后,母亲会在余下的水里多丢三颗鸡蛋。我从小不爱吃鸡蛋,母亲就用冰糖白菊水哄我,让我一口鸡蛋,一口的吃下去。

 

5.我说不上来那是什么味道。不难吃,至少比起鸡蛋来说。不过我也不情愿说它好吃,算是无味儿吧。如此般过生日,有十来个年头。

6.后来求学,工作,搬家。一家四人,分居三地。每每岁时,常想起那种味道。常想念,母亲的冰糖白菊茶。

尤其今日,甚念。

雷阳 作于丙申 旧历 十月十九

 

 

旧时至味 秋收冬藏

1.记年幼时,家里拮据。父母亲具是节俭之人,蔬菜果实,能种的就自己种。一日三餐,虽简了些,但有了自己种的这些蔬菜,饭食里倒添了不少滋味。所幸,那时唯一不缺的便是地

2.所以,门前的一大片空地上,一年到尾都能看到各式样蔬菜。夏天里,黄瓜西红柿上季,生吃凉调,均可过活。豆角架上,有总也摘不完的豆角。刚摘了老的,新的又马上长成,满满登登,总也摘不尽。秋有红薯萝卜和土豆,蒸煮炖,各种吃法儿吃了个遍,却总也吃不腻。

3.不过,唯一苦恼的事,便是菜放不长久。若是天气暖些,过不了几日,蔬菜就会霉变或者腐掉。土豆和红薯,虽能放的久些,却也耐不过几日。所以,就有两种解决方法了。对于像红薯土豆萝卜这种比较耐放的,母亲往往会在秋季岁末时,在门前的空地上,挖一个菜窖。一米见方深,然后将收好的这些菜屯进菜窖里。上面铺上一张干净的油皮纸,然后用秸秆盖上,再用一层厚土敷之。如此,这个冬天便能过去了。

4.当然,主菜算是屯足了,怎么能少的了小菜呢。西红柿是个好东西,据说维C含量和猕猴桃有一拼。这么好的东西,冬天要是吃不上岂不有点可惜。所以,人们集思广益,于是就有了西红柿酱。当然,一开始应该也是有黄瓜酱的。只不过因为味道有点怪,就没流传下来。母亲做酱,也是一把好手。据说,得到了外婆的亲传。做出来的酱,香而鲜,以至于我趁母亲不备,偷吃酱时,被母亲抓到了还抱着酱罐子不撒手。

5.至于豆角,就不必做成酱了。通常,母亲会将富余的豆角摘下收好,趁着豆角还新鲜,洗干净,放在蓖子上,先烧火上锅蒸上一轮。然后再寻个好天气,好好的晾晒几日。等豆角完全脱水后,就已变成豆角干了。母亲会找来一个竹篮子,用油纸铺好,将晾晒好的豆角干儿仔细的收进去,再铺上一层油纸收好。这样,既可以防潮,也可以防虫。莫说耐过整个冬日,怕是耐到来年再晾豆角时都不成问题。一招两用,甚好,甚好。

6.如此做法屯粮的,还有一样,那便是珍金,又名,黄花菜。不过,这黄花菜却不是种的。门前菜地的畔子上,原本野生了几株针金。不成想,几年后越生越多,竟自己长到菜地里来了。这样的好事,自然是乐坏了母亲。于是,每到夏日午后,我就有了针金鲜汤喝。解馋顶饱,自然也乐坏了我。这样好的东西,我自然想长久吃到。所以,每当母亲采收豆角,准备冬藏时,我便殷勤的出去帮忙,不过我采的,却全是针金。后来,才知道,原来黄花菜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学名,叫做忘忧草。嗯,的确忘忧,名副其实。

7.花椒,就不必这么麻烦了。就地摘下,只需晾晒几日,即可收装储藏,以备冬时之需。不过,却有一样,摘花椒,真是个苦差事。非是要被扎个满目疮痍,不然,是难以采到刺架里,颗粒最为饱满的花椒粒儿的。母亲对这些刺儿,总是满不在乎。母亲说,要收取果实,没有点付出,那怎么行。这句话,大致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一个道理。要收取果实,和被扎上两下,应该没有比这更天经地义的事情了。然而,我总是把花椒树外面,最容易摘的采完后,就装个肚子痛,一溜烟儿就会跑没影儿。剩下的,就全交给母亲了。

8.至此,秋收冬藏这个词,就已在这平常的日子里,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了。至少,眼下这个冬天是不愁过了,不过还不算是尽善尽美,只差一样。往往待秋尽时,母亲便会将门前的菜地,仔细的平整一番。母亲说,地和人一样,人劳作了一年,冬天都要休息一番,何况地呢。不过母亲还是会留一小片空地,撒上一层香菜籽儿。待入了冬,下过一场雪后,融雪的那一日,你便会惊奇的发现,那一小片雪下,竟已萌生了一层绿意。

9.藏好了食材,就静等过冬了。我印象里,深冬里的下雪天,煮菜烹食,是最有滋味儿的。农闲无事,正是一心煮菜烹食的好时候。找一下雪天,生炉起火,取暖烹调,两不相误。甚美,甚美。

等雪下上一寸厚,炉火也已经旺起来了。这时架锅,烧水已备洗菜。这里的锅,也是有讲究的,是我们当地一个镇子产的黑土砂锅,用一种独特的耐火土,煤炭和油松,烧制而成。往往是待砂锅坯阴干后,再经一层打磨,上釉,最后才入窑烧制。烧制时,另以油松薰,取其油烟,这样烧制的砂锅才乌光亮泽,轻薄而结实,高温能持久,细致而透气。虽朴拙,但光亮爽洁,倒入清水,更能透水而见其底部的细致纹理,活脱是一件艺术品。

10.这样的锅,烧出来的菜,自然能多添几分滋味。父亲会在烧水的时候,取下锄头来,去门前的菜窖里,刨出之前储藏的萝卜来,再取上几棵葱,一并用烧热的水洗干净。萝卜切块儿,白葱切段儿,切好后,放在一旁。再让母亲取些豆角干儿,针金干儿,一并用热水泡好。再取出早已备好的几小块排骨,几颗花椒,切好的姜片和一个红辣干椒,这就齐活儿了。不过在此,需要说明一下,那时的排骨,可是只有冬天过年时,才能吃得到。切两小块儿排骨,只为汤里提一点味儿。剩余的排骨,还要等到过年时,才能用。所以,这道炖排骨,就生生的变成炖萝卜了。

11.等水烧开,先放入排骨。煮个约莫十分钟后,等排骨上的肉煮的发白时,便会有白沫浮上汤来。取一勺,将白沫轻撇了去。再等十分钟,再将又上来的白沫撇去。如此反复三次,排骨才能算是洗净。这时的汤,也已是香浓了。通常,父亲会在这时将刚才备好的所有料,一齐放下砂锅去,一并同排骨炖煮,再撒上一层细盐,盖上锅盖,不再去管。父亲说,这样萝卜,才能更入味儿些。

12.等雪下过三寸厚,父亲也已一觉醒来,此时,菜即可出锅了。不过,还是差一样。在我取碗准备盛汤时,父亲会取一把镰刀,去雪地里,拨开厚厚的雪,去割那只有一丝绿气的香菜。虽将那枯叶择去,就只剩根茎那一截儿了。不过,在这里,要的正是这一截儿。

我将汤盛进碗里,萝卜已煮的晶莹透亮,豆角干儿重新在碗里饱满,针金花儿也重新在碗里绽放,虽很难见到排骨的踪影,却满屋子,都是排骨的香气。

13.待我将汤盛好后,父亲也已将香菜择洗干净。母亲将香菜切沫儿,分匀放进我们仨的碗里,再滴两三滴香醋,那个香,回味无穷,竟伴了我一生的回想。

光喝汤哪里能过瘾。再取几个馒头来,在炉火边上烤着,取出已封藏了很久的西红柿酱。一口汤,一口烤馒头蘸酱,人生足矣。那个滋味啊,就好像我这一生的乡愁,点滴牵魂动心,全渗入在这一碗,萝卜汤里。

秋收冬藏雷阳 作于丁酉春初 去怀旧岁

漫絮旧时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这是北宋王安石笔下过年的景象。虽只寥寥数字,却能叫人感受的到一千多年前,古人们过年时的热闹。诗文言境,不可不使人钦佩。

说起过年,那应该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情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对于过年的一种共识。不论贫富,不分贵贱,没有鄙夷,也没有羡慕。各有过法,其中也各有滋味。总之就是,图个有始有终的开心。

2.我很怀念小时候的过年。那时候,过年有年味,不似现在,年味已淡如白水。记得小时候,冬月一过,家家户户便不紧不慢的为过年收拾做准备。家里的人,要早早的去收拾好地里的活儿。不然,过几日寒气一来,地便全会上冻,耕作不了。若是早些将地里的活儿收拾利落,便可以在过年时,能好好歇一阵儿。出门在外的人,也开始看日子,赶着天儿回家。

一进腊月便是年,尤其是腊八过后,年味儿就已经很明显了。家里的人把农活儿早已收拾停当,出远门的人,有赶早回到家里的,有在路上的,也有那杂事缠身还未回家,心思却早已飞回家的。孩童们也已经放了寒假,天天三五一群的在村子里面玩耍。隔个一时半晌,冷不丁就会传来一阵炮仗的声响,准是谁家的小毛孩儿又扔炮仗了。过年,也就这样开始了。

3.过年,讲究一个过字。过法虽南北有差处,却也大同小异。过程繁琐复杂,花出百样,然所有人却都乐在其中。在我长大的那个小城里,过年是要讲究拌年的。拌者,备也,也就是给过年准备各种要用的东西。大到橱柜家具,小到筷子柴火,只要能想到,能用到的东西,都能算在拌之列。而且,拌的时间也持续的比较久。从腊月集一开始,一直到大年三十早集结束。整个腊月集,人们都在忙活着拌年。

4.要说腊月集,那该算是一年中最热闹的集了。那时候,人们都还不知道超市是什么东西。村子里的人要买东西,是必须要赶上四五里的山路,走到县城了去赶集市的。而且赶集还是有日子的,我记得那个集是按农历初一,初五,初十如此依次排的。而且要买好东西,还要必须去赶早集。不然小贩的东西就会买完,或者小贩会早下集, 那你可就要赶个空集了。当然,腊月集就不用担心那么多了,不论你什么时候去,都会人山人海,而且也不用担心东西会卖光,或者被卖剩下的不新鲜。小贩们备了足够的货等着你嘞。

5.集上的货品也是琳琅满目。基本上你想要买的,随便逛几个小摊,都能买得到。我记得那时候,母亲最爱逛的,是一个卖瓷碗瓷碟的摊儿。每年小贩都会都会早早的在一个街口占好摊子,将每年新出的瓷盘儿碟碗儿摆上整整一道儿,造出要卖个大阵仗的样子,来引的各路行人变看客。然后看客再变成顾客,一桩生意,就这么做成了。不过,那家儿的货可是真的好。母亲是那家摊儿的老顾客了,母亲每年都会在那个摊儿上挑好一阵儿,给家里每个人都置换一副新的碗筷餐碟儿。那些碗碟儿的花纹,精致有样子,母亲挑的每一件都像是艺术品,比起现在超市里卖的那些简易餐具,简直好看太多了,至今家里还留着那些陈年的老物件呢。

6.每当母亲逛集市的时候,父亲往往总是不乐意的。父亲总是嫌母亲逛集太慢,买个东西要挑上半天。索性,父亲自己就跑去逛集去了。临走时给母亲就一句话:“一会儿,来菜市场找我。”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之类的通讯工具,传呼机也是后来才流行起来的。母亲也不怕找不到,不去管父亲,继续领着我自顾逛去。等母亲逛完集买完东西,便拉着我走去菜市场找父亲。奇怪的是,每次母亲都一找一个准。所以,我也从来不用担心找不到父亲的事情。

7.等再碰到父亲时,父亲已经买好了一大捆过年要用到的菜了。有芹菜,生姜,鸡鱼,藕和萝卜,唯独没有猪肉。这是我们家的惯例,父亲说母亲会挑猪肉,自己挑的,总是肥的多,瘦肉少。所以,每次买菜时,重头菜猪肉,都得留给母亲来称。

逛完菜市集,接下来,就是去逛我最喜欢的地方了,灯笼集。灯笼集占了两道儿,两道儿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大红灯笼,有圆的,有方的,好不喜庆。地上还放着各种小灯笼,小灯笼里面是用苇子破成的条固定成的架子,灯笼下面有个木托子,木托子上可以放蜡,再给木托子安着四个轱辘,外边儿用纸一糊,再给灯笼上拴一根绳儿,灯笼就做成了。

8.小灯笼的样式有很多种,有公鸡灯,有猫儿狗儿灯,还有兔儿灯。记得有一年,我非缠着母亲给我买个兔儿灯,当天晚上,我就让父亲给我点上蜡,自己把灯拉出去,想给玩伴儿们显显眼。却不料,过门前的一个小沟时,兔儿灯给翻了。我的兔儿灯,还没等到过年,就这样给红火了,为这件事,我还哭闹了好一阵儿,直到母亲又给我买来一个新的。现在想来,小时候也真的是太有趣了,非要拉着灯过沟,哪知道沟里不但能翻船,也能翻灯呢。

9.灯笼集上不光有卖灯笼的,对联,字画,香裱,炮竹都在这一块。买这些东西,可就全部都归我管了。母亲会给我一笔预算,去买对联儿年画儿和炮仗,买剩下的钱就都归我,算零花儿。所以每年,我都要逛好久,货比十几家,总要挑到对联好看,字画漂亮,炮仗响数多,关键是还便宜的东西。做为犒劳,母亲会给我买一大串糖葫芦,然后我就举着糖葫芦,有模有样的去各个摊儿挑挑拣拣。

买完东西后,在我的精打细算下,总会剩下近一半的钱,全都归了我的腰包了。父亲母亲总是笑我,小时候就那么多心眼儿。不过,这笔钱我从来不会乱花。我不会去像同龄小男孩,去全买了炮仗,然后听响声儿。我爱写字,我会去挑一支很精致的钢笔,或者一盒能写能画的蜡笔。在我眼里,这些东西可远比那些炮仗什么的,实用多了。

10.等赶上几次集,陆陆续续买到所有过年要用的东西,腊月也就快过半了,这就到了年跟前儿。在过年之前,还有一些大的活儿要做。母亲要去泡黄豆,发豆芽儿。还要蒸米,买酒曲,酿黄酒做醪糟(lao二声)。父亲要去㰯酵子(tou四声),准备过年蒸馍的面。母亲告诉我,年后家里肯定会来贺年的人,要待客的这些东西,务必要去精心准备,不能出现差错,不然别人家就会笑话这家人不会过日子。所以,每次母亲做这些东西的时候,我都会很积极的去打下手。而且,我会很紧张,生怕把招待人的东西做坏了,怕人家笑话,母亲总是笑而不语。后来想想,有母亲在,我的那些担心,完全就是多余的。

二十三,过小年。过了这天,这一年可就要算着天儿过了,每一天都有事情做。小年要供灶王爷,母亲通常会在灶王爷像前供上一盘儿糖果,一碗清水。好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王爷“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如此看来,倒是这些小路神仙,显得更接地气些。

11.二十四,扫房子。这一天是大扫除的日子,我们家往往会全家总动员。父亲负责挑水,我负责烧水,母亲则负责扫灰,擦柜,浆洗脏衣服。相比下来,我和父亲要轻松的多。所以,我和父亲时常在背地里偷着乐儿。当然,也有被母亲发现的时候。若是母亲发现了,便会大吼:“你们爷儿俩偷着乐什么,还不来帮忙!”然后,父亲就会很听话的跑过去帮忙,我就在那儿,继续添柴烧水。即便是,水已经烧滚很久了。

12.二十五,磨豆腐。但是那时候已经没有自家磨豆腐的风俗了,所以只好去豆腐坊买豆腐。虽然一进腊月,豆腐坊的生意就没断过,但是那天,豆腐坊的生意是最红火的。豆腐贩儿会将连夜新磨的豆腐一座一座,整齐的排在坊前。来的人要多少,就切多少,分厘儿不差,童叟无欺。每次父亲会带着我去打一大块儿豆腐,那一块豆腐,能吃过整个年。一拿到那块儿还冒着热气儿的豆腐,父亲就会用手掰下一小块儿,塞到我嘴里。回到家,母亲问我们爷儿俩,:“这豆腐,怎么缺个角儿?”父亲便会笑着说:“路上被只狗娃儿给叼走了。”母亲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13.二十六,二十七,是要准备过年要用到的菜的。这一天,母亲会将买到的所有菜都洗干净,切好焯熟,给过年备着。因为过年时,是禁忌见刀剪的,见了刀剪,那可就不吉利了。母亲切菜,也是一把好手,尤其是切莲藕和刻胡萝卜花儿。莲藕片薄如蝉翼,剔透而不断,萝卜花平齐规整,似模子压的一般,漂亮极了。

母亲切菜,父亲就去烧水洗肉煮肉。父亲将买的猪大排洗干净切段儿,然后便拉着我去搬柴火生炉子。那时候用的,全都是那种像水桶一样的蜂窝煤炉儿。得先用柴火生着,放在炉子里面,等柴火烧透了,再往上面压一块儿煤。往往这时候,父亲就会叫我拿着扇子,在炉子下面的风口上使劲扇。煤是湿的,又压着火,会生出又浓又呛的烟来,呛得我直流眼泪。不过扇一会儿,煤就被燃着了,等煤一燃起来就好多了。

14.炉子完全生着后,父亲便将洗干净的那口煮肉的锅架上,添上刚烧开的水,再放入八角,小茴香,桂皮儿,花椒和几个大红枣。等水再次沸腾,父亲便将已经洗好的排骨放入锅中,撒上一层细盐,然后将锅上盖儿封上。此后的三四个钟头里,是再不能启锅的。

然而,我是等不了那么长时间的。往往是刚过个小半个时辰,就偷偷的跑去,将锅盖一掀,去看排骨熟了没。掀开盖儿的那一刹那,一股香气喷散而出,让我心动不已,便就举着筷子去插肉。但是肉还没熟透,我力气又小,弄不下肉来。只得封上锅盖,耐着性子去等排骨完全熟透。

15.等排骨出锅,所有的菜都准备好后,就到二十八,二十九了。这两天是蒸馒头的日子。那时候,已经没有非要掐着日子去蒸过年吃的馍的规矩了。有些人家人口多,会提前蒸。我们家就三口人,所以还是按着老规矩来。蒸馍我可就什么忙都帮不上了,因为发面,揉花儿,还有炸果子的油锅都是要讲究火候的,所以父亲就亲自去上阵烧锅,不让我捣乱。母亲看我没事儿干,就会给我一团儿面,让我捏面团儿玩儿。我不喜欢捏,但我喜欢看着母亲捏。母亲会捏各种花馍,糖宝儿,花鱼,都栩栩如生。不过,等蒸出了锅以后,就全都变肥了。新馍出锅后,还算不上是完全结束。当用筷子点上最后那一点桃红,这馍蒸的才算完美。

16.炸果子,是父亲的拿手活儿。谁家的果子又黄又亮又大,就说明这家儿的日子过的红火。所以,家家户户都得拿出自家儿的看家本事来炸果子。炸果子,既讲究发面,又讲究火候。面要发的刚好,果子吃起来才能是虚而不酸。油温也要控制好,低了,果子炸不透,吃起来不香,而过了,果子就会被炸焦,便没了样子,不好看了。每年总是父亲来掌油锅,炸果子。炸出来的果子,又黄又亮,吃着十分酥脆,过年来的客总会夸父亲油锅掌得好。虽然是夸父亲,可我的心里却也总是美滋滋的,像是吃了蜜糖一样。

炸完了果子,父亲有时候还会给我炸点土豆片,红薯片儿,或者麻花儿之类的小吃食。那可是我的最爱,比现在的什么薯条薯片,简直要货真价实多了。再撒上点细盐和孜然,要好吃百倍千倍都不止。

17.馍蒸好,果子炸好,晾起来,这就到年三十儿了。大年三十儿,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这正是辞旧岁,迎新年之际。三十儿这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换上新的门神。每每此时,我总是一家中,最积极的那一个。从墙上取下旧对联,门神,还有画儿,全部换上新的。换上新的后,旧的也不能就那么当成垃圾扔了。母亲会把这些旧东西整理到一块儿,放到灶台里面烧掉,说这样,就能得到旧神新神一齐保佑了。我对此,深信不疑。

当然,还要挂上那大红灯笼,给屋里院儿里,里里外外贴满喜庆的春条。有人家儿有猪圈牛棚的,要贴上六畜兴旺。谷仓面缸要贴,五谷丰登。灶房里要贴上,小心灯火。里屋儿的炕头上,要贴上身体健康。这些都是规程,年年都要有的。我记得母亲教我识字时,给我讲得一个小故事。说旧社会里,财主家的儿子没有文化,非要装文化人。过年了,将那六畜兴旺,硬是给贴到了自家的炕头,闹了个大笑话儿。

18.一切都备好后,等天快要暗下来的时候,我就打上我的红火蛋儿灯笼,父亲会去收拾一串炮仗,印一大叠纸钱,拿上香裱,火柴,然后自己点上一根烟,拉着我去爷爷奶奶的坟上去送灯,烧纸祭祖。父亲是孤儿,所以我从小对爷爷奶奶之类的词儿,没什么印象。父亲让我磕头,我就只管磕头就是了。有时候好奇,会偷偷问母亲,为什么别的小孩儿都有爷爷奶奶,我没有。母亲便会打我的嘴,不让我再问,所以后来,我就再也没有问过。

等祭完了祖,回到家里,天就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母亲已给屋里屋外,点上了通宵长明的蜡烛,整个除夕夜要灯火通明。一取吉祥喜庆之意,二来也寓意着来年的日子,要过的更红火。父亲会在火炉上热上排骨和热菜,母亲会准备几个凉菜,接下来就是一家儿人,围炉看春晚包饺子了,不过,我总是那个打酱油的。我一心在乎的,是那零点时要响的炮仗。

19.当零点钟声响起,便是更岁交替之际。在这一刻,是真正意义上旧岁去,新岁始。按规矩,须是在零点钟声响起的那一刻,点燃爆竹,这一年才算结束的完美,而新的一年,也才能算是开始的完美。传说里,点炮仗是为了吓年兽,也有讲,是为了接财神。所以,响炮时,门要大开,让财神进门儿。然而,在那时候,人们已开始将这些个老规矩,给渐渐的淡去了,没那么多讲究。往往是天刚一擦黑儿,你就能听见爆竹噼里啪啦,此起彼伏的声响。

20.但是我们家还是一直遵循着这一套老规矩,必须要等到零点钟声响起时才响炮仗。每每这时,还剩下四五分钟的时间,我和父亲就已将那串长长的炮仗准备好,挂在院儿里的铁丝上。然后我就跑回屋里,看着电视上的时间,大声的向屋外喊,给父亲报数字。当我报到零时,屋外的炮仗声随声响起。我便急忙跑到屋外,捂着耳朵,看那噼里啪啦的爆竹。等爆竹响毕,父亲会点上一根香给我,然后我们俩一起打着手电筒,在院儿里的一堆大红色的炮皮花儿里,找那还带着引线儿,没有响的炮。若是找到一个,便如获至宝一般,放在台阶儿上,我用嘴吹下香头儿,吹出点火星儿来,然后对准引线儿一戳,捂着耳朵就跑。也不管点没点上,总之就是跑。要是能听见那一声脆响儿,那就别提有多欢乐了。

21.有钱的人家儿,还会放烟花。小时侯特别羡慕放烟花的人家儿,觉得这家人真有面子。烟花拖着一串长线儿似的火尾巴,在空中划过。随之才传来很长的一声前奏响,等那一声“啾”响尽,远处暗蓝色的天空上,已迸展出一朵绚丽的烟花儿,随即而逝。等到烟花都已经消散了两三秒钟了,才再传来最后一声“咚”的声响。那一声,响得最亮,振彻云霄。那时候,一直奇怪,为什么烟花儿和声响儿不一齐呢,直到初中学了物理,才明白原来是光比声传的要快的道理。

我们是有守岁的习俗的,守岁就是吃完年夜饭后,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辞旧迎新。但一般是,等响完了炮,回去吃了年夜饭,春晚一结束,家家户户就都休息了。但是不熄灯,总是要做个样子的。一大觉醒来,就已经是新的一年了。

22.大年初一,我们一家儿人都起的很早。我一起来,就要给父亲母亲,一人磕一个头。然后父亲母亲,就会从枕头下面,取出两张毛爷爷给我,作压岁钱。压岁钱,取驱除邪祟之意,保健康吉祥。五块居多,十块的也有,二十是最多的。不过我从来不挑,有就行。给完了压岁钱,母亲会取出来早就给我准备好的新衣服换上,嘱咐我不要弄脏了,然后才准我出去玩儿。母亲呢,则去把庭院里前一晚上响的炮皮花儿打扫干净,父亲要忙着烧各种好吃的菜。不过相比之下,我可就更忙了。我要忙着去给猪鸭训话儿喂食儿,还要给小黄狗儿铺上一层新窝。过年嘛,都要照顾到。

23.大年初一,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赶庙会。吃过早饭后,我们一家儿就锁了门,拿上一股香,慢慢悠悠的去上庙。庙在离家两三里的一个半山腰上,在路上,定能碰着些十里八村儿的熟人,说着笑着,庙就到了。

据说那庙一开始不知名,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就以村名庙,唤作庵庙。庙里供的各路神仙都有,甚至孔孟,也在供奉之列。至初一时,庙前庙后的树上,会挂满彩旗。庙里的大喇叭,也开始播放着拉着长调儿,高一声,低一声的诵经声。不过要说热闹,那得算是庙前摆小摊买小玩意儿的地方了。有冰糖葫芦儿,有糖人儿,还有各种小孩子爱玩儿的,都叫不出名儿的小玩具。常能见到,有小孩儿要买小玩意儿,大人不准,小孩儿就在小摊儿前哭喊着闹。大人们有心教训孩子,不过大过年的,当着乡亲也不好发作,最后就只好作罢,遂了孩子的心愿。小孩儿遂了愿后,就喜笑颜开,再不哭闹了。

不过相比之下,母亲就要高明多了。母亲知道我爱吃糖葫芦,所以每次刚到庙会上,就先给我买一大串糖葫芦,省得我哭闹。我得了糖葫芦,就再也没好意思再要其他的小玩意儿了,所以就乖乖儿的,跟着大人们逛庙会。

24.其实,逛庙会不一定非得买东西才算有意思。庙会上还有很多东西,是不用花钱就能使人乐的。比如,看社火,或者去看大戏。社火是一种我那儿民间流传的把戏,基本上转来转去,好像除了扭秧歌儿,也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看头了。扭秧歌儿的人,也都是十里八村儿的乡亲自愿来的。那些在我们眼里,没什么乐趣的把戏,场子边上却是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满满登登的观众。大家才不会关心什么乐趣,就是凑个热闹。看谁扭错了步子,或者看谁打了个趔脚,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儿所在呢。

25.看大戏的人也多。找一处土堆成的高台,围上三方竹席。两边儿的台柱子上,再贴上了一副楹联:三两步走遍天下,五七人百万雄兵。戏台就这么成了。大家就各找地方,有搬几块砖坐着的,也有蹲着的,后面的人看不到,就只能站着了。锣鼓帮子声一响,红脸儿一声长喝亮相,一场大戏就开始了。这一场大戏,要唱上两三个时辰。中间有人走,也有人刚来。不管人走了多少,抑或是来了多少,只要台下有人,戏就得唱下去,这也是规矩。

父亲母亲带着我,烧了香,拜了佛后,同样也会去凑热闹,看大戏。父亲母亲都爱看戏,我不爱看。他们看戏时,我就去找我的那一伙玩伴儿去玩耍。等戏散场了,父亲喊一声我的名字,我就知道时侯不早了,要回家了。

26.大年初二,贺年就开始了。初二母亲要回娘家,是去外婆家。大舅和外婆住在一块,所以年年也就一齐贺了。每年去了,先给外公外婆磕两个头,说两句祝外公外婆长寿的吉祥话儿。然后,外公外婆便会从兜儿里掏出一个红包儿来给我,每每这时,我都会儿笑的乐开了花儿。

到了初三,给大姨家拜完了年,我们家几乎就没有什么亲戚要走动了。只是偶尔,会有左邻右舍的邻居来家里串门儿,我就去抓大把的花生和糖果招待客人。或者是有邻村儿的孩童来找我玩儿,那我就跟着一起出去玩儿。往往每到一家,我的裤包儿里,都会被塞满瓜子花生和糖果,一天都不用愁吃的了。

27.如此的天天海玩儿,一直到初五早上,放完了破五的炮仗,实际意义上的五天年,就算结束了。不过,年味儿却丝毫没有减淡的迹象,反而会越来越浓。有的人家亲戚多,不似我们家,走的家儿就多,会走上个几天,直到初七初八还在忙活着。小孩儿们就一天到晚,无忧无虑的到处跑,到处玩。要是到了饭点儿,大人也不用担心孩子饿肚子。孩子到了谁家,谁家还不给吃顿年饭。这段日子,乐观的上是孩童们最珍贵的日子了。有的吃,有的玩,还不用担心什么寒假作业,真的是一段好时光啊。

就这样,热闹劲儿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元宵节是庆团圆的日子,和中秋节应该没什么两样,不过一个吃的是月饼,一个吃的是汤圆儿。元宵节的晚上,月亮已经大如银盘了。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吃汤圆,赏月亮。可能别的地方还有看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我们那儿全都是穷家小户,就没那么大排场了,不过也是有灯的。这天晚上,在吃过汤圆儿后,家家的孩童便会或提着,或拉着自己的灯笼,齐聚到一块儿玩儿。大人们呢,就在一边儿闲谈,互不打扰,一直到很晚。

28.过了十五,孩童们紧接着便要开学了。此时,天气也已开始回暖。早起时,便会看到田里像是一座蒸笼,极目处尽是蒸腾之气。河也开了,流水声像是经久不息的乐章,开始了一年的流淌。河边的柳树也开始上色,几天的功夫,就能从枯色变成翠绿。春天,悄无声息的到临。

过年,也就这样结束了。但这新的一年,也才真正开始。万物复苏,人们也都开始了劳作。外出的人,也早已收拾好了行李,踏上新旅。挥手作别时,人们不会有叹息。只有不停的平安祝福,和对来年满满的期许。

 

秋酿

1.车上的人,大都还在补觉。为了赶上这趟回家的早班车,有些人确实已经等了很久了。然而,我却毫无困意,虽然我也赶的很早。

透过车窗,秋晨的雾还未曾散尽,雾里微弱的车光,一瞬间就掠向远处。司机师傅开得很稳,车子缓缓前行,没有突然加速,也没有急刹车,人们睡的很安稳。这样的师傅,的确令人尊敬。未归的人,总会被温柔相待。

2.中秋刚过,气温骤降。只几天,就已经凉的让人有些憎恶了。前几天,人们还在埋冤太热,温度骤然一降,人们又开始埋怨天气太凉了。

秋天,的确是我最喜欢的季节,所以我是不会在意它的温度的。凉,本来就是秋天该有的温度。

不过,我更喜欢将这种温度,称作味道。说成味道,并不是指一种器官感觉,而是一种韵味儿。就像,你对秋季开始了没有的判断,一定不会是依据秋分过没过。当风一吹,叶子一落,你打了一个寒噤,便知道,哦,秋天到了。

我对秋的喜欢,是始终如一的。溯其源头的话,能追到小时候记事儿起。

3.以前,母亲经常对我说,我小时候两岁多就特别灵性。给一毛钱,绝对不要,非要五毛的。要是有一块的,五毛就扔了,抓着一块的玩儿。有一次,母亲又对别人这么说,我听的有些烦了,便对母亲说,都快笨死了,灵性的话,应该都拿上。我确定我当时是以开玩笑的态度,却忘记了是不是以开玩笑的口气,只是母亲后来,就再也没提过这事儿了。

过了一阵儿后,母亲又开始对别人夸我。说我说我四岁时就特别灵性,夏天刚过,还没完全入秋,就嚷嚷着要吃栗子。不知道那时候怎么就知道,秋天到了,就能吃到栗子了。

4.我听了后,没再敢说什么。估计母亲已经忘了吧。外婆的院子里有棵栗子树,秋天一到,外婆就给我烧栗子吃。三岁时,吃栗子没节制,闹肚子。害得母亲大晚上的,抱着我走夜路去找大夫。后来还是记不住口,只要夏天刚过,就嚷嚷要吃栗子。

小时候喜欢秋天,的确是因为吃,却和现在的吃不同。现在的吃,只要你肯出钱,四季的果蔬,国外的食物,可以随便吃得到。小时候的我们,却不一样。过了季节,想要再吃,可就得再等上一年了。而且还有一点,由于家里拮据,所以父母亲在买蔬果方面就非常节省。只会买我们平常轻易吃不到,甚至见不到的。比如,一个大香果,两三串葡萄,这个秋天就算过了。

5.对于小孩子而言,这样的秋天,远远是过不去的。所以我们就漫山遍野去找果子。父母亲也不反对,有时候还会亲自带上我们上山去找。提个篮子,早上踏着露水,披着朝霞上山,然后摘满满一篮子野果子,傍晚踏着露水,披着晚霞下山。

这个过程,是发掘宝藏的过程。所以那些个野果子,我总是舍不得吃。总会先挑稍微坏点儿的果子吃,然后好果子就放坏了。舍不得扔,就偷偷的吃。

6.野果子里,我最爱吃的是苦李子。没熟之前是青的,又苦又涩。熟透了之后,就又酸又甜。不过我记得我们总也找不到一个完好的苦李子,因为苦李子刚一变过色,就被虫透掉了。八月炸我也很喜欢,不过也从来没自己找到过一个。我的印象里,它就像何首乌一样,是成精的,见着我就跑。

野果子搜腾的差不多了,家里树上挂的果子也该熟了。我们那儿的核桃是出了名的,皮厚果实,经常被销到很远的地方。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几棵自己的棵桃树。中秋节前几天,漫山遍野,家家都在打核桃。

7.打核桃是要功夫的。核桃树主干粗,很难攀爬。支干又细,不易站立。所以要在树上找到一个合适的立足点,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在树上站好后,还要挥杆子打。打的方向还要保证核桃不会落在草丛里。这都是本事,可惜这身本事,现在已无用武之地。

我们家也有核桃,我们每年也都会打,可是几乎都是父母亲在吃,或者送人。我从小就不喜欢吃核桃,这也许就是我不聪明的一个原因吧。我唯一钟爱的,还是栗子。板栗,毛栗通吃,从来不挑。

8.外婆家的那颗栗子树,简直就是为我栽的。外婆和外公每年中秋前,都会在打完核桃后,再给我打上满满一篮子栗子。吃栗子一般用煮的。栗子果儿外,裹了一层刺。去刺儿很废工夫,得一个一个去敲。手上扎一手的刺儿在所难免,为了吃好果子,总得有点付出嘛。但是就是苦了外公和外婆了,每次剥完栗子,他们的手就已经青的不成样子。

后来长大了点,我懂事儿了,就给外婆说不爱吃煮好的栗子,要吃烧栗子。这样,就不用一个一个去剥栗子,弄的外婆外公手受罪了。外公打好栗子,等我去了,外婆一个一个烧给我吃。吃到最后,嘴和牙都黑成一色了。现在想想,当时我吃栗子的情形,应该也挺有意思的吧。

9.我是那种典型的,吃在碗里,看在锅里的人。在外婆家吃还吃不够,走的时候,还要带上一篮子。后来有一次,外公到我家来,给我带了一株栗子树。我特别兴奋,在院子的西边空地上,找了一个自认为最好的地儿栽下。然后天天浇水,就连撒尿都舍不得去茅厕,留给它上肥,盼着它赶紧挂果子。

栽下栗子树的时候,它和我一般高。外公告诉我,等它长得比我还要高的时候,它就能挂果了。所以,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我一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去和栗子树比身高。

直到两个秋天过了,栗子树长的比我高了两头,却还是没有挂果,我就再也没有和它再打交道了。

10.到郑州上学后,留校住宿,回家少了。有一次回家,看家隔壁的邻居在修缮房屋。再回家时,邻居的房子已经盖好,不过,已经严严实实的挡住了我那棵栗子树的光,我没很在意。

上初中后,也是住校,回家更少了。有一天母亲给我打电话,说我的栗子树竟然已经长的冒过邻居家的房了。我有一点高兴,略带惊喜和敬意,不过也没有很在意。

中学的暑假里,收到外公的病危通知。我去看外公,外公已经消瘦的不成样子。但是我去了之后,外公还是颤颤巍巍的取了长竹竿,给我去打还没有完全熟透的栗子。外公说,能给你打一竿子,是一竿子,赶紧吃,怕以后哦外公再也给你打不了栗子吃了。我背过外公,哭的一塌糊涂。

11.上大专的第一个中秋节,外公去世。我刚到外郑州求学,外公临终前特地嘱咐母亲不要告诉我,让我一心求学,好好长本事,要有出息。所以,母亲就把我挡了,不让我回去。那天晚上,我买了一包栗子。在宿舍的走廊里,边剥边吃,边吃边哭。

毕业后,我先去了南方工作,近一年后,又辗转回到郑州工作。然而不管走到哪里,我念念不忘的,始终还是栗子。不管是饿了还是馋了,如果碰见卖栗子的,就一定会买上一点。不为解馋解饿,只是已经习惯。

12.今年中秋,我在值班,没能回家。母亲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我说我尽量抽时间,或者等国庆假。母亲对我说,外婆想你了,最近常念叨你。有时间,就常回来看看。我说好。说完后,我将手机放在一边儿,等母亲先挂断电话。不过很久后,发现通话还没有结束。

我试探性的,叫了一声,妈。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叹气。母亲缓然说,前两天你外公忌日,本以为你能赶回来。不过没事儿,等你回来了,再去看看外公吧。对了,还记得你外公给你的那棵栗子树吗?你亲手载的,今年挂果了。我给你摘了满满一篮子栗子呢,都没动,等着你回来吃呢。

13.我鼻子一酸,眼泪夺目而流。但我尽量保持声线平稳,咳嗽了一下,淡淡对母亲说,嗯,我知道了。过几天,一定回去。车进站停好后,父亲早已骑着车到车站门口等我了。我还在车上,就看见父亲再给我招手。那是我最熟悉的面孔,父亲在笑,我也在笑。

回到家里,母亲早已把栗子炒好了。母亲说,特意给你放了糖,快尝尝。我搬了桌子和椅子放在院子里,母亲盛饭,父亲端菜,我就只负责吃了。

我看向院落脚的那棵栗子树,的确长的已经很高了。它长得比我壮实,我现在和它比胖瘦还行,比个头就差多了。我很仔细的盯着树看,墙角没有光,我很惊奇,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的冒过房顶,追寻阳光,长这么高的。看来,植物的生长,顽强到难以想象。

14.母亲拿筷子打了我一下,看什么呢?那么出神?有你爱吃的栗子,快吃!

那棵栗子树,今年才挂果的吗?我问母亲。

母亲说,她也没注意。只是中秋节前,有一天突然发现,树上稀稀疏疏,挂了不少果子。

父亲拿了个栗子剥开给我,说,去年也挂了果。我记得。就在西边第三股稍上,不过只有俩。没想到今年这么多。

母亲笑父亲,和你儿子一样,只要是吃的东西,总能记得那么牢。然后母亲转向我,对我说,你还记得你小时候,三岁那年,带你去外婆家,外婆给你煮栗子吃,一吃就放不下,不让吃就哭。最后吃的,大晚上闹肚子,那时候你爸爸不在家,害得我大晚上跑去镇上,挨个敲人家门找大夫。

15.我慢慢剥着栗子,一个一个放在碗里。听着母亲讲着一个,我以为她都已经忘了故事。我没有说什么,装作自己已经忘了的样子。

是嘛!?我惊奇道。我将剥好的栗子放到母亲和父亲的碗里。

是啊,那时候你才三岁。估计还没记事呢。你忘了,那时候给你五分钱,你不要,非要五毛的。再给你个一块,就把五毛扔了。那么小,怎么就那么灵,知道一块比五毛好。

我笑着说,那时候怎的那么聪明,现在变得这么笨了。

16.其实这些故事我都记得,只是都将它们藏在心底,装作已经忘记。这些故事,从父母亲的嘴里讲出来,才有穿越时空,回到童年时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我要小心翼翼的保护着母亲的这点念想。包括,那两棵栗子树,包括外公外婆。他们不远不近,就在那儿,陪我走了一程路。在我生命中不露声色,却又是最刻骨铭心的痕迹。

 

 

天气

1.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雨,院子里能看的到树木,叶子都已凋尽。窗前的一盆小绿植,却长势旺盛,绿的显眼,好似在用尽全身力气生长。前一天还在抱怨,这雨什么时候能住,没想到今天早上一起来,阳光就直刺眼睛。这样的突然放晴,的确让我有些欣喜,尤其还是在一个周末的早上。

相比此前的阴雨天,这天绝对算得上是好天气了。秋雨初歇,天高而旷远。叶子带着一丝风从窗前飘落而过,顿生些许凉意。然阳光铺洒到的地方,却让人如沐春阳一般温暖。这样的天气,我想即便是心眼儿再小的人,此刻的心胸也该能宽阔上好几分。

2.我将房间里所有的的窗户都打开,好透一透这新鲜的空气。阳光洒进屋内,屋子里顿时敞亮了许多。虽有凉风,但毕竟不怎么冷,只添一件薄衫就够了。我将阳台打扫干净,搬来一把椅子,旁边搁上一张小圆桌,泡上一壶别人刚送的茉莉茶,静沐暖阳。这样舒适的天气,于我来说,要是不好好发上一阵子呆,那就对如此好的天气太不尊重了。

我想,这应该算得上是好天气了吧。至少对我而言,这算得上是了。但却还算不上是最好的,在这高楼里,在这狭窄的阳台上,虽然这样的静沐暖阳,确实让人很自在舒服,但却总是感觉,似乎少了些什么东西。这样的发呆,实在是太孤独了。

3.我忽然想起来宋代词人宴殊,写过的一首感怀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样的天气,固然是旧时的好天气,亭台也是去年的亭台。可是夕阳西下了,花儿开又谢了,燕子南飞也北归了,人却还是一个人,在园子里面独自徘徊。如此好的天气,于词人来说,只能徒增伤愁罢了。

这样的天气是好,可是好的让人太无奈了。如此看来,我们俩此刻也可以称得上是同病相怜了。可是,我又实在不敢攀沾他的名气。现在的生活,早已变了样子。人们劳作,不再只是为了温饱那么单纯了。所以,在现在的生活里,天气能左右的事情,也就实在太少了。对于比较感情用事的人,最多也就只能左右一下心情。对于别的,可就不好说了。比如,只要还是工作日,再厉的风霜雨雪,你还是要去上班的。这一点,就很能说明问题。

4.现在不似过去,乡村里那种田园式的过日子。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雨前锄地,雨后施肥,秋收而冬藏。过去的确是这样子的。我生在一个豫东的一个小村,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小村小户人家,自然也都算不上富裕。人们都只是以耕种为生,牧畜都可以算做是副业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里,严格按着节气过日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年的收成。要不然,那就是逆天时而行。按祖先们留下的规矩和经验,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或者根本就没果子了。

在那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庄稼人恪守如一的生活习惯。就如同现在的作五休二,朝九晚五一样。人们会夸赞勤劳的人,也会笑话懒惰的人。当然,为了一年的收成,是没有人愿意去偷懒的,除了那些无忧无虑,年少无知的孩童们。大人们负责劳作,孩童们负责玩耍,互不相扰,和谐的很。孩子要是再长大些,就懂事了。农村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儿也不假。等过了那个无知的年纪,孩童们一个个,俨然如同个小大人一般,干起活来,丝毫不含糊。

5.不过要是下起雨来,那可就不一样了。只要雨不大,人们是不会打伞的。大人们会提着锄头,去菜地里给青苗松松土,好让青苗吃些雨水,长得好些。孩子们便会在雨地里跑着玩耍,你追我赶,笑的快意。至于衣服脏了,或者湿了,没有人会在意。要知道,每家都有一个贤惠善良的母亲呢。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