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147】
读物本·【浮生共追忆】醉袖迎风受落花
作者:乌圆奴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482
19
23
18
3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央视频百家讲坛北京语言大学成敏教授的《浮生共追忆》系列,本文仅用于优秀讲坛内容分享,朗读练习,未做任何商业行为,如侵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6-11 11:27:28
更新时间2024-06-11 11:29:35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本文选自央视频百家讲坛北京语言大学成敏教授的《浮生共追忆》系列,本文仅用于优秀讲坛内容分享,朗读练习,未做任何商业行为,如侵删。

更多纪录片系列请搜索以下关键词:

百年巨匠 共64篇  | 音乐家说 共15篇 | 旁白不白旁白练习 共18篇 | 名家范读2024 共2篇  | 门捷列夫很忙 共5篇 |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 共8篇 | 新疆滋味 共6篇 | 鲜生史 共20篇 | 古物天工 共4篇 | 中国酿造 共7篇 | 典故里的科学 共11篇


浮生共追忆·醉袖迎风受落花

1.

元代著名文人刘因在《山家》一诗中用“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向世人传递了一份纯粹的喜悦和久违的宁静。他不会想到,几百年后这难得的恬适美好却是清朝一对平民夫妇沈复和陈芸的日常。他们就像《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一样淡泊名利,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生活”上。这对夫妻并非出身豪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光也很困顿,可令人意外的是,他们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有味道,把穷苦的日子过得有意思。

2.

以至于日后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追怀叹逝,情到深处难能自已。他们为什么能“有意思的生活”?他们又是如何发现和创造那些“迎风受落花”的时刻呢?“醉袖迎风受落花”这句诗是元代著名的文人刘因在他的《山家》这首诗中的一句。他是说,“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是说傍晚自山外归家,家在山村里,骑马穿行在山路上,有时候马蹄要踏过一段浅浅的溪水,搅乱了倒映在溪水中的晚霞,诗人时时在风中展开双袖,迎接缓缓飘落的飞花。

3.

这句诗他写得特别美,因为他不但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山家的风光,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单纯的喜悦和久违的宁静。而在《浮生六记》里,沈复和陈芸他(们)就为我们创造了许多这样“醉袖迎风受落花”的瞬间,将我们带入深深的沉醉之中。但是因为沈复和陈芸他们并非出身于高门大宅,所以他们在《浮生六记》里为我们呈现的美,很多就是那样自然朴素的,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发现的那些转瞬即逝的闪亮的瞬间,甚至有些是在极其有限的条件里,在相当艰难的情况下为我们创造和呈现的。

4.

沈复、陈芸他们从品味上来讲,有点类似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他们毫不关心功名毕禄,他们所关注的就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对美的追求。沈复跟那个时代读过书的大部分人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人就像是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里所说的那样,那个时代的很多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

5.

而郑板桥所说的这种情况,正像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所写的那样,就像范进,他一门心思就扑在科举上,跟八股文不相关的一切他都不知道,不要说什么美了。或者像严贡生这样的人,一旦有一点小小的功名,就想着在乡里横行霸道,谋取别人的财产。沈复不是这样的人,他对他们这条路也毫不感兴趣,所以他在《浮生六记》里为我们创造的是一种别致的美。

6.

说沈复的《浮生六记》,它让人读起来是那样地亲切,文笔又是那样地坦率,一点都没有装腔作势之感。那是因为这个作者沈复,他从来没有以文人自居,他所写的就是他内心所想的。他把他的想法,他对生活的观察,他感知到的那些美,那些情感发之于文,自然率意。他不把他的作品当成是追求富贵的这样的一个资本,也不想着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7.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文笔的自然洒脱,而是沈复和陈芸他们生活的态度就是这样的。沈复和陈芸两情缱绻,意趣相投。他们都有一颗永远年少的心,哪怕历尽沧桑,依然对世间万物满怀赤诚。在《浮生六记》的《闲情记趣》中,沈复写尽花草泉石清赏之趣,他和陈芸做盆景,玩叠石,在想象中的“桃源”安一个家,在他们创造的世界中做着足不出户的畅游。他们爱花成癖,栽培有术,擅长插花的沈复更是有着独到的美学观。

8.

崇韵致、尚清雅、喜野趣,骨子里对于美的共同追求使两个有意思的灵魂不断碰撞出激情四射的火花。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带来了哪些“醉袖迎风受落花”的瞬间?而在他们沉醉其中的同时,又会遇到什么呢?我们说,如果要把这种平凡琐碎的生活写得有意思,那需要文采。可是如果要把平凡琐碎的日子过得有意思,那就需要有意思的灵魂。但是如果能把苦日子、难日子过得美,那真的需要对美的信仰。

9.

而沈复和陈芸他们俩恰恰就是这样对美有信仰的人。沈复在童年的时候,他就练就了一个“观察大法”,就是把自己变得跟观察的事物一样大小,然后他就进入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中。比如说他要想观察在高台上的草丛里游走的小虫,那他就把自己的视线变得跟这个平台一样高,然后定睛细视,想象自己跟小虫一样大,他就进入到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里。这个时候,原来的这个小小的草丛就变成了森林,因为草就变成了参天的大树,而原来草窠里的瓦砾就变成了丘陵,那些稍微洼下去的地方现在就成了山谷。

10.

沈复就这样跟着他的“伙伴”小虫,因为他自己把自己也当成了小虫,他跟着“伙伴”在丛林里悠游。突然之间,他感到很恐惧,因为有一个庞然大物正向他们冲来,而且那个怪物是那样的体形巨大,而且气势是那样地凶猛,是“拔山倒树”而来。但实际上这是一只蛤蟆,它上来把这两只小虫给吃掉了。这种“观察大法”,它体现了沈复的这种童真和童趣,而到成年之后,这种童真并没有被丢失。我们可以说,沈复是沧桑多年,归来仍有一颗少年心,而他的妻子陈芸恰恰也是这样一个富有童真、富有童趣的美好的女性。

11.

沈复和陈云芸他们都酷爱花,沈复说他们两个人爱花成癖。咱们在《聊斋志异》里也见过一些这样爱花成痴、爱花成癖的人。比如说在《黄英》里的马子才,他就是酷爱菊花,甚至为了追寻一个自己喜欢的品种,不远千里去搜罗。在《婴宁》里,我们也见到了婴宁这样一个美好的女性,她也是爱花成癖,在山村里居住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院子都变成了花园,而在结婚之后,就把自己居住的后园变成了花园,甚至会典卖自己的首饰去购买喜欢的花苗。

12.

沈富和陈芸也是这样的人,在这些人身上都具有一种普遍的东西,那就是童真,那就是一种单纯的美。沈复和陈芸有一株兰花,是他的好朋友张兰坡赠送给他们的,而且送给他们不久之后,张兰坡就过世了。因此,沈复和陈芸特别珍爱这株兰花。这是一株荷瓣素心春兰,花瓣很大,很漂亮。可是不到两年,突然有一天,他们就发现这个兰花枯萎了,莫名其妙死掉了,怎么寻找都找不到原因,夫妻两人特别的伤心。

13.

后来他们才知道,是有人想求他们分一株,他们没有舍得。这个人就忌妒,用开水把他们的兰花给烫死了。谁能够来到人家的院子里,来到人家的屋里,把人家珍爱的兰花用热水给烫死呢?那应该不是外人呀。所以说沈复和陈芸他(们)的生存的处境就跟这株兰花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们的伉俪情深也是如此地令人羡慕,但同时也是那样地令人嫉妒。在那个时代,这种美的生存是艰难的。兰花如此,沈复和陈芸亦如此。

14.

沈复陈芸他们不但喜欢花,他们还喜欢插花。沈复对于插花是特别有讲究的,他对于花朵的数量,对于花和枝叶的颜色、形状都非常地有斟酌。尤其是对于花和花的排列,尤其是甁花,沈复最讲究的是这种参差照应,最忌讳的是整齐划一。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其实也是他个性的、他审美的一种反应。我们要创造美,那你就需要有慧心,你还得有巧手。我们看到沈复和陈芸经常自己动手来制造自己特别喜欢的花艺作品。

15.

在盘中和碗中做插花作品的时候,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这个花它不能够固定在这个盘子和碗里,因为它不像是瓶子好固定。而且在那个年代,也不像我们今天可以很容易买到一些工具。沈复和陈芸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包括那个用来黏合东西的胶,也是自己动手熬的。做好以后用这个胶把一个铜片粘到盆、碗、盘的底部,之后再在上面用胶粘一个钉子,这个钉头要朝上。等到它固定住了,就可以把已经整理成形的花用细铁丝绑住,插到钉子上去,然后这样花朵就可以固定在盘和碗中了。

16.

可是它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会头重脚轻而不平衡。然后在这个盘和碗的底部放上细沙,再放上水,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感觉,就是这个插花,这个花朵它是从这个水里长出来的,它的姿态是自然天成的,当然它饱含了人的慧心。沈复他在做这些花艺作品的时候,他选取的是特别有野趣的。比如说一根翠竹,再加上带着红色枸杞子的枸杞枝,它就变成了一个特别好的插花的作品。或者说几株细草再加上几枝荆棘,在沈复的手下,它就是成了那样自然天成,那样充满野趣的艺术的作品。而在这些作品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沈复和陈芸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17.

我们常常说,这些“醉袖迎风受落花”的瞬间,是他们在生活中而创造出来的。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最为成功的一个盆景的作品。在那个时代,大家常用的来堆叠盆景的石头,就是宣州石。宣州石因为它是白色的,而且随着年代越久,这个石头它会越来越白。所以当时比较流行讲究的作品都是在白色的条石盆里,加上这种宣州石堆叠成假山。同色系的盆再搭配同色系的这种石头,它会特别地雅洁,特别地干净。

18.

但是沈复他不想用宣州石来堆叠假山,他想用他们本地的黄石,这个石头特别地古朴,可是就有一个问题,因为传统叠石为山的时候,用的那个黏合剂就是油灰,干了以后就是灰白色的,用来叠宣洲石没有问题,因为色调是相同的。可是当用来堆叠黄石的时候就有问题了,因为这个接缝就会是灰白的,而石头就是黄的,挺别扭的。然后陈芸就让沈复取比较顽劣的黄石,把它捣碎压成粉末,然后在堆叠假山的时候,等到这个涂料还没有完全干的时候,趁着湿就掺进来。

19.

等干了以后,它就不是灰白色的,而是黄色的。这样的话,堆叠整个假山,它的接缝就跟整个作品浑然一体了。而在堆叠假山的时候,他们使用的办法就是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画石头的办法。因此这个石、这个假山就会特别地峭拔。他们在假山上种了茑萝,然后在这个长条盆右侧空着的地方放上河泥,再灌上水,种上千瓣的白萍。到了秋天,在假山上茑萝蔓延,开着红色的小花,在水面上这个白萍也盛开着白色的花朵,红白相间,是一个特别美好的世界。

20.

然后沈复和陈芸就运用他们的“观察大法”,他们就把自己“变小”,进入到这样的一个空间。他们在山路上徘徊,沈复就跟陈芸商量着在什么地方可以住,什么地方就来垂钓,在哪些地方可以远眺。然后他们商量着在这个地方建一个水阁,在那个地方再建一个茅草亭,而在另外一个地方他就要刻上六个大字叫“落花流水之间”。他们真的就把自己放到了这个自己创造的小世界里去,在这中间过着他们梦想的生活。

21.

有人说,沈复特别喜欢把自己塞到一个小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饱含着他的情感,他的愿望。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在那样的大家庭里是如此地拥挤,如此地喧嚣,沈复和陈芸要想创造出这样的生活,只能靠自己艺术的双手,迎来这些“醉袖迎风受落花”的这种沉醉。当我们想起兰花的结局,我们就会觉得这个盆景是不是也有危险呀?果然有一天,两只猫打架就掉下来,把放到檐下的盆景作品给打碎了,夫妻两人流下了热泪。美的创造也许难,但是美的维持它是更难。

22.

在《浮生六记》中,喜欢游山玩水、寻幽探奇的沈复记录了很多出游、求学、习慕、经商,哪怕讨债求食也不废优游。而成婚之后,他带着陈芸摆脱礼教的束缚,一同出门畅游。这样的破天荒,即使在他们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没有放弃,最终成为陈芸一生最珍视、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沈复事后追忆的平生之乐。那么他们为何倾心出门畅游?在山水之间,他们究竟在追寻什么呢?沈复他特别不喜欢在人群喧嚣的地方,他喜欢的风景都是那样幽僻的、安静的。

23.

沈复和陈芸他(们)喜欢的就是这样没有人工痕迹的,这种自然的“醉袖迎风受落花”的这样的风景。在19岁的那一年,沈复和自己的好朋友顾金鉴,他就跟顾金鉴一起去探访自己将来要偕隐的地方,就是老了之后要隐居的地方。那个时候沈复是19岁,顾金鉴是20岁,请大家注意,我这个地方说的岁都是周岁。这两个年轻人,他们就去苏州的郊外寻找合意的山水。在船夫的指点下,他们在上沙村附近发现了一个这样的地方。

24.

那个地方沈复描写是这样的,他说“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迂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茅舍,不愧隐者之居”。是说这个地方是非常地幽静,周围都是山,但是土地还是还比较肥沃的,而且这里有很多的古树,并且最好的一个点就是此地民风淳朴,而且特别地有一种富有气节的感觉。因为这里是明代著名的遗民徐枋的隐居之地,所以沈复和顾金鉴特别地欣悦于这个地方,很喜欢。

25.

他们在附近就打开酒,然后他们也带来了陈芸为他们准备的小菜,就在这里放歌,欣赏秋景。他们一定想到了一首唐诗,《九日齐山登高》,是说“江菡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首诗是说在重阳节带着酒跟朋友们一起去登山,在山上看到了特别美好的秋景,而且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喜悦,忘掉了人世的忧患。因为人世忧患时多,所以很少有那种开口就笑的时刻。

26.

所以他们说,那就让我们留住这样的时光,满头插满了菊花再下山吧。这首诗就是顾金鉴和沈复这天游山的情景写照。等到沈复回家跟陈芸描述这个心目中最理想的隐居之地的时候,陈芸也为之神往。如果我们说在家里有钱有闲可以自己创造,去野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如果你穷困潦倒,如果你疾病缠身,如果你失业,如果你生活得特别艰难,如果你饱尝了人世的冷漠,那你还能够看到这些风景吗?你还能够感受到“醉袖迎风受落花”的沉醉吗?你能吗?

27.

沈复和陈芸的答案是能,因为他们生命中的很多的岁月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贫病交加。他们去游览太湖的时候,其实就是已经被大家庭逐出家门了。那是他们第一次被逐出家门,失去了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那就靠沈复来画画,陈芸来做绣工,还有一个仆人跟着他们带着家人,这个仆人能够做成衣,他们居住在朋友家,寄居在朋友的“萧爽楼”上。

28.

这段岁月应该就是特别艰难的,当然后面还有更艰难的,但是在沈复和陈芸的心中,这段岁月又是那样地难以忘怀,那样地充满诗意。因为“潇爽楼”的环境特别符合他们两个的理想,在庭院中有一株高大的桂花树,清香撩人,而且有廊有厢,地极幽静。这一对神仙夫妻跟一群神仙朋友,在困窘的日子里,在“萧爽楼”有了一段难忘的生活。在“萧爽楼”他们最忌讳的事情就是谈仕途的升迁,谈八股文,谈官府的时事。

29.

就是在困窘的岁月里,他们仍然没有向生活投降,没有苟且,而是创造了许多“醉袖迎风受落花”的瞬间。沈复和朋友当时很想去看南园的油菜花,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南园附近没有酒馆,喝不到热酒。可是回来以后,有热酒却没有花可看,陈芸就替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雇了一个卖馄饨的摊,让这个卖馄饨的人挑着自己做馄饨的家什,跟着他们一起去看油菜花。

30.

但是沈复又有一个问题,喝热茶怎么办呢?总不能用大锅去煮热茶吧。陈芸就让他们带了一个瓦罐,这个瓦罐没有灶那么大,所以需要用一个铁叉插着这个瓦罐的把手,把它吊在这个灶上去加热,就像我们今天在露营的时候用的那种吊壶是差不多的。沈复就带着这样的一套装备跟朋友们去看油菜花了。沈父说那天“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是这样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时刻,是这样一个烂漫的春光。

31.

而他们在傍晚要归家的时候,沈复觉得有点饿了,他们就买来了米,在夕阳西下的时刻煮了一锅粥。他们喝着热粥,看着菜花,然后畅谈着,这是多么难以忘怀的场景呀,当时其他的人都看呆了。我们就可以看到,就在这样困窘的日子里,沈复和陈芸他们仍然能够不动声色去迎接、去创造那些“醉袖迎风受落花”的时刻。在更困窘的日子里,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大概在1800年,那个时候陈芸已经重病在身,缠绵病榻,生活极其地艰难。

32.

而沈复也失业在家,跟朋友合开了一个书画铺,而生意非常地冷清。在八月十五之后的几天,朋友们来邀沈复去郊外,做一次访幽探谷的旅行。沈复就把病人、把铺子安置好了,赶到郊外,抽了那么一段小小的空闲时间去跟朋友们访幽探古。他们看到了幽静的来鹤庵,他们还探寻到了刚刚修复好的“无隐”禅寺。进入到院子里,看到一个月牙形的池塘,“清泉一派,荇藻交横”,在大殿旁边是峭壁,而且他们沿着周围的石阶向上走,找到了“飞云阁”。

33.

在“飞云阁”上俯瞰整个太湖的风景,就尽收眼底。沈复说,“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倚窗俯视,风动竹梢如翻麦浪”。这是多么浩渺的一派风光呀,令人心胸开阔,世间的烦恼都短暂地抛到了脑后。归来之后,沈复就画了《无隐图》,“志快游也”,是来记录这次愉快的旅行。在病榻上的陈芸,我想她一定通过沈复的语言和沈复的图画,也纵览了一次“无隐”的风光。

34.

而这幅画其实也饱含了沈复太多的感触,因为我们知道,沈复从来不炫技,他很少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到自己的画作。可是这一次他少见的提到了《无隐图》。因为在这次游览的过程之中,他又一次经过了当年他跟好朋友顾金鉴纵览过的那片山水。此时好友已逝,(自己)贫病交加,前途未卜。沈复内心有太多的感触,所以他以画的形式将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成了一个美的凝固的瞬间。

35.

大概在1801年,沈复还有一次还特别难忘的出行。那一年他们已经被大家庭赶出来,寄居在陈芸的乡下的朋友家里。沈复没有工作,所以他想去请朋友帮个忙,资助一下盘缠,所以他去上海去找朋友。在归来的路上,正好有一个便船可以搭乘着去常熟,沈复一下子就想到他没有看过“虞山之胜”,所以他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去了虞山,而且登顶了。等到沈复下来的时候,是用这个肚子贴着岩石,攀援着腾挪下来的。连当地的导游都说,天哪,我就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游兴浓的人。但是沈复说,这真的是“愁苦中之快游也”。

36.

所以我们知道,沈复和陈芸他(们)所创造、他(们)所欣赏、他(们)所为我们呈现的这些美,其实并不是他们在有钱有闲的时候创造和发现的,而是在艰难困顿之中没有丧失他们对美的敏感。《浮生六记》这本书落笔自然,所有的文字都发自沈复内心真挚的情感,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他和陈芸那些布衣蔬食的日子,更是将平淡无奇的岁月过得丰盈充实而有滋有味。物质条件不够优裕,但有温雅的情志;人生困顿不堪,却有纯粹的快乐。正如这本书名的典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37.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像沈复和陈芸那样开心?他们身上那些让世人艳羡的品质到底是什么呢?沈复对于过贫困的日子是很有心得的。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够很好地感知这对夫妻的这种心得。沈复他喜欢跟朋友们小酌几杯,酒不要多,那菜更不要多,而且他们也没有钱,所以陈芸就按需给他们制造了一个这样的食盒。就是拿两寸的这种白瓷深碟,中间放一个,周围放五个,这样就很像一朵梅花的造型,用漆把它们粘起来,再加上一个底座,再加上一个盖。

38.

而这个盖的把手设计成花蒂的样子,远看这就像一朵墨梅放在桌子上。打开盖子,那里面的好几样小菜就像从花瓣里取出来的一样,非常地干净,又非常地省俭,二、三知己可以随意取食。我们就会发现,沈复和陈芸他们所发现和呈现的美,实际上很多时候它是特别简朴的。不是说我没有钱吃窝头,我非要去吃蛋糕,而是说我们想办法把窝头来做得美一点,而且要省一点煤气,是这样的一种就事论事之法创造的美。

39.

所以它很诚恳,它也特别地难得。所以林语堂先生就说,这对夫妻,他们“欣爱宇宙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他们特别能够想办法获得“浮生半日闲”的这种清福。所以这对夫妻的生活态度很得我们文化的这种真谛,那就是知足常乐,那就是恬淡自适。林语堂先生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创作《京华烟云》的时候,我想在他的内心一定是经常想起沈复和陈芸这对夫妻。因为我们看到中间的许多的场景是《浮生六记》里就有的。

40.

比如说姚木兰在清晨去收集荷花、荷叶上的露水来烹茶,那是陈芸在《浮生六记》里做过的。夏天,荷花晚上就要合起来,早上打开。这个时候陈芸用一个小纱囊放一小撮茶叶放到荷花的蕊中,到等清晨荷花打开的时候再取出来,用天泉水来烹制,这个茶就会特别地香,特别地有韵味。我们就看到,就是这样的一杯不花多少钱的荷花茶,就是那样对着金黄的菜花的一碗热粥。

41.

它是这样地平凡,但是它又是带着镬气的那种熨贴的美。所以我们说沈复和陈芸,他(们)真的是能够发现日常生活的繁琐之中、平淡之中的美。他(们)能够抓住每一个良辰美景,不动声色去欣赏它。哪怕面对的是苦难,他们仍然能够擦亮自己看到美的眼睛,而不是用眼泪来遮掩住自己的眼睛。有人说他们是生活的艺术家,是生活的诗人,但是我觉得其实他们也是生活的战士。因为去创造那些美,去呈现那些美,是要不被生活打败才行的,是要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挺得住,要不动声色才能够做得到。这不是战士吗?


更多美文推荐

京味食记(上):621103        

 京味食记(下):870719

北京的老字号(上):519085     

北京的老字号(下):487883

北京老规矩(一):480315       

北京老规矩(二):577475

北京老规矩(三):551131       

北京老规矩(四):519929

丁建华、乔榛诗歌朗诵范读:900327

听见经典·姚科老师美文范读:467965

杨晨有声小说演播节选:145709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1:627273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2:68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