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脉络之百战系列:两汉风云(下篇)43
第二十四战 汉末崩塌:
顶级谋篇布局下的“为他人作嫁衣裳”
01
柒 “四世三公”的汉末王莽之路
终于要好好说说袁绍了。
更具体地说,要说说他老袁家了。
当时提到他老袁家,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词:“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就是说袁家连着四辈都当到了三公这个位置的高官。
国家决策和军事任用这两条大动脉虽然在皇权、外戚、宦官这三股势力手下,但让整个帝国运行起来的那些毛细血管却都在各官员手中。
02
每有外戚得势,普遍的做法是在要紧部位换上自己人。
比如内朝的尚书令、中常侍,比如禁军的虎贲中郎将,这都是关键的岗位。
对了,此时虎贲中郎将是袁术!
原来的虎贲中郎将是袁绍,此时的袁绍去当西园八校尉的二把手中军校尉去了。
此时袁家的阵容非常有意思。
袁隗作为大族长,任太傅参录尚书事,朝中二把手。
袁绍、袁术分别在禁军中担任极其重要的岗位。
对了,袁家现在“是”何进的人。
反正何进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袁家在何进的朝廷扎得非常深。
03
袁家在自己“四世三公”的第四、五世时,走上了仕途上的最高峰。
与此同时,他家的朋党在这“四世三公”的奋斗过程中也编织了极其庞大的人脉关系网。
你当一任三公,你的门生都会形成巨大的势力与网络,比如前面说的窦宪的“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两世三公”的李固家“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结果你家“四世三公”,这个网络得有多大呢?
一群官员见面唠嗑:你老家是哪的啊,你是啥时候当官的啊,你恩师是谁啊?
结果聊了一溜够,全都是师兄弟。
因为他们的恩师出自同一个家族,袁家。
没有他老袁家的提拔和引路,很多人是出不了头的,这种提携关系,后面成了两千年来中国文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师生之谊”。
04
到了科举时代,如果你先人积德,祖坟给力,青烟直冒,你中功名了,你考试时的那一届主考官就是你的老师,你要拜码头,磕头认老师,听老师的话,当老师的枪,一生不能背叛老师,否则你就是个不忠不孝的畜生。
你没听错,后来的文官生态甭管乱成什么样,比如宋代和明代,这两个朝代的党争和文化流氓就特别多,口水乱飞、胡撕乱咬的情况层出不穷,但甭管这帮人咬成啥样,被人利诱成啥样,面对自己的老师时都是要磕头做乖宝宝的。
原因不仅是孝文化在后来越来越根深蒂固,这其实还有一个很深的道理:没有人家,当初你就是个屁。
得了人家的恩,要知道回报。
05
说了半天,要说一下他袁家的势力是咋起来的了。
袁家的发家史,还是印证了一个古老的道理:高位乃德者居之,有五世大德者,必有五世富贵保之。
袁氏发源于汝南,汉平帝朝,袁家老祖袁良入仕,袁良师从大儒孟喜,以孟氏《易经》为其传家之学。后来,刘秀复国后做了成武令。
袁良官不大,到了其孙袁安这一辈,袁家爆发了。
由于袁家是当地豪族,所以袁安非常顺利地做了当地的功曹,后来被举荐为孝廉进入仕途。
有一年,洛阳暴雪,整个洛阳一夜变成哈尔滨,大雪把屋都压塌了。
06
大雪无情人有情,洛阳令下令赈灾,大街上全都是乞食求救的人,洛阳令巡街时发现袁安家已经成了雪雕,估计是全家埋里头了。
按说该救幸存者去了,但洛阳令冥冥之中下达了一个命令:给他家门扒开收尸吧。
结果扒开大雪后发现,虽然袁安躺在屋里冻成棍了,但还剩一口气。
洛阳令救下了袁安,问道:“你咋不扒开雪逃出去求救啊?”
袁安哆哆嗦嗦地说:“如此大灾之下,百姓全都遭灾受饿,我不能再去麻烦别人,我是读书人!”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儒家文化中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袁安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