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圆明园是什么时间修建的?怎样修建的?为什么古代皇帝需要修建圆明园?又为什么选择在这里修建圆明园?
我们都知道圆明园是我们国家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时修建的,具体说是清朝的康熙大帝。因为大清的缔造者是满族人,是我们国家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来自中国北方的白山黑水。我们都知道皇帝住在故宫,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紫禁城。但是皇帝很快就发现看上去雄伟壮丽的皇宫并不合适居住;巨大的宫殿由木头建造,很容易着火,高耸的宫墙虽然能够防止火灾的蔓延,也影响了空气的流通。北京的夏天酷热干燥,皇宫更象是一个火炉,习惯于北方寒冷生活的统治者很不舒服,从踏进紫禁城开始,皇帝就开始寻找凉爽宜人的地方。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距离皇宫20多里,有一片开阔地带,几百年前,这里泉水遍布,称为海淀。就是在这儿,大清帝国的第三代统治者康熙终于建成一座离宫-畅春园,从而引发了圆明园的修建.好了,首先我们进入大门,这座门叫大宫门,其实原来叫做绮春门。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里面那座门叫二宫门,原来叫做迎晖门,现在写的就是迎晖二字。这里有必要给同学们讲下绮春园。
其实圆明园是有三座园林组成的,绮春园,长春园,圆明园。我们现在进入乃至参观的叫绮春园。绮春园主要是清朝的嘉庆皇帝在位时营造的,嘉庆皇帝在园工上给予绮春园最高的优先。原来的绮春园是许多小型园林的集合体,在1772年正式整合至圆明园,划一管理。嘉庆把万泉河的水引到绮春园,一边继续扩大绮春园的规模。最后嘉庆皇帝在绮春园内列出了三十景。
这种营造工程照样需要大量的金钱,例如仅1809年一年营造的工程,就包括173座殿堂、厢房和楼阁,260道走廊,6座亭子和2座装饰的牌楼,共花掉328 775.331两白银。现在我们在这里稍做停留,我再给同学们说一下圆明三园的历史。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
鉴碧亭
现在我们看见的这座建筑叫鉴碧亭。鉴碧亭与天心水面位于绮春园宫门内西侧。鉴碧亭与天心水面是两个小岛,鉴碧亭在南略小一些,天心水面在北较大一些。鉴碧亭是一座重檐方亭,四周有廊。鉴碧亭嘉庆时期就已建成,嘉庆皇帝很喜欢这个坐落在湖中央的大亭子,曾多次写诗赞美。
残桥
同学们向这边看,圆明园盛时共有近200座各种样式和规格的砖、石、木结构的园林桥梁。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后,仅残存这座单孔石拱桥。残石零落,桥拱摇摇欲坠,所幸桥基还算结实。桥下绿水潺潺,绿柳低垂,桥孔好似一轮圆月,依稀可见当年秀丽的身姿。心中一边感叹皇家园林的宏伟,一边谴责列强的凌辱。百余年来,残桥以其坚强的身躯屹立园中,昭示着一种不屈的精神,诉说着百年来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