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上篇《道经》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分上下81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此版本为落草一章一章精校注音,转载请注明
******************
第一章 天地之始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无”,是天地的源起;“有”,是万物的开端。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
第二章 美之为美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chéng),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jiào)。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观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恶的观念也就出现了。所以,有和无相互生发,难和易相互转化,长和短相互彰显,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声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施予教导。万物任由其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功业才不会离开他。
******************
第三章 圣人之治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zhì)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的人,这样就会使人民不去争夺名利。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这样人民也就不会产生偷盗的行为。不令人们见到可以激发他们欲望的那些东西,这样人民的心就不会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会净化人民的心志,而满足他们的温饱需求,会削弱他们的欲望,强壮他们的筋骨,始终令人民没有奸诈的想法,没有非分的欲求,使那些聪明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按照“无为”的原则来做事,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不可治理的了。
******************
第四章 象帝之先
原文道冲(zhōng),而用之或不盈,渊(yuān)兮,似(sì)万物之宗。挫(cuò)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chén)兮,似(sì)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空虚而不可见的,但是使用起来却是没有止境的,它是那样的渊深啊,好像是万物的本原。道收敛锐气,超脱纠纷,涵蓄光芒,混同尘垢。道深沉幽邃,似有似无。我不知道它是由谁而生的,它好像在天帝之先就已经存在了。
******************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chú)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多言数(sù)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将万物都看作刍狗;圣人也是没有私心的,将百姓都看作刍狗。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个风箱吗?虽然是空虚的,但力量却不会穷竭,越是鼓动它,产生的能量就越多。政令过于繁多,会加速国家命运的衰退,不如保持一个恰如其分的度。
******************
第六章 玄牝(pìn)之门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pìn)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虚空博大、变化莫测的“道”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亡的,这就叫做“玄牝”,即幽微玄妙的生育之门,而这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它绵绵不绝、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天地之间,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存,因此才能够长生。所以,圣人总是将自己放在别人的后面,保持谦退、收敛的处世态度,正因为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爱戴和拥护,反而处在了众人之前;总是将自己置之度外,凡事不为自己考虑,正因为这样,自身才恰恰得以保全。就是因为他是没有私心的,才能够成就自己。
******************
第八章 不争无尤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yǔ)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yóu)。
译文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而让自己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居处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即卑下之处),心思善于沉静,施与(或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成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正是因为不争,才不会遭受责怪和怨恨。
******************
第九章 功遂身退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yǐ)。揣(chuā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jiù)。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持有的东西达到了满盈的状态时,不如就此罢手。锤炼得很尖锐,是不能够长久保持的。金玉堆满家中,没有人能够守住。富贵加上骄傲,就会自招祸患。成功了就退下来,这才合乎天道。
******************
第十章 长而不宰
原文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tuán)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dí)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zhì)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