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548】
读物本·共性与个性 契约与人情
作者:玉霖靈
排行: 戏鲸榜NO.20+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字数: 3326
0
0
0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原创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人文核心 五行七德》章节节选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5-16 15:07:57
更新时间2025-05-16 15:07:22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共性与个性,契约与人情

人对正反概念的理解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原则上的正邪善恶或者性质上的正常和扭曲。显然原则和性质上的问题非此即彼、不能糊弄和混淆,就像三观正与不正、心智成熟与巨婴、合道与失道、饭和排泄物,不能混为一谈。

另一种是同性质也同层次的正反两面,比如刚柔并济、收放自如、进取与冷静等。此类正反就是辩证法和传统哲学中的标准对立统一关系,必须平等对待、同时兼顾,不然就会失道失衡入邪路。

但在实际情况中,正反概念不只有这两种关系,甚至会混杂多种情况,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及“砖头和房子”这类小和大的关系,就是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显然不能用“相辅相成”的万金油话术糊弄问题;而“呼”和“吸”则是交替进行的关系,性质虽同但层次不同。

所以,想真正实事求是辩证分析问题而不在概念上没重点地扯皮绕弯、脱离实际搅混水、被糟粕网缚而无自觉,就必须基于事实仔细梳理。

最容易糊弄人或被利用为削弱大众意志和迷惑群众心智的两对典型就是“自私和无私”,以及“个性与共性”。

先复习在道德经中已理过的自私和无私。这对概念就混杂了多种情况,迷惑性很强。

从性质上分,自私和无私都有正常和不正常两种情况,不能简单把自私和无私当成错和对。比如,不正常的自私是侵犯和捆绑外界,不正常的无私是委屈自己讨好“奉献”外界;正常的自私是守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以及保护个人空间不被侵犯,正常的无私则是收回对外界的绑架和侵犯。如果对性质界限模糊不清而“自然”接受了“传统观念”的熏陶——认为无私比自私更高尚,就会在构建“收回过分自私”之人生观的同时又被植入“自我委屈” 的种子而迷信“吃亏是福”和“只要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就能自我扬升”的自欺欺人歪理,从而无法构建完整的自我认知和独立人格。

造成这些混淆而形成不够全面的“传统美德”的原因就是脱 离历史唯物——忽略了古代先贤教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以暴虐无道的贵族阶级为主要施教对象的基本状况。贵族滥权纵欲压迫百姓,严重固化阶级,因而“慈悲、无为、仁政、和为贵”理念劝导暴虐贪婪者唤醒爱心、戒定生慧、平天下、度众生,还世间祥和。

因此,传统教化多以收、静、空、稳为主。

活学活用不难推知,统治阶级好张狂,所以须收,而老百姓被压迫,所以要会放,应该敢于反抗暴政、维护权益、拒绝奴役。这就是道德经中的“大威至”和现代革命精神提倡坚持斗争、蓬勃朝气、积极进取的原因。

对比之下显而易见,古今教导风格之所以迥异无非是因为历史背景和作用对象不同——一个是规劝统治者“熄火”,一个是鼓舞无产者奋进,一个损有余,一个补不足,但本质一贯,都是回归正常和完整,争取自由和公平。

而在对道德经的解读中也反复提过,古代统治者用教育他们自己的先贤思想“教育”老百姓,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愚民效果,经过两千余年的传承,形成精华糟粕交织难解又总体偏收的传统文化风格,直到现在还在持续制造有益又弊端显著的混响,使很多人内耗严重、在生活重担下徒增沉重的心理压力。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