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417】
读物本·【文学名人】少年相思在长安12 鱼玄机
作者:辛夷格格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5696
3
1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唐朝诗人的历史故事书,从现代人的视角生动地介绍了诗人们的生平。在书中我们与他们并肩而行,倾听他们的故事,或暖心,或悲伤,或励志,或荒唐,终不被世人遗忘。本文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4-25 16:13:42
更新时间2025-04-25 16:13:42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文学名人系列 之 少年相思在长安12

第十一章 那只离经叛道的鱼

“你要不要拜我为师,我教你作诗呀?”鱼幼薇迫不及待地连连点头,或许只有相信童话的孩子,才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去信任着一个陌生人,在万物生长的初春,因为温庭筠的出现,鱼幼薇觉得好像阳光都开始羞涩,原本冷清的世界开始慢慢回暖。


01

多年以后,鱼玄机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见到温庭筠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倘若时间有记忆,那鱼玄机记忆的起点,大概会是温庭筠的眼睛,他的眼睛非常漂亮,棕黑的眸因为太大而显出丝丝虹膜,倒映出了一个会脸红的自己。

可在行刑的时候,挨山塞海,她左顾右盼,没能发现那双她熟悉的眼神。

早在几天之前,官府考虑到鱼玄机的名望,就张贴榜单,叫全城百姓前来观刑,以教化他们要敬畏法律,收敛起那些作奸犯科的心。

02

到了处刑当日,不单过道被老百姓拥挤得人山人海,连墙上树上都挂满了人,黑压压的一片,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鱼玄机,有的说她是懂交际的名媛,有的说她是会写诗的女冠,还有人啐了一口痰,说那就是个私生活不检点的荡妇。

午时三刻,监刑官裴澄发了话,鱼玄机坐着囚车被押赴刑场,观看的人全都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看向那个马上要被绞死的女孩子。

王小波跟我说,那天鱼玄机穿着一条白如亮银的亵衣,拦腰束一条红色的丝绦,披散着如野草一般茂盛的长发,很楚楚可怜的样子。

以往别人上法场,那一个个都是愁眉苦脸、面如死灰,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过去,可她却是斜躺在毡上,一手托腮,嘴角叼了一朵山茶花,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03

她被押上刑台,绑在木桩上,两个刽子手一左一右,把绞索缠绕在她的脖子上。她拨了拨头发,闭上了眼睛,好像待会儿只是要小憩一会儿。

按照江湖上的规矩,像鱼玄机这样的人,临死前一定要说出什么富有哲理的遗言,这才显得圆满,监刑官裴澄果然也是个懂行的,便问道:“鱼练师,你可还有什么遗言?”

鱼玄机临死前到底说了什么,现今文献已不可考,人们传说她吟诵了她写的名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不过王小波说,不是的,当时要三绞毙命,把鱼玄机折腾得够呛,她嚷嚷说你们就不能一次解决吗,非得这么折磨人,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她沙哑着嗓子问候了监考官的老母亲,就被生生勒死了。

04

我当然知道王小波在扯,但我也不信第一种。虽说死前吟诗好浪漫,但太不现实了,我不喜欢那样的鱼玄机。我宁肯相信王小波的说法,被绞索锁喉肯定无法呼吸,绝望卡在喉咙里发不出声音,要是能有喘息的工夫,换成是我也要骂娘。

我虽没死过,但我觉得她被绞索勒死的时候,肯定觉得生命太脆弱,死亡的感觉比自己溺水时还要来得真切鲜活。只能说有点遗憾吧,那个人没出现,所以回忆起一切记得的事情是那么苍白无力,那天,那刻,那个人的影子在眼前慢慢消失。

好像每段感情到了最后都会变成荒谬不堪的往事,纯真被时光狠狠地磨砺,那些隐匿闪躲的悲伤,还是被牵扯着带出了无从知晓的过往。

05

鱼玄机生于会昌初年的长安城郊。

其实她本不叫鱼玄机,叫鱼幼薇,小字蕙兰。

这名是父亲给取的。她父亲是长安城郊的一个落拓士人,饱读诗书却一生功名未成,闲极无聊就教女儿写诗,不承想教出了个“诗童”,才十一二岁,鱼幼薇的诗句就在长安文人的圈子中传诵开来。

可父亲英年早逝,鱼家生活陡然困顿,留下母女二人相依为命,为了糊口,母亲带着女儿搬到了平康坊,做一些缝补浆洗的杂活。

这平康坊就是个烟花柳巷之地,鱼幼薇就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成长。那时候她也不再写诗,那双原本用来拿笔的纤长玉手,现在开始给那些公子歌伎们洗起了衣服,就只是为了活下去。

06

在那种声色场所耳濡目染地长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认识了咱们的晚唐风流小郎君——温庭筠。

温庭筠遇到小小的鱼幼薇,他听人介绍说,这小女孩会写诗,他就心存考校,指着远处的杨柳,以“江边柳”为题,让鱼幼薇写诗给他看。

鱼幼薇皱起好看的眉,然后飞快地在纸上写完,递给温庭筠让他品鉴。这个才思的敏锐程度,还真不亚于有“八叉”之称的老温。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鱼玄机《赋得江边柳》

温庭筠吟读这诗句,检查着平仄,越来越觉得这个遣词造句比多少文人才子都强。关键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女写的,这就不得了。只是待他看到“系客舟”三字,微微皱起了眉头:但愿这女孩别如自己诗中的谶语一样,沦落到以色事人的地步。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