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075】
读物本·【浮生共追忆】书里书外话浮生
作者:乌圆奴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686
17
24
17
3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央视频百家讲坛北京语言大学成敏教授的《浮生共追忆》系列,本文仅用于优秀讲坛内容分享,朗读练习,未做任何商业行为,如侵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6-11 11:44:24
更新时间2024-06-11 17:53:5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本文选自央视频百家讲坛北京语言大学成敏教授的《浮生共追忆》系列,本文仅用于优秀讲坛内容分享,朗读练习,未做任何商业行为,如侵删。

更多纪录片系列请搜索以下关键词:

百年巨匠 共64篇  | 音乐家说 共15篇 | 旁白不白旁白练习 共18篇 | 名家范读2024 共2篇  | 门捷列夫很忙 共5篇 |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 共8篇 | 新疆滋味 共6篇 | 鲜生史 共20篇 | 古物天工 共4篇 | 中国酿造 共7篇 | 典故里的科学 共11篇


浮生共追忆·书里书外话浮生

1.

《浮生六记》这本书因为作者沈复籍籍无名,所写内容又非社会热点或时代大事,问世以后得到的关注很少。直到清朝末年一位文人的出现,使这部作品残稿被重新发现。由此,《浮生六记》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这本书的流行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为何它诞生时默默无闻,几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却在日后受到很多读者的青睐呢?

2.

林语堂先生他曾经说过,他想在沈复和陈芸的墓前要低吟法国音乐家拉威尔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他说,这个曲子它是那样地“哀思凄楚,缠绵悱恻,而归于和美静娴”。或者他说,他又想长啸另外一位法国音乐家马斯奈的《旋律》,他说那首曲子是那样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悠扬而不流于激越”。

3.

林语堂先生他确实是沈复和陈芸的异代知己,在这一段短短的话里,它其实饱含了他对于沈复和陈芸这对夫妻,对于《浮生六记》他深刻的理解和热爱。首先,他是想告诉我们,《浮生六记》它的文字也是有音乐性的,是跟音乐一样的美。而第二点是林语堂先生觉得在《浮生六记》中,这种对生命对美的这种表达的态度和这两位音乐作家的这两个曲子是相似的,是深情而克制的。

4.

而第三点,则是说作为一个读者的感动,这种感动它又是那样地复杂,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这两个音乐的作品是最能够表达他内心最幽微的这种情绪的。让我们就来看一看《浮生六记》这本书它自己的命运。很多人都在阅读《浮生六记》和研究《浮生六记》的时候有一种“小确幸”,还有一种后怕,就是说这本书它能够今天被读到、被研究,它真的是太偶然了。

5.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沈复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人,他甚至都不是一个文人。他的这样的一部作品能够被大家发现,并且被很多人阅读,那真的是可能性很小的。而且沈复在《浮生六记》里,他所写的不是什么国家大事,不是什么对历史有补的事情。在我们过去特别重视历史,这些写个人琐屑的生活,写内心幽微的情感,这种纯粹私人性的作品,它不容易引起重视,更难以得到流传。

6.

但是被发现是偶然的,而被长期地阅读和喜欢,那就不是偶然的,它就是这本书本身的品质所决定的一个必然事件。我们就来看一看它(《浮生六记》)是怎么被发现的。《浮生六记》)是在晚清由苏州的一位文人,就是沈复的同乡,他叫杨引传。他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了《浮生六记》的手稿,就把它买下来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小范围地分享阅读了。可是没有想到朋友们都跟他一样非常地喜欢,甚至是为这本书感到痴迷。

7.

杨引传的一个朋友潘麟生更是觉得这部书太神奇了,因为潘麟生跟沈复他们的年纪相差正好60岁,潘麟生觉得沈复所写的、所经历的恰恰就是他所经历的。所以他(潘麟生)说,我没有想到,我的一个同乡的前辈,居然把我生命中的一些事情都给印证了。因此,在朋友们的这种共同的喜欢和鼓动之下,杨引传就决定刊印出版。

8.

因为杨引传发现的时候就只有这“四记”,就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再加上杨引传他自己写的序,还有潘麟生写的序,另外加上杨引传的妹夫,他也是晚清特别有名的文人王滔他所写的跋(bá),这些资料就一起交付申报馆排印。作为一部自传性质的作品,《浮生六记》自诞生以来,可以说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

9.

诞生之初被同时代的人忽视,一度籍籍无名,犹如一粒黄金埋于沙中。若干年后,在一个冷僻的小书摊被重新发现,重见天日后又大获好评,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浮生六记》可以说是历经坎坷,“吹尽狂沙始到金”。那么在这本残书的传播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戏剧性的故事?这本书还有哪些谜团需要破解呢?

10.

在1877年左右,申报馆就把它收到了《读悟庵丛钞》,在这样的一套书中就出版了。我们把这个书(版本)就叫作《读悟庵丛钞》本,这个是我们目前认为最早的被刊印的一个本子,所以我们很感谢杨引传,他让我们今天有机会看到了《浮生六记》。当然我觉得,杨引传可能也会很感谢沈复,感谢《浮生六记》,要是没有《浮生六记》,今天很多人会不知道杨引传是谁。

11.

在这之后,黄摩西在1906年左右就把《浮生六记》收到了他所编辑的报纸,叫作《雁来红丛报》,我们把这个本子叫做《雁来红丛报》本。后面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俞平伯先生的点校本。在1923年左右,于俞先生他就把《浮生六记》进行了点校,加了咱们现代的这些标点,因为之前的都是没有标点的。加了标点之后,并且俞先生还写了一个《重〈浮生六记〉序》。在这个序言里对《浮生六记》它的思想、作者的情感、文笔都做了相当深入的介绍。

12.

之后在1924年左右,就收入俞先生自己主编的“霜枫丛书”,然后由霜枫出版社出版了,这个本子其实就是后面咱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出版社所用的底本。还有一个本子我们不得不说的,是1935年左右在上海出版过一个《美化文学名著丛刊》这样的一个系列,里面也收了《浮生六记》,而且那个《浮生六记》它是一个全本。这是当时比较引起大家注意的一个事件,因为发现了《浮生六记》六记。

13.

原来只有四记,现在另外的两记被补全了,叫做《养生记道》和《中山记历》,当时很多人就是很欢欣鼓舞的,终于看到了一个全本。可是很快大家就失望了,因为怎么读起来那么不像沈复的作品呢?而且很快就有人发现,这里面提到的很多的这个事情,其实是从别的书里摘抄出来的,因此大家普遍认为这两记新的它是伪作。所以现在我们再去书店里找《浮生六记》,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不是六记的。如果有的话,也会作为附录或者加一个说明。

14.

在1935年左右,林语堂先生就把《浮生六记》翻译成了英文,把它放到当时的一个英文杂志叫《天下》它的创刊号里,并且写了一个译者序。在这个序言里,林语堂先生毫不吝啬他对于《浮生六记》以及对于沈复和陈芸的赞美,他觉得这两个人的生活的态度、他们的审美,这个书写得真的都是太美了,太好了。在林语堂先生之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浮生六记》全译本。

15.

除了英文的版本之外,我们还会看到很多其他语言对《浮生六记》的翻译,比如说有法语的、德语的、俄语的、日语的、希伯来语的等等,太多了。所以今天在世界各地,在很多的地方,我们都会看到有读者在阅读《浮生六记》,为这两位中国清代人的这样的生活,为这对夫妻他(们)所具有的审美而深深地感动。除了不同语言的翻译之外,《浮生六记》它还被改编成了电影,还有各种戏曲。比较早的话剧的版本是在1943年左右,由费穆编导的话剧《浮生六记》,当时是非常盛行的,演了很多场。

16.

到了1947年左右,费穆话剧版的基础上就拍摄了电影《浮生六记》。1954年左右,粤语的电影《芸娘》是用广东话来作为电影中人们使用的语言的,而且接着就拍摄了粤剧的电影《芸娘》。还是粤剧,就是广东的地方戏。之后我们就会看到很多的戏曲、剧种,它都排演了《浮生六记》。比如说京剧、黄梅戏,浙江的那个地方戏越剧,还有昆曲。昆曲的《浮生六记》其实有很多的版,有这种厅堂版,有园林版,还有海上版这些。

17.

在2018年左右,昆曲的《浮生六记》实景在沧浪亭演出,当时是非常地轰动,因为那天正好是七夕。我们知道沈复和陈芸在沧浪亭畔的“我取轩”生活过一段时间,并且在他们婚后不久的那年的七夕,他们立下了一个誓言,要“生生世世愿为夫妇”。因此这一版还在七夕来排演,确实是特别地有意义。所以今天大家如果喜欢《浮生六记》,就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浮生六记》。而且很多的剧种的改编都特别地有神韵,尤其是这种追忆的美都表现得非常地淋漓尽致。

18.

《浮生六记》再度面世后,书里书外产生过很多话题,也引发过各种争议。无论这本书是小说、是散文还是小品文的体裁之争,亦或陈芸是遵守礼法还是礼法的叛逆者的探讨,以及沈复到底是深情还是薄情的辩论,都吸引了很多人的参与。那么面对《浮生六记》的众说纷纭,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呢?这本书它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因为很多读者说我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就很清楚呀,它就是长篇小说呀,或者我们说长篇白话小说,章回体的。

19.

那我要是读《聊斋志异》的时候,我觉得它就是一个文言小说集。如果单拿出一篇来,比如说《婴宁》,它就是一个短篇的小说。如果我们要去读一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们说这就是短篇白话小说。可是我们已经讲到第四讲的《福生六记》,我其实还不清楚《浮生六记》它是什么呢?它是小说吗?它还是别的?这个就是目前争议比较多的一个话题,也很有意思。

20.

因为大家的看法真的是特别地不同,而且各有道理。有的人说《浮生六记》它就是散文,而且它是“忆语体”的散文。有人就说不对,它应该是个散文集,你看它有四篇散文。还有的人说不对,这是自传体笔记式的散文。另外一些人不同意,说根本就不是散文,它是小说,而且它是抒情小说。有人说不对,自传体小说。还有人说,这不是忆语体小说吗,回忆的。另外一些人就坚决不同意这是小说或者是散文,他说这个不对,它应该是小品文。当然还有人主张说它就是一个回忆录。

21.

众说纷纭,我们怎么样来看待呢?我常常说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在这个众说纷纭里不强求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种众说纷纭,它这种现象本身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他说这是小说,是因为看到了这个《浮生六记》它在结构上的这种精心,因为有人就把《浮生六记》拆了,拆成66个情节,然后把它重新编排,看看《浮生六记》作者本人是怎么排的,而按照时间的顺序又应该怎么排,然后就发现不得了,这是一个特别特别讲究的结构,有表层的情感的顺序,有底层的时间的顺序,这就是一种精心编撰的小说的结构。

22.

而认为《浮生六记》就是散文的人,他看到了《浮生六记》的真和它叙事的这种自由,他讲的就是自己的事情,他又写得那么地自然,那么地不拘谨、流畅,这就是散文的特点。而有的人说不对,这是小品文,因为这里面有跨文体,又是那么地自由,又是那样地不拘谨,长短也随意,这不就是小品文的特点吗?说它是回忆录的,说它是自传的也没有错。这确实是沈复对于过往时光的追忆,而他就是那个追忆故事里的主人公。所有的这些提法都是有自己的角度,有自己的道理的。

23.

我们其实没有必要,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纠结于给它一个具体的结论,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的,这就足够了。沈复和陈芸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伉俪情深,生死不渝。可是在这里面又牵扯到好几次纳妾的问题,那究竟怎么去看待呢?首先是陈芸要给沈复纳一个妾,她要纳的是一个特别美的青楼女子,叫憨园。用沈复的话说,这个女孩子她就是“一泓秋水照人寒”,气质神韵都是特别地好。

24.

有的人就特别不理解,说陈芸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强有力的情敌呢?就是首先在那个时代,我们知道就是为丈夫纳妾,这并不是一个鲜见的行为。我们看到在《影梅庵忆语》里,在《香畹楼忆语》里,当然今天的角度就会觉得这不可接受,为什么实际情况是一样的?那你只是换一个名义,你就算是遵守诺言了呀,那你的诺言也太好遵守了吧。作为女子她太悲惨了吧。

25.

对,这就是特别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在那个时代就是被认为是合理的,而且是名正言顺的。这个是在我们阅读的时候,大家也会体会到作为今天和古人生活的这种巨大的差异。很多读者就包括中外的读者都很喜欢陈芸,就会觉得这个女孩子她真的是那么地可爱,她是那么地善良,那么地能干,那么地宽容,又是那样地善于发现和创造美,这是多好的一个女性。而且她的命运是这样地悲惨,就激起了我们深切的同情。

26.

但是有一点分歧是,有些人觉得陈芸她的美在于她的对自由的热爱,在于她的叛逆性,觉得陈芸就是一个封建时代的这种斗士,对于礼教,对于封建的婚姻制度都是叛逆的,所以她是一个新女性。而另外一些人觉得不对,她实际上是符合中国人传统要求的那种温婉贤良的女性,她特别的美好,是因为她特别地贤良。你看她还为她的丈夫娶纳妾,她还对自己的公婆那么地恭顺,对丈夫也是那么地恭顺,她是封建时代的淑女。

27.

陈芸她究竟是一个叛逆者吗?还就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积极的遵从者呢?那我们就来看一看陈芸本人,那陈芸在她的本性,在她的心里是想要叛逆的吗?我们看她在大家庭里勤劳持家,对上非常地恭敬,连个懒觉都不肯睡。然后对下特别地谦和,而且对妯娌特别地亲,对沈复也是特别地敬。那她实际上是非常遵守封建时代的一切要求的,她是内心没有这种叛逆的愿望的。

28.

陈芸是那样地想做一个好儿媳妇而不得,到死的时候都很遗憾。可是在她身上呈现了一些东西,是她的本性都难以去克制的,不为那个时代所容。我们知道陈芸连汉字都是自学的,根据自己背的《琵琶行》,再加上她看到的字形,一个一个对然后来学习,她对诗歌的领悟也是靠自学的。而结婚之后她就不断地请教沈复,我们又看到他们夫妻之间有闲暇的时候讨论诗文,这是他们生活很常见的。

29.

陈芸是那样地热爱知识,热爱这些诗歌,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对女性不提倡的,甚至是觉得不应该的。而且陈芸不仅仅是热爱知识,她还是那样地热爱美,她是那样的热爱户外的这些风景。那个时代要求青年的女性要在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可是她就想看太湖的这种美景,她想要跟她的丈夫要遨游天下,就这些怎么能够被那个时代所赞美,所允许呢?咱们来看一个细节,之前我们讲到说陈芸喜欢太湖的风景,所以回来之后没有赶快回家,还在万年桥下去欣赏晚霞,人们就议论她。

30.

如果我们知道万年桥是个什么样的桥,我们这种感受就会更深了。因为在徐扬的那个《姑苏繁华图》上,我们恰恰就看到了万年桥,就是沈复和陈芸泊舟,在欣赏晚霞、饮酒,然后船家女敲着碟子唱歌,他们还作酒令,然后三个人笑成一团,就是那样的一个在万年桥下他们做的这样的一个举止。那万年桥上是什么呢?是各种商摊,是人来人往,是摩肩接踵。万年桥下是什么呢?是船来船往。旁边是什么呢?是各种店铺。

31.

他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享受这样的霞光,做出这样的当时人看来很放肆的举止。所以人家就要说她,就要问陈芸,你丈夫是不是“挟妓”饮于万年桥的舟中?陈芸回答说有,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家就笑。可是对陈芸来讲,她的笑是衷心的,因为她看到了这样的美好的风光,享受到了这样的真情的时刻。可是对于其他人来讲,那个笑是赞许的笑吗?就很难说了。

32.

而且,陈芸的志向是什么呢?她的生活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跟她的丈夫要一起在山水林泉之畔遨游,他们要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他们要“不亦快哉”,是这样的一个生活。所以说她不是被那个时代所称赞的女性,甚至不是被那个时代所允许生存的女性。因此,即使陈芸没有任何主观上想要叛逆的意思,而且她尽量的去遵守那些规范了,可是她天性中的对知识、对风景、对自由、对那种田园生活的渴望和热爱,包括她对她丈夫的深情,都是不被那个时代接纳的。

33.

因为她过于对她丈夫深情,夫妻过于亲密,甚至是在人前都不避讳坐在一起,这本身就是违背了礼教规定的。因此,虽然没有主观上要叛逆,可是在那个时代的人眼睛里,她就是一个叛逆者,她就是一个不符合规范的女子。《浮生六记》被广泛传播以后,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很多读者对它推崇备至,有人醉心于书中的美景、美食、美物,有人倾慕于沈复和陈芸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情画意,也有人欣赏其中如水的恬淡和烟火气的温暖。那么在这么多的喜爱中,有没有一个让大家赞美和钦佩的共爱呢?

34.

《浮生六记》出版之后,读者真的是一批接一批的。这么多年来时代在变,大家生活环境在变,我们的理念在变,为什么一直喜欢它?喜欢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么多年有争论,比如说有些人说,沈父他真的是一个很能欣赏美、创造美的一个人。有的人就说不对,他其实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他的生存能力太差了。但是有一点大家都是认同的,就是在《浮生六记》里,沈复和陈芸他(们)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而且在艰难的处境里不失其乐。

35.

这个是历代的读者都特别赞美并且敬佩的,因为我们都常常说,就是“人穷志短”,“贫贱夫妻百事哀”,我这么艰难,我活着就很拘谨,就不伸展,就不舒坦,我怎么能够得到人生的这种乐呢?我们常常有一种感觉是熬。可是沈复和陈芸身上体现的不是,他们是那种“乐”。就像孔子在《论语》里对颜回深深赞赏的那一点,就是“乐”。

36.

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大家都觉得你这么穷,你住的、吃的、穿的都这么差,你还不忧愁吗?不,颜回是不改他的乐的。也就是说在艰难的处境里,在贫困的生活里,能够保持自己的情操,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生活,再怎么困难也自得其乐,就这种乐,真的是太难了。

37.

来日大难,今天还能够得乐,是因为此刻我们就是按照我们的理想,按照我们的道德生存的,就是艰难的处境奈我何?所以沈复和陈芸在这一点上深深地打动了历代的读者。沈复今天他留下了一个楹联,是他亲手写的。那个对联是,“岩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是说我在山里拄着拐杖,在岩石之前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而我在松下把琴横放到膝盖上,然后弹琴等待鹤归来,这确实是一种内心特别自由自在的一种写照,也是他对于向往的生活的一种描述。

38.

那不就是陶渊明说的这种“飞鸟相与还”的时刻吗?那不就是王维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那样的时刻吗?不就是生命中平凡而美的时刻吗?它不是说非常艰难地去远处追寻,就是你在平凡的生活里去创造的,而且是你在艰难的这种生存环境里去享受的。而沈复和陈芸在这种生活中,向我们完美地展示了他们在困境中,他们在悠闲中,他们都能够有这种乐的能力。在生活的每一个状态、每一个瞬间、每一种生命体验里,都尽量能够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39.

《浮生六记》这本书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也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首先就是林语堂先生跟《浮生六记》关系是特别密切的。我们知道他是《浮生六记》英文的这个最早的全译者,他希望把《浮生六记》推介给全世界的人知道。沈复和陈芸这样的一对美好的夫妻,他创造的美是多么值得欣赏,这种生活态度是多么地好。在(林语堂)他自己写京华烟云的时候,是非常受《浮生六记》的影响的。

40.

我们知道,《京华烟云》的第一章,这叫“道家女儿”,在姚木兰身上体现的这种在生命的洪流里能够安之若素,并且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脚踏实地,同时又那样地浪漫,那样地诗意,它其实就是跟《浮生六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而很多的国外的研究者和作家也特别的《浮生六记》,就对它深有共鸣。就像法国的美学家舍费尔,他就说《浮生六记》沈复体现出来的这种审美,就特别像司汤达,他在《亨利·布吕拉尔的生活》这本书里体现的这种美是一样的,都是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创造这种美。

41.

而另外的一位作家叫尼古拉斯·周思,他是澳大利亚的作家,他在大学的时候就读英文版的《浮生六记》深深地感动,觉得怎么这么好呢?就跟他的同学分享,他觉得这部书里有一种生命的激情,所以他特别受益,不断地阅读,总是有收获。因此后来他就创作了一个长篇小说作《红线》,这是中文翻译的名字,这是英文的小说,在西方很受好评,他写的就是沈复和陈芸,他(们)经过转世又在下一世有一段现代的这种爱情,非常地感人。

42.

他说他要写这个《红线》是因为他要还沈复的“债”,他这么多年“欠”沈复的,他说他一定要写出来,要“还债”。而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因为在研究沈复《浮生六记》的时候,很多的研究者关注的就是陈芸和沈复他(们)夫妻的这种相处。他们的这种相处模式有什么样的意义?它有什么样的文化的这种先进?或者是这种理想的这种更新?就是它是跟那个时代有什么不同?然后它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什么相似?

43.

为什么能引起大家在这个点上的关注呢?就像陈寅恪先生说的,他在《元白诗笺证稿》里有一部分叫作《艳诗及悼亡诗》。在这部分里他说,在咱们中国文化的传统里,因为在诗文的写作中过于正式,这种私人的情感,夫妻的感情,尤其是这种很亲昵的细节,还有很琐屑的这些家常生活,它都不会被写进来。被写进来的是什么呢?是凝练、概括、升华过的,就那种笼统的。

44.

譬如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那你有很多细节吗?知道他们怎么吃茶吗?对吧?这些就会缺失。所以陈先生说,《浮生六记》里的这个第一章《闺房记乐》就是补了这个缺,它是一个例外。所以这也难怪研究者都会把眼光聚集到沈复和陈芸他(们)的这种情感生活和沈复对这种情感生活的描写上。因为它真的在这个传统里,它还真是少见的。

45.

一本书它经历了时光的流转,能够到今天被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一段情,它历经时光的磨洗,仍然毫不褪色,而一种人生的态度,它历经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浮沉,仍然对我们今天深有启发。我希望大家在与《浮生六记》相逢的时候,能够发现自己生命、生活中更多的来自于周围的平凡的世界的美。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生活的时候,在压力巨大甚至处境艰难的时候,这种阅读、这种相遇能够给你带来一丝慰藉,让我们知道在艰难的处境里,是有人是这样活过的。我希望大家与《浮生六记》相逢,与美相逢,与更好的自己相逢。


更多美文推荐

京味食记(上):621103        

 京味食记(下):870719

北京的老字号(上):519085     

北京的老字号(下):487883

北京老规矩(一):480315       

北京老规矩(二):577475

北京老规矩(三):551131       

北京老规矩(四):519929

丁建华、乔榛诗歌朗诵范读:900327

听见经典·姚科老师美文范读:467965

杨晨有声小说演播节选:145709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1:627273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2:68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