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脉络之百战系列:两汉风云(下篇)35
第二十三战 黄巾起义:
大乱四百年的开端
01
叁 东汉末年太平道突然裂变的原因
公元183年,天下各地开始流传一句朗朗上口的歌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秉承着东汉自开国时就如此直白的谶(chèn)语风格,这句话非常好懂。
五行中的相生关系本是“金水木火土”,而不是我们常说的“金木水火土”。
苍为木,黄为土。
木完了之后是火,火完了之后是土。
众所周知,当时的大汉是火运。
这句话比较机灵地避开了有争议的字眼,而是说:木德完了,现在土德要立摊子了。
言外之意,你火德该一边待着去了。
02
这是上半句,下半句更好懂,“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甲子年天下就该大吉、太平了。
此时的公元183年是癸亥年,六十个天干的最后一个。
转年就是甲子年。
这句话连起来,就是土运将在明年大放光芒!
中国历史上,首个宗教性质的反政府武装上场,这个宗教我们很熟悉,是道教。
东汉是个在宗教上综合发展的朝代,在思想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儒学开始了阶段性的反思,后来另外两个贯穿中国两千年的主体思想也全部在东汉登陆生成。
它们就是“儒释道”中的“释”和“道”。
03
前面我们说过,佛教在公元67年东渡中国,神州大地首次佛光普照。
佛教的出现产生了巨大的借鉴意义:
当一种思想变成宗教,在传播和日常维持上就可以极大地将成本降下来。
如何将一种思想变成宗教呢?
明帝时登陆东汉的佛教告诉世人,宗教需要有创始人、教义理论、信徒组织、信仰仪式和最高智慧。
比如释迦牟尼佛,佛法理论,佛教信徒与佛寺,拜佛诵经坐禅和大彻大悟。
04
创始人为教徒提供信心与榜样。
教义理论为教徒们提供做人准则和行为规范。
道场组织令教徒们相互认同并形成信仰合力。
信仰仪式帮助教徒们增强正向反馈和世俗地位。
最高智慧是教徒们的终极目标。
其实此时的儒家,也已变成儒教了,只是被包装得比较隐晦。
创始人是“高祖”,现任教主叫作皇帝;教义理论是天命和三纲五常乃至“刘秀发兵补不道”的谶纬学说;信徒组织是官僚集团;信仰仪式是文谏、武战、征税、基建;最高智慧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