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4701】
读物本·【文学名人】少年相思在长安11 温庭筠
作者:辛夷格格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6400
2
0
3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唐朝诗人的历史故事书,从现代人的视角生动地介绍了诗人们的生平。在书中我们与他们并肩而行,倾听他们的故事,或暖心,或悲伤,或励志,或荒唐,终不被世人遗忘。本文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4-24 12:23:20
更新时间2025-04-24 12:23:2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文学名人系列 之 少年相思在长安11

第十章 荒唐列传

他忽然发现,自己的身后有一道道身影在增加。他愕然回头,居然是一群前来为他送行的人,可这些人他一个都不认识。再说了,自己这么臭名昭著,以往迎接他的不应该都是嫌弃与鄙夷吗?


01

大中九年(855),天下学子会聚长安,参加一年一度的进士科考试。

这次春闱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沈询,在发卷前,他踱步走到一位中年考生的面前,表情复杂地吩咐,要给这个考生调换座位。

他命令眼前这考生坐到正中间,就在他眼皮子底下,由他亲自监考。这一举动自然引得人人侧目,那考生不服气,质问道:“凭什么?”

沈询道:“凭你舞弊。”

那考生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沈询冷笑一声,眼前这个考生众人太熟悉了,这些年来,年年科考、年年落榜,是考场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科举钉子户——温庭筠。

02

同时,他还是个“人形作弊器”,不是他自己作弊,而是帮其他人作弊。《唐摭(zhí)言》中明确记载他“爱救人”,这个“救”字,就用得十分传神。

近几年来,温庭筠频繁参加科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专门充当“枪手”,在考场上给其他人传答案,公然扰乱考场纪律。就在去年的进士考试中,他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救”数人,让所有阅卷考官头疼不已。

所以,这次考试,沈询发誓坚决不能让这家伙得逞,他眯起眼睛死死地盯住温庭筠,对其严防死守,要敢有一点小动作,当场就给拿下。

温庭筠很生气,他先是大闹场屋,发现抗议无效后,只好在众目睽睽之下匆匆写了一千多字,就提前交卷走人了。

03

看着提前交卷离场的温庭筠,沈询松懈下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来这次科考,在自己的严密盯梢下,总算没捅出娄子。

这边温庭筠一脸愤恨地走出科场大门,那些考生的父母正在外等候,见他出来,登时围了起来,一个个七嘴八舌地问:“这次如何?”

原本还一脸不悦的温庭筠,忽然变脸,唇角邪魅地勾起,表情要多奸诈有多奸诈。

他笑得贼兮兮的,比出一个手势:这次我暗中助攻了八个人。

04

你大概会问一句。

温庭筠都能给别人替考,那他为什么不自己好好地去考个状元?

有时候邪门就邪门在这点上,温庭筠就是典型的给别人代考,一考一个准,可偏偏轮到他自己亲自上,那就不行了,那叫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当然也有一种猜测,不是温庭筠的才华不够,而是朝廷里的那些人,压根儿就不想让他考中。

所以同样的文章,署名其他人那就是进士,只要署名温庭筠,考官连内容都不看,只瞄一眼名字就当场给扔了,毕竟唐代的科举考卷并未将糊名普遍施行。

那温庭筠到底怎么得罪朝廷上的衮衮(gǔn gǔn)诸公了?

05

先谈谈他的身世。

他祖上是唐初名臣温彦博,但到了晚唐,已然成了破落户。

温庭筠的本名叫温岐,字飞卿,这个名字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人第一印象都觉得他应该是个清秀俊逸的文艺青年,可实际上温庭筠长得丑是出了名的,人送雅号“温钟馗”。据说他的孙子因为长得太像他,想去当门客人家都不要。

他很小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又体弱多病,所以童年时的温庭筠经常被玩伴肆意嘲笑,说他没爹生没妈疼,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却总是被排斥在外。

他的笑容明晃晃的,让人觉得仿佛年少时候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总是可以毫不在意,哪怕他的心几乎被凌迟了一万次,也依然在微笑。可我看向这个经常独自走在河边的孩子,却忽然觉得他的背影里藏了太多的落寞。

06

长庆四年(824),温庭筠被父亲生前好友段文昌收养。段文昌是地方官,经常天南海北地跑,每到一处地方,都把温庭筠和儿子段成式带在身边。段成式比温庭筠大,所以段文昌就让大一点的孩子看着小一点的孩子,那个小一点的孩子的黑色瞳孔里塞满了单纯的羞涩,碎风蹭痒了皮肤,眼神同天空的颜色那样美好。

段成式将这个弟弟保护得很好,在他眼里温庭筠永远都是一个那么一点大的小孩,永远是黏着他的跟屁虫,就算没有血缘关系,也是上天送给他最好的礼物。

两个孩子都很有出息:段成式后来成了晚唐著名的小说家;温庭筠在段文昌的悉心教导下,也是文采卓然,年纪轻轻就可以下笔走万言。

段文昌带温庭筠参加乡试,他才思敏捷,每次参加考试,他就双手交叉,闭着眼睛打腹稿,等再次睁眼,一篇赋就可以一挥而就。

07

当时考试要求写八篇不同格律的文章,温庭筠就这么“叉”了八下,然后文不加点地写完了八篇文章,第一个交卷,第一个走人,故而人送外号“温八叉”。

可没过多久,段文昌因病去世,或许时间过得太快了,挥手之间记忆便只能封存在脑海中。即使多年以后,行至他乡,这些记忆也被他紧紧地收藏着,害怕失去。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