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094】
读物本·《中国人的老礼儿》4 穿衣戴帽看场合 5 出门着装要自尊
作者:露澜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4453
0
2
0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魚阅精选】:本书为京味作家刘一达先生新著作,介绍了100条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人的老礼儿,比如问路的礼节、称呼的礼节、见面问好、穿衣戴帽、请客吃饭、传承老规矩、老礼儿,讲述礼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1-22 14:57:14
更新时间2025-01-22 14:57:1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18段

 魚阅精选:本书为京味作家刘一达先生新著作,介绍了100条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人的老礼儿,比如问路的礼节、称呼的礼节、见面问好、穿衣戴帽、请客吃饭、传承老规矩、老礼儿,讲述礼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004 穿衣戴帽看场合

01.

跟小宁约好,今儿要参加她爸爸一个同事儿子的婚礼。本来这是绕着弯儿(不是很近)的关系,这个婚礼去不去两可,但新郎特喜欢我的京味儿小说,是我的作品的“铁(杆)粉(丝)”,特地邀我捧场助兴。

人家一个月前就把“帖子”(请柬)送过来了,按中国人的老礼儿,这个婚礼不能躲着走,无论如何也得给人家一个面儿。

我这人记性不好,搭上案头正写书,所以把参加婚礼这茬儿给忘了。一大早,小宁给我打来电话,我这才想起来。

小宁在电话里说,让我在北京的东单十字路口等她。时间挺紧,出门有点儿赶落,我穿着平时的行头(衣服)就出门了。

02.

一见面,小宁就冲我咧嘴。她上下打量着我说:“一达老师,您这是出席婚礼,还是参加运动会呀?”

“参加运动会?”我听了一愣。

“您怎么穿着休闲服就出门啦?”

这丫头说话也懂幽默了。我瞧了瞧自己的行头,也忍不住笑了。确实,穿这身衣服参加婚礼有点儿对不住新郎新娘。

小宁毕竟留过洋,又是时尚女孩,自然非常注重自己在公共场合的形象。不过,穿衣戴帽,在很多时候确实不是个人所好,尤其是在婚礼、丧礼、典礼等场合,穿衣戴帽必须要庄重得体。

03.

忘了是哪位作家说过,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最好的语言,是一部精彩戏剧。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不但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也能反映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

咱们的老祖宗对穿衣戴帽的讲究大啦。古人穿衣分头衣、上衣、下衣、足衣。“头衣”就是帽子。因为帽子这个词儿是汉代以后才有的,所以先秦以前,把帽子叫“头衣”。

那会儿的“头衣”又叫“元服”,“元”指人的脑袋。有部古书叫《仪礼·士冠礼》,专门对人们该戴什么“头衣”做了说明。

04.

古代人的“头衣”分为冠、冕、弁、帻四种,前三种是当官的戴的,帻是老百姓戴的,等级分明,不能乱戴。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穿衣的讲儿就更多了。《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衣裳这个词有解:衣,专指上衣;裳,专指下衣,也就是裤子、裙子。

古人对穿什么式样、什么颜色的衣裳,都有严格的规定。说起来,裤子还是咱中国人发明的呢。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战国以前,汉人穿的“下衣”是“蔽膝”与“邪幅”。“蔽膝”就是盖住膝盖,有点儿像现在的围裙;“邪幅”则如同现在的裹腿。

05.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提倡穿“胡服”。“胡”指北方的少数民族。正是这位国君实行服装改革,这才有了裤子。当时的赵国大部分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也包括今天北京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不但对穿衣戴帽的规格、款式、颜色有规定,连衣裳的质料也有说法。当官的、有钱的人才能穿绫罗绸缎。一般老百姓只能穿粗布衣裳,所以,老百姓也被称为“布衣”。

中国人喜欢要面儿,这个“面儿”是脸面和体面的意思,所以,穿衣戴帽的讲究很多。北京有句老话说:“七辈子学吃,八辈子学穿。”这话的意思是,一户人家得富八辈子,才懂得穿,才会穿。

这说得有点儿夸张,但它表明穿衣戴帽确有学问,一个人要会穿衣戴帽且得学呢。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