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作~
舍卫城中的每个孩子都知晓世尊佛陀的大名。家家户户都预备着布施默默乞食、手托钵盂的乔达摩弟子。乔达摩最爱栖身城外的祇树给孤独园。该园由一位富庶的商人,也是世尊忠诚的追随者,给孤独敬献。两位朝拜乔达摩的青年沙门,一路探询到达此地。他们入了舍卫城,便即刻在第一间屋舍外站立乞食。受到款待后,悉达多问那位施舍斋饭的妇人:“仁慈的女施主,我们很想知道世尊佛陀的下落。我们是林中来的沙门,希望见到这位觉者,希望聆听他亲口宣法。”
妇人道:“林中来的沙门,你们到了此处,就是来对了地方。世尊居住在给孤独长者的祇树给孤独园中。你们可以在祇园过夜,那里有足够的空间,供纷至沓来聆听法义的朝圣者留宿。”乔文达喜出望外,他欢叫道:“这可是大好!我们抵达了目的地,我们的路途已至终点!请告诉我们,这位朝圣者的母亲,您是否认识他,那位佛陀,可否亲眼见过他?”妇人道:“我曾多次见过佛陀。我多次见他行游街市,沉默寡言,身披僧衣。他缄默地驻足于屋舍前,以手承钵,并托着盛满斋食的钵盂离去。”
乔文达听得入迷,还想继续提问,听更多关于佛陀的轶事。但悉达多催促他继续赶路。于是他们致谢后上路。几乎不用再询问方向,在赶往祇(zhī)园的路上有众多乔达摩僧团的徒众和朝圣者。夜晚抵达后,仍有众多僧俗陆续到来。一些人叫嚷着,请求分得留宿之处。两位沙门,习惯荒林丛莽生活,很快无声落定栖息,直至天明。
日出时分,他们惊讶地发现,在此过夜的徒众和好奇者众多。着僧衣的僧侣穿梭于壮丽的祇园各处。他们三五成群,或坐于树下深入禅定,或谈经论道。绿树成荫的院落宛如一座城池,挤满熙来攘往的人们。多数僧侣正手托钵盂外出,他们要进城为每日唯一的一餐乞食。觉者佛陀也在清晨外出乞食。
悉达多见到他。仿似神灵指点,他即刻认出他。他看见那位质朴无华的着僧衣者,手持钵盂,静默前行。“看!”悉达多轻声对乔文达道,“此人就是佛陀。”乔文达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位着僧衣的僧人,他看上去和其他僧人别无二致。旋即,乔文达也认出了他:此人便是佛陀。于是他们跟随他,打量他。
佛陀缄默前行,陷于沉思。他宁静的面庞无悲无喜,又仿佛从内心绽放轻柔的微笑。佛陀安详肃静地前行,带着隐约的微笑,宛如一个健康的孩童。他严格依照规范,同他的徒众着一致的僧衣,迈同样的步履。只是他的面庞,他的步态,他安然低垂的眼帘,宁和垂下的手臂,乃至他手上的每根指头都流露和平,彰显完善。他无欲满足,无所模仿。在恒久不变的平静中,在永不凋零的光芒中,在不容进犯的和平中,他柔和地呼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