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477】
读物本·《我愿是激流·裴多菲》诗歌
作者:海藍之心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近代字数: 6525
14
18
24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裴多菲·山多尔, 匈牙利爱国诗人和英雄, 自由主义革命者。 他被认为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 同时他还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歌曲 《国民歌》(Nemzeti dal)的作者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08-29 14:05:35
更新时间2022-08-31 04:46:41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我愿是激流》

共收集两版

用心体会意化内容

        抵抗和包容,那份温暖那份包容,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温度,都有微妙的变化,用心体会

《我愿是激流》 

翻译版一:

A:

我愿是一条激流,

是山间的小河,

穿过崎岖的道路,

从山岩中间流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里,

愉快地游来游去;

 

B:

我愿是一片荒林,

座落在河流两岸,

我高声呼叫着,

同暴风雨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停在枝头上鸣叫,

在我的怀里作巢;

 

C:

我愿是城堡的废墟,

耸立在高山之颠,

即使被轻易毁灭,

我也毫不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根常青藤,

绿色枝条恰似臂膀,

沿着我的前额,

攀援而上:

 

D:

我愿是一所小草棚,

在幽谷中隐藏,

饱经风雨的打击,

屋顶留下了创伤。

只要我的爱人,

是熊熊的烈火,

在我的炉膛里,

缓慢而欢快的闪烁:

 

E:

我愿是一块云朵,

是一面破碎的大旗,

在旷野的上空,

疲倦地傲然挺立。

只要我的爱人,(重复收尾)

是黄昏的太阳,

照耀着我苍白的脸,

映出红色的光艳。

(原文结束,可以此处重复收尾)

只要我的爱人,

是黄昏的太阳,

照耀着我苍白的脸,

映出红色的光艳。

 

翻译版二

《如果我是激流》

              作者:裴多菲

A:

我愿意是急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B: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kē),鸣叫。

 

C: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的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D: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E: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裴多菲妻子尤丽亚的画像

 

创作背景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并对这位姑娘一见倾心。但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爱情仍痴迷不减,在半年时间里写出了一首首情诗,1847年6月,诗人和尤丽亚的婚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于是诗人点燃起激情与真爱的火焰,发布了他爱的誓言,写下了这首诗歌。该诗写在诗人与尤丽娅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 

《赏    析》

  诗中用一连串的“我愿”引出构思巧妙的意象,反复咏唱对爱情的坚贞与渴望,向恋人表白着自己的爱情。该诗20世纪在中国引起了青年中的爱情诗热潮。

  从表现形式上看,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为自由诗,自由诗作为表现形式的一类,其段数、每段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都没有固定规格,在句式音节上,比押韵诗歌自由得多,基本没有束缚和格律特征,虽然有节奏,但押什么韵,换韵的位置等都不强求一样,不受格律的限制,句子长短不拘,形式不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几组诗句均以“我愿是”、“只要我的爱人”形式结构诗歌,句式较为统一,但并无押韵,段落行数和字数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句式音节上并无束缚,属自由诗,但裴多菲的诗歌受民歌影响很大,以一连串的“我愿是”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与渴望,任思绪飘扬,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感情,表露“我”对“爱人”的爱恋。

 

  从内容与语言方式上看,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为抒情诗,诗歌通过“急流”旁敲侧击,委婉地衬托,引人深思,产生美感。诗歌把感情分别移到“急流”等事物上,与世人的内心感受、主观情感加以揉合,并以主人公的口吻来抒发情感,反应真实感受,直抒胸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通过比喻、象征的语言方式表露内心强烈的感情,是情歌的基本体式,以爱情为表现题材。在语言上意象化、多义化,用形象及生动的语言勾勒客观情境,而非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抒发爱恋之情,使这种意象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产生其它意蕴的联想,体现了多义化的特点。另外,《我愿意是急流》采用重言复唱手法,多次重复“我愿是”、“只要我的爱人”,渲染气氛,加强感情。

 

  从诗人所构造的意象来看,六组并列的意象多维度、深层次、酣畅淋漓地展示出了“我”在“求爱道路”上毫无保留、无私奉献的内心。该诗是从人性的永恒性与深远处寻找激情与灵感的。诗歌所勾勒出的六组意象即“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废墟”与“常春藤”、“草屋”与“火焰”、“云朵”“破旗”与“夕阳”,它们一者雄浑,一者娇秀,但是相依相存,相得益彰,衬托出一幅幅诗意盎然、动人心扉的画卷。这种一一相对情形的出现都是建立在“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一逻辑前提之下的,充分地显示了既尊重对方又忠于自己的恋爱内心世界。在第一组意象中,为了成全对方能“像一条小鱼”一样“快乐地游来游去”,“我”就志愿像“一条急流”,但这急流不是奔腾万里,不是在逞能显威,而是“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言外之意还可能遭遇粉身碎骨、穷途末路。“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这些意象同样都是充任护花使者的角色,护花使者无疑就要承担责任、直面险阻、接受挑战,一如诗中对“我”所志愿的诸种意象所具体的描述那样。按照常态思维,该诗其逻辑顺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我愿意是——”,但反其道而行之,这正好突出了“奉献在先”的思想。诗以意象说话,抒情时必须选择客观事情作为载体。该诗正是通过几组意象的营构贴切而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心中“爱人”的爱意。

 

  《我愿意是急流》寄寓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和其他抒写着豪情壮志的诗篇构成了创作思路上的统一和情感诉求上的一致。侠骨与柔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有机体。“我的爱人”在诗中象征着诗人心中的价值理想和行动目标。妇孺皆知,理想从来不是触手可及的,追求很可能是咫尺天涯。它们需要人们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有“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斗雪傲霜,不折不挠,奋不顾身,全力以赴。因此,诗作通篇以“我愿意是——”这掷地有声的人格宣言,强烈表达了为理想而努力的气概和情怀。诗歌字里行间流溢着汩汩滔滔的殉道精神,并由此彰显着诗人内心的虔诚、忠贞、执着。这是对爱情生活中的敢于奉献、甘于奉献的转述与升华。在诗人所寄寓的各种理想之中,自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透过字面,透过对“我的爱人”和“我”本人的生存状态的畅想,是不难理解“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以及“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其背后正高扬着自由精神。这也再次显示了裴多菲创作上的一贯特色。《我愿意是急流》是从爱情出发,又在超拔着爱情。它是爱情诗,同时又是箴言诗,予人以劝慰鼓舞的力量。

 

  这首诗极富有朦胧性和象征意味,意象的内涵极其丰富,这也给读者鉴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这种情感可以上升为一种对于民族、国家的情感。一位热血男儿,对待爱情,生死不渝,无私奉献,道出了古往今来爱情之真谛,此乃诗中之高致;小而对于个人爱情,大而对于祖国,皆能抱一种忠实之态度,即使当其不幸而处于绝望之境地,生死之难关,也能体现一种无私奉献、生死不渝之精神。惟其有此一种精神,小而至于个人爱情,才能够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大而至于祖国民族,才能够苦尽甘来,生生不息。裴多菲并没有把爱情看成是生命的惟一,最后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句诗的内涵。但他却把爱情看得高于生命。这就够了。

 

 

人物丨裴多菲:为自由抛弃生命与爱情

原创 韧雾 国家人文历史 2015-06-05 14:35 发表于北京

 

             说裴多菲是中国最有名的匈牙利文人,当无疑义。你或许不知道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匈牙利小说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但肯定听过脍炙人口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以及它的作者裴多菲。匈牙利诗人、革命家裴多菲的画像

              中国最早推介裴多菲的是鲁迅,在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中将他列入“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的诗人之列,“我向来是很爱裴多菲·山陀尔的人和诗的”。正是在鲁迅的推荐鼓励下,诗人白莽翻译了前述著名的格言诗《自由与爱情》,他作为“左联五烈士”之一死时不到22岁,用生命为这首诗做了一个注脚。

 

         最近有一则新闻,将裴多菲与中国联系在一起。2015年3月15日,上海的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受匈牙利裴多菲委员会之请,对一具遗骨进行DNA检验,最后结果判定该具来自西伯利亚的遗骸有99.2%至99.9%的可能乃裴多菲的正身。但就在4月1日,匈牙利科学院在其官方网站上刊出了对中国报告的反驳长文,否定这一结论。裴多菲是战死沙场还是病故他乡,萦绕一个多世纪的死亡之谜,似乎仍是迷雾重重。

        匈牙利布达佩斯多瑙河畔的裴多菲雕像,他高举右臂,与耸立在盖尔雷特山巅的自由女神像遥相呼应

自由的象征

       理解裴多菲与他的诗歌之于匈牙利人的重要意义,得从历史说起。欧洲人曾认为匈牙利人是匈奴的后代,而匈牙利人自称“马扎尔人”,其实也是从亚洲来的游牧民族。匈牙利人身上带有浓重的东方色彩,比如先称姓后呼名,这点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不同,裴多菲即是诗人的姓氏。公元896年,他们自乌拉尔山西麓和伏尔加河一带移居多瑙河盆地,建立国家。

       最初统治这块土地的是阿尔帕德王朝,直到1241年春蒙古人迅速占领匈牙利全国,焚毁了当时已十分繁华的古城布达及新城佩斯。

      从那时起一直到君主制废除,所有匈牙利国王事实上大多是外族人,并且这些国王几乎同时还至少占有一个外国王位。“既要获得外国统治的好处,又要躲避外国统治的危险,这便是匈牙利历史上极少能成功解决的永久的两难困境。”16世纪,土耳其人入侵,匈牙利大部分落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治下达150年。土耳其之后,匈牙利又长期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所以有人说,“一直以来,匈牙利就是一个为自由而不断奋斗的国家”,民心所望,唯有自由。

        裴多菲被匈牙利人视作民族之魂,他热烈歌咏自由并为之献身。匈牙利一些城市的街道、桥梁和学校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每年3月15日是匈牙利的民族节——纪念1848年当天裴多菲领导民众举行起义,反抗奥地利的压迫统治。人们会聚集在裴多菲的雕像前,朗诵起他的豪迈诗篇《民族之歌》:“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流浪·爱情·革命

          裴多菲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抒情诗和8部长篇叙事诗,此外还有80多万字的小说、政论、戏剧和游记,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战火中完成,在欧洲文学史上可谓高产。

        1823年1月1日,裴多菲出生于匈牙利小城萨堡德沙拉斯,原名彼得罗维奇·山陀尔,是一个不甚富裕的斯洛伐克屠夫的儿子,母亲是一名辛勤的洗衣工。裴多菲是个喜欢沉思的孩子,同时不乏惊人的勇气。一次—头离群的公牛向孩子们直冲过来,大家吓得四散逃窜,只有裴多菲一人留在原地不动,等公牛冲到面前时,挥起棍子猛击它的前腿,公牛扑通一声倒地。“屠夫们就是这样干的”,他说。

           大家曾给裴多菲取了一个外号“学者”。一个同学回忆裴多菲,“他最喜欢阅读匈牙利历史书籍,渊博的知识使大家都感到吃惊。他写的一篇关于诗歌创作的作文,连老师都怀疑是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要是看到高年级学生欺侮弱小,裴多菲简直是怒不可遏,每每上前打抱不平。

          裴多菲的自由天性与学校氛围格格不入,喜欢写诗,还迷上了当演员,这是当时地位极为低下的职业。这让望子成龙的父亲大发雷霆,一气将他逐出家门。他后来在《旅途通讯》中写道:“我浪迹天涯整整6年,成了被上帝抛弃的人。6个寒暑伴随我的有两个阴影,一是贫困,二是屈辱⋯⋯”6年里,裴多菲加入过流浪剧团,几乎演遍了半个匈牙利,还曾虚报年龄,成了匈牙利第48 步兵团的一名新兵。期间李斯特到他驻扎的小城开音乐会,列兵裴多菲请假去听不被批准,偷偷溜出营房,第二天便被戴上了镣铐。军官大部分是奥地利人,军中规定必须用德语喊口令,这也让他感觉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后来他因肺病提前退伍,重又过上流浪艺人的生涯,白天排戏演戏,晚上夜宿荒郊,“我饥饿时唯一的慰藉是我经历过比这更饥饿的时刻”。

           裴多菲从1842年开始发表诗歌,艰辛的底层生活让他的诗歌褪去了曾经华而不实的底色。19世纪初,匈牙利诗坛流行拉丁语诗风潮,格律繁严、语言晦涩,与底层人民隔绝。裴多菲开始搜集民歌,用口语化的民歌体、匈牙利语写诗,“只有人民的诗,才是真正的诗”。鲁迅评价他的诗歌最大特色是“纵言自由,诞放激烈”。德国诗人海涅也十分赏识裴多菲:“在这充满病态与深思熟虑的社会中间,这样出乎意外的健康与单纯,致使我在德国找不到一个人能与他并立;这个农家子弟富有自然的声籁,有如一只夜莺。”裴多菲遭到评论界的围攻,但他却愈加声名鹊起,受到大众热烈欢迎。

            流浪生活直到1844年底结束。当时的大诗人魏勒斯马尔蒂欣赏裴多菲的诗歌,在他的支持下裴多菲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并担任《佩斯时装报》的助理编辑。生活一稳定,他就开始创作一系列政治抒情诗,《爱国者之歌》《贵族》《给在国外的匈牙利人》等,标志着革命诗歌的发端。他把诗稿在农村小酒馆、大车店里朗诵,许多诗篇都在这样的环境里定稿。

            1844年,21岁的裴多菲爱上了一位15岁少女埃德尔卡,但次年姑娘就不幸病逝,诗人参加完葬礼,在女孩生前住过的房间住了14天,缅怀爱人。1846年秋,裴多菲在一个舞会上结识了姑娘尤丽亚,一见钟情,马上向她求爱,姑娘质疑他轻浮,裴多菲答道:“罗密欧爱上朱丽叶,用了多长时间?一分钟。只用了一分钟的时间!”姑娘被打动了。尤丽亚的父亲是庄园主伊尔诺茨伯爵,极力反对女儿嫁给穷小子,以不给丰厚嫁妆相要挟,而两个年轻人不为所动,轻松携手离开了家,于1847年9月8日结婚。

         诗人为尤丽亚写下许多诗篇,多达102 首,其中就包括《自由与爱情》。他的爱情诗饱含深沉真挚的激情,韵律优美,传诵一时。1915年,孙中山在与宋庆龄的婚礼上,即席朗诵了一首裴多菲写给尤丽亚的诗《你爱的是春天》,献给新娘。

         反映1848 年3 月15 日起义的画作,在裴多菲等人的领导下,当天匈牙利爆发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革命,这一天后来也成为匈牙利的民族节

 1848年革命的风暴

            《自由与爱情》的慷慨激昂也预示着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风暴——1848年革命的来临。1846年到1847年的旱灾和歉收使匈牙利国内状况恶化,到1848年春,奥地利治下的匈牙利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已达白热化程度。

           裴多菲敏锐感到了革命的洪流,3月13日,一场人民大众参加的动乱造成维也纳中央政权崩溃,首相梅特涅辞职逃亡。3月14日,他便和其他领导者在佩斯的一家咖啡馆里议定起义事项,并通过了旨在改革的政治纲领《十二条》。3月15日清晨,起义者呼声雷动,迅速占领了布达佩斯。

         民主派的领袖科苏特掌握机会,促使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诸如推广税收、废除农奴身份等。匈牙利成了当时的欧洲革命中心。翌年4月,匈牙利国会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共和国。恩格斯曾指出:“匈牙利是从三月革命时起在法律上和实际上都完全废除了农民封建义务的唯一国家。”

          奥地利皇室镇压了意大利、布拉格与维也纳的革命,力量有所恢复,便决定集结力量反扑,取消匈牙利的自治,降其为一个省。1849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怕影响波兰稳定,遂出兵10万扑向匈牙利,支援新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裴多菲人生第二次参军,由于作战勇敢, 很快被晋升为少校。面对俄奥联军大军压境,匈牙利军队寡不敌众,内部开始出现分裂。裴多菲与加入“和平党”的朋友们断交,在军队中因不断与动摇的将军们发生口角,一度坐过牢,后迫于群众压力才被释放。1849年春,裴多菲出狱时,母亲与同样应征入伍的老父亲都已去世。

         7月,裴多菲加入了波兰独立名将约瑟夫·贝姆的军队。他同裴多菲有着近乎父子一般的深厚感情,在战斗打响前特意叮嘱裴多菲留下,保存力量。裴多菲违背了他的命令。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在致尤丽娅的情诗中写下突兀的一句:“我是杀人的工具——兵,同时我也是一个诗人。”

          1849年7月,俄奥联军再次威胁佩斯。7月30日,裴多菲牺牲的前晚,他给尤丽亚留下一封信:“战斗非常激烈,我准备为祖国牺牲。只有这样才是我最光荣的前途⋯⋯我的妻子啊!我的儿子卓尔坦会走路了吗?断奶了吗?要教他说话,逗他笑!”卓尔坦于1848年12月降生,失去父亲时仅有半岁。

 裴多菲戎装画像

 

裴多菲死亡之谜

       裴多菲之死有不同的版本。7月31日的瑟斯堡战役,贝姆的军队打得很艰难,终被三倍于己的敌人击溃。有人说撤退时亲见裴多菲与一个骑兵共骑一匹马,因速度不快,他跳下马说“别让咱俩都送命”,后来“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上”。有人说,裴多菲受伤后被发现身份,被敌军活活扔进尸体坑里,成为当时1030名阵亡战士中的一员。还有人相信裴多菲被俄国人俘虏后流放至西伯利亚。

          最后一种说法一直流传。1989年,匈牙利裴多菲委员会组建了一支国际考察队,赴西伯利亚一探究竟。考察队最后宣布,在贝加尔湖以南大约50公里处的巴尔古津诺村发现了诗人的遗骸,虎牙等体貌特征高度吻合。按照他们的发现,裴多菲与本地邮差的女儿结了婚,逝世于1856年5月。但这一结论在科学界长期存在着强烈争议。此次中国对这具遗骸的检测无疑是更添波澜。

          按照19世纪匈牙利的风俗,丈夫死后妻子要穿黑纱服丧一年,裴多菲在战场上阵亡差10天满一年时,尤丽亚脱掉黑纱,嫁给了布达佩斯大学一位教授。儿子卓尔坦被送给别人寄养,21岁死于肺结核。

            匈牙利革命被残酷镇压,全国再次受到来自维也纳的苛政专治。1859年奥地利在奥意法战争中战败,对匈才政治上有所松动。到1867年,在匈牙利人的努力下,一个二元的奥匈帝国建立。一战后匈牙利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裴多菲对后世影响不绝。1942年苏联红军同德寇激战,苏联士兵们将裴多菲反抗侵略的诗歌,以《卸下那面德国旗》为名出版了一本诗集,同枪支一起随身携带。据说红军长征时期,也有人把《自由与爱情》写在战士的背上,相互朗诵、鼓舞士气。1956年匈牙利事件前后,一批自由派爱国知识分子将其组织的学术团体命名为“裴多菲俱乐部”,暗含对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干预匈牙利内政的不满。“裴多菲俱乐部”这个词漂洋过海,也一度成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敏感词汇,成为扣在知识分子头上的一顶“反动帽子”。

           关于裴多菲的争论尘埃未定,诗人是否宁死不屈、战死疆场且待后人评说,但对自由的崇拜确已成为匈牙利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耸立在盖尔雷特山巅的自由女神像,是布达佩斯的标志性建筑,她双手托举着巨大的橄榄枝,恰与多瑙河对岸高擎右臂的裴多菲雕像遥相呼应。

 

(参考资料:希达什·安道尔《裴多菲》、兴万生《裴多菲评传》、《匈牙利的自由诗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