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本角色

爷爷
男,68岁
- 串联三代人的情感纽带,身体孱弱(咳嗽、需搭桥手术、后期瘫痪),却始终以温和态度安慰晚辈(“我娃别操心”“有出息”)。擅长编竹篮,其手工艺品(竹篮、小竹筐)成为贯穿剧本的核心意象,象征着朴素的爱与时光的延续。他的病情是家庭矛盾与成长的重要催化剂。

少年(16岁)
男,16岁
- 家庭困境中的早熟者,面对爷爷病重、家中拮据的现状,试图以“打工”承担责任,却被母亲否决。内心充满无力感与对家人的愧疚,夜晚独自压抑痛苦(蒙被呜咽、砸床板),是家庭压力下成长的起点。

母亲
女,43岁
- 家庭的核心支撑者,性格坚韧却也脆弱。面对丈夫(少女时期的父亲)的缺位、长辈的病痛和经济压力,常以强硬态度掩饰焦虑(阻止少年打工、与姨母争执),但也藏着对家人的深沉牵挂(攥紧心电图单、维护孩子)。后期(场景四)因生活重压变得暴躁,对丈夫充满怨怼。

姨母
女,10岁
性格直率甚至带点尖锐,说话常不顾及他人感受,对生活现状有不满,习惯用嘲讽的语气表达看法。比如在老家堂屋看到碎碗和爷爷的旧竹篮时,会直接吐槽“这破碗早该扔了”“你爷爷的竹篮倒成了宝,能当饭吃?”,言语中透露出对家里旧物和现状的嫌弃,与家人的情感联结相对疏离。

父亲(少女时期的父亲)
男,48岁
- 家庭的“缺席者”,仅在少女视角中出现(场景五)。长期在外,经济支持不足(母亲抱怨“只寄五百”),与家人关系疏离。面对女儿时试图解释家庭矛盾,却无法消除隔阂,其形象象征着家庭关系中的裂痕与遗憾。

成年的“我”
女,36岁
- 故事的最终回望者,是少年、青年、少女成长后的集合体。站在老家堂屋中,通过触摸竹篮、奖状等旧物,串联起过往的碎片记忆,承载着对家庭、时光的复杂情感(释然、怅惘、怀念),为故事画上带有余味的句号。
《被风撕碎的日子》
第一幕:少年篇
场景一:县城出租屋 - 夜
母亲:(把零钱拍在桌上,硬币滚到墙根)明天去医院的钱还差两千,你这奖状能变出钱来?
少年:(捏着奖状边角)这是全校就一张的一等奖,校长说要贴到放暑假呢。
母亲:(扯过奖状往抽屉里塞)贴到明年也换不来降压药!你爷爷今早在被窝里咳,枕头都湿了大半,药明早就见底了!
少年:(从裤兜摸出颗糖)妈,这个您含着,上周捡塑料瓶换的,甜得很。
母亲:(把糖推回去)我不爱吃甜的,留着给爷爷,他输液时含着能好受点。
少年:(低头盯着鞋面破洞)我明天也去捡瓶子,说不定能凑点。
母亲:(突然提高声音)你敢!期末考试要是掉了名次,我把你这些破烂全扔了!
少年:(抿着嘴点头)我不耽误学习,放学去捡。
母亲:(别过脸抹了把脸)锅里温着粥,你端给爷爷吧,别让他等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