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9453】 读物本·中国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作者:奈雪喜茶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4785
23
14
54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原创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到这个地步时,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上、品牌建立上、创新型国家方面都有非常多的愿望和渴求时,实现这种教育转型尤其重要。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5-10 16:30:13
更新时间2023-06-06 12:06:5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耶鲁教授直言: 中国教育不转型, 就只能培养最低端劳动力!

1.我们说,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点大家都讲。但想想中国为什么建设不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光靠在街上挂很多横幅、标语,在核心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就能把这个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吗?

2.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举例。所以,我们难以通过品牌赚大钱,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衣服、鞋、机器等,只能是卖苦力。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这既有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紧密。

产业结构难转型,教育有责任

3.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

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离开过学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至今一直在美国大学教书。

4.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同时,我跟国内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感触良多。

5.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水平上非常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6.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美国教育重通才,中国教育重技术

7.从历史角度来看,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化跟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例如中国自古存在的科举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考试对于专制的农业社会是够用的,是行得通的。回过头看,过去的中国尽管是专制统治社会,但实际上那时候的政府是小政府,当官的也用不着像今天这样宏观调控经济。当时的考试只考四书五经,对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而言是合适的,对当时的“小政府”来说也够用。

8.可是,现在的教学与考试内容就很不一样。例如,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当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

9.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但是,我发现过去的四五十年,特别是三四十年,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

10.所以,在耶鲁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

11.我们不主张他们在某个工程领域、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在大学时期就成为专家。如果有学生在大学四年时真的成了专家,我们不以为那是一种成功,反而会是一种失败。当然这也跟耶鲁这些年出了那么多总统有关系,以至于我们的历史系教授就想,既然以前出了这么多总统,说不定今天在校的哪个学生以后也会成为总统。于是我们就开一门大课,叫做“大策略”,由两个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轮流讲,这是持续一年长的课程,是一种非常综合型的训练,讲到孙子兵法、管子经济、古希腊策略等等。

12.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型也难。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为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几乎为我们每个家长、老师认同,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

13.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就必须也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

美式教育:课程安排宽泛,不排名次

14.为了支持以服务业为主的创新型社会,美国的学校是如何办的呢?我有两个女儿,老大现在读高二,老二读初二。她们的经历大概是这样:首先,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前,没有家庭作业,下午放学就放学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担心学习。老师如果布置作业给学生,很多家长会抱怨,说“你怎么给我的孩子布置这么多作业,那他们还过不过日子了?他们一生的幸福是我们更关心的,你不要让他们回家后每分钟都花到作业上,最后变成了人还是变成了机器?”

15.所以,学校与家长谈判的结果,往往是这样一个结局:美国的幼儿园、小学四年级以前都不会布置作业。

有没有考试呢?初一之前没有考试。而这一点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可能觉得奇怪,没有考试学什么东西?你放心好了,美国学生学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他们的课程安排往往比较广泛。甚至在幼儿园的时候会有科学、一般人文社会、语言方面的内容,一共有三四门课程。。

16.每门课程完全由老师决定用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比如,在人文社会课程方面,可能是今年重点了解一下亚洲不同的国家,以前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等等;明年了解非洲、拉美等等。从幼儿园到小学,讲的深度会慢慢地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两年会绕着五大洲兜一圈,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了解。

想一想,如果这些小孩以后出去做服务业、做市场营销、做外贸,他们对其他的国家一点都不了解,怎么能行?

17.而有了这些从小学到的知识,今后到哪里去“全球化”都不会有问题。当然,沿着这种方式去培养,可能有人说:“他们怎么能够做工程师、做专家呢?”但这也没关系,美国本身不需要这么多工程师,因为制造业已经由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胜任了。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其教育知识的结构,反过来,教育知识结构又会决定其经济的产业结构。

18.没有考试当然不会去排名。那奖状是怎么给的?每个人给一个。有人觉得纳闷,每个学生给一个奖状,总得有一个说法吧?后来仔细一读,老师会根据每个小孩的特长颁发奖状,哪方面很突出就给他哪个奖状,主要目的是鼓励每个学生。你首先是你自己,不管你数学好不好、语文好不好、画画好不好,历史好不好……只要你有比较突出的特点,有较强的兴趣,老师了解以后,就会给你写一个这样的奖状。

19.中国是完全相反。初一之前就给班里的学生每个礼拜、每个学期做排名,经常考试,这很残忍,这么小的小孩还没有长大成人,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就要开始面对别人告诉他“你不行”这样的结论。让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说,没有比这种东西更具有敌意和破坏性。

美式教育:思辨能力的训练

20.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

21.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还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

22.别小看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即使到现在,我还经常碰到国内的研究生、博士,甚至是所谓的科学家,很难从他们做研究、思考问题、写论文的方法上看出他们真的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和基本做法。

23.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我女儿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她们会明白,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

24.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这个过程讲起来抽象,但是,老师会花一年的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

这种动手不是为了考试,却是最好的学习。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自己被别人愚弄。这种动手所达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问题,这非常出色。

25.实际上,如果按照我女儿在小学四年级就学到的科学方法标准去判断,国内经济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类学报上发表的许多论文都没法及格,因为许多论文只停留在假设的层面上,然后就把没有经过数据实证的假设当成真理性结论。这些都跟我们没有从幼儿园、从小学开始强化科学方法的教育训练有关,跟没有把科学方法应用到关于生活现象的假设中去的习惯有关。

26.在小学没有考试,学生还做什么呢?我女儿她们每个学期为每门课要做几个所谓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针对自己的兴趣选好一个想研究了解的题目或说课题。第二是找资料、收集数据,进行研究。第三是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报告。第四是给全班同学做5到15分钟的讲解。这种项目训练差不多从托儿所就开始。

27.这一点很有意思,刚才讲到品牌跟市场营销很有关系,因为品牌、市场营销都跟表述技能有关。

关于研究性项目,我的大女儿在五年级时对北京的气候感兴趣,她在社会课上对其做了一项研究,把北京一年12个月中每月降雨量、温度的历史数据收集起来,然后计算历史上每个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计算每个月温度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然后再分析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写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

28.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她的研究结果。

我觉得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讲解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实际上,她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当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我做研究上网要找资料,而她也是为每个题目上网找资料、做研究,她写文章的训练也已经很多。

29.这就是美国教育厉害的地方,你看。一个小孩在研究思考上已经这么成熟,以至于到现在我时常说,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助理了。但在国内,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即使到读博士研究生时期,还不一定具备这些研究素养、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连做个研究助理的资格可能都不符合。

有思辨能力,方有经济转型

30.正因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女儿讨论问题时,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不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开端。让学生毕业以后不只是简单听领导的话的机器。

31.当然,思辨对于美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时候我也想,美国这个社会真的蛮有意思,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什么事都会有一番高论。美国100个人里,随便挑80个,那80个人都可以把他的思想、想法表达得很清楚,能够给你足够多的说服力。

32.这也是为什么市场营销这门学问是在美国出现、发生和发展的。美国教育体系给每个人都提供了自我表述的机会,等他们长大后,特别是念完MBA以后,介绍产品和自己的研究与想法时,不会一站在人群面前就发抖,甚至没办法说出话来。

33.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到这个地步时,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品牌建立、创新型国家方面都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和渴求时,实现这种教育转型尤其重要。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恐怕只能继续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