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为了更好的理解书信的内容与人物之间的情感,特增加“人物小传”和“感情经历”两个部分,可以作为选读部分】
一、人物小传
1、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张兆和,中国现代女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妻子。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
二、感情经历
——悬崖上的虎耳草
2、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1928年,上海,中国公学。
大学部一年级的现代文学课上,年轻的他站在学生们面前,脸憋得通红,却说不出一句话。在这样令人窘迫的沉默里,他背过身,提笔在黑板上写:“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学生们善意地笑了,宽容了他的惊惶。
他便是沈从文。这个从湘西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行伍出身,只有一张小学毕业文凭,却被聘为大学讲师,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3、她是公认的中国公学校花,皮肤微黑,却极其清秀美丽。18岁的她,正当最好的年纪,是众人心中不可企及的女神。
她便是张兆和。她出身名门,是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三小姐。曾祖父张树声历任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父亲张冀牗独资创办了乐益女中。在合肥老家,张家有万顷良田,光是收租就能收10万担。张冀牗担心久居合肥会让子女沾染世家子弟奢华的积习,遂举家搬迁到上海,而后,又迁居到了苏州,从此在这清丽婉约的江南古城定居了下来,成为苏州城里的“名门”。
4、他与她,一个是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名门闺秀,一个是来自湘西山间的清贫男子。这看似全然是两个世界的人,却因奇妙的缘分纠葛一生。
他对她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他写道:“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和别的人要好,等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但我却愿意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爱的人。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5、在信中,沈从文毫不掩饰地将自己摆在了一个奴隶的位置,他近乎卑微地爱着张兆和,把她当作顶礼膜拜的女神。
一个男子爱一个少女到这种程度,有时都叫人忍不住怀疑,他究竟是爱那个叫“三三”的姑娘,还是爱着他自己心中构建出的“女神”幻影。
他说:“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6、沈从文的情书如狂风暴雨一般,携着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热情向张兆和席卷而来。那些信,几乎封封都能当作美文来读。世间任何一个女子看到这样的情书,都应该会心动的吧!然而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深情却是无动于衷,他的信,她几乎一封也没回过。
彼时,沈从文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出版了很多小说,人也生得清秀斯文。这样一位儒雅才子,当然引人注目。
7、因此,他和张兆和的事儿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当时整个中国公学无人不知。沸沸扬扬的绯闻给张兆和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作为一个大家闺秀,谁也不愿意让自己卷入这样的桃色新闻里。于是,她带着沈从文的一大沓情书去见了胡适校长。
然而,她没想到的是,胡适并不站在她这边,反而大力夸奖沈从文的才华,说他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人。
然而,这些并不足以打动一个少女的心。
8、胡适对张兆和说:“他顽固地爱着你。”
张兆和的回答倔强而骄傲,她说:“我顽固地不爱他。”
这场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之后胡适写信给沈从文:“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可是,胡适的劝导没能改变什么,沈从文依然一封接一封地写着信。
9、1930年,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大学任教,他的情书从上海写到了青岛。也许是那海滨城市比上海宁和,他的信也变得端然静好起来。
他在给她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希望我能学做一个男子,爱你却不再来麻烦你。我爱你一天总是要认真生活一天,也极力免除你不安的一天。为着这个世界上有我永远倾心的人在,我一定要努力切实做个人的。”
沈从文的态度转变了,他不再寻死觅活,于是,张兆和的态度也有了些微妙的变化。
10、她在日记中写道:“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
当他用温暖庄重的方式表达他的深情时,她“顽固不爱”的心有了动摇。如此一晃便是四年。
1933年暑假,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了,回到苏州。沈从文便从青岛来到苏州九如巷张家探访。那天,张兆和正好去图书馆看书了,沈从文以为是张兆和避而不见,正在进退两难之时,二姐允和出来了,问清了才知道他就是那个写了许多情书的沈从文。允和邀他进门坐坐,他却执意走了。
11、也许是他黯然的神情打动了允和,张兆和回来的时候,允和便要她去旅馆看望沈从文,允和对兆和说:“你去了就说,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请你来玩玩。”
于是,张兆和去了,站在旅馆门外,老老实实地将姐姐的话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于是两人一起回了张家。
张家的姐妹对沈从文都很友善,“五弟寰和还从他每月二元的零用钱中拿出钱来买瓶汽水,沈从文大为感动,当下许五弟:‘我写些故事给你读。’后来写了《月下小景》,每篇都附有‘给张小五’字样”。
12、沈从文的感动叫人微微心酸,不过是一瓶汽水,他却是这样受宠若惊,铭刻于心。
也许,就像钱锺书的那篇有名的《猫》中影射的,“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其作品给读者野蛮的印象;他现在名满天下,总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还觉得那些‘正途出身’者不甚瞧得起自己”。
沈从文心里是有些自卑的。行伍出身的沈从文曾受过“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的诸多冷落,可以想象,当他拜访门第高华的张家时,怀着怎样一种忐忑的心情。
13、所以,当他听到兆和不在家的消息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张兆和避而不见,是心里潜藏的自卑让他有了这样的想法。当允和请他进门坐坐的时候,他也连忙推辞,匆匆离开。他担忧高贵的张家瞧不起他。好在有了小五的那瓶汽水。那个炎热的夏天,那瓶冰凉透彻的汽水成了他心底最清甜的回忆,因为那意味着他在张家受到了欢迎。
从那以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四年的时光如水,“顽固爱着”的沈从文终于打动了“顽固不爱”的“三三”的心。
14、沈从文又请二姐允和去征询张父的意见,并向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父是极开明的人,他向来主张自由恋爱,曾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干”,所以他欣然认可了沈从文。
于是,允和给沈从文发了一封电报,只一个“允”字,既是她的名字,又表达了意思,被后人称作“半个字的电报”。
兆和还担心沈从文看不懂,又拍了一封:“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电报员奇怪,问是什么意思,兆和不好意思地说:“你甭管,照拍好了。”
15、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婚后,张兆和随沈从文去了青岛。在那段新婚的甜蜜时光里,沈从文的创作力也得到了极大的迸发,著名的《边城》就写在那段时间,小说中那“黑而俏丽”的翠翠,便是以张兆和为原型写的。张兆和生得眉清目秀,皮肤微黑,在中国公学被叫作“黑凤”。
因为母亲生病,沈从文回了一趟湘西。在路上,他又为张兆和写了许多情书,张兆和也愉快地回了。往来书信后来汇集出版了,就是《湘行书简》。
16、《湘行书简》完全可当作优美的散文集来读,信中沈从文叫张兆和“三三”,而张兆和叫他“二哥”。
在信中张兆和担心着:“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
沈从文安慰她说:“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两人的信用清丽的语言表达着绵绵的思念、款款的深情。
17、若是一切在1934年戛然而止,该多好。童话里,那些历尽艰难的王子最后终于娶到了美丽的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惜,这不是一个童话。三年后,抗战爆发了。
1938年,沈从文离开了北京,去了西南联大任教,因为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张兆和留在了北京。
分离的日子里,他依旧给她写着信,她也依旧回着。这时期的书信后来汇编成了《飘零书简》,然而,《飘零书简》早已不复当年的《湘行书简》。
18、在张兆和的信里,柴米油盐的琐事成了写信的主题,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后,两个人都不善理财,家中没有多少积蓄,留在北京的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很困难。于是,她开始说沈从文过去不知节俭,“打肿了脸装胖子”, “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
而在沈从文的信里却充满着对感情的疑虑与猜疑,他认为,张兆和有多次离开北京去与他相会的机会,但总是“迁延游移”,故意错过,他怀疑张兆和不爱他,不愿意与他一起生活,设法避开他。他甚至告诉张兆和:她“永远是一个自由人”。
19、面对困窘的生活,面对纷飞的战火,童话也褪了色,优美诗意终究敌不过柴米油盐,徒留下一片现实的苍白。
在《飘零书简》里,“三三”走下了神坛,其实她也根本无意做个“女神”,她不过是个寻常女子,拖着两个孩子,独立面对窘迫的生活,她忍不住出言抱怨丈夫。然而,沈从文却无法接受这样的一个兆和,他心底的自卑又一次本能地腾起,将她的家常抱怨归结为移情别恋,所以他急匆匆地写信告诉兆和,如果她爱上别人,可以自由地走。
20、他是那样的不自信,觉得与其让她来告诉他,她爱上了别人,不如自己抢先一步说了,还能保全一个风度和体面。
他的误解让张兆和感到失望,她回道:“来信说那种废话,什么自由不自由的,我不爱听,以后不许你讲……此后再写那样的话我不回你信了。”
也许张兆和这一生都不曾体会过沈从文的自卑。
21、很多年后,张兆和曾写过一段话: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她懂了,可他已经走了,她永远也没法重头来过了。
22、沈从文去世的时候,张家四姐充和为他写挽联,形容他是“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充和是了解他的,他确实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他的爱澄澈极了,全然不涉心机与手段,他就那样单纯地全无保留地将自己献给了她。
他至死都深爱着张兆和,为她的第一封信哭得又伤心又快乐,为她的一个笑容、一句赞赏“欢喜得要飞到半空中”,为她的一次生气、一个抱怨而陷入无穷的苦恼里,甚至想去轻生。
23、他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终于,他还是回到了故乡,归葬在了湘西灵秀的山水里。
他坟地的对面是一片悬崖,崖上蓬勃生长着大丛的虎耳草。《边城》里的翠翠,只有在梦中才能摘到。他爱过的“那个正当年的人”,便似那悬崖上的虎耳草,这一生他没有摘到,于是,他将生生世世守望她。
——由于篇幅较长,分上下两部分,待续——
【旧时光里的老情书】
01(张爱玲与胡兰成)464215
02(徐志摩与陆小曼)690291
03(鲁迅与许广平)947569
——————————————————
书信类读物
【查令十字街84号·至20封信】332853
【查令十字街84号·至40封信】667109
【查令十字街84号·至60封信】792667
【查令十字街84号·至80封信】788559
【查令十字街84号·别册】(完结) 163215
————————————————————
民国类人物传记读物
「民国老照片」系列之“民国才子”:
①(徐志摩/林语堂/顾城)745856
②(戴望舒/梅兰芳/卞之琳)112850
③(老舍/鲁迅/苏曼殊) 180862
④(胡适/郭沫若/郁达夫)794909
⑤(朱自清/萧军/梁实秋)37055
「民国老照片」系列之“民国才女”:
①(林徽因/张爱玲/唐瑛)935041
②(萧红/庐隐/谢冰心)946257
③(陆小曼/石评梅/蒋碧薇)294543
④(张幼仪/王映霞/许广平)795301
【乱世名妓 赛金花与小凤仙】85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