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81 集印度的非暴力运动
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印度作为英国领土最大、 资源最丰富的殖民地, 不仅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还是它最大的海外投资场所。 英国人来印度修铁路、 开工厂、 办银行、 建立种植园、 盘踞各经济要冲, 对印度财富的榨取, 变本加厉。
虽然英国本土的商人与英国人同时也兴办了自己的大工业, 主要是棉纺织业, 然而他们的努力不得得不到政府支持, 还受到种种压制和排斥。 印度工商业者强烈要求给民族工商业以同等的发展机会。 为了 给宠大的殖民统治机构和众多的商业公司培养公务人员和商业职员,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 印度开始出现各类文理科的学院。 1857 年建立了加尔各答、 孟买和马德拉斯三所大学。 印度第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就此产生, 其中固然有殖民统治者所期望的洋奴, 但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英国人的压迫和歧视发出了要求改革的呼声。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便应运而生。 十九世纪中后期, 印度各地先后建立了社会政治组织,提出了经济政治改革要求。
②1885 年 12 月, 全印民族主义组织印度国大党成立, 标志着印度民族运动进入了全国性斗争的阶段。直到二十世纪初, 国大党并无争取独立的大目标, 第一个提出独立目标并为此而领导开展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是十九世纪末国大党内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极端派。1905 年至 1908 年, 在极端派的推动下, 印度出现了争取独立的斗争高潮。 然而国大党温和派还不想迈出这一步, 只是在 1905 年通过了要求印度自治的决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 国大党两派都宣布支持英国作战, 130 万印度士兵与英军并肩作战。 在国大党的压力下, 英国殖民当局宣布, 战后印度将成为帝国内部的一个自治领,然而战后英国并未兑现承诺, 反而制定了新的治安法——罗拉特法, 以加强对民族运动的镇压。
③面对英国统治者的顽固态度, 国大党人义愤填膺, 但却束手无策。 老一套的集会抗议的做法显然无济于事, 开展更激烈的运动、 温和派又坚决反对。 正当领导人一筹莫展之际, 甘地带着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出现在政治舞台, 立即吸引了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目光。莫汉达斯· 卡拉姆昌德· 甘地 1869 年出生在卡提阿瓦一个印度教的官宦家庭, 在英国留学回国后当律师。 1893 年, 他应南非一印度富商之聘, 赴南非为其处理债务纠纷, 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在那里一住就是 20 多年, 而且完全改变了生活道路。 他放弃了律师职业和稳定的收入, 全力领导印度侨民进行反歧视斗争。 在斗争中, 开始形成了甘地的非暴力思想。 他认为: 人性的真缔是爱, 对一切人都要爱, 对压迫者也要用爱来感化他们, 而暴力是野兽的本性, 使用暴力只能激起更强烈的仇恨, 导致人性沦丧。 他的高尚品格和牺牲精神传到印度, 赢得普遍崇敬。 诗人泰戈尔赋予他圣雄的称号, 意思是伟大的灵魂。
④1915 年初, 甘地回到印度, 试图把在南非取得的经验和斗争方式运用于印度。 和一般政治家不同, 甘地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主张政治宗教化、 宗教政治化, 并宣称自己的使命就是把这一原则变为现实。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承节)“就是把政治和宗教揉为一体, 政治要以宗教追求的目标为指导, 宗教追求的目标要结合政治来实现。 什么是宗教追求的目标? 甘地和一般人不一样, 他要求人民不是盲目地去崇拜神灵, 或者恪守教义、 教规, 以争取最终的解脱, 而是要求人们在现存的这个世界上去努力追求真理。 什么是真理呢? 甘地说就是正义、 和谐、 完善,可见甘地的宗教信仰强调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是提升人和社会的道德水准, 这是他的目标。 但是, 他认为在现存的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的政治压迫、 歧视、 不平等、 邪恶势力, 因此要实现他宗教的追求的目标, 就不能够绕开政治、 必须结合政治、 通过政治去实现。另外一方面, 他又认为, 政治必须以宗教追求的目标作为指导才有意义, 否则的话, 那么政治就变成了纯粹的权力追逐、 利益追逐, 毫无价值。”
⑤对现代文明, 甘地的看法是,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所代表的现代工业文明导致社会产生强烈的两极分化, 由此滋生了种种弊端, 印度的未来不应该是现代文明社会, 而应该是一个以男耕女织为基础的、 自给自足的、 没有剥削没有暴力的小生产社会。 现有的大工业可以保存,但必须为小生产服务。 现有的城市可以继续发展, 但必须为农村服务。 这样的思想体系, 国大党政治家没有人赞同, 认为是空想、 是复古倒退。 所以, 尽管对甘地的精神和品格人人敬佩, 但在政治上则对他不屑一顾。 然而, 正是这个政治上不为人看重的甘地, 却在国大党出现策略危机和领导真空的情况下, 陡然显示了他的独特魅力,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⑥本来甘地对殖民统治者是抱合作态度的, 他认为, 英国的专制统治是违背正义的, 但英国人讲求自由与正义, 能够用非暴力斗争使其改正错误, 对当局制定的罗拉特法, 他就是这个态度。 他号召各界群众用总罢业和绝食一天的方式表示抗议, 得到热烈响应。 所谓总罢业,就是商人罢市、 工人罢工、 学生罢课, 各行各业一起行动。 旁遮普是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
⑦1919 年 4 月 13 日, 阿姆利则市的近万名群众在贾利安瓦拉-巴格集会, 这是一个近似封闭的广场, 出口少而狭窄。 英国将军戴尔以集会违反当局宣布的紧急状态法为由, 率军队包围会场, 不经警告就下令向密集的人群开枪, 疯狂的血腥屠杀持续了 10 多分钟。 仅据官方数字, 就有 379 人被打死、 1200 人受伤, 这就是骇人听闻的阿姆利则惨案。 事件传出后,各地人民强烈抗议。 然而 1919 年 5 月发表的享特尔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不仅为戴尔的罪行百般辩解, 还说印度人自己要对这次屠杀负责, 这使甘地极为痛苦。
⑧甘地对英国不满的另一件事, 是英国在处理战败国奥斯曼帝国的问题上背弃诺言, 严重伤害了印度穆斯林的宗教感情。 甘地得出结论说, 英国当局如此不道德、 不正义, 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合作, 因此他提出了反抗英国统治的两个近期目标: 一是促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联合而结成统一阵线; 二是说服国大党接受进行广泛非暴力不合作的政策。
1920 年 9 月和 12 月, 国大党经过加尔各答特别会议和那格浦尔年会讨论, 决定采纳非暴力不合作斗争策略, 并授权甘地全权领导实施。 从这时起, 甘地成了国大党毋庸置疑的领袖。
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承节) “国大党它并不是根据甘地的思想体系接受这个策略的,而是根据自己的解释来接受的。非暴力在甘地那里是一种宗教信条, 是一种不可动摇的原则,而在国大党人这边只是一个策略, 只是一个在政治斗争当中权衡利弊做出来的选择。 国大党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 因为国大党认为在英国殖民统治下不经过暴力斗争也有可能取得胜利。 不经过暴力斗争有利于和英国保持较好的关系, 有利于印度的发展, 所以国大党也一直主张非暴力, 这点和甘地一样, 尽管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至于说到不合作策略,国大党认为这很好, 因为这个策略能够最充分地发动群众, 这个策略是直接行动的策略, 这个策略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延伸性和很强的打击力量, 而这个非暴力有利于控制群众, 所以这是国大党求之不得的策略, 国大党能够很快就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