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449】
读物本·【玛雅文化·壹】
作者:机智的蜻蜓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11969
74
146
179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玛雅文化从最早出现到被西班牙人摧毁,有近4000年历史。在世界远古文明中,玛雅无疑是富有浪漫色彩的。 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1-05 09:48:38
更新时间2023-01-05 10:33:3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丛林深处的文明古国

1

19世纪在洪都拉斯茂密的热带丛林中,首次发现了玛雅古文明遗址。它们静静地存在了上千年,如今依然屹立不倒,并被举世瞩目。丛林深处的古国何以拥有发达的文明?玛雅人是如何生活的?有着怎样的宗教信仰?以及不为人知的神秘仪式?让我们一起走进丛林深处,去看看那穿越了千年走到我们面前的历史。

【一】丛林中的古城·约公元前3000年

2

神秘的玛雅文明作为美洲古印第安文明最辉煌的一页,已被浓密的热带丛林覆盖,在尤卡坦半岛这片被遗弃的土地上,我们不难发现昔日辉煌的神庙、壮观的广场、精美的壁画,还有神秘的纪年石柱,这一切都是玛雅人留给这片土地的深厚印迹。一个漫长的时代过去了,大自然几乎将这一切湮没,但奇迹依然留存。

3

三个不同的区域

玛雅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虽然创造了不朽的文明,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并不是很大。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玛雅人生活的区域也仅仅是在尤卡坦半岛(面积为19.76万平方千米)及以南的南部山区这片32.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在这一片满是丛林的区域里,虽然各处有着明显的差别,但是身处热带,炎热是它明显的气候特征。

4

一直以来,人们都按从南到北的顺序,根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把整个尤卡坦半岛及以南的南部山区分成南、中、北三个相互交错的区域:南部是以美洲中部山脉及高原为主的山地区域,中部是盆地和峡谷构成的半岛南部区域,北部是石灰石盆地构成的半岛北部区域。这三个区域虽然同属尤卡坦半岛及其附近地区,在纬度上也没有多大差别,但是气候特征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5

南部区域中的山脉及高原地区,相对海拔较高,冬冷夏凉,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到11月之间,相对于中部峡谷地区,这里雨季显得短暂,但并不像北部区域那样干旱缺水。在南部区域的山间谷地,长着茂密的热带丛林,这里有着丰富的物种,各种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而高海拔地区,树木相对稀疏,多以草地为主,这些地方看起来比较荒芜,但是在玛雅文明发展的早期,这里曾经有大量玛雅人活动,随着岁月变迁,这些人慢慢地向中部等区域迁移。

6

在南部高地区域有三个比较大的湖泊,它们分别是阿马提坦湖和阿提特兰湖,还有伊扎贝尔湖,这些巨大的湖泊蕴含着丰富的水源。在湖泊边上是繁茂的山谷林地,茂密的丛林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物种,在这里不难发现美洲虎、美洲狮、鹿、野猪等大型哺乳动物。一直以来玛雅人都在这里狩猎、耕作,其中玉米和豆类是他们最主要的作物。

7

中部区域的盆地峡谷地区,植被茂盛,雨量充沛,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到11月之间,在这片区域里有着十多个相互串联的湖泊,伊策萨佩滕湖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每当雨季来临的时候,这些互相串联的湖泊周边就会被雨水淹没,造成洪涝,而每当雨水退后,这里便又显得生机勃勃。中部区域覆盖着浓密的热带雨林,野生的无花果树、面包树、多香果树、棕榈树在这里随处可见,

8

而在那些低洼的区域则长着矮小的灌木丛林,这些灌木丛中有着大量的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中部区域是玛雅人生活的三个区域中物产最为丰富的区域,在这里玛雅人除了种植玉米和豆类外,还采集面包树果实、可可豆、树薯等作为食物,而各种野生动物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食来源。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就是从这片开始,并向南方和北方区域传播。

9

北部区域的石灰石盆地,气候干旱,降雨量远没有中部和南部区域多。在这片平缓的区域里,土地贫瘠,富含养分的腐殖土只有薄薄的一层,在土层的下面便是石灰岩层,这些极易渗水的石灰岩层将地表水都纳入了隐秘在地下的暗河中,因此在这片区域里,几乎没有什么地表河流存在。由于北部区域石灰石结构特征显著,地表石灰岩极其容易崩塌,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暴露出地下水体的“塞诺特”。

10

“塞诺特”就是天然的水井,它是在该区域生活的玛雅人的主要水源。可以说,哪里有塞诺特,哪里就有玛雅人的聚居区。公元9世纪后,中部区域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走向没落,这时玛雅文明进入后古典时期,原本在中部区域的文化中心逐渐向北方区域转移,并在北部区域获得复兴,不过这次复兴是有限的,它已然不能和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相媲美了。

11

玛雅人聚集的三个区域虽然有着明显不同的自然特征,但是各个区域之间并没有一条非常明显的界限,事实上它们是逐渐更替的。在这些区域里,玛雅人耕作和生活的模式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它们所孕育的文明却彼此依存,带有一种普遍的共性,也正是这样,玛雅文明才在这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里有着自身的特征,并发出耀眼的光芒。

12

丰富的石灰石资源

玛雅人喜欢在浓密的雨林中修建祭祀用的金字塔神殿、大型的广场,以及娱乐和宗教结合的球场等公共建筑,这除了玛雅人对神灵的狂热外,还和尤卡坦半岛地区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整个尤卡坦半岛区域里,各处都有石灰岩资源可供开采,由于这些石灰石易于开采,并方便雕琢图案,玛雅人便把石灰岩作为建造神庙以及雕刻各种各样的建筑装饰物的主要材料。

13

今天,这些伟大的石灰石建筑遗迹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屹立在那里。在乌瓦夏克吞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玛雅人最早的石料建筑和石刻纪念碑,而在整个尤卡坦半岛,玛雅人建造了数以百计的城市和聚居点,其中在中部的蒂卡尔、瓦哈克通、帕伦克、科潘等祭祀中心,有着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都是用石灰石建造的。

玛雅人在建造神庙的时候,所使用的都是简陋的石器工具,那些巨大的石板,还有雕刻着精美图案的石柱都是用更坚硬的黑曜石制作的工具琢磨而成的。玛雅人用石器工具雕刻完成这些复杂的艺术品,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4

相对封闭的尤卡坦半岛

尤卡坦半岛作为玛雅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它的自然特征和亚洲、欧洲的其他几个古文明聚集区有着明显的差别,亚欧大陆的几个古文明发展的区域多半处于温带,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相互影响十分明显,而玛雅人生活的尤卡坦半岛地处热带,并不适合农耕和畜牧业的发展。事实上,玛雅人也没有和其他古文明一样,培育出家畜,发展畜牧业,他们赖以生存的玉米种植长久以来也只是采用最原始的刀耕火种模式,这种地域状况使得玛雅文明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可同时也缺少某种外来的力量,能使玛雅文明更富生机和活力。

15

玛雅人最辉煌的古典时期是在中部区域的热带雨林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片区域里,玛雅人与外界的交往十分不便,虽然有几条通往外界的商道,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他们与世隔绝的特征。在玛雅文明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因为没有外界的干扰,玛雅王国内部相对稳定。即使有外族窥视玛雅的财富,他们对于玛雅的入侵和战争也因为雨林而无法展开。玛雅人在这样的条件下或许更能够将自身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明。玛雅人崇拜神灵,他们将主要力量都用于建造神庙和以广场为主的祭祀中心,而通过壮观祭祀中心的建造,玛雅人伟大的文明也得到了发展。

16

【二】发现玛雅·17世纪-19世纪

中美洲的热带丛林,草木森森,幽隐寂静。这里巍然矗立着一座座石碑,有的石碑上雕刻着精美的图像,有的石碑上有斑斑的象形文字,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古老国度的传奇故事,这个古老的国度就是玛雅。当探险者以一种惊异的目光凝视着玛雅遗址时,它神秘的面纱才在世人面前慢慢地揭开,让我们感叹,让我们疑惑,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17

踏上征途

美国著名的游记作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一直对神秘的失落之城充满兴趣。《埃及、阿拉伯半岛皮特拉和圣地旅行记》就是他创作的以探秘之旅为题材的一本畅销书。靠着这本畅销书,斯蒂芬斯拥有了足够的资金,从而支持他去从事更为伟大的探险事业。

1839年,34岁的斯蒂芬斯开始着手准备去美洲的密林寻找失落的玛雅文明。

18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印第安先民创造的辉煌文明,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这一古老的文明据说就已存在了几千年之久,是在与亚、非、欧等古代文明隔绝的前提下,美洲人独创的文明,并且在科学、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美洲另外两个伟大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难以与玛雅文明比肩。在英文中,玛雅甚至成了神秘莫测的代名词。当玛雅文明神秘失落之后,它的一切秘密都静静地隐藏在中部美洲的热带丛林之中。

19

与斯蒂芬斯同行的是一位同样对考古探秘有着热情的英国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当二人在伦敦相遇时,都觉相见恨晚。当斯蒂芬斯把想前往美洲探险的想法告诉卡瑟伍德时,卡瑟伍德激动不已。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们几乎阅读了当时在欧美能够找到的一切关于玛雅的资料,这些介绍有的说玛雅与古代埃及人有联系,有的说玛雅与古代腓[féi]尼基人有联系。

20

但在这些资料之中,对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帮助最大的是一位书商提供的图文并茂的《尤卡坦访古览胜记》,这本书鼓励人们在美洲新大陆上擦亮眼睛,去寻觅一个个令人惊喜的发现。为了给养更加充足,旅途更加顺利,在出发前,斯蒂芬斯特地拜访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范布伦。范布伦总统对斯蒂芬斯的探险很感兴趣,并任命他为美国驻中美洲联邦代办,以减少他在探险过程中遭遇外国政府的阻碍。万事俱备,1839年10月3日清晨,斯蒂芬斯与卡瑟伍德乘坐双桅帆船离开了纽约港,向着隶属于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扬帆起航。

21

寻觅之旅

1839年10月30日,斯蒂芬斯与卡瑟伍德在尤卡坦半岛加勒比海沿岸的伯利兹城顺利登陆。斯蒂芬斯以自己美国外交使节的身份很快结识了当地的官员帕特里克·沃克,并了解到玛雅这座失落之城的大致方向。不久,斯蒂芬斯与卡瑟伍德就毫无波折地发现了玛雅文明中的科潘遗址,他们被这个古文明留下的断壁颓垣惊呆了。

玛雅科潘的立柱雕刻

22

斯蒂芬斯生动地描写了发现科潘遗址的经过,他们在茂密的丛林中披荆斩棘,缓缓前行,突然眼前一亮,一座方形的石柱,约有4.2米高,1米宽,赫然矗立在眼前,四面从上到下都刻有线条清晰、轮廓分明的浮雕。正面是衣着华丽的人物形象,神色庄重威严,背面是稀奇古怪、令人费解的图案,两侧则是或密或稀的象形文字。在这块石碑后,还错落排放着一些石碑,也都布满图画或者线条。

23

当面对这些不期而遇的石碑时,斯蒂芬斯与卡瑟伍德对美洲古老文明油然升起一股崇敬之情。通过这些神秘的遗存或者说精美的艺术品,他们知道这绝不是传说中的埃及人遗迹或者腓尼基人遗迹,而是独特的美洲文明。这个已消逝的文明绝不比曾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逊色,只是因为它们湮没在静谧的丛林之中而没有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

抵达科潘遗址大约两周后,斯蒂芬斯不得不完成临行前美国政府交给他的一些使命,如考察横穿尼加拉瓜以联系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线路。卡瑟伍德则较为自由,他又寻觅到了伊萨巴尔港附近的基里瓜遗址,并认真做了记录。

24

1840年复活节,终于能够摆脱其他琐事的斯蒂芬斯与卡瑟伍德又踏上了探险之旅,他们前往玛雅文明的另一个重要遗址——帕伦克遗址,它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热带雨林中。他们在最宏伟的建筑中设立营地,像在科潘遗址一样开始工作。斯蒂芬斯寻找碑刻,砍伐缠绕在上面的灌木丛,在依然挺立或已经坍颓的墙体中仔细辨识遗迹现象。

25

在工作了大约两个月后,1840年6月他们离开帕伦克遗址,乘船前往墨西哥湾沿岸的特米诺斯泻湖,然后抵达尤卡坦首府梅里达的港口赛萨尔,之后他们再度开始了在丛林中的穿梭。几天以后,当他们从低矮的灌木丛里钻出时,抬眼看去,大片开阔地上点缀着基墩遗迹,是没有阶台的金字塔状的庞大建筑群,不仅宏伟壮观,而且保存很好,没有一棵灌木丛阻碍视线,风景如画。他们又考察了一段时间,启程返回美国。

26

玛雅研究新纪元

1841年6月,两卷本的《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旅途见闻》问世了,尽管大多数整页图版都是关于玛雅碑刻和建筑方面的,可这本书还是轰动了世界,并成为玛雅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本书文笔生动、插图精美,不断再版,玛雅遗址自此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这本书告知读者,玛雅文明是一个在建筑、雕刻和绘图等方面拥有熟练技巧的民族所独创的奇迹,这改变了人们之前对玛雅的认知。

27

斯蒂芬斯从这次游记出版中又获得了丰厚的稿费。1841年10月9日,他再次和卡瑟伍德前往中美洲的密林中继续寻觅玛雅文明,并且明确此行具有考古学和科学目的。他们本来不想宣传此次探险,但他们因为传记的出版而变得名声大振,因此他们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考古工作也进行得更为顺畅。这次他们对遗址中的建筑、遗迹等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考察和记录,并利用当时很稀有的照相设备拍下了一些图片,还把一些刻着象形文字的石碑用船载回了美国。

28

1842年3月7日,斯蒂芬斯的探险队到达了此前没有到过的大型玛雅遗址奇琴伊察,宏伟的建筑、精细的雕饰再次给斯蒂芬斯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三周的认真考察。

1842年6月,斯蒂芬斯一行返回美国。9个月后,一本新的游记《尤卡坦旅行记闻》诞生了,这本游记比上一本更精美,描述的玛雅遗址也更为详细,再次掀起了抢购狂潮,并长销不衰。

29

1840年可以看成是玛雅研究的分水岭。在此前的两个世纪里偶有零散的探险活动,有时令人惊讶地集中在极个别遗址上。在1840年之后,人们对玛雅历史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并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索。一方面,一些学者开始搜集各种玛雅的档案资料,尤其是不断发现、整理玛雅抄本,从而研究玛雅的历史发展、历法、科技以及生活起居等;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不断地进行考古探察,从玛雅遗址的实物中研究、推断玛雅文明的蛛丝马迹。

30

玛雅文明保存最完整的遗址蒂卡尔城,是1956年美国100多名考古专家经危地马拉政府同意后,前往考察发掘的,这座占地面积广大、布局合理的古城在考古学家的不断发掘后得以重见天日。1931年,墨西哥考古学家发现卡拉克穆尔遗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进行深入发掘,这里出土了一系列精美的随葬玉器,从而改变了此前人们认为玛雅文明玉器制作不发达的认识。

蒂卡尔是玛雅古典时期最大的城邦,此时玛雅的文明中心已从南部移到中部。

31

蒂卡尔遗址中包括几百幢重要的古代建筑,现存显著的建筑有六座顶上有着神庙的阶梯金字塔。蒂卡尔金字塔斜度达70度的惊人设计,其外形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般奇峭,因而有人称之为“丛林大教堂”。

直到今天,无论是对玛雅文明的文本解读,还是对于玛雅遗址的考古发掘,都在不断进行之中,关于玛雅的传说或者被证实或者被否定,但玛雅文明的神秘色彩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因为人们对玛雅认知越多,就有越多的谜团无法解释。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神秘的国度,去叩问,去聆听吧。

32

【三】劫后幸存的玛雅文献·被发现于18世纪

每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文明都拥有自己的文字,玛雅文明也不例外。玛雅在神秘消失之后,留下了四部手抄本,让后人可以凭借这些文字窥见玛雅那辉煌而伟大的文明的一部分。同时,一些西班牙语资料也为我们深入细致地探寻玛雅的踪迹提供了帮助。如今,当我们面对劫后幸存的玛雅文献时,我们就是在聆听远古的声音。

33

《德累斯顿抄本》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美洲大陆时,玛雅文献毁损殆尽。逃过劫难的玛雅文献少得可怜,但总算没有踪迹全无,我们还能一睹玛雅文献的风采,并从中对玛雅进行解读。但目前遗留的玛雅抄本都不是玛雅文献的原文,抄本,顾名思义,这些书并不是玛雅最早文献的原件,而是祭司在数百年中陆续抄录绘写的复制品。

玛雅历史文献幸存四本手稿,根据收藏地点或发现者命名,分别为《德累斯顿抄本》《巴黎抄本》《马德里抄本》和《格罗里那抄本》。这几部抄本形成于不同时期,《德累斯顿抄本》可能出自11世纪,《马德里抄本》可能是15世纪的手笔,《巴黎抄本》大概略早些。

《德累斯顿抄本》文内细节图

34

《德累斯顿抄本》因存放在德国德累斯顿图书馆内而得名,一位藏书家1739年从私人手中购得,送入德累斯顿皇家图书馆。这部抄本100年后才得以公开面世,它是迄今为止最详细的玛雅抄本,也是珍贵的艺术作品。

这份抄本共39页,皆双面记载,内容广泛,包括预言、金星运行规律、日食周期表以及天神的生活图画等,还讨论了众神的宇宙背景,以及历法和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这本抄本的原稿毁于战火,今天的学者们进行研究时所使用的是19世纪的抄本副本。

35

该抄本讲述了曾经存在的三个世界的故事,每个世界都被一场大洪水毁灭。第一个世界的居民是矮人,他们从废墟中建起一座座城市。黎明一到,矮人们就变成了石头。第二个世界的居民是“越界者”,这个世界结束的方式和第一个世界一样。第三个世界的居民是玛雅人,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结束。西班牙人的到来发生在第四个世界,也就是现在的这个世界,它也将被另一场毁灭性的大洪水一扫而空。

36

《巴黎抄本》《马德里抄本》与《格罗里那抄本》

《巴黎抄本》因在巴黎国家图书馆收藏而得名,据说它早在1832年就收藏在了图书馆中,但一直不为世人所知,只是默默地躺在藏书架上。1859年,著名的玛雅文化学者戴波尼发现了该抄本,经过研究他发现了该抄本的价值,随后,研究玛雅文明的学者才对《巴黎抄本》重视起来。巴黎抄本正反两面皆有文字和图案,主要记述的是玛雅的预言和天文等内容。

《马德里抄本》残缺不全,缺头少尾。在发现过程中也是零星获得,一部分于1869年获得并发表;另一部分获得于1875年,并于1883年正式发表。

37

《马德里抄本》虽然残缺,但页数却不少,多达112页,记述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天文、历法、数学、建筑等内容都有涉及。

《格罗里那抄本》发现较晚,前三个抄本均在19世纪出现,只有《格罗里那抄本》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公之于世。这个抄本最初是在一个洞穴中被发现的,并且只有零散的11页,最初为美国的私人收藏品,现存放于墨西哥的博物馆里。在零散的11页中,主要记载的是英雄或者天神,每页都有一个数字,目前还不了解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38

手抄本的故事

仅存于世的玛雅手抄本通过何种途径来到欧洲已经不为人知了,不过它们也算是幸运了,在这些重要的玛雅文献到达欧洲后,它们又经历了风风雨雨,其中的故事更是让人寻味。

《德累斯顿抄本》原本在奥地利,是一个奥地利私人藏书家的收藏,但是这个收藏家并不懂得这本书的价值,他对其中的玛雅文字和图案也不感兴趣。

39

直到173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德国德累斯顿皇家图书馆馆长戈兹在奥地利看到了这本书,并向这个奥地利人提出了收藏的请求,这个奥地利人便将这本赫赫有名的玛雅文献送给了他,这本长达3.5米,共有39页的文献便一直留在了德国。

《巴黎抄本》的命运可以用劫后余生来形容。1859年,一个学者在巴黎图书馆烟囱旁的废书堆里“淘书”,他意外地发现了这本即将被报废处理的古书籍。他将此事向图书馆做了报告,这本书才没有被毁,而它也成了巴黎图书馆中的珍藏,《巴黎抄本》展开后长1.45米,是最为“袖珍”的一本。

40

西班牙语的玛雅文献

仅存的几部玛雅抄本,尽管所占比重非常小,但已经为我们窥望玛雅智慧开启了一扇窗。但因为玛雅的象形文字难以破译,学者们对于这几部抄本也难以完全读懂,因此玛雅研究者们另辟蹊径,其他文献的价值都被逐次抬高。其中被认为最有价值、最接近玛雅文化原型的是《卡奇克尔年鉴》《契兰·巴兰》《波波尔·乌》和《拉比纳尔的武士》四部书。这些书被认为得自玛雅祭司集团的真传,所以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权威性。

41

《波波尔·乌》是1688年由编年史家希门尼斯整理成西班牙文的,基本保留了原玛雅文本的内容。因为其成书时间就在西班牙征服玛雅后不久,并且可以同有关文物等相互参证,因此也是研究玛雅的重要资料来源。《契兰·巴兰》是一部丛书,西班牙殖民者希望用西班牙文替代玛雅文字记述玛雅历史,结果在玛雅神秘消失之后,《契兰·巴兰》成为解玛雅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重要参考资料。

42

【四】奥尔梅克文明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100年

有人说,神秘的玛雅文明似乎从天而降,人们很难从玛雅文明的遗迹中窥见其幼年时期的成长。然而,当奥尔梅克文明呈现于世人眼前时,人们心中的那个关于玛雅文明的起源之结终于可以慢慢打开。美洲文明的初曙照亮了其文明的后裔,事实再度验证了那句古老的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43

奥尔梅克的发现

如今的墨西哥,曾经是各种文明的发源地,也有着各种美丽的传说。其中的一个古老民间传说是这样的:在远古时代的某一处密林中,生活着一个快乐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如画般的仙境中,他们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

这个传说富有神奇的魅力,同时也让一些考古学家坚信,的确有这样的一个古老文明尚未被发现。1938年,墨西哥考古学会组建了一支考古队,去探寻这个古老民族的遗址。令人惊喜的是,没过多久,考古队就顺利地在一片森林中发现了11颗巨石头像,其中最重的约20吨。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继续探索,最终在墨西哥湾沿岸发掘了两处大的遗址,分别是拉文塔和特雷斯·萨波特斯。

奥尔梅克巨石头像

44

根据考古学家们的测定,这两处遗址至少在公元前1300年就形成了成熟的文明,这是迄今为止中美洲发现的最早的文明。二十多年后,又一重要遗址圣洛伦佐被发现。这三处遗址同属于一个文明,它就是奥尔梅克文明,奥尔梅克文明从此被看成是美洲文明的初曙。

代表奥尔梅克文明发展进程的三处文化遗迹中,形成于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00年的圣洛伦佐文化遗址发现得最早;随后出现的是拉文塔文化,形成于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

45

而特雷斯·萨波特斯文化出现得最晚,形成于公元前500年〜公元前100年。三个文化遗迹所代表的是中美洲早期文明的核心,它们年代相隔久远,却相互继承和延续,而且这三处文明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只局限于墨西哥少部分地区,它所影响的是整个中美地区的文明发展。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都有奥尔梅克文明的痕迹,它们之间在建筑艺术、农耕文化、神的崇拜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46

奥尔梅克的文明轨迹

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州和塔巴斯科州被看成是奥尔梅克文明的发祥地。这片约为1.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曾经是古老的奥尔梅克人的故乡。这里河汊纵横,水源充足,草木茂盛,孕育了伟大的文明。

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奥尔梅克文明就已经达到了繁盛期,繁盛持续了大约300年,而后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开始衰落。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00年,奥尔梅克文明处于圣洛伦佐文化阶段,以圣洛伦佐为中心,这个文明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

47

公元前900年奥尔梅克文明开始衰落之时,进入了拉文塔文化阶段,该文化阶段大约从公元前900年持续到公元前600年。在公元前600年之后,奥尔梅克文明开始不断收缩,到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100年,奥尔梅克文明像落山的夕阳一样,渐渐地消失无踪。此时也正是奥尔梅克文明的最后一个阶段——特雷斯·萨波特斯文化阶段。

尽管发掘到的奥尔梅克文明遗址集中在墨西哥地区,但实际上在繁盛时期,奥尔梅克文明影响了大量的中美洲文明。

48

在奥尔梅克文明之后,中美洲出现的诸如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等都被认为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深的渊源,甚至很多学者认为奥尔梅克文明就是玛雅等文明的母体。之所以这么说绝不是凭空臆想,因为无论是宫殿建筑、玉器雕琢,还是宗教崇拜、生活习俗等众多方面,玛雅文明都有着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子。此外,奥尔梅克文明衰落之际也正是玛雅城市的形成时期,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奥尔梅克文明的消失不能称之为消失,而是其向玛雅文明的转型。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奥尔梅克文明是中美洲文明之母的说法都无可辩驳,而玛雅文明是奥尔梅克文明的一支的说法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49

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

作为美洲文明的初曙,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多成就,但从遗址发掘来看,其最让人震撼的还是建筑艺术。作为中美洲最早宗教中心的拉文塔,当时已形成大的城镇,宏伟的金字塔式庙宇、高大的玉石雕刻矗立在巨型的广场上。用天然的圆形巨石雕刻的头像更是硕大无比,有的竟高达三米多,有三十多吨重。一座座头像用的或是花岗岩,或是玄武岩,除了对人物五官进行清晰的刻画外,每一个头像的头顶还戴着古怪的头盔。

50

这些巨大的头像不仅彰显了奥尔梅克人的艺术水平,也似乎在传达着某些神秘的讯息。

一些人猜测这些头像刻画的人物或许与外星人有关,又或者猜测说如果没有外星人的帮助,以当时人的能力很难将如此巨大的石头进行细腻的雕琢。除了巨石头像外,奥尔梅克人建造的祭祀台也同样工程浩大,大一些的祭祀台高达30米,底座直径达128米。

51

神秘的头像

奥尔梅克巨石头像是奥尔梅克人留给今人最具特色的遗迹,这些用巨大的玄武岩雕刻的头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它们大多鼻子扁平,嘴唇厚大,那半睁开的眼睛显得沉重,好像在冥思什么,而神秘的大头盔则遮住了头像的一大部分。这些头盔整体圆滑,有一种奇异的力量感,面对这样巨大的头像雕塑,我们不禁会想起它们和外星人是否有着某种关系,而数千年过去了,在这片丛林中,奥尔梅克巨石头像依然保持着它静默的本色。

52

在发现的14个巨石头像中,高3.05米,重30吨的青年头像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他是谁,代表了什么,考古学家一直为之探索,并希望用事实来破解谜团。在今天,有的人说他是奥尔梅克人的领袖,有的人说他是天外来客,整个雕刻就是外星人的样子,而实际上,这些头像的五官特征看起来更像非洲人,不过非洲远离美洲,而美洲人源于亚洲,这又为头像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奥尔梅克人的巨石头像建造不但表现了奥尔梅克人自身的艺术天赋,而且也表现了他们强大的组织能力。

53

这巨大的头像的建造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来完成,光是把建造头像的石头从数百里外的图斯特拉山运送过来,在当时便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而头像的雕刻也正反映了当时社会已经有富余的物资和劳力,并且社会也产生了分化,形成了国王、祭司、农民和手工艺人等群体。在这些群体中,等级分化明显,不同等级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不过这并不能影响玛雅人的生活。

奥尔梅克人对于建筑的天分以及其恢宏的建筑风格,后来都被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等继承,这同时也是学者判断玛雅文明与奥尔梅克文明继承关系的重要证据。

54

【五】发达的玛雅农业公元3世纪-公元9世纪

农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古文明发展的高度。玛雅农业中独特的耕作方式,合理的作物选择,对面包树的栽培,以及辅助农产品的肉食品来源,使玛雅人能够过上优渥、闲适的生活。正是这种生活,让玛雅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思考神、思考人、思考宇宙,并将这些思考融汇到数学、天文学、建筑与绘画之中,从而孕育了繁盛的文明。

55

独特的耕作方式

任何一个文明,首先需要满足的便是人的生存,农业耕作因此便是孕育繁盛文明的基石。但当考古学家最初踏临玛雅文明遗址时,在他们脑中不断萦绕的一个问题:玛雅人是怎样满足自己对于粮食的需求的呢?学者之所以会有这个疑虑,是因为玛雅文明遗址多处于热带森林地区或者灌木林地区,一般来看,这样的地区都不太适宜发展农业,只能维系一个低水平的人口密度,但考古发现却又证明那里当时人口密集,且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这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56

实际上,玛雅文明时期之所以能够拥有大量人口,是因为玛雅人采取了独特的耕作方法。他们先于旱季,即12月至次年3月间砍伐待耕种地区的树木与下层丛林。森林中的大树可以用环周剥皮法致死,使其更宜于伐倒,而小树则直接砍倒即可。所有砍伐的树丛都扔在田地里,在旱季的其余时间里令其干枯,成为一堆几乎无法生长的根须枝杈。在雨季即将来临的时候,这些干枝就被烧掉,很可能是先烧光这片干枝的外缘,以清出一条防火带,避免火焰蔓延到森林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在距离雨季来临很早以前就烧掉干枝,否则地面上将会重新长出野草;但是也不能太晚,否则它们会被淋湿而难以燃烧。

57

种植的时候玛雅人肩背一个小袋,使用一根尖头长棍,在地上点出一个个坑,撒进几粒种子,再用木棍将土盖上。夏天的雨水促使种子萌芽后不久,第一批秧苗就出现了。夏季的除草是间隔进行的。玛雅人除草是用手将草连根拔起,这种方式虽然效率不高,但是能保障土壤的质量,使一块地能够连续耕作七八年而产量基本不会减少。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经过一个短暂的间隔之后,下一个耕种周期就又开始了。

58

大约两年过后,由于野草长得过于茂密致使产量下降得令人无法接受时,这块旧的田地便会被弃置数年,再次成长为次生林,树冠将逐渐遮住野草生长需要的阳光,使其生长减缓。森林中的植物会恢复土壤的腐殖质,最终,这块土地又会适于耕种。与此同时,一块新的田地会被开垦并耕种。

有人可能会质疑玛雅人耕作方式的笨拙,尤其是使用长棍点出小坑下种,实际上这是最适合当地土质条件的耕作方式。当地土层很浅,一般只有几英寸深,天然石灰岩露出地表的情况也很多,因此犁、锄、铲等工具都难以发挥功效。难怪美国一些农业专家实地考察玛雅遗址之后也不得不承认,玛雅人的耕作方法就是最佳选择。

59

金黄的玉米受青睐

2001年,美国与危地马拉组建的联合研究小组发布了关于玛雅文明的一个新发现,公元前5000年,玛雅人已经开始在今天位于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南海岸种植玉米。

公元3世纪至公元9世纪,正值玛雅文明的黄金时期,玛雅居民主要的农作物仍然是玉米。玛雅人食物的80%是玉米,玉米种植几乎是玛雅农业的全部。玉米是高产作物,因此能够养育较多的人口。但玉米也是旱地作物,生活于中美洲地区的玛雅人在引水浇灌玉米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防涝的问题。

玛雅人的玉米神雕像

60

因此对于玛雅人来说,大型水利工程是必不可少的。从玛雅遗址来看,的确有规模宏大的纵横交错的灌溉、排涝沟渠系统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地区。这些沟渠宽1米至3米,深0.5米左右。

此外,当时的阿兹特克人还发明了一种种植蔬菜的方法,他们先是用树枝、芦苇编成排筏,用淤泥掺上其他泥土敷在筏子上,用木桩插入水底来固定,然后种植蔬菜。玛雅人仿照阿兹特克人的做法,在固定的筏子上种植玉米,大大降低了淹涝的影响。

61

一位农业学家对玛雅农业的考察发现,玛雅人完成一年的玉米种植全过程,只需要190天。但就是这实际耕作的六七个月,玛雅人收获的粮食完全可以满足一家人一年的生活所需。多余的粮食可以做种子,也可以用来与其他人交易,以获得其他产品。如果一户玛雅人对生活的要求只限于满足温饱的话,他们只需七八十天的实际劳作时间就足够了。

由于玛雅人的每块土地能够连续耕作七八年,这就使得他们能够长期定居在某一个地方,而在玛雅人余下的很多空闲时间里,他们就可以去从事生产食物以外的活动。很长的闲暇非常利于玛雅文化的发展,这也是玛雅人能够广建庙宇、广场、金字塔,进行大量雕刻和绘画的重要原因。

62

可爱的面包树

玛雅人的主食除了玉米外,还有面包。当然这种面包不是烤箱烤制出来的,而是树上结出来的。玛雅人长年种植一种“拉蒙树”,也被称为面包树,这种树会结出可食用的树籽,一棵面包树每年可产近1000千克可食用的、营养丰富的树籽,这种树籽因类似面包而被专家们称为面包果。面包树曾在不少的玛雅遗址中被大量种植,并被玛雅人精心呵护。在玛雅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曾经发现了狭窄的地下室,最初人们不知道这种地下室的具体用途是什么,后来有学者发现了面包树及面包果,人们才意识到原来玛雅人的狭窄地下室是用来储存面包果的,面包果可以在地下室长期保存而不变质。

63

对蒂卡尔遗址的研究发现,如果面包果与根茎作物、蔬菜合理搭配,则无须玉米,就可以满足蒂卡尔城市中心7000至7700人的食物需求。根茎作物在玛雅人的食物中也占有重要比重,甜薯和豆薯等根茎作物在当时的种植量很大,产量也很高。玛雅人之所以这么重视根茎作物,是因为根茎作物可以很方便地套种在玉米田中,而不用占用另外的田地。虽然玉米、面包果、根茎作物、蔬菜都是玛雅人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玛雅人的生活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素食,玛雅人的荤素搭配还是相当合理的,这就需要在农业之外辅助渔猎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64

肉食的来源

玛雅人生活在丛林之中,鱼类对于他们来说吃得很少,一是因为鱼类的数量少,二是因为温度较高,鱼类不易于保存。所以玛雅人的肉食主要来源于狩猎。玛雅人最为常见的狩猎对象是鹿,主要有白尾鹿、短角小鹿等。一般认为,玛雅人从事农业耕作过程中烧掉的树丛,可以提供吸引鹿的盐渍。

玛雅遗址出土的小型陶雕中,有一件表现的是玛雅人正在用石刀杀死一只蜷伏的鹿,这只鹿看起来已经被猎手所执的长矛所伤,而猎杀的方式可能是趁其尚未警觉之际在近距离内用一支短矛刺中鹿身。除了鹿外,玛雅人的肉食来源还有野猪和狗。玛雅人所食用的狗可能是野生的,也可能是经过驯养的家犬。

65

玛雅人尽管鱼吃得不多,但是大量的淡水软体动物却成了他们的盘中餐。

流经部分玛雅遗址的哥伦比亚河里生长着许多螺蛳,当地人称为“贾特”,在当地遗址的废弃堆积物中可以见到成千上万只螺壳,其顶部都被敲掉以便取出螺肉。一些较大螺壳也曾作为馈赠品保存,但也是在被掏空螺肉以后。第二种可供食用的软体动物是沼泽和淡水生蜗牛,有证据表明这种蜗牛曾经被玛雅人大量捕食,有些废弃物堆积的一层中就有成千上万只蜗牛壳,而且大小相似,说明这种蜗牛很有可能是在当地沼泽或者河流边缘地段养殖的。

古玛雅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