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551】
读物本·【浮生共追忆】我寄人间雪满头
作者:乌圆奴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7105
20
23
20
3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央视频百家讲坛北京语言大学成敏教授的《浮生共追忆》系列,本文仅用于优秀讲坛内容分享,朗读练习,未做任何商业行为,如侵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6-11 11:27:41
更新时间2024-06-11 11:29:35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本文选自央视频百家讲坛北京语言大学成敏教授的《浮生共追忆》系列,本文仅用于优秀讲坛内容分享,朗读练习,未做任何商业行为,如侵删。

更多纪录片系列请搜索以下关键词:

百年巨匠 共64篇  | 音乐家说 共15篇 | 旁白不白旁白练习 共18篇 | 名家范读2024 共2篇  | 门捷列夫很忙 共5篇 | 中国字 字从遇见你 共8篇 | 新疆滋味 共6篇 | 鲜生史 共20篇 | 古物天工 共4篇 | 中国酿造 共7篇 | 典故里的科学 共11篇


浮生共追忆:我寄人间雪满头

1.

清朝文人杨引传的一次偶遇,在苏州旧货摊上发现了一部只有四卷的残稿。因缘际会,这部残稿得以在1877年以活字版刊行,名为《浮生六记》。此书问世以后便有“晚清小红楼梦”之誉,甚至有人将两者作比。如果说《红楼梦》是于“锦缎之上设色”,那么《浮生六记》则是在“布帛之上水墨绘图”,可见后者那种寻常巷陌间的素朴冲淡,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2.

那么这部被后世许多名家推崇备至的《浮生六记》,它写的是一段什么样的情感历程?一段清代文人的伉俪情深,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又是怎样的呢?“我记人间雪满头”这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梦薇之》,“微之”是指唐代著名的文人元稹,他是白居易的知己。有一天,白居易梦到已经故去的老友元稹,在睡梦中那些美好的往事重现,令白居易醒来之后不禁怆然涕下。所以这句诗它饱含了痛楚,它更饱含了丧失知己之后的孤独。

3.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诗其实它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过往的那些岁月,曾经的那些情感,它并没有消失,它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滔滔不息地流淌。而且因为它们是这样地具有生命的分量,它会影响到活着的人他的生命状态、他对于人生的理解。而我们今天要分享的《浮生六记》就是这样一部深情追忆的书。

4.

这部书讲的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一对夫妻沈复和陈芸他们的爱情、婚姻和私人生活。而追忆者同时也是这部书的作者,他也是书中的男主人公,他叫沈复。当然,这种关于追忆的,而且篇幅类似于我们今天中篇小说这样长度的作品,比较有名的是清初的文人冒辟疆所写的《影梅庵忆语》,是冒辟疆追忆他跟董小宛之间的过往情事的。还有一系列这样的作品,比如说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潭的《秋灯琐忆》等等。

5.

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沈复的《浮生六记》它具有鲜明的特色,它的内容是那样地充满了烟火气息。因为它所写的不是什么才子佳人的曲折的、浪漫的传奇故事,它是日常生活。沈复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他12岁的时候跟舅家的表姐陈芸定了亲,17岁的时候他们结婚了。大概18岁,沈复开始作为职业幕僚的“培训”,此后,他一直是以经商和做幕僚来谋生。

6.

37岁那年,这对夫妻被大家庭逐出了家园。三年以后,沈复痛失爱妻。在辗转漂泊的途中,沈复写下了《浮生六记》的第四卷。总体来看,沈复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但同时也是命运多舛的人。他对于文学,对于园林布置,对于室内装潢,对于插花等等都有不俗的品味和高超的鉴赏力,他同时也长于篆刻和制印,他也是江南小有名气的画家。

7.

沈复生活的时代是清代乾隆年间,我们知道,那就是清代的鼎盛时期,大家常说的“康乾盛世”。沈复又是生活在苏州,那是当时江南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沈复经历了乾隆六次南巡的后面的两次,尤其是1784年那一次,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参与了接驾的筹备事宜,因为当时沈复的父亲正在给吴江的地方长官做幕僚。

8.

而如果我们打开清代乾隆年间的画家徐扬所画的《姑苏繁华图》,我们就会对沈复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有特别真切、直观的感受。随着画卷的展开,我们看到在街道上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南来北往的货物都聚集在这样的一个都市里。而在河流里,商船往来穿梭,过河的桥上也摆满了小摊,人们摩肩接踵。甚至在这个画卷里,我们还找得到沈复和陈芸欣赏晚霞的那座万年桥。

9.

而如果我们在文学上为沈复找一个时间点的话,在那个时候大概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刚刚去世的时间。而当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去世不到十年,著名的文人郑板桥此刻步入他的暮年,而名满江南的才子,著名的性灵派大家袁枚这时47岁。这是我们在文学上为沈复找的一个坐标点。那沈复自己是怎么看待他的时代的呢?

10.

沈复是这样说的,他说“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是说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太平而且富庶的时代,我又是出生在书香的门地,而且我生活的苏州,它又是一个富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城市,老天待我可真的是太好了。话虽如此,但是沈复的《浮生六记》并不是追忆那个时代的繁华的,也不是追忆那个时代的热点问题,他追忆的是沈复自己的情感生活,是他的个人生活经历。

11.

那是因为沈复从来不关心什么仕途升迁,也不想盛世留名,他不想居庙堂之高,他所想的就是处江湖之远,跟他的知己在山水泉林之间徜徉,跟他的知己躬耕在田园之中,过朴素而自由的田园生活。而且沈复恰恰找到了这样的一位知己,那就是他的妻子陈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这样感慨,他说“音实难知,知实难逢”,是说“音”,也就是指人们的心声、人们的情感、人们的志向,这个“音”是多么难的能被人知晓,因为真的我们很难去洞达另外一个人的心声。

12.

但是假设理论上有这样相似的灵魂,他们可以成为知音,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颗灵魂相遇的概率又是极其微小的。沈复恰恰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颗跟他相似的灵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灵魂伴侣”。所以,跟陈芸在一起生活的这些岁月,是他这一生最为珍贵的日子。而当陈芸逝世之后,这成了他最宝贵的记忆财富。但是同时也让他深深地感受到“我记人间雪满头”的孤单。

13.

那些往事常常袭上心头,来敲打他的窗,来撩拨他的琴弦,让他内心有太多不得不说的情绪。那些难以忘怀的过往,那些痛楚和那些生命中的慰藉,使他不得不以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唐代李商隐有一首诗叫作《锦瑟》,里面有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着老境将至,当往事种种成为追忆时,才会感到怅然若失。然而光阴流转,芳华易逝,其中的五味杂陈已是欲说还休。

14.

沈复写《浮生六记》的心情虽然也是恐“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但他的行文却没有大喜大悲,对历历往事只是娓娓道来,描写言笑清浅的夫妻日常,平淡而从容。那么,这后来的情比金坚是如何一步步走过的?如果说“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令沈复一见倾心的陈芸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15.

让我们跟着沈复回到他的光阴的长廊中,倾听他跟陈芸过往的那些欢笑和悲歌,让我们看一看,他跟陈芸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沈复跟陈芸是青梅竹马的相知,因为他们是表亲,所以在幼年的时候有机会接触到彼此,有青梅竹马的记忆。在12岁那一年,沈复跟着他的母亲回到了娘家,也就是陈芸家,陈芸的父亲是沈复的舅舅。

16.

在陈芸家里,沈复看到了陈芸所写的诗句,他深深地被打动了,这是多么隽秀的诗思,这是多么轻盈飘逸的一个女子,所以沈复当即决定,这就是他未来的伴侣。沈复跟他的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淑姊”就是指陈芸,因为陈芸字“淑珍”,我们可以叫她“淑珍姐姐”或者“淑姊”。而沈复的母亲也喜欢陈芸的柔顺,所以当即脱下手上的金戒指,为这一对年轻人定下了亲事。

17.

沈复喜欢陈云芸,不是因为她和顺,不是因为她温柔敦厚如宝钗,而是因为陈芸诗思隽秀,轻灵如黛玉。陈芸的诗句就是那样地风露清愁,比如说“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是深深打动沈复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审美。而沈复的母亲喜欢陈芸的柔顺,是因为陈芸幼年丧父,在一个大家庭里艰难地生存。她的性格特别地柔和,她做事特别地谨慎,又特别地能干。

18.

我们看到这两代人都喜欢陈芸,但是他们喜欢的是陈芸身上不一样的品质。沈复喜欢的这种诗思隽秀,这种轻盈飘逸,它一直在。但是沈复母亲喜欢的这种柔顺,如果她发现在这种柔顺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生命,是一颗追求和热爱自由的心,那么她对于柔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这也为他们将来跟大家庭的分崩留下了一个伏笔。

19.

如果说沈复对陈芸是那样地一往情深,陈芸对沈父也是情根深种。当然,在那个年代,女孩子的心事是不能够直言的,甚至也不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在他们定亲的那年,沈复回到了陈芸家,那是他要为自己的表姐,也就是陈芸的堂姐送亲。在满屋衣着光鲜的人群里,沈复一眼就看到了陈芸,因为陈芸通体素淡,她穿得是那样地淡雅。

20.

当沈复从郊外送亲回来,夜已经深了,他感到有点饿,别人请他吃枣脯,他觉得太甜了。这个时候,陈芸悄悄地把沈复拉到自己的闺房里,原来陈芸早就为他备下了暖粥和小菜。沈复是那样地开心,他原文是这样写的,“欣然举箸”,是那么高兴地举起筷子,要来品尝这个小菜和暖粥。

21.

这一碗粥正是说明了这个女孩子不能言明的心事,这就是她不能够书写的情书,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深夜的一碗粥更能说明我心里有你呢?它是那样地家常,可是它是那样地熨帖,它说明这个女孩子一直在关注你,她的心里有你,所以沈复深深地懂得这一点,这一碗粥成了他们之间的佳话,这一碗粥开启了他们爱情的生涯。也可以说,喝一碗你深夜藏下的暖粥,从此共无数漂泊的寒夜。

22.

中国古代表达爱情的文学作品非常丰富,从《关雎》到《孔雀东南飞》,从《长恨歌》到《牡丹亭》,这些文学作品所描写的情感,或是赤烈率直,或是千回百转,极少关于人间寻常夫妻情感的写实描摹。但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却是一个例外的创作。在传统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对男女走向婚姻的必备介质,而沈复和陈芸因为亲戚关系,经历了相识、相知、相爱,意外地完成了正常的恋爱途径。

23.

这样的“意外”成就了他们彼此怎样的深情?他们的婚后生活又有着怎样的沟通、理解和深深地“懂得”呢?在他们17岁结婚那年的冬天,陈芸戴着盖头,当沈复揭起盖头,他们相视一笑。在《闺房记乐》这一章中,我们看到无数的笑,有微笑,有大笑,在笑声中,他们开启了他们的婚姻生活。

24.

当他们并肩夜膳的时候,沈复说“你吃点肉吧”,因为陈芸太瘦了。陈芸说不能吃,因为自己现在正在吃斋。一般的人就会问了,那你为什么要吃斋呀?是因为什么事呀?但是有情人,他们之间就是“秒懂”。陈芸吃斋的日子恰好就是沈复出“天花”的日子,所以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陈芸吃斋是为了祈祷他的健康和平安。

25.

沈复深深地感动了,但是他说出来的话也是那样地质朴和平淡。他说,“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陈芸也是秒懂,她就“笑之以目,点之以首”,眼睛里含笑答应了。这两个人真的是“秒懂”对方,而且更难的是,他们是一生都“秒懂”对方。所以有的读者就会非常敏感地想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因为有的读者就会觉得,沈复跟陈芸的婚后生活就很像贾宝玉跟林黛玉结婚的可能的样子,因为他们都是灵魂之爱,他们都是对方的知己。

26.

可是沈复和陈芸大部分生活都是特别困窘的,甚至是贫病交加的,而沈复和陈芸恰恰就告诉我们,能把这种贫困的日子过得不失风度,不失诗意。在婚后的闲暇时间里,有时候沈复、陈芸他们会议论诗、谈谈文,因为陈芸并没有接受非常系统的、正规的教育,沈复就从《战国策》一直为她讲解到“三苏”。当他们讨论诗歌的时候,沈复就愿意更多地倾听陈芸的意见。

27.

陈芸说,诗人嘛,杜甫也是极好的,可是我更偏爱李白,虽然他们都是一流的大诗人,但是我有我的偏爱呀。为什么呢?因为李白他的诗歌更为活泼,让人觉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她觉得李白的诗“潇洒落拓”,是这样地轻灵飘逸。而实际上,陈芸所深爱的沈复在为人处世上就是这样的一种“潇洒落拓”,和她的审美高度地一致。

28.

所以沈复就开她的玩笑说,好嘛,你看,你喜欢的诗人叫李太白,那你的先生我叫沈三白,因为沈复字三白,那你的老师叫白居易,(这个之后会讲为什么是白居易),那你真的跟“白”这个字很有缘分。陈芸说,那不得了了,我跟“白”有缘,那么我是不是就要“白字连篇”了,就是错别字很多呀,他们在玩一个“谐音梗”。因此两个人开怀大笑。

29.

他们在婚后有一段时间是居住在沧浪亭畔的“我取轩”,在那里,新婚之后他们有闲暇会谈诗论文,他们会在那里喝茶赏月,甚至沈复教会了陈芸做“射覆”的游戏,他们经常玩这种文字游戏。可以说,17岁那年的夏天,是他们特别难以忘怀的一段岁月。而且他们喜欢沧浪亭的“我取轩”,不仅仅因为这里有一株大树浓荫蔽日,非常地幽静,而且还因为“我取”两个字深得他们的心。

30.

“我取”这两个字取自于屈原的《渔父》,原文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说当沧浪的水清澈的时候,我们就用它来洗我们的帽带。当这个水浑浊的时候,我就用它来洗脚。实际上这句话是说,当这个世界“清”的时候,我们就做出这样的选择。当这个世界“浊”的时候,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人生的底线。所以叫作“我取”,是由你来决定的。

31.

沈复和陈芸这两个年轻人在这样的一个盛世决定要做一个“小民”,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所以他们那么喜欢在“我取轩”的这段岁月,他们内心所有的世俗的烦恼都被过滤了。实际上在文学上这是一种象征,当所有的人都在热闹中谋生的时候,这两个人选取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有一段感慨,“知音其难哉,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32.

意思是说,想遇到知音,那是千载难逢的事情。人生旅途,知己难寻,而能够精神契合的夫妻在封建社会更是少之又少。然而两百多年前,《浮生六记》中,沈复记录自己与陈芸情爱生活的《闺中记乐》,却用了一个“乐”字,这是一个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太常见的词。沈复为什么用这个字来表达两个人的情感生活?又究竟是什么能够成全这对夫妇情感上的守望和灵魂上的呼应呢?

33.

如果说青梅竹马可贵,如果说品味相投可贵,那实际上更难得的是沈复后陈芸他们人生的志向是如此地相似,他们都喜欢质朴的田园生活,他们都愿意躬耕自足,都愿意在物质上很简朴,但是在精神上要很自由。当他们大家庭的人口逐渐增多的时候,他们只好搬出了“我取轩”,搬到了仓米巷居住。那里的居住环境用沈复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可取”的,但是沈复仍然满怀爱意,把他自己的居所取名为“宾香阁”。

34.

“香”就是指陈芸,因为“芸”就是一种香料,而“宾”就是指夫妻相敬如宾。我们用直白的话翻译,这就是像有一个人,他买了一艘游艇,把它命名为“爱妻号”,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爱和尊重。如果说这样已经很好了,我们还可以更多地看到。知己他原来可以在精神上、在灵魂上能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高度,那就是知己之间的相互成全。

35.

我们知道,陈芸是这样地酷爱自然的风景,这样地热爱自由的生活。可是在那个年代,一个闺阁中的年轻女子是没有机会出门去游山玩水的。当然她可以在有限的范围里,在自己的家族长辈的带领之下去周围简单地看一下。比如说在婚后,陈芸的婆婆也曾经带着她去逛过虎丘。可是要想见识大的真山真水、浩渺的风景还是很难的。

36.

沈复懂得陈芸的这种渴望,他也愿意成全她。有一年,沈复要去吴江吊唁,陈芸就悄悄地跟他说,你要去吴江肯定要经过太湖,我从来没有见过太湖,我想跟你一起去。沈复的回答是说,那太好了,我一个人正愁得有点孤独呢,如果你跟我一起去,那就更妙了。乾隆年间,沈复能有这样的回答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37.

最后他们商量好了,让陈芸以回娘家的借口溜出来,他们在渡口汇合,然后一起去太湖。等到船过虎啸桥,就看到了太湖的风景。沈复是这样写的,“渐渐风帆沙鸟,水天一色。芸曰,‘此即所谓太湖耶?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陈芸特别地感慨,她说,原来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太湖,原来是这样地浩渺,让我见识到了天宽地广,以至于我觉得我这辈子值了,我没有白活。

38.

但是她又为她那个时代的闺阁中的女子,为那些没有缘分能够见到这种风景的女子感慨、惋惜,说她们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个。沈复、陈芸他们刻了两枚印章,那上面就写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他们各自拿着一枚,而且约定在来世的时候,如果还能做夫妻,那沈复就要做女生,而由陈芸来做男性。

39.

因为沈复深深地懂得,他也看到了陈芸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时代所受的那些束缚,所受的那些委屈,她所有的遗憾和不甘,沈复都懂得。所以他说,来生我们再为夫妇,由我来做女性,你来做男性吧。这样的夫妇真的是分离不了的。在他们婚后有一段时间,沈复是要外出学习的,所以他离开了陈芸。他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呢?

40.

真的是太漫长了,觉得自己就像林鸟失群,太孤单了,而且是“天地易色”。也就是说,在有了陈芸之后,这个岁月分成两种,一种是有陈芸的岁月,一种是没有陈芸的岁月。而没有陈芸的岁月度日如年,它不叫日子。沈复的老师看出来了沈复这种心不在焉,所以就跟他说,好,给你出一些题目,你带回去做吧。沈复就归家了。这一路上归心似箭,而且觉得每一刻都是一种折磨。

41.

等到沈复到家之后,见到陈芸,他们握住对方的手。沈复是这样描述的,他说“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是说在那一个瞬间,他们两个人的魂魄都不见了,都变成烟,变成雾了,头脑中“嗡”的一响,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了。也就是说,在那样一个瞬间,他们失去了空间的意识,也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更加意识不到他们有自我了,他们消融了,消融在无尽的宇宙之中,那就是永恒。

42.

在那一瞬间,他们两个人跟永恒劈面相逢了,那种极度的幸福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永恒,是那样地短暂,而又是那样地永远留存在心中。当然我们会说,他们是这样地知己,他们是这样的相投,他们就没有不同吗?他们当然也有不同。我们常说的,是说当发现对方不同的时候,我们要讲究一个求同存异。但是之所以以前不同,是因为他们没有尝试过这件事。

43.

比如说陈芸就喜欢吃这种咸菜,而且是有点臭臭的,那就是芥卤乳腐或者虾卤瓜。可是沈复从来不吃这些,他觉得这个太臭了。有一次他们开玩笑,陈芸就用筷子夹了一点虾卤瓜给他尝。沈复掩着鼻子尝了一尝,结果是什么呀?真香,就觉得怎么这么好吃呀!之后他吃臭的这个级别就迅速地攀升,最终他能够吃“双鲜酱”,也就是用这种虾卤瓜和芥卤乳腐合拌的一种酱。

44.

当然如果按沈复以前的口味,他肯定叫“双臭酱”,但是现在他特别喜欢,就叫“双鲜酱”,真香。在这些趋同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口味上的趋同,还是行为、礼仪、理念上的趋同,真的不是双方要迎合对方,而是他们内心也深深地认同了对方。他们理解对方,他们认同对方,他们也愿意这样做。因此他们不是求同存异,而是渐渐趋同。

45.

当然沈复也明白,实际上在这个世间过于情深,就像他们两个这样钟情于彼此,那也可能会是一场悲剧。所以他也说,“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不能够过于钟情,就像我和陈芸,我们如此地重情,结果就遭到人妒、遭到天怨,最后就只能天各一方,让我背负着这种痛楚独自前行,这太痛苦了。所以他说,你们也不要学我,我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

46.

但是如果他们约定的生生生世愿为夫夫能够实现的话,在下一世他们仍然成了夫妻,我们要是问沈复和陈芸,你们会吸取上一世的教训吗?你们会在这一世克制你们的情感吗?我觉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他们仍然会倾尽全力去相爱,他们是无法把自己的情感克制到一个合适的、所谓的“度”上去。因此,在失去陈芸之后,那些岁月就真的是“我寄人间雪满头”的岁月。

47.

沈复只能把他的这些记忆,他对陈芸的这些思念,他对人生的这些感触都发之于文字。他塑造了一个关于记忆的世界,而在这个记忆的河流里,他要一次又一次地跟陈芸重逢。下一讲,我们也将要见证这种知己之恋,它又是怎么样地能够抚慰人们极度焦虑的灵魂,能够怎么样战胜贫困和受排挤的这种生活,并且在贫病交加之中看到生命的美,而且能够创造美。


更多美文推荐

京味食记(上):621103        

 京味食记(下):870719

北京的老字号(上):519085     

北京的老字号(下):487883

北京老规矩(一):480315       

北京老规矩(二):577475

北京老规矩(三):551131       

北京老规矩(四):519929

丁建华、乔榛诗歌朗诵范读:900327

听见经典·姚科老师美文范读:467965

杨晨有声小说演播节选:145709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1:627273

王明军小说演播片段赏析02:68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