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911】
读物本·永不消逝的声音(合诵)
作者:筠清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1299
1
6
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永不消逝的声音》(作者:赵庆坤等)配乐朗诵文本,可4人合诵也可对诵。|“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西北19公里的王皮湾村一孔窑洞中开始播音,宣告了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谨以此诵致敬红色广电。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5-03 20:55:14
更新时间2024-05-04 23:33:5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永不消逝的声音》

作者:赵庆坤等

 

[编者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 1940年12月30日,在抗日烽火硝烟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西北19公里的王皮湾村一孔窑洞中开始播音,宣告了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广播,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更记录着中国发展变化的每一步,永不消逝的电波承载着一段段永不褪色的历史记忆。]

 

(4人合诵本 A/B/C/D)

A:1940年的冬天,凛冽的北风夹杂着黄色的尘土,向着延安大地猛扑过来。在距离延安城以西十九公里的王皮湾村,两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黎明的寂静。

B:报告队长,播音员徐瑞璋,今年十八岁,前来报道。

C:报告队长,播音员姚雯,毕业于延安女子大学,前来报到。

D: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提出建立自己电台的想法,让全中国都听见党的声音。徐瑞璋姚雯她们就是最早被派到王皮湾村的女播音员。

B:从大后方来到这,我第一眼看到的 是荆棘丛生的山沟,寒冬的深夜,窑洞里的木炭盆冒着几颗微弱的火星,里面的木炭被我们加了又添、添了又加,可夜里,还是冻得直哆嗦。

A:那个冬天的王皮湾村,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度。雪花夹杂着狂风像冰刀一样打在人们脸上,播音通讯在这条山沟里都成了大难题。

C:有一天,我们都在等通讯员送来的稿子,他们在冰冻的延河上趟着水过河,冰冷的河水混着冰碴儿,同志们的膝盖一大半都裂开了口子,深深的翻着肉,而他们依旧咬着牙将广播稿举到头顶,为的就是第一时间将广播稿送到我们的手里。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
此本为粉丝福利剧本,关注作者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