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95】
读物本·【唯美中国艺术】篇拾 《寒食帖》
作者:幼鱼出听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5713
5
3
11
2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22段。本系列通过18件最具影响力的传世佳作,讲透中国艺术的浪漫与哲理,读懂五千年中国艺术之美。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2-06 20:07:58
更新时间2025-02-06 13:58:47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唯美中国艺术】篇拾

1.  《寒食帖》——从此后,他一边脚踩荆棘,一边放声唱歌

 文物档案

帖名:《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种类:行书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

规格:纵34厘米,横119.5厘米

材质:纸本

现收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右黄州寒食二首》

2.   这是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乍看去,这幅帖中的字实在算不得美,甚至有点丑,字体忽大忽小,字形歪斜扁塌,布局随意凌乱,毫无一般书法佳作的工整、挺拔、美观。然而它被历代书法家、鉴赏家推崇珍藏,奉为旷世神作,书法家黄庭坚、画家董其昌、词人纳兰性德、乾隆皇帝都曾钤qián印题跋。

《寒食帖》究竟好在哪里?先从它的作者苏轼谈起。

在整个宋代文坛,甚至中国文学艺术的星空里,苏轼都是极其熠熠闪耀的。他全能而多才,从诗词文章到书法绘画,甚至连美食都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如漫山挺直的劲竹,给文坛留下的多是豪迈旷达的清香。唯有《寒食帖》,那泛黄的薄纸上满篇写尽悲苦凄凉,见证着九百多年前,苏轼曾有过的伤痛和绝望。

3.   少年得意,如上高楼听雨,有着红烛昏罗帐的绚丽梦幻,而无须看楼下潜伏的参差暗石。苏轼的年少时期便是如此。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即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四川眉山一个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家庭。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列于“唐宋八大家”,被称为“三苏”,比肩建安文坛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岁的苏轼、十八岁的苏辙赴京参加科考。第二年开春会试,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博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青睐,与弟弟苏辙同榜登科,轰动了京师。

4.   四年后,苏轼和苏辙又参加了制科考试,这是朝廷为了选拔更加特殊突出的人才设置的考试。苏轼中了三等,但前二等是虚设,此后百余年中的也只有四等,所以苏轼的这个三等堪称“百年第一”。

那年,他才二十五岁。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苏轼的声名来得早而痛快,他的才气深得帝王嘉许,他的率真吸引了众多挚友。文坛领袖欧阳修对他极力举荐,甚至连接班人之位也属意于他。他的人生,起步便在高山之巅,纵览山顶浮云奔流,以致看不到官场险恶、瞬息万变。

5.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施变法,以改变北宋王朝国库空虚、军事孱弱、经济凋敝的现状。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等一系列变革措施的颁布,使朝野巨震。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争执,渐渐演变成新旧两党的党争之势。在这场硝烟弥漫的斗争中,旧党被打压,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好友范镇致仕辞官,弟弟苏辙被贬到陈州,司马光被放外任……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