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鲁教授直言: 中国教育不转型, 就只能培养最低端劳动力!
1.我们说,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点大家都讲。但想想中国为什么建设不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光靠在街上挂很多横幅、标语,在核心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就能把这个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吗?
2.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举例。所以,我们难以通过品牌赚大钱,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衣服、鞋、机器等,只能是卖苦力。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这既有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紧密。
产业结构难转型,教育有责任
3.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
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离开过学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至今一直在美国大学教书。
4.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同时,我跟国内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感触良多。
5.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水平上非常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6.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美国教育重通才,中国教育重技术
7.从历史角度来看,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化跟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例如中国自古存在的科举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考试对于专制的农业社会是够用的,是行得通的。回过头看,过去的中国尽管是专制统治社会,但实际上那时候的政府是小政府,当官的也用不着像今天这样宏观调控经济。当时的考试只考四书五经,对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而言是合适的,对当时的“小政府”来说也够用。
8.可是,现在的教学与考试内容就很不一样。例如,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当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