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密档案II:“当代王牌间谍”--鲁道夫·阿贝尔
01
人物档案
鲁道夫·阿贝尔(1902—1971)二战至冷战期间最著名的间谍之一,被西方媒体称为“千面人”。1902年,阿贝尔生于俄罗斯高加索地区。1927年,阿贝尔接受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克格勃前身)的培训,并改名约翰·利贝尔。1939年底,阿贝尔加入盖世太保的外围组织——德国少数民族俱乐部。二战结束前夕,阿贝尔结束潜伏工作,顺利回到苏联。1946年,阿贝尔再次受命前往美国,组建苏联在美国的间谍网。1957年,由于下属变节被捕,被判处30年监禁。1960年,苏联政府通过交换,将阿贝尔营救回国。1971年,于莫斯科病逝。
02
机构档案
克洛勃,俄文“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简称,其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12月成立的“契卡”,即“全俄肃反委员会”。该机构于1923年更名为“国家政治保卫局”。20世纪30年代,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进行了一系列改组和人事变动,更名为“国家安全总局”。二战后,世界两大敌对阵营形成,美苏两国展开了更加激烈的间谍战。40年代这一机构名称几经变更,1954年3月13日在原有的国家安全系统的基础上,克格勃应运而生。
03
摘要
阿贝尔有着超人的语言天赋,会说六国语言。1939年底,阿贝尔以一个德裔汽车修理工的身份混入亲纳粹组织,第二年进入德国最高统帅部谍报局任司机。1943年,阿贝尔成为党卫军海外政治情报处负责人瓦尔特·舒伦堡准将的副官,从此开始接触纳粹德国最高权力核心,为苏联方面窃取了大量绝密情报。二战后,阿贝尔受命前往美国组建间谍网。1957年6月21日,阿贝尔在一家小旅馆内被捕,被判处30年监禁。1962年回到苏联……
04
开始第二次生命
鲁道夫·阿贝尔,原名威廉·亨利霍维奇·菲舍尔,是二战至冷战期间最著名的间谍之一,他多才多艺、善于伪装,能够扮成许多不同身份的人物,因此西方媒体称他为“千面人”。
1902年阿贝尔生于俄罗斯高加索地区,他的祖父是沙俄政府的军官,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3岁时,阿贝尔跟随父亲移居东欧,期间曾经在德国和波兰居住过一段时间,因此阿贝尔能够说十分纯正的德语和波兰语。阿贝尔的父亲和一位美国籍医生关系密切,在他的影响下,阿贝尔又学会了英语。
05
阿贝尔天赋极高,爱好广泛,对绘画、音乐、摄影、文学等都有一定造诣。23岁时,阿贝尔定居莫斯科,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英语、德语和波兰语。1926年,他加入苏联红军,成为一名通信兵,负责无线电接发。
如此优秀的人才在哪里都会发光,苏联情报机构早就注意到了这个英俊开朗、多才多艺的小伙子。1927年,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克格勃的前身)对他进行了专业训练,将他培养成为一名职业间谍。也就是在这时,他改名约翰·利贝尔。
06
1939年底,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阿贝尔以一个德裔汽车修理工的身份前往立陶宛共和国首都里加,在当地加入了德国少数民族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实际上是盖世太保的外围组织,他们通过这个俱乐部在当地展开情报工作,并对每个新来的德国人进行政治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