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13】
读物本·「武志红」走神是怎么回事
作者:墨岚ぃ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2672
7
8
1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自体(self)永远都在寻找客体(object),我永远都在寻找你。专注也好,走神也好,都是这个寻找历程中的一些表象而已。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12-05 11:01:38
更新时间2022-12-05 11:13:1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走神是怎么回事?

文 / 武志红

 

走神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而我特别喜欢精神分析的一个原因是,生活中那些极为日常的事情,都可以在精神分析这儿找到精微的解释。那么,走神这件事,是可以怎么理解呢?

我先讲一个走神的故事。

 

一位男性来访者K,他非常聪明,很有灵性,常常能说出我下一句想说的话,简直像有读心术一样。

然而,他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容易走神儿,例如读书的话,不管多么有意思的书,他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两分钟。

 

为什么会走神?一次咨询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个话题,最终他找到的答案是,他每次走神,都是在寻找妈妈。

两三岁的幼儿,因为有了坐立行走等基本能力,所以他们有时候能独自探索世界了,还很容易进入到高度专注的状态。但是,这得有一个前提——他们身边要有一个陪伴者。

 

养育者不要以为,孩子如此专注而独立,自己就可以走开。如果养育者一离开,孩子发现后,会立即停止自己的探索行为,转而寻找养育者,找不到就会情绪崩溃。

稳定的陪伴者像是一个安全岛,而幼儿探索世界就像是释放激情,能自由专注地释放激情,要建立在有安全岛的基础上,如果安全岛没了,激情就没法挥洒了,注意力就会转入到寻找安全感的努力中。

 

这位男士的故事,就可以这样来理解。以他的了解,幼儿时,妈妈长时间不在身边,而且即便在,妈妈也是不稳定的,总是离开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所以他不断地要去确认妈妈在不在,因此都不敢专注到自己的事情。

这带给他很多影响。例如大学时,他发现,他必须要等全宿舍的人全睡着了,他才能睡着。

 

这是一个经典的投射,可以理解为,他此时把内在的妈妈,投射到室友这种陪伴者身上了,如果室友没睡着,就意味着室友会不受控,会很容易离开自己。所以要等室友都睡着以后,他才能安然入睡,因为确信他们暂时不会离开自己了。

 

那次咨询给我印象深刻,谈到最后,他说:武老师,你要知道,你专心地玩,突然一回头,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了,这事太悲惨了,太悲惨了。

他连着说了两个“太悲惨了”,然而我感觉并未真正懂得他的这份悲惨感,所以后来我一直试着记着这个细节,不断去琢磨去感知,这份悲惨感中还有什么。

到现在,借由几个故事,我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感知,我讲讲这些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少数几位来访者的,在咨询中,他们永远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我感觉我也必须这样看着他们,否则他们会不安。并且,如果我有一些负面的反应,例如困乏甚至偶尔打瞌睡,他们会更加不安。

 

这时他们会问我,武老师,是不是我刚才哪儿讲得不对,做得不对,让你不舒服了?

可以说,他们把我的神情当成了镜子,如果我的神情一直保持着正向的姿态,他们就会觉得,这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好,如果我的神情出现了负向的信息,他们第一时间不会觉得是我这个咨询师不好,而是立即本能性地觉得,这是因为他们不好。

 

很有意思的是,他们对自己这种目不转睛的盯视,是没有觉知的,因为这是他们时时刻刻的、最本能的、最底层的状态,就像是身处庐山中因而看不见庐山的面貌一样,他们也看不到自己的这种基本状态。所以,当我讲出他们的这个特点时,他们都会非常吃惊,这是他们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是这样的。

 

他们在干嘛?可以说,他们就像是婴儿在找妈妈,希望和我构建一个绝对连续的、一点断裂都不会发生的共生关系。当能做到这一点时,他们就会觉得,我这个咨询师对他们如此之好,这证明了他们自己是好的。这些都不是言语层面的,都是一种本能的渴望。

在试着理解这类来访者时,我想起了第一个故事中的K,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东西。

 

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为何只能这样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或看着妈妈,而导致视野缺乏了灵活性呢?一次,我有了一个形象化的画面,我觉得这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个画面是,他们自己身处黑暗之中,而我作为他们信任的咨询师,或者他们原初最渴望的妈妈,是好的,是唯一光明的,所以他们要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份光明,如果这份光明也专注在他们身上,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也是光明的。

 

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一份稳定的感知——“我是光明的,我是好的”,他们觉得这份好的感知都来自于好的客体对自己的关注,所以会紧紧地盯着对方不放。

只有当他们能确信,其实他们的内心中也住着光明,他们自己能发光,然后他们的这种目不转睛才会真正地改善,他们就可以灵活地移动目光,去关注其他部分。

事实也是这样,例如一位女性来访者,她这种盯视是最严重的,我的澄清和解释并不能改善她的这种盯视。

 

她最终的改善,是因为,她和母亲的关系得到了巨大改变,她确信妈妈是爱她的,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不再这样总是盯视着别人了,她的神能回落到自己身上了。对此,我要澄清一下,并不是非得要找回妈妈,和妈妈建立这样的关系才行,而是,你和任何一个人能构建有深爱的关系,都可以起到这种效果。

精神分析认为,婴幼儿需要良好而稳定的养育,这样到了36个月左右的时候,外在的良好而稳定的养育者,才能内化到孩子内心,这可称为“心中住下了一个爱的人”。然后孩子才有了所谓的安全感,同时,孩子的个性化自我也会形成。

 

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可理解为,养育者身上的那份光,被孩子内化到自己身上,于是孩子确信自己心中有爱、自己身上有光,于是不需要时时刻刻向外寻找了。

这是一个极为根本的事情。

再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对我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它是我这整个课程变得完整的一个根本性故事,我前面讲过这个故事,在这儿再讲一遍。

 

一位男士,做各种事都觉得很难,后来发现,因为他做事的时候,总抱着一个极度完美主义的期待:只接受事情是一步到位的,不接受有任何绕弯、退后和妥协,甚至不接受任何杂质。

因为他对事情的期待是,自己直戳戳地走过去,啪一下,就完成了,他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的,他才有感觉。如果事情不是这样子,他会觉得没意思,不想要了,虽然靠头脑还是帮助他完成了人生的各种事情,事业也发展得不错,但他觉得都没劲,因为他只想要这样一种感觉。

 

我讲的这三个故事,是婴儿最原始的渴望,他们觉得自己和外部世界,例如妈妈或其他养育者,是绝对合一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所以我一发出需求,你会立即、马上、完美地配合我满足我。

不仅如此,当这种全能自恋级别的期待受挫后,他们自己会产生全能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这就是黑暗的根本。他们把这份黑暗投射到外部世界,会觉得外部世界充满了主观恶意动机,而自己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各种恶意力量在和自己有意对着干!

 

当这份黑暗无处不在时,他们就会感到彻底的绝望。我遇到过极少数的来访者,他们就处在这样可怕的黑暗之中。

但大多数人,还是会对外部世界哪怕有少许的信任和期待,而它最初都是放在了最重要的养育者身上,让他们觉得,妈妈或养育者是好的、是光明的,而自己身处黑暗之中,他们希望妈妈身上那份好能稳定地在自己身边,当这份稳定感能获得后,他们也会把这份光明内化到自己内心,会觉得“我也是好的”。

 

所以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这是无比重要的事情,它发生后,专注才能很好地发生,否则,人容易处在各种不安之中,各种对妈妈或者说好的客体的寻找之中,而不能安下心来。

当然,人性是极为复杂的,我们也能看到,能专注的人,并非都是心中住着爱的人,所以,这篇文章只是对走神这件事的一个并不完整的诠释。

 

但这个对走神现象的并不完整的诠释,其中的逻辑我认为非常关键而根本,这可以套用我自己的一句话:

自体(self)永远都在寻找客体(object),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专注也好,走神也好,都是这个寻找历程中的一些表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