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493】
读物本·温柔古镇【诗意江南篇】
作者:机智的蜻蜓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12908
389
835
235
4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古镇游记散文,共同领略最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 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06-30 17:47:14
更新时间2022-07-01 16:30:0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作者简介:朱云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的美女作家,畅销书作家。

作品风格:清新、婉约、浪漫、唯美,用灵魂书写文字。

主要作品:《撒哈拉的眼泪:三毛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传》,《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风的寂寞只有云懂:古龙传》,《钱钟书和杨绛的围城人生》,《普罗旺斯风情笔记》,《把最好的自己留给对的人》等。

 

 

0.引子(选读):在古镇,远离城市的喧嚣,呼吸着温润的空气,感受着当地的朴实民风,看最好的时光在指尖静静流淌。古镇,这里是你我的世外桃源,是被时代遗忘的角落……

听说,江南小镇里,常常细雨如烟,它会温柔地滴落在油纸伞面,打湿了青石板……本文给大家带来5个美丽的江南古镇:西塘,诸葛八卦村,同里,山塘街,林坑。

 

 

BGM:【吴宇深 - 西塘古镇】

【一】西塘·烟雨廊桥梦

坐标: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

 

1.年少时,常以为天地宽广,长大后便可以信步游走四方。光阴轮换,青春散场,才发现成熟原来是一堵坚厚的高墙,它抵御风霜,也锁住纯真的渴望。梦想成了远方,诗意的生活变得格外抽象。

直到我走进江南小镇,一场细雨纷扬,青石板上柔软的水光,让一切都是纯澈清亮,在这水墨般的古镇原乡,仿佛一切都归于宁静,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细雨过后,桨声悠扬,潮湿的空气里飘满了江南柔软的味道。这让我在初到之时,便觉有幸,有幸此生没有错过这千年古镇西塘。

 

 

 

2.作为江南水乡,水是小镇最不可缺少的温柔一笔。这里的河道狭窄而深长,载着小镇光阴里点点滴滴的故事,蜿蜒着流向远方。河的两岸,是石板铺成的小街,青青的石板,承载着小镇的力量。

小街上宅院林立,古旧的砖瓦,宽阔的照壁,铜兽掩心的门环,在静默地诉说着风云往事。仿佛时刻在提醒着路人,这里曾经是商贾云集的丝绸之府,有过无比繁盛辉煌。而水影之下的古宅,却褪去了沧桑,添了浓浓的诗意。成了诗人的情,成了画者的景,成了你我的梦。

 

 

 

3.我像个孩子一般,怀着一颗渴望的心,在每一个角落里,安静地探访。

我相信,一定会有一段凄迷怅惘的老故事,住在深长的窄巷。我好奇,瓦黛白墙,见识过多少颓败与辉煌。还有那乌篷船是不是只顾着在水中悠荡,早已忘记了历史转身的模样,十分惬意地享受着当下的时光。

船儿悠悠向前,仿佛所有时光被拉得悠长,小镇里的人们以曼柔细致的韵律安然生息,成了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里动人的音符。

 

 

 

4.河岸边,几位银发的老妇,正在岸边浣洗衣裳,闲话家常;一群娃娃嬉笑着互相追逐打闹,笑声消失在巷子深处;一位店铺里卖刺绣的大姐,用吴侬软语热情地为顾客介绍特产;两位老先生坐在树下的圈椅上闭目养神地听着越剧咿咿呀呀地吟唱……这是寻常的百姓生活,像这古镇一样,宁静、自足、温暖。所以,还未到访古迹,这寻常的点点滴滴,已经让我放慢了心绪。

 

 

 

5.古镇里风景如画,就连看客,也成了画中人。放松了心境,便少了一份强求,索性放下了手中的旅行指引,让脚步随缘而走,走走巷子,看看厅堂,听老人们说说故事……任由缘分为我安排一场独特的美景。

划船的老人说西塘是“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一条古镇的时间线上,想必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我虚心求教,老人的脸上绽放出骄傲满足的笑容。

 

 

 

6.春秋时的西塘,是吴越相交之地,吴国伍子胥为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才有了这最初的西塘。时光随着水波一起流淌,朝代更替,就到了盛唐。繁盛的时代,百姓安居乐业,人们沿河建造房屋,依水而居,繁衍生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鱼米之乡,到宋时,村落初具规模,开始有了市集,元代又形成了集镇,到明清,这里已经成为商业重镇……

 

 

 

7.听着老人讲述着西塘风云际会的过往,水光交相辉映中,仿佛那些沧桑的历史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再看西塘,秀美中多了一股不凡的气韵。

随着船家摇船桨起落,我穿行在古镇,认识这两岸年代久远的青砖长廊。小船穿过各式各样古桥,桥洞有圆有方、桥质有石质、有木质,河道纵横交错,将这块土地分割成几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也连接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

 

 

 

8.半日的行程很短,但我知道那轻柔的桨声和淡淡的荷香,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芬芳。

上岸之后,走进了长长短短的弄堂。弄堂像西塘人的性格一样,细腻聪明。听导游说,古镇的弄堂分为街弄、水弄、陪弄三类。在这里,最长的弄堂竟有236米;最短的弄堂,位于馀庆堂的宅弄,全长不过3米。这长长短短曲曲折折中,装满了西塘人家的故事。

 

 

 

9.听人说,这里最有名的弄堂叫“石皮弄”,因为这弄堂的石板薄如皮,石板厚仅3厘米,两壁梯级状山墙,至今保留着古老而又独特的风姿,抬头是一条狭长的天空,更成了西塘里的“一线天”。

穿过弄堂,就走进了长廊,廊棚是西塘的特色,走在黑瓦盖顶的长街,游人不怕日晒雨淋,“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古镇的长廊林林总总,随处可见,而依水的廊棚在水的映衬下,更显韵致,廊棚挂着大红灯笼,是古镇里明艳的一笔,风一过,悠远的长街,便更生动起来。

 

 

 

10.在静悄悄的黄昏时刻,漫步在廊棚下,世界装满了自己的心跳声,还有一腔幽幽的回忆情怀。廊棚边的古朴的店铺,一如往昔地静默而立,陈列着精致的树雕、字画、刺绣……迎你来过,又送你离去。任风雨吹打,时光淘洗,它始终充满着生命力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小河渐渐安静了,河面上轻轻荡漾的乌龙船,轻轻的水汽笼罩着古色古香的梦,而这梦一般的烟雨长廊开始真实起来。

 

 

 

11.烟雨长廊,只听名字,心底就漫起了一种诗意,百年时光已过,两岸的粉墙乌瓦,影子沉在门前的河水中,吹一阵风,湿亮的静影就散墨般淡尽。

“烟雨长廊”的由来,和它的名字一样动人。据说百年前年轻的胡氏,对门前摆摊的王二心生倾慕,于是她煞费苦心请来木匠,借修缮店铺之名,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遮盖店铺前的街路,只为王二能够遮风避雨。

 

 

 

12.廊棚建好后,胡家铺子生意也红火起来,镇上商家纷纷效仿,便形成了西塘独特的建筑群。一段爱情,成全了一个小镇的特色,我想,这足以算得上是一场美满的缘分。

心中装满了美景,我来到了民居住宿,店主热情亲切地带我参观了庭院古朴的雕花床,镂空的小轩窗,小院子里,有山有水、有亭有榭,还有一个可赏月的石桌,这个清雅绝佳的小楼台,便将西塘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尽收眼底。

 

 

 

13.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宅院里,一件件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雕刻精华在这里向人们无声的展示,这种独特的工艺品世代流传的艺术气息在这里也是一览无遗,更是对古代充满了无限遐想。

晨起,走出宅院,触目皆是生动的水乡图。行走在温暖的街巷中,四周全是鲜活的阳光。高高的牌楼,古色古香的商铺,各色行人来来往往,一切如昨,安然生息……这陌生的地方,就这样像故乡一样,熨帖着我生命的褶皱,让一切归复安宁。

 

 

 

BGM:【巫娜 - 心游太玄】

【二】诸葛八卦村·阴阳的美学

坐标: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西部

 

14.一直以为,黑瓦白墙的江南,一切都是柔美的模样。吴侬软语依然在耳畔低述,不知不觉,眼前的景象却换了另一般模样。

诸葛八卦村,已经完全超出了我对江南的想象。没有温柔旖旎的小桥人家,没有一叶扁舟毫无目的地飘荡。这里是一处智慧的凝结,守住了一份千年的秘密,不愿轻易向人倾吐,只等你来慢慢发掘。

 

 

 

15.每一座城都有一段故事,仿佛一架老去的留声机,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有幸听得到它在低吟浅唱中娓娓道来,无须端起相机,就能将一幅幅水墨画卷在记忆中定格。

这里可以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身处狭窄的巷弄口,仿佛从巷弄的深处,一位身着罗衣的江南女子正徐徐走来,你听不到她身上的环佩叮咚,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呈现出一派素雅的模样。

 

 

 

16.人们一味追寻江南的繁华,却忘记了在红尘俗世中,还有如此静谧的一处所在。这里的人们,仿佛生来就是为了避世而居,喧闹的江南,没有让这里沾染上一丝斑斓的杂色,一片黑与白,用最简单的色调,向世人讲述着阴阳协调的美学。

如果没有水,则不能称之为江南。然而小村中的水,被古人刻意塑造出了奇特的形状。整个小村的地形,仿佛一口锅底,从四面向中心,形成了完美的弧度,四方来水,在“锅底”汇聚,便形成了一口池塘。虽不是活水,却常年不绝。

 

 

 

17.钟池是小村的核心,半边为水,半边为陆,宛如八卦中的太极,一阴一阳,万物生长。这里就像江南母亲孕育出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偏要在一派柔情中,点缀出一抹硬朗。

很少有哪个村落,像这里一样带着目的而建。凝聚着诸葛亮一生智慧的九宫八卦阵,成了小村建设的“初稿”。也许,村落中最初的居民,正因为不愿遭受外界的打扰,才刻意营造出一派错综复杂的景象。

 

 

 

18.我站在一条巷弄的入口,心思笃定地想要从这里进入,再寻找到一个出口。仿佛置身于一座迷宫,无论走到何处,都能收获一份意外的心情。然而,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看似笔直的一条条小巷,走入深处之后,却渐渐曲折,看似通透,却不得不在某一个转角迷失。

只有在小村中居住的人,才能泰然自若地任意行走。从古到今,外人无法轻易进入,里面的人却可以自由走出。这里的居民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通往村外的路,这是祖先在他们血液中埋下的根基,他们为这里而生,却不会被这里所困。

 

 

 

19.按照八卦阵排列的建筑,仿佛在延续着一代智者未完成的梦。村中的居民大多复姓诸葛,每个人都为自己是诸葛亮的后裔而感到深深地骄傲。

元代中期,诸葛亮的第二十七世孙诸葛大狮,发现了这里的独特地形。这里原本是一户王姓人家的领地,诸葛大狮不惜重金从王姓人家手中购得,再以先祖诸葛亮的九宫八卦阵为布局,营造出这样一处村落。之后举家从兰溪搬到村中居住。

 

 

 

20.从蜀地到江南,相隔千里,却无法阻挡一个姓氏的兴盛。诸葛大狮这一脉的诸葛族人,秉承着诸葛亮“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教导,精心经营中医药业,只造良药,医病救人,既可积累财富,又能造福一方。

徜徉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之中,丝毫看不出千年风霜在这里留下一丝沧桑的痕迹。大多数民居的白粉墙上,有着苏式青灰磨砖的雕花门楼,似乎只有家家户户的披檐木门,才配得上如此古朴的景致。

 

 

 

21.只有那些身着现代服饰的居民,才能将我一下子从幻想拉回现实。他们的脸上大多洋溢着淳朴的微笑,这座为了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小村,也向世人敞开了热情的怀抱。

古老的民居在曲折的巷弄间星罗棋布,一间敞开的院落内,一位白发老者在院中的书案上挥毫泼墨,引得我不由得停下脚步,驻足观望。

 

 

 

22.我甚至不敢按下相机的快门,担心哪怕一点点的声响,都会打扰了老者的雅兴。也许是看出了我的痴迷,老者示意我进来参观。原来传说的小村居民热情好客确实不虚,我如同受宠若惊一般,赶忙抬步走进了那扇被铁皮包裹着的木门。

院中的雅致让我为之啧啧惊叹,花园、假山、曲径回廊,映衬着老者亲手种下的红花绿草,这哪里是一户乡村人家,分明是《红楼梦》中才会出现的场景与韵味。

 

 

 

23.中国人的遗憾,总是在于亲手毁掉了一处处祖先留下来的古迹,只有在这里,才能亲手触摸到一座座百年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宅院。老者的神色中带着骄傲,他告诉我,他的家正是一座百年老宅,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没有人去考虑它可以换来多少金钱,只有住在这里,才有家的味道。

我虚心地俯向案边,赫然发现,老者苍劲的书法,正在撰写诸葛亮的“诫子书”。原来,诸葛族人从未忘记祖先的训导,一字一句早已透过纸张,镌刻在心底。

 

 

 

24.站在院落中望向院外,无一例外地只能看到黑瓦白墙。这是村中居民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狭窄的巷弄中,没有任何两户人家的大门是相对而开。这里的居民将这种居住方式称作“门不当,户不对”,这是诸葛后裔的大智慧,用最简单的方式,避免了邻里之间相对而居的纷扰。一个简单的构思,让邻里之间的矛盾在小村中绝迹,可想而知,当初设计建筑的人,是花费了怎样的苦心。

 

 

 

25.老者告诉我,整个村落的布局,就是为了抵御外人的入侵而建。因此,村中居民的团结,便尤为重要。诸葛后裔虽崇尚和平,却已习惯了做到有备无患。只要有外敌入侵,整个小村便能做到一呼百应,全村居民将从四面八方包抄而来,将外敌包围在中央。

老者笑称,村中的百姓虽然世代都做好了防御的准备,然而这里独特的地形,却让外敌无法轻易发现小村的所在。

 

 

 

26.即便日军在战时袭击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小村却偏偏从他们的眼皮底下幸免。村中唯一的“壮举”,就是抓获了不明就里轻易闯入的小贼,因为巷弄太过纷杂,竟然因为迷路而不得不举手投降。

老者脸上的每道皱纹,在讲述此事时,都洋溢着笑意。这里慢节奏的生活,让每个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那么容易满足。

 

 

 

27.似乎肩上的背包,都因为一段段往事的填充,而变得无比充实。老者继续指点,来到小村,一定要到大公堂去看一看,那里祭祀着他们的祖先诸葛亮,也是江南地区唯一仅存的诸葛亮纪念堂。

如果不是老者的指点,我险些错过如此重要的一个去处。只怪自己在错综复杂的巷弄中迷失了来路,还是老者满面笑意地带领我穿过曲廊,才终于豁然开朗,回到原点。

 

 

 

28.诸葛亮的一段段经典佳话,就绘制在大公堂内的墙壁上,他羽扇纶巾的儒雅模样,已经在脑海中演绎了千万遍,如今见到他的画像,更加觉得他就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从未远离这个世界。

走出大公堂,行走在小村的古商业街,那是村中通往外界的一条通道。百年之前,绍兴人在此经营当铺、义乌人在此制作糖果糕点、东阳人在此打铁补锅、诸葛后裔在此贩卖中药……

 

 

 

29.闭上眼睛仔细体会,耳畔仿佛依稀传来铁锤捶打在金属上的叮当声,烧红的铁块在冰水中,伴随着“刺啦”一声瞬间凝固,如同江南小调一般的叫卖声络绎不绝,鼻尖涌来阵阵中药的香气……

完美的想象让我不禁睁开双眼,眼前的景象与想象几乎完美地融合,这里没有现代建筑的入侵,沿街连片的水阁楼就修建在靠岸的水面上。木桩、木梁、木地板、木门,最古老的结构却修建出最稳固的建筑,两三进的大院落中,隐藏着一个个古老的作坊。

 

 

 

30.古董店与字画店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苏州刺绣、龙泉宝剑、永康锡器,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为之自豪称道。

没有现代元素的污染,整座小村就如同隐于世间的隐者,兀自清静与鲜活。灵魂中的一切不安,在这里都能重新归于宁静。也许,这就是江南小村的魅力。

简朴的小村,似乎在笑看人间的辉煌。大千世界,有多少人在繁华过后,才能如梦初醒,意识到一丝清静带来的无尽释然。

 

 

 

BGM:【林宝 - 苏州河上一座桥】

【三】同里·我在这里等你

坐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

 

31.江南水乡的宁静,成为多少人梦中的世外桃源。这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口中的“江南好”,是他心心念念的灵魂所在。我们无法像纳兰一样,在自家的宅院中修建一座渌水亭,复制一片“江南”,只能背上背包,踏上这片山水,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静静地等,等一个人,等一段情。

与其说是来到一座江南小镇,不如说是登上了一座江南小岛。五条湖泊将同里完美地包裹在中央,四面环水的小镇,如同在水中镶嵌了一颗翠绿的明珠,还未进入,一种隔绝于尘世的古朴之感,就已油然而生。

 

 

 

32.踏上同里的青石板,另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种迷人的韵律,被这座古镇完好地收藏。同里的美,并非摄人心魄,而是沁人心脾。它不会让你第一眼就为之惊叹,却会在游走之后,为自己没有错过这里而感到庆幸。

初闻同里,很难想到这样一个名字与江南小镇相匹配,后来才得知,最初的同里,叫作“富土”,到了唐代,因觉得这个名字俗气,改成了“铜里”。到了宋代,又将“富土”两个字上下叠加,去掉一点,改称“同里”。

 

 

 

33.人们喜欢将同里与水城威尼斯相媲美,直到看到“家家临水,户户通舟”的景象,才终于印证,这里无愧于“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来到江南,就是为了告别人群的熙攘,体会一方宁静。因为同里已经成为文物保护一级的古镇,因此,景点与民区就被做出了绝对的区隔。

一直为城市中的喧哗所困,进入同里的一瞬,一直禁锢在心中的枷锁仿佛瞬间卸下。这里平和的空气似乎从千年之前就开始汇聚,历尽朝代更迭,从未消散。

 

 

 

34.细长的巷弄,为同里增添了一曲浪漫的音符。有些巷弄横亘在南北两岸,背水而进,迎水而出,无须张开双臂,就能同时抚摸到巷弄两侧的砖墙。墙上的每一个纹路,都是岁月的无声的记载,侧耳倾听,似乎可以听它讲解一段繁华的盛唐。

狭窄的小巷,只能供一人行走,当地人喜欢将它称为“一人弄”,试想一对风华正茂的男女,从巷弄的两头进入,由古到今,这里会发生多少浪漫的邂逅。

 

 

 

35.来到同里,就无须刻意安排行程,要的就是那份随意漫游的惬意。在巷弄里密布的人家,从未因出行感到过困扰,穿过弄堂,即可走上河桥,或是横穿圩头,直接从河的一岸走向另一岸。

蜿蜒的小巷,更体现出江南的安逸与随性。同里人从不强求将每条小巷修建出笔直的姿态,曲巷通幽,更让人感受到江南人绵柔的个性。

 

 

 

36.行走在小巷中,脚下发出的“哐哐”声响,让我不由得停下脚步,寻找声响的来源。地面上铺就的石条,竟然是空心制成,当初的修建者故意采用不规则的形状铺排,每两块石条中间,留下或大或小的空隙,当行人走在上面,仿佛踏出了同里专属的音符,空灵的声响,演奏出千年之前就已谱写好的乐章。

同里的巷弄与桥,仿佛一对天生的伴侣,从巷弄中走出的人,无一例外地被横跨河上的石桥接纳。

 

 

 

37.小镇中的人历经世代繁衍,河上的石桥也绵延出“子嗣”。长庆桥、太平桥、吉利桥是同里最著名的三座石桥,由明代到现代,跨于三河交汇,形成了“品”字形的独特景观。

撑一把纸伞驻足桥上,看桥下波光潋滟,岸边古树迎风摇曳,水面上或是精雕细琢或是粗糙捆绑而成的小舟不时漂浮而过,船上摇橹的船夫,摇出吱吱嘎嘎的桨声,一摇就是一生。

 

 

 

38.“三桥”承载了同里人一生的美好渴望,从满月,到结婚,再到六十大寿,一定要到“三桥”兜上一圈,一面走,口中一面念念有词:“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由古到今,“三桥”每日观赏着小舟在波心桨声中荡漾,记录着同里的历史和变迁。碧水倒映古桥,绿树藏着娇影,让我忍不住想要到桥下体验一次水上泛舟之乐。

 

 

 

39.摇橹的老者无比善谈,一路上,用带着节奏感的江南口音,讲解着同里几十年来的变迁。二十分钟的短暂行程,却从他的口中了解到了同里的千年之前。

如果不到退思园,则不能称到过同里。这里的园主人任兰生是一位从朝中隐退的官员,被弹劾落职之后,来到同里所建。之所以取名“退思”,是因为摘自《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曾经的园主在用“退思”二字向世人宣称自己的退隐之心。

 

 

 

40.然而,细看之间,才发现匾额上的“退”字少了一个点,这并非失误,而是有意为之。虽然园主已经隐退,却仍不退心,数年之后,终将重返仕途。

既是隐居,就意味着低调。园主在建园时,并未考虑园林的气势,却处处体现出诗意与神韵,在清淡与朴素中,显露出典雅。

身处园林之中,每一转眼,即能收获一道完美的景致。人工修建的园林中,却蕴含着太多的自然,无须装饰与点缀,那份古朴与纯真,足以值得世人为之动容。

 

 

 

41.园林凝聚了苏州江南的精华,与苏州的大多园林相比,退思园显得极其精巧。因为同里独特的地势,园中的建筑大多贴水而建,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处处彰显出布局的巧妙。如果将园林比作江南女子,退思园则是江南的小家碧玉,在同里这片水地,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江南水墨。

红色的画舫在水面上画出美好的波浪,在一派静谧之景中,点缀一抹动态的美好。一花一草、一瓦一石,都是江南人天性中对生活的热爱,石子的摆放黑白有别,雨水渗透入石缝,滋养出蓬勃的小草,所谓生活情趣,想必就是这种景象。

 

 

 

42.这样一处退思之地,的确可以让人远离功名利禄和尘世的喧嚣,当人生中无须为俗世焦躁,只剩下看景、聊天、喝茶,安逸也就随之而来。

我闭上眼睛,听着风吹耳畔,园林中的枝叶沙沙作响,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古时的一位闺秀,在院中静静踱步,阳光洒在静静的水面,周身温暖,看墙上爬满爬山虎,耳边仿佛传来小丫鬟们银铃般的嬉笑声。

大家闺秀与翩翩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让同里的景致变得鲜活。珍珠塔,就是这样一处浪漫的所在。

 

 

 

43.所谓珍珠塔,其实并不是塔,而是一处官宦人家的住宅。门口正中的匾额上,“清朝侍御”四个大字,彰显着主人显赫的身份。走进珍珠塔的亭台楼榭,就仿佛走进了一曲温润悦耳的苏州评弹,在这里,可以体会江南女子翠娥对书生方卿那份柔情与爱恋。

相传,书生方卿的家族世代为官,却因一次弹劾,满门抄封流贬。落魄的方卿不远千里投奔姑母,可势力的姑母不仅毫无怜悯,反而冷言讥讽:如果方卿能够做得高官,就愿头顶香盘,跪地相迎。

 

 

 

44.羞愤难当的方卿,遇到了善良的表姐翠娥。翠娥假借着为方卿赠送点心的机会,将传世之宝珍珠塔藏于食盒之中相赠,姑爹也愿意将女儿许配给方卿。可惜,方卿在赶考路上遭遇歹徒,珍珠塔被劫。得知方卿遇险,翠娥一病不起。还是父亲伪造了方卿的书信来抚慰女儿。三年之后,方卿果然高中状元,与翠娥喜结连理。姑母终于自食其果,顶着香盘跪地迎接。

 

 

 

45.我依然在唯美的爱情故事中徜徉,每走几步,便能看到一间茶馆。水是同里的命脉,正因为水的衬托,才让小镇如此清新脱俗。也许正因为水的包裹,同里人对水有着无比亲切的感情,饮茶,便是这份热爱最好的表达方式。

为了取水方便,同里的茶楼大多临水而建。站在同里最出名的南园茶社门口,看着古老的砖墙,清代的木雕大门,仿佛鼻尖闻到的阵阵茶香,也源自百年之前。

 

 

 

46.坐在临窗的茶座上,向远处的水面眺望,一艘艘小船往来穿梭,在一片静谧的小镇中点缀出唯一的一抹繁忙。

从清晨开始,同里的茶社就已经门庭若市,每当渔船靠岸,老虎灶中热气腾腾的茶水就已经煮好,茶客们相约在茶楼相聚,喝茶、聊天、抽水烟、吃点心,可谓“两头茶水,当中湖水”。雅兴来时,再听上几段江南小曲,此刻的人生,堪称圆满。

 

 

 

47.走出茶社,踏上同里的老街,建于明清年间的街道,密布着高墙深院的住宅,让整条老街显得更加古朴而神秘。夜色降临,古色古香的店铺门口,亮起了阵阵霓虹。这丝毫无损于老街的古老韵味,反而镶上了一道绚烂的金边。

行走在同里,独步清幽,情景交融的山与水,人与街,都让人忘情。走进这片清幽之中,整颗心都浸透在清新与安谧之中,同里的水涤荡了生活中的烦扰,所有心结在此解脱。同里就像一位多情的姑娘。

 

 

 

BGM:【林清弄 - 声声慢 吴语完整版】

【四】山塘街·七里昆曲香

坐标: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48.很久以来,一直忘了自己曾经怀揣一颗淡泊之心,渴望来去随意,爱恨随缘。可人生之路偏偏曲折,无论聚散离合,都在心底刻下一抹沧桑。

人们都说,烦躁的城市再也找不到一处静谧的地方,可七里山塘却隐藏在城市的一隅,从城市中跳脱。一条长街,走出历史的足迹,不疾不徐,将前世今生的往事一揽入怀,感受出生命的厚重,勾起人无数的回想。

初到山塘,听到一曲江南民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

 

 

 

49.山塘就横卧在古城苏州的西北部,虽隶属于古城,却从未被古城掩盖住风采,反而以独特的韵味,换来了“神州第一古街”的美名。

整个中华都因江南的繁盛而自豪,经历过一段盛唐,山塘更是凝聚了千百年来的精粹,处处流露出盛唐遗风。

才子与唐诗,成为唐代的专属符号,而山塘,则是唐代才子智慧的结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出山塘河,河的北侧又修建一街,称为山塘街。河与街相接,共长七里,也就成了“七里山塘”。

 

 

 

50.山塘河的河水,已静静流淌了千年,在河中乘船观景,是这条千年河水给世人最好的馈赠。我站在码头的入口,还未登船,却转身看到了古戏台静静矗立在不远处,千百年前,戏台上的人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着别人的故事,如今,演戏的人也成了人们口中的传说。我不禁感叹,每个人的人生,在别人眼中不过就是一段故事,胜负成败,不过是只有自己才会在意的事情。

 

 

 

51.古时的画舫虽然已不再容易找到,带着现代标志的小船却丝毫不会消减泛舟赏景的韵味。从一个个临河而建的人家经过,无一例外的粉墙瓦黛,刻录了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所有的愁绪与烦恼随同山塘河水漂远。

一条蜿蜒的河水,涤荡了心头的尘埃。开船的船家介绍,如果到了夜晚,山塘河的两岸将呈现另一幅动人的景象。每到夜晚,河边的宅院将挂出红色的灯笼,烛火倒映在水中,随同水波一同荡漾。一同荡漾出的,是两岸居民的苏魂吴韵,醉了人,销了魂,忘却今夕是何年。

 

 

 

52.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流连到天色将晚,华灯初上。如果不能将红灯与河水相得益彰的画面刻录于脑海,也许会为此行留下极大的遗憾。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似乎处处都在印证着“无水不成江南”,“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与山塘东侧相连;“吴中第一名胜”虎丘,与山塘西侧相接。优越的水陆交通,造就了山塘的繁华。街面上林立的店铺,无声地证明着山塘从不孤寂。

 

 

 

53.坐在船中缓缓前行,岸边时而有当地居民自在信步,时而有老者在舒展筋骨。人们的脸上看不出浮躁,只有自得其乐的悠然与愉悦。山塘人家的住所让人羡慕,家家户户前街后河,面朝繁华,背靠幽静,进退自如,随心所欲,这才是生活。

悠悠的小船搭载着我的心飘荡回千年之前,水乡的柔美让人无法抗拒,一切的景致美好而又熟悉,仿佛千年之前就曾与山塘邂逅,只是随着岁月的轮回,注定了今生重新踏足。

 

 

 

54.有水的地方必然有桥,流水时刻更迭,小桥却千古不变。你不可能在今天踏入昨天的河水,却可以登上千年之前的石桥。从古到今,山塘人一次又一次地跨过古桥,或与对岸的恋人相会,或奔赴一段大好的前程……

仅是山塘河面,就横跨着七座古桥,我不禁为数量之多而惊叹。船家笑我少见多怪,竖贯堤上的古桥更多,两岸各有八座。似乎再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山塘这样将古桥文化发扬到极致,一艘艘小船在桥下往来穿梭,岸上茶楼酒肆林立,正应了那句诗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

 

 

 

55.山塘的二十几座石桥中,只有通贵桥获得了世人最多的宠爱。一部电影《梅花巾》,为通贵桥引来了整个世界的目光,电影《红粉》中的通贵桥,在画面中定格,更定格在人们记忆深处。千年之前的爱情羁绊,仿佛随着深远的镜头映入眼帘。从桥下远远望去,即可清晰地看到它如同弯月般的形状,一孔桥洞拱出水面,再被水面映照,仿佛一轮规矩的圆,被水面齐整地隔开,巧夺天工的古风古韵,笑看那些所谓的现代简约与浮夸。

 

 

 

56.踏上桥面的青砖,馥郁芬芳的古韵甚嚣尘上。凭着石栏仰望,古人曾看到桥上出现过五色彩云,一度称其为瑞云桥。一抹祥云,让这座桥在人们心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经历过崇祯年间、乾隆年间、光绪年间的三次休整,石桥才变成了如今的模样。沿石桥走向街岸,途经一段凌空架起的石条,石条的一半砌在岸里,一半露在外面,参差不齐,高低错落,丝毫不显笨拙,反而更添别致。

 

 

 

57.站在岸边瞭望整个苏州水乡,任意一眼,都是画中才会出现的美景。来到古城古街,追求的便是那份古朴的原汁原味,这里的一屋一舍、一人一物,都是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

恋上一座城,不是因为恋上城中的人,就是恋上城中的一段过往。每座古城都有着一些传说,或圆满,或凄美,或雄壮,或素雅。山塘的传说,涵盖了一代帝王的雄心,也涵盖了一代英雄的落寞。

 

 

 

58.相传,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前,苏州是张士诚的天下。他在苏州兴修水利,免除苛捐杂税,发展纺织业和手工业,在苏州的百姓心中树立起极高的威望。当朱元璋打下苏州城时,张士诚战败自杀,可他的名字始终牢记在百姓心中,并口口相传,久久无人遗忘。

为了消灭张士诚的余威,朱元璋派刘伯温到苏州视察。当刘伯温来到山塘河,发现其形状似一条卧龙,正欲挣脱束缚,一飞冲天。于是,刘伯温便使用法术,在山塘街上设置了七座石狸猫。传说这七座石狸猫有千斤巨锁之功能,能够永久地锁住龙身,保大明江山万世长存。

 

 

 

59.然而大明江山终于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灰飞烟灭,七座石狸猫却依然执着地驻守在七座石桥畔:山塘桥畔为美仁狸,通贵桥畔为通贵狸,星桥畔为文星狸,彩云桥畔为彩云狸,普济桥畔为白公狸,望山桥畔为海涌狸,西山庙桥畔为分水狸。

七座石狸猫的样貌,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本以为可以镇守巨龙的狸猫,一定有着凶恶的面貌,然而其呆萌的表情,可爱程度丝毫不输于任何一个卡通形象。它们为古朴的老街点缀出一丝诙谐,如果说全长三百多米的古街是七里山塘的精华,那七座石狸猫,则是精华中的经典。

 

 

 

60.古时山塘的繁盛,全部凝聚在仅有三百多米长的老街中。有人将山塘街称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街旁林立的店铺会馆、古董茶庄,无不带着吴地特有的风韵。

老街的一头挑着过去,一头牵着未来。一座通贵桥,将古老与现代完美地区隔,传统的商铺茶馆在左,现代的酒吧西餐厅在右,一半儒雅,一半喧嚣,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身处山塘,古老的曲调应和着现代的节奏,却偏偏觉得一切都是如此和谐。

 

 

 

61.寻胜御碑亭中,刻有“山塘寻胜”四个大字的石碑依然保存完好。那是乾隆皇帝的亲笔,就连帝王也无法遗忘山塘这条风雅静谧的水街,在盎然的古韵中流连之后,回到颐和园中,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

然而,如果身处京城,走在仿制的街道之上,一定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淡雅的韵味,没有了小桥流水,炊烟袅袅,再完美的景观也因缺少了灵魂而黯然失色。

 

 

 

62.我遵从着自己悄悄许下的诺言,果然一路从天明走到黄昏,夜色将近,碧绿的湖水被岸边点亮的红灯映上了一抹娇羞,并不喧闹的老街,一下子变得更加恬静,一个个古老的建筑,仿佛变成了一个个迷离的幻影,美得那样不真实。

这段江南水乡之旅,注定要在未来勾起我无数次的回想,一幅幅饱含着诗意的画卷,也终将在记忆的楼阁中被永久地珍藏。

 

 

 

BGM:【橙光音乐,音乐工坊 - 月下荷香漫】

【五】林坑·山的记忆,水的歌声

坐标: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坦镇黄南乡

 

63.在远方,有一个我惦念已久的梦,深陷在我的心坎,一次又一次地勾起我的向往之情。身处阡陌红尘中,太多欲罢不能的情愁阻止了潇洒前行的脚步,直到下定决心,如清风般不再受任何羁绊,那个到如今依然钟情的梦,才终于为我打开。

那个梦中,有一颗隐藏于深山中的璀璨明珠,那里是一片未经开发过的原始村落,从七百年以前,人们就将那里叫作林坑。

 

 

 

64.这里有别于任何一个人对江南古村的定义,并非坐拥水景,而是被群山环抱。一个个民居依山而建,按照山的走势排列出错落的层次。刚刚走到村口,一种古老而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谈不上姹紫嫣红,但绝对称得上山清水秀。

如果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的存在,那么林坑古村一定可以与之相媲美。古代的文人墨客和现代的文明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这个隐藏在深山中的古老村落,却正因为不易被发现,才让村中最原始的美得以完好的保存。

 

 

 

65.村中的水流静静流淌,带着往事,流向未知,将那些厚重与斑驳的故事,搁浅在岸边,最终也搁浅在人们的记忆里,供后人一次又一次地回味与感动。

一条山溪就在古村的村口处徘徊,沿着山溪溯源而上,溪流的尽头就是林坑的所在。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林坑”二字,矗立在溪边的广场上,证明着我终于找对了地方。

 

 

 

66.抬眼看去,只有满目的青山与绿树,如果不是石碑就在身旁,险些忘了自己身处何地。再次凝神,才看清在绿树的环抱中,一个小村毫不张扬地立于前方,整个村落,仿佛真的置身于一座坑中。一座座玲珑剔透的木质民居,被青山绿树完美地掩护起来,顺着山势而建,房屋的上面还是房屋,虽没有任何秩序,却淳朴自然。

民居上的黑瓦,为整个古村的画卷添写了凝重的一笔。因为常年在水气中浸润,这里的黑瓦便黑得出奇。

 

 

 

67.平整的青石板路是古时候繁华的象征。作为一个被历史忽略的古村,林坑的路多为石块铺就,石块参差不齐,大小不一,无须刻意雕琢,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就是古人从与自然的抗衡中学到的智慧。

想要进村,只能沿着溪边的山路缓缓前行,几丛嫩绿的小草从道路的缝隙中探出头,所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想必正是如此。在这样一幅原始的山水画卷中徜徉,试问有谁能够不陶醉?

 

 

 

68.一条小溪偏要为宁静的古村点缀出一丝欢腾,横亘在古村中央,穿行而过。当地人将这条小溪称作“黄山溪”。

本应完整的一座古村,被溪水分隔成了两岸,想要到达对岸,就必须通过横跨小溪的两座石桥。一颗久久不能平复的心,终于在漫步石桥之上时,沉醉于眼前这片如同油画般的景致中。

两座木质廊桥,分布在林坑村的村头和村尾。这两座保存完好的木质廊桥,成了值得国人为之骄傲的“化石”。

 

 

 

69.从宋代时起,木质廊桥就已经在整个中国大地销声匿迹,而这样一处山清水秀的所在,却保存了如此稀有的两座建筑,让人不禁为那些“开发者”的疏忽而感到庆幸。

古村的画卷定格住了我内心深处的悸动,看着满目苍山,溪水涌动,仿佛感受出岁月的变迁在这里慢下了脚步,一切还是七百年之前的样子,这绚丽的风景让时间也为之沉醉,被青山绿水点缀的古村,永远地被时间定格在最美的样子。

 

 

 

70.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充满着诗意的图画,家家户户被青山掩映,绿树环绕,白云混合着袅袅炊烟,让林坑古村如同仙境般不染纤尘。我双手合十,感谢上天将林坑置于一处如此交通闭塞的所在,正因如此,才让它的野趣与优美得到了最原始的保存。

岁月的痕迹不断被辛酸和难过涂鸦,让人忘记了欢乐与感动。古村中那些欢乐的童颜,却可以让心灵在瞬间得到放松。三五成群的小伙伴在弯曲的村路中奔跑,带着天真与懵懂,奔跑在成长的世界里,似乎从不担心会对未来产生迷茫。

 

 

 

71.大自然用七百年的轮回,造就出林坑景观的美妙。如今的林坑,与七百年前的景象毫无二致。沿着古旧的台阶拾阶而上,仿佛踏上了一条时光隧道,每一步都是对在林坑繁衍生息的祖先的回溯。

虽然身处林坑,可村中的居民大多姓毛,这足矣让我产生疑问。年轻一些的村民已经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原委,经过再三询问,终于有一位村中的老者向我讲述了那段几百年前的故事:

 

 

 

72.相传,林姓人家一度在村口的水坑边居住,因此将这里取名为“林坑”。到了元末明初,为了躲避战乱,一支毛姓氏族从江西吉安逃难至此。明代洪武年间,喜欢狩猎的毛继原因为追逐一头花麋鹿来到此处,却在深山密林中迷了路。

当第二天天明,毛继原被林坑的美景深深折服,这里不仅水草繁茂,并且气候宜人。他当下便决定,要将家安在这里。于是,历经四十五代繁衍,毛姓便成了林坑的大姓。

 

 

 

73.古村不大,半日的行程足矣。我的足迹在林坑的上下往返,不愿错过任何一处美景,就连当地人都对林坑的景色啧啧称道,初来乍到的我,更是流连于林坑的美景中,沉醉不知归路。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沿着石路向高处走去。村民告诉我,从高处俯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漫步在林荫环抱的林坑,口中吟诵着那些歌颂山水的诗词,想要寻找到一片与诗词中的影像重合的美景。沿途皆是古老的房屋,据村中的老人所说,最老的一处房屋已经矗立了二百多年。我惊叹于时间并未摧残房屋的容貌,反而更显历史的沧桑。

 

 

 

74.恬静的古村从不因外界的打扰而显得娇羞。古村、古宅、古桥,既默契而又相得益彰,欣然地接受着游人崇敬的目光。

越深入古村,越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叹。随着脚步不断向上攀登,潺潺的碧水开始在脚下缓缓流淌,一处处溪瀑环环相扣,一片片竹海将林坑装扮出苍茫的模样。难怪人们说,林坑是淹没于深山中的璞玉,在这里,似乎随意抬手,便能触碰到千年历史在岁月中留下的记号。

 

 

 

75.不远处的山溪与小瀑布的交汇处,一位古村中的女子正在淘洗碧绿的青菜。我在想象中为她穿上了一袭古时的衣裙,头上一顶青色的头巾,溪边的流水打湿了她朴素的裙角。这是古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却也活得如同画卷般美好。

世世代代的林坑人在溪水和山泉的哺育下,活出了自在的模样。林坑的人,因林坑的水而变得灵秀鲜活。虽不是夜晚,眼前却呈现出一派静谧,偶尔传来鸟儿的啁啾,仿佛在吟唱一首婉转动人的夜曲。多想伴着鸟儿的鸣叫酣然入梦,也许当一觉醒来,已回到七百年前,世俗的一切纷扰,都变得不值一提。

 

 

 

76.终于走上村民指点的“高处”,我向下俯瞰,一不小心就收获了一片“仙境”。一大片湖水如同镜面一般平静地在脚下铺陈,仿佛就连微风也无法在湖面上吹出一丝涟漪,它就那样坚守着湖水少有的淡定,只有远处漂来的竹筏,才能在湖面上划出一道并不明显的水痕。

竹筏上,一人撑篙而立,笔直的背影不带有丝毫尘世的烟火,如同从仙境中飘来,再飘回仙境中去。

 

 

 

77.夕阳在平静的水面上洒下点点余晖,竹筏上的身影也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远处月亮的幻影,在无声地提醒我该离去。至今也无法形容那是怎样的一种不舍,我的到来没有让林坑受到丝毫的影响,可林坑,却在无形中拨弄了我的生活轨迹。那是一条通往安宁而又简单的人生旅途,此后的人生里,林坑的古意将时刻绵延在脑海与心头,稍一回想,便收获一派幽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