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手工制作文化与传承
作者 坤灵昂昂
苏绣溯源・苏绣的时光长卷
1
苏绣,作为中国刺绣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1974 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中出土的刺绣印痕,以及河南殷墟出土的菱形纹刺绣残片,成为了苏绣早期存在的有力物证 ,为我们揭开了苏绣神秘起源的一角。
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丝绸纺织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殷周时期,人们掌握了加捻丝线的工艺,这一技术创新使得丝绸不再仅仅是平展的织物,而是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质感和表现力,第一次拥有了立体的表情。这些菱形纹、云雷纹等几何纹样,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它们是苏绣艺术在萌芽阶段对美的最初探索,是那个时代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的生动体现,标志着苏绣美学意识的初步觉醒。这些古老的纹样,以其简洁而富有韵律的线条,构成了独特的图案语言,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依然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魅力。
2
唐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吴门画派的兴起更是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苏绣遇上吴门画派的水墨丹青,一场艺术的变革悄然发生,苏绣由此完成了从单纯实用品到高雅艺术品的华丽蜕变。
宋代,刺绣工艺在针法上有了新的发展,《营造法式》中记载的 “抢鳞针” 与 “铺针”,使刺绣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到了明代,随着吴门画派的繁荣,沈周、文徵明等画家的作品成为了苏绣绣稿的重要来源。画家们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通过绣工们的巧手,被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丝帛之上。在这一过程中,“水路针法” 应运而生。这种针法注重线条的排列和间隔,使得绣品在表现山水的皴cūn擦点染时,能够巧妙地重现笔墨意趣,达到了 “以针代笔,以线晕色” 的艺术境界。绣工们根据画面的需要,精心选择不同粗细、颜色的丝线,通过细腻的针法,将画家的笔触和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使绣品不仅具有绘画的神韵,更增添了丝绸特有的光泽和质感,宛如一幅灵动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