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下篇《德经》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分上下81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本版本为落草逐章校对注音,对照版本为新华出版社《注音全译老子》
******************
第45章 大成若缺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zhōng),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大辩若讷(nè)。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看上去就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停竭;最充盈的东西,看上去就像是空虚的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直的东西,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弯曲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看上去好像是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看上去好似不善言辞一样。如果人疾急扰动,过于急躁,虽寒亦不觉;如果人心宁体静,虽热也不觉。清静无为才能够统治天下。
******************
第46章 知足常足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jiāo)。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当治理天下合乎“道”,就会天下太平,没有战争,就会把马还给农夫到田间耕种。而当治理天下不合乎“道”,天下就会发生战乱,连怀孕的母马也会被拉上战场,只得在荒郊野外生小马驹。人世间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过错也没有比欲望的不知足更大的了。因此只有懂得了知足常乐的人,才会得到永远的富足。
******************
第47章 不行而知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kuī)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mí)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wéi)而成。
译文不出门户,就能够懂得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了解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就求“道”而言,走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用往外看就能讲出自然的法则,不用做许多事情便自然成了。
******************
第48章 为道日损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在求学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知识会一天比一天增加;在求道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欲念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一旦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实际上便能做成任何事情。为政者治理国家时,要以尽量少发布政令,以不骚扰百姓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的政令侵扰百姓,那就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了。
******************
第49章 善者吾善
原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hún)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圣人没有普通人的偏狭之心,他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圣人之心的特点是,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同样善待他,这样便得到了善,进而促使人人向善。对于有信用的人,我信任他;对于没有信用的人,我同样信任他,这样便得到了诚信,从而促使人人讲诚信。有道的圣人治理天下,会收敛自己的意欲,使天下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所见所听,而圣人则致力于掩塞他们的耳目,使他们恢复到婴儿般的淳朴状态。
******************
第50章 出生入死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bèi)甲兵。兕(sì)无所投其角(jiǎo),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人出现在世界上为生,最终埋入地下为死。这其中,属于长寿的人大概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因为没能掌控好自己的生命而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将生命看得过重,太注重享受了。据说善于掌控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的攻击,在战争中也不会受到兵器的伤害。因为犀牛对他无法使用它的角,老虎对他无法使用它的爪,武器对他则无法施展它的利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从不使自己置身于死亡的境地。
******************
第51章 尊道贵德
原文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xù)之。长(zhǎng)之育之,亭之毒(shú)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之所以展现出各种形态,便是有一种“势”的力量在其中操纵。因此,万事万物莫不以道为尊,以德为贵。但是,道虽然被尊崇,德虽然被珍视,却并不自以为尊,自以为贵。它总是任由万物顺其自然地生长,不去强制它们。因而,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并使其受到抚养和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
第52章 天下有始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dài)。塞(sāi)其兑(duì),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duì),济(jì)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yí)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天地万物都有个起源,便是“道”,此可看做是万物之母。既然认知了万物之母的“道”,我们就可以认知天地万物;而认知了天地万物之后,我们再回头去秉守这个创造天地万物的“道”,那么我们直到死都不会遭到任何危险了。不妄视,不妄听,不妄说,不妄用自己的聪明,便可以终身都不辛劳。而如果妄视,妄听,妄说,妄用自己的聪明,那就终身都没救了。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道”的光芒照亮外在的同时,再返照自身以达到明,便不会遭致灾殃。这就是承袭万世不变的道了。
******************
第53章 盗夸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