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017】
读物本·【收藏系列】杂项之四《镶嵌艺术》
作者:蓝山☕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670
22
35
59
1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文是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已做关于杂项的11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详细介绍了漆器、镶嵌艺术、竹雕艺术、名贵材质雕刻、明清铜器、景泰蓝、鼻烟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3-01-12 16:49:24
更新时间2023-01-12 18:39:0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第四讲 含英咀华 百宝争辉——镶嵌艺术

 

1

中国的镶嵌艺术的产生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非常好的镶嵌艺术了。

    比如夏代二里头文化的镶松石兽面纹的铜饰牌,具体用途不是很清楚,但做得非常优美,松石镶嵌得很满。商代妇好墓里出土了一件著名的嵌松石象牙杯,也镶嵌得非常精美。绿松石是中国古代工艺,尤其是比较远古的镶嵌工艺中常用材质之一。

  周代有嵌螺钿diàn的兽面壘lěi,这是在青铜器上镶嵌。战国到汉代,错金银的工艺登峰造极。错金银也是一种镶嵌技术。比如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错金银虎噬鹿的器座,非常漂亮。这些文物都表明中国的镶嵌艺术在很早的时间就非常成熟了。

 

2

    螺钿

    今天讲镶嵌艺术,先从螺钿讲起,它跟我们的生活相对比较近。目前发现最早的螺钿镶嵌,就是那件周代兽面。至少从周代起,螺钿就成为镶嵌艺术的材料。所谓螺钿,就是以螺类、贝类的外壳为原料。为什么是螺钿呢?首先,跟我们早期的价值观有关。中国货币最原始的形态是贝币,贝就是贝壳。今天货币的"货"字底下还是一个"贝"字,证明早期的货币概念就是贝。宋代以后,出现大量铸铜,为什么人们都喜欢用铜香炉呢?因为铜香炉跟钱有关。钱是铜钱,是计重制的,铜的分量对应钱的多少,所以大家都愿意铸造一个铜香炉,这是价值观。其次,贝壳相对容易获取,加工也相对简单。第三,贝壳本身有美丽的自然光泽,赏心悦目。尤其各种贝类不同,所折射出来的光泽也不同,这也是受市场欢迎的一个潜在原因。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豪门贵族都愿意斗富,你有一个宝贝,我也有一个宝贝,大家拿出来争奢斗富。这种风气也大大推动了镶嵌艺术的发展。《北史》记载,魏太后曾赠给和尚"七宝胡床"。我讲过,"胡床"就是马扎。这个"七宝"是什么呢?佛经上有各种记载,但不管哪种记载,里面都少不了砗磲qú。砗磲,指一种比较大型的贝壳。圆明园遗址中还留有一个砗磲形状的大石雕,呈波浪状。比如《法华经》上记载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我讲过,玫瑰就是美玉,砗磲就是贝壳,其他的今天都能听得懂。日本有一种"七宝烧",类似于我们的景泰蓝,就是掐丝珐琅。不同的是掐丝珐琅所填的彩料是不透明的,七宝烧所填的彩料是透明的,玻璃感特强。

4

螺钿工艺作为一种美学追求,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它最早是一种财富追求,有价值感。但到了唐代以后,货币形态发生了改变,彻底摆脱了贝币的形态。所谓彻底摆脱,就是在记忆中完全消失。当社会不认为贝壳是很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螺钿镶嵌就变成一种美学追求,这非常重要。今天所能见到最漂亮的嵌螺钿的实物就是唐代的。

 

5

    正仓院

    唐代最著名的镶有螺钿的器物今天大部分都存在日本。日本奈良有一个东大寺,寺里有个仓库,称为正仓院。正仓院是一个皇家仓库,分为南仓、中仓、北仓,公元728年由圣武天皇建立。到了日本明治时代,整个正仓院划为皇室专有。它本来就是一个仓库,没有什么新鲜的,就跟唐明皇的百宝大盈库一样。中国唐代皇帝有个私库,日本天皇也有这样的仓库。公元756年,圣武天皇驾崩,光明皇后就将天皇所有日用品及珍宝统一入库,保管起来,一直延续至今,使我们得以看到如此美丽的瑰宝。

6

 当时东大寺接收得非常认真,宝物入库的时候有一个《献物帐》,所谓"献物",就是贡献出来的物品。《献物帐》就是献物的清单,与法门寺地宫里的《衣物帐》非常相近。可见唐代的中国和日本都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入库都写单子。这份单子对后人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实物本身,让我们可以对照来看这些宝物当时都叫什么。

    日本圣武天皇所生活的时期跟唐玄宗李隆基的年代大致相当,他生活中很多用品就是从中国运过去的。日本当时极力采纳唐朝的文物制度,所以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品非常感兴趣,派出许多遣唐使把唐朝的物品带回日本。因此正仓院中收藏的唐代文物,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文化艺术高度。

 

7

    正仓院中收藏的宝物种类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唐朝传入日本的文物,显然是中国的东西;第二类是西域经过中国传入日本的文物,包括带有中国汉文化风格和西域风格的物品;第三类是奈良时代日本模仿中国的文物;第四类是奈良时代日本人自己制造的物品。日本的奈良时代跟我们的唐朝基本平行。

    正仓院本身是一座很朴素的建筑,没有什么复杂的结构,作为仓库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它里面所收藏的这部分文物,不仅对中国、对日本,甚至对全世界的人类文明都做出了极大贡献。因为正仓院中的文物是一直传世保留下来的,而不是挖掘出来的。一个物品在生活中能保持上千年,非常困难。这些珍品在日本一千二百多年来没有经过任何骚扰,可见日本对文化的尊重。

 

8

    今天能够看到的唐朝最准确、没有走样的文物,往往是在正仓院。比如唐代乐器中有嵌螺钿的四弦琵琶、五弦琵琶、阮咸,在正仓院里都可以看到,像新的一样。不看到这些琵琶,我们都不能想象唐朝的那种奢华生活。实物结合唐朝的文字记载,我们多少能够感受到一点儿。比如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说的就是四弦琵琶。正仓院里的四弦琵琶,可以使证物和文献相对应。

 

9

 此外,正仓院中还有大量螺钿漆盒、铜镜等等。这批唐代嵌螺钿的文物有个共同特征,就是在镶嵌螺钿的同时,辅以琥珀、玳瑁等材质,颜色鲜艳而有变化,非常漂亮,可见当时中国的皇室贵族非常推崇镶嵌艺术。建国以来,我国也陆续出土过镶嵌螺钿的唐代铜镜,陕西省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都有收藏,但这些铜镜的品相跟正仓院铜镜的品相完全不可比拟,基本上都残损严重。

 

10

    宋元螺钿器

    宋代以后,螺钿镶嵌依然作为奢侈品出现。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宋高宗巡幸张俊家,张俊进献大量礼物,那个礼单今天念起来得念一个钟头。皇上来了,送的东西太多了。最著名的礼物有什么呢?我在《陶瓷篇》里讲过,16件汝窑。这个人拍皇上的马屁那是铆足了劲儿拍。其中说到漆器的时候,说有10件"螺钿盒"、10件"犀皮盒",这些漆盒均用织金的锦绸缎承垫,可见对这些漆盒非常重视。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