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唐代称“幽州”,是一个让大唐帝国既爱又恨的地方。爱是因为此地是唐朝抵御外敌入侵的屏障;恨则缘于此地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直到唐朝灭亡,此地的藩镇割据一直让唐中央政府不知所措。初唐时期,长安气象万千,幽州尚位于边塞;安史之乱以后,幽州作为节度使手中的“自留地”,被苦心经营,逐步完成了从军事重镇到一线城市的角色转化。
不过,以往在北京发现的唐代文物并不多,这成了北京史研究上“缺失的一环”。2013年,长沟大墓在万众瞩目下掀开了墓志盖,确认墓主人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随着研究的深入,幽州的“十二时辰”也鲜活起来。
墓主存疑
2、北京冠以“坟”的地方不少,但“坟庄村”却鲜为人知。2007年,王占勇在研究京畿(jī)古镇——房山区长沟镇时,采访了坟庄村的几位老人,把他们讲的神秘事件写进了书里。老人们说,在坟庄村西北有一处大墓,坐北朝南,占地有几百亩。20世纪50年代,地面上还散落着大量石人、石兽。
当地流传着一则古老传说,墓内葬的是鞑摩王,鞑摩王的棺椁下压着通往涿州的海眼,一旦触动了鞑摩王的棺椁,便会海浪翻天,带来灭顶之灾。“鞑摩坟”的守陵人繁衍成村,就是坟庄村。
3、20世纪30年代末日军侵华时,当地民兵挖防空洞,在大墓里发现了色彩鲜艳的壁画,雕龙画凤的石门、石棺。不过,棺椁底下真有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民兵们想起了海眼诅咒,又一窝蜂地跑了出来。
1954年冬,兴修水利工程,坟庄村挖出了一条1米多长的汉白玉,上有石龙,惊动了文物保护部门,大墓这才被重新掩埋。不过,既然有龙,当地便盛传这是一座王陵。明知地下有墓,为什么不挖呢?从专业上讲,考古工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课题研究的主动性考古项目,一类是配合基建的抢救性考古项目。定陵发掘后,国家就规定,不能主动发掘帝王陵寝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鞑摩坟”,只有传说,当然不属于任何一种。
4、20世纪70年代,随着千头养猪场的建成,大墓的廓形消失,传说也就淡出了村里人的谈资。直到2011年,“文化硅谷”项目落户房山,坟庄村才又热闹起来。按照规划,“文化硅谷”建筑群将被打造成花朵形状,而坟庄村的“鞑摩坟”就在其中一片花瓣上。
和别处不同,坟庄村这块产业用地有个特殊的身份:地下文物埋藏区。由于该地曾发现战国时期的红灰夹砂陶片、石器等遗存及辽金时期墓葬,故于2008年公布的北京市第三批文物地下埋藏区中,“房山区坟庄村地下文物埋藏区”赫然在列。
5、2011年9月,刘乃涛带领勘探队到了坟庄村,针对这片文物密集区域,做了拉网式的勘查,每隔1米就会打一个探孔,用这样的方式勘探了两个多月。他们在这块地上,陆续发掘出战国、唐、辽、金、明、清时期的墓葬及窑址130多处。
2011年11月,坟庄村的基建考古勘探已近尾声,一个不太起眼的山坡,引起了勘探队的注意。混乱的填土包含物,以及松软的土层,明显有着人为翻动过的痕迹。根据经验,刘乃涛判断,这座山坡的地下有一座墓葬。很快,墓葬的形状显露出来,眼前的发现,让人震惊:这座大墓整体面积为500—600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一两百平方米。墓葬凿山为穴,工程量非常大。在紧挨着大墓的一条土沟里,勘探队还找到一个残破的石像生,似乎是一只老虎的造型。
6、石像生是陵墓前石人、石兽的统称,根据古代礼制,只有皇帝与重臣的陵墓前才能摆放石像生,低级别官员与平民百姓不准使用。石像生的出现,意味着这座大墓的主人很可能是王侯级人物。从2012年8月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房山区文化委员会(以下简称“文委”)合作,对这座墓葬开展了考古发掘。这一消息引发了媒体关注,爆料最猛的一篇报道是《房山发现古墓葬疑金朝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