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371】
读物本·《梅酒香螺嘬嘬菜》(八)
作者:狸仙儿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7268
1
1
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继梁实秋、汪曾祺美食散文之后的又一最经典美食散文。本书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江南,有口舌惜繁华的秦淮桥下水,有舌尖下的西湖,有味蕾上的芜湖,有茶意的江南,有风味里的故乡。好吃,给江南古意平添了一分魅力。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6-17 09:23:33
更新时间2024-06-17 11:43:1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二十九、捕鳝与吃鳝

1.

在我读到的不计其数的文章中,写捕鱼的种种经历的并不少,却鲜有写捕鳝的。印象中,只在八十年代初读过桐城作家陈所巨写的一篇钓鳝的散文,已记不清是发表在《萌芽》还是《上海文学》上了。我以为捕鳝实在是一件独特且有趣的事。

捕鳝的方法很多。有利用黄鳝晚上出洞觅食时用火把在稻田浅水里照捕的,有用竹签子穿上蚯蚓放入鳝笼子里掏一条沟埋到水田池沼边张捕的。夏日傍晚,凉风四起,草虫唧唧鸣唱,水面上有许多小鱼在跳。用锄柄穿了一只装满鳝笼的筐篮背在肩上,寻着一处感觉有鳝出没的地方,便埋一截鳝笼,只待翌日早起来收获一份希望……那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生活的快乐。

 

2.

我那时通常一篓一钓,孤鹭野鹤一样满圩畈跑。钓长可尺许,多是将自行车辐条子一端磨尖弄弯曲(早年用油布伞钢丝骨子做),穿上粗大黑蚯蚓,在长满杂草和树根的水塘沟坎边摸到鳝洞,就插下钓饵,小心地提上插下,并巧妙地旋转,逗引黄鳝咬饵。黄鳝性猛,且护洞,只要开口咬住就不再放松,使劲往洞里拖。这时,可以看到露在外面的钢丝钓竿也随着打起旋旋来。你轻轻捏住朝反方向用力一捻,再往外斜斜一拉,呼啦一声,就会拉出一条不断绞扭挣扎又大又肥的芦斑鳝来。大的一条就有一斤重!钓鳝是技术活,要有好耐心,且极易碰上蛇,通常是极老到的成人干的活计。

 

3.

最省事的是掏鳝,在秧禾栽下不久,水刚淀清的田埂边细细搜寻鳝洞。黄鳝喜在田埂边打洞穴居,但为了捕食方便,常由田坎向稻田中间打一条二三尺长的新鲜泥洞,伸进一根手指,全凭感觉顺着鳝洞细心往前掏。有的黄鳝能打上几个洞口,有回头洞,有岔洞,有坠洞,这就须随时作应变处理。遇上硬泥掏不动了,就可将一只脚伸入,前后抽动,一下一下往里鼓捣泥浆水。黄鳝受不了这番折腾,就会夺洞出逃,只要看准了,猛地伸出勾屈的中指,快速夹起放入篓子里。黄鳝跟泥鳅一样,体外有一层黏液滑涎,极滑溜,而且一旦逃匿到踩浑的水里,就断难再抓到了。

 

4.

鳝能变性,中小鳝是雌的,三五年以上粗壮大鳝是雄的,无一例外。盛夏,雌鳝产卵时洞都打得很大,且在洞口水面喷一小堆有黏性的白沫,吸引雄鳝来给卵授精,护卵的雌鳝特别凶猛,不小心就给咬了手指头,死都不松口。由于黄鳝经常穿埂打洞,将稻田里水漏淌,所以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害的。

黄鳝捉得多,自然也吃得多。“秤杆黄鳝马蹄子鳖”,是说鳖要吃小,而黄鳝得有大秤杆子那般粗,肉才清爽滋厚。鳝鱼的口感,因烹制方法不同而异,生炒柔而挺,红烧润而腴,熟烂软而嫩,油炸脆而酥。

 

5.

我们家乡人没有炖汤和剐鳝丝的吃法,只会一种将黄鳝炝焖着吃。活鳝砸晕后,开膛剖腹,剔除肚肠,放到石头上用槌棒砸酥长长的脊骨,直砸成海带那般平平展展一片,洗净血污,斩去头尾,切成寸片。锅里倒油烧旺,将鳝片下锅爆炝,直至乳白色汤汁收尽,鳝片翻卷,再续上小半碗水,入板酱、水大椒、老蒜子、片姜,盖锅焖烧半个时辰,出锅前撒点葱花起香。虽是农家做法,倒也颇为软脆香浓,清鲜爽口。有那讲究的人家,会以猪油爆炝,再喷上黄酒焖,那个口味可就真是没的说了!

 

6.

数年前,我们报社的几个人驱车去上海,走的是广德、长兴这条路。快到湖州,时已过午,饥肠辘辘,便停车路边,择一店堂,让老板赶紧做菜。步入后院,见池子里养有黄鳝,便叫伙计拣大的烧几条。反正是等饭吃,没事,我就在一旁看。那瘦精精的伙计甚是麻利,自角落里拖出一个带钉子的窄板,抓起一条黄鳝,捏住头部哧一声钉在板上,剖腹,去背,取肉,再洗净切段,片刻工夫就弄好了。我又跟到厨房里看烹制。

 

7.

见其先以湿淀粉勾芡,热锅里舀上满满一大勺亮汪汪的猪油,再投以洋葱丝炸香,将勾芡鳝丝倒入炝,加酱油、糖、黄酒、香醋、味精和蒜头,又续一勺油,锅里炝出明火,颠锅几下,装盘,撒上白胡椒粉即端上桌。待我坐到桌上,举筷尝一口,因其过火短,果然是香鲜软嫩异常。此为典型的江浙烹饪,举座大啖,皆叫好。多吃了几口后,我不觉暗下里将其与家乡的鳝片相比较,或许现在多是养殖鳝,而我们家乡水泽里是天然野生的吧,我怎么觉得味过三巡后,还是记忆中的鳝鱼片味厚、香浓、肉感足、回味绵绵哩……

 

 

三十、与《桃花扇》暗通款曲的江鳜鱼

 

8.

矶,为孤阜临江的小石山。长江边名矶,如城陵矶、采石矶、燕子矶……这些矶,居高临下,扼长江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险地,且多与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芜湖西南繁昌荻港镇板子矶,号为二十四矶之首,古往今来看尽了多少波涛连江的杀伐争战。板子矶曾是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第一登陆点,也是电影《渡江侦察记》的重要拍摄地。

明末,战将黄得功奉命截击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于板子矶。孔尚任《桃花扇》中专门写了“截江”一折,即描绘此战获胜场面的。后来黄得功于此再战清兵,中箭而死,逃来芜湖的弘光帝朱由崧被俘于江上,南明第一个小朝廷遂由此亡没。

 

9.

“胜地不留逋客住,暮潮闲送夕阳归;黄公战处今残垒,凭眺休登板子矶!”矶上,塔还是那座塔,古老的银杏树后面,为纪念黄得功而建的黄公阁,苔痕深厚,藤蔓披挂……极目远眺,平阔的大江,流尽了多少历史往事,让登临者不胜唏嘘。

板子矶突兀临江,三面皆水,有石级盘旋而上,但见怪石嵯峨,满坡修篁翠竹。矶之北,危崖之下,水性旋流,形成回湾,乱石遍布,芦荻萧萧,多有鱼虾出入其中。

 

10.

尤其是荻港这里很出名的野生江鳜鱼,就生活在板子矶下湍急水流里,守伏或扑逐小鱼虾于多寒的石罅孔隙中,进食猛烈,其肉少肥腻,多清爽,寒香入窍,别有滋味。吃惯了市场养殖鳜鱼的人,若是有幸遇上江鳜鱼,初尝之下,肯定大为动容。

几年前,有朋友从荻港过来,给我带来三条体形流畅、极具骨感的江鳜鱼,每条都在一斤重左右,正适合做酸菜鳜鱼。从菜场买回的深黄酸菜切碎,干红椒、蒜头和生姜在锅里煸香,将煎好的鱼放入,倒上料酒,我口味偏甜,就搁点糖,加水烧煮一会。

 

11.

然后待酸辣味渗透到鱼肉中,倒点米醋,再撒上葱段或香菜,就可以起锅。其实这种长江野生鳜鱼是难得的珍贵食材,酸菜加米醋太容易夺去原味,而做成清蒸,才最能保住其细腻、鲜嫩的本质风味。鳜鱼清蒸也很简单,放上盐、姜、葱结,倒点黄酒就行,主要是掌握蒸的时间,不能蒸过头。其味清香,没有肥腻感,特别是异常结实的蒜瓣肉,块块可以剥离,几近透明。若是用上从超市买来的蒸鱼豉油,则难显手艺高低了。倒上豉油,十来分钟蒸完,谁都可以一试身手。

 

12.

两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一帖,叫《板子矶上忆旧游》,演绎南明旧事。竟能让板子矶与当时正在南京上演的昆曲《桃花扇》暗通款曲,深以为此文大好,遂多方打听,联系上发帖者,作了一些核实,并让其专程去南京拍摄了“第三十一届戏剧节大型演出——昆曲‘一六九九桃花扇’”剧照,最终分上下两期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将此文在我们晚报“钩沉”版刊出。作者姓李,是荻港镇上一个做工商贸易的年轻人,很有文史方面的潜质和个性见解。因为这番交往,今年春节前,他给我带来一只咸鸭、一罐香菜,还有一条三四斤重的活的江鳜鱼。我则是回赠他自己的刚出的一本散文集,内中有不少写美食的文章。

 

13.

他三天后看完此书,回我一信,说送我的三样土特产,算得上是“红粉赠佳人,宝剑酬志士”了。我则告诉小李,我的儿子和儿媳从北京回来过春节,那三样菜真是帮衬了我一把。特别是那条江鳜鱼,我全部切片用小碟装了,以后几天里,吃腻了肥鲜,就从冰箱里取一些出来用湿淀粉拌了汆汤,加点龙口粉丝,搁点芫荽,真是香鲜透骨。事情的确如此,儿子两口子年纪轻轻,却也算大口吃四方,他们春节带回一大盒新鲜刺海参,两天后又有鲜对虾、黄鱼等从原产地加冰装箱航空托运过来……孰知老爸这鳜鱼片汆汤也能别开生面很好装点了几回。

 

14.

江鳜鱼活动范围大,嘴阔吻长,颜色深浓,鱼皮紧绷而富有弹性,肌肉板结,切片后不易散失,尤适合做汤或小炒。鱼片以盐、糖、料酒腌十来分钟。清水里下姜数小片,烧开,即倒入捏过淀粉的鱼片,以锅铲划开,水滚鱼片浮上,略放点熟猪油,撒上芫荽就行了。鱼片鲜嫩滑爽到筷子都夹不住,入口后舌头轻轻一裹即化,其汤清冽而香浓袭鼻,更是不可状述。我做汤菜做到今天,尚未见有若江鳜鱼这般既能受味又能护持本真之美妙绝顶好材质。

 

15.

忽然就想到齐白石曾经说过的八大山人画鱼“鬼神不可知也”的话。八大山人朱耷是明室王孙、亡国遗民,家仇国恨,满心悲愤,纵是落发为僧,也无一日心神安定。所以他画鱼、鸭、鸟等,皆斜目向天,充满倔犟之气。特别是嚣张不通人情世故的鳜鱼,白眼噘嘴,怒气冲天,鱼鳍戟张,寒光闪射……压着铁器的森冷,满把陈年的风云,神情颇似板子矶下的江鳜鱼。一枕似前尘,一枕是今生。明末旧史,多孤愤妍艳之气,不知此间可有渊源牵连?

 

 

三十一、秦淮桥下水,口舌惜繁华

 

16.

十里秦淮,十里风月事。在南京,我时常来秦淮河边勾留,一次次体味杜牧、李煜、张岱、俞平伯、朱自清笔下的那份旖旎。秦淮河的柔波里,弥漫的情韵与美食醇香,总是飘散不尽。

明清时期,秦淮河旁边就有了夫子庙、江南贡院,并建起重檐雕脊的聚星亭。在那个年代,不管走到哪里,凡孔庙所在都为庄严肃穆的场所,唯独这金陵的夫子庙显得很特别,仿佛着意要和孔圣人开个玩笑,周遭酒楼茶楼青楼媛阁林立,仕女如云,画舫满河,丝竹悠悠,纸醉金迷。食色,人之性也,来此博取功名的男人们,还有骚客和达官贵人,来这里可不会饿着肚子听小曲啊,他们都会选取一个很好时分到这条河上放纵或沉湎自己。所谓“君子不过文德桥”,一座文德桥又能挡住什么?

 

17.

当现代商业文明的霓虹灯光照彻那些曾经的迷离韵事,秦淮繁华依旧。各式商号的旗幡幔帐,争相斗艳,穿着入时的游客摩肩接踵,就是徜徉在瞻园路、贡院街、贡院西街、美食街、琵琶路文化休闲街上,也依然能感受昔日衣冠胜雪、笙歌彻夜的风流景象。站在那个真假莫辨的“李香君故居”媚香楼下,我的眼前闪过了“秦淮八艳”的倩影,她们芳华绝代的风姿似在缥缈的楼阁和茶坊婀娜飘动。柳如是、马湘兰、寇白门、顾横波、卞玉京,连同那个陈圆圆……无论是娟娟静美,还是庄妍靓雅,巧伺人意,春意阑珊时,她们似水面白莲,一个个且歌且舞且自醉。

 

18.

如今,顾盼倾城的秦淮八艳只有让人遐想的分了,少了往日的精彩,人们也只好从口腹之欲中找寻美食的“秦淮八绝”了。所谓“秦淮八绝”,指的是当今南京八家小吃馆的十六道名点:魁光阁的五香茶叶蛋、五香豆;永和园的蟹壳黄烧饼、开洋干丝;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麻油干丝;六凤居的葱油饼、豆腐脑儿;奇芳阁的什锦菜包、鸡丝面;蒋有记的牛肉锅贴、牛肉汤;瞻园面馆的薄皮包饺、红汤爆鱼面;莲湖糕团店的五色小糕、桂花夹心小元宵。只是那个由董小宛发明的董糖,或许是太甜浓了,与当初传说的劳军初衷违背甚多,虽有精美纸盒包装,但就像她那些诗词歌赋食谱茶道一样,早已芬芳散失拢不到嘴边来了。

 

19.

金陵小吃,六朝时便有记载。如今夫子庙地区茶楼饭店,街边小吃,满目皆是,甜咸俱有,形态各异,形成独具秦淮传统特色的饮食集中地。在这里,除了上述“八绝”外,还可以吃到如意回卤干、大煮干丝、状元糕、豆腐捞、蜜汁桂花藕、鲜肉小馄饨、蟹黄小笼包等,全是南京地道小吃。夫子庙很多餐厅都有小吃和点心套餐,可以一次尝遍秦淮八绝。据说,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夫子庙品尝秦淮风味小吃后,题写横幅“小吃好吃”,贴在圆柱上,亦可回文念作“吃好吃小”。

 

20.

沿江一带人,都偏爱吃鱼吃家禽,我一向对名菜桂花鸭(有的地方则叫盐水鸭)情有独钟。棂星门外的码头上,秦淮八艳的青铜浮雕在巨型宫灯的光影里恍惚迷离,空气中可以闻到桂花鸭独特的香味。在南京,有关鸭子的吃法更是难尽描述,除啤酒烧鸭和金陵烤鸭以及八宝珍珠鸭外,桂花鸭、香酥鸭、卤鸭、板鸭、酱鸭,此外像鸭肠、鸭肫、鸭脖、鸭头、鸭掌……都是美味。夫子庙的老鸭粉丝汤,很多人尝过之后皆言味道好极。总之,这里是无数鸭子的灵魂超越地。

 

21.

鸭血粉丝汤是这里不得不说的招牌小吃,味道好,看相也好。有客人坐下,摊主一边招呼着,一边利索地抄起漏勺,抓一把先已泡软的粉丝放入,在沸滚热汤里来回晃动几下,翻过漏勺将粉丝倒进碗里,再放上鸭血和油果子,加够汤水端过来。如果你嗜辣,可以自己挪过调料罐,浇勺红红的辣油。一块块深褐的鸭血被晶莹的粉丝缠绵绕裹,浸在米黄色的汤里,绿色的芫荽菜、褐色的鸭肫、泛白的鸭肠散落其间……看着就令人食欲大动,几不自持!

 

22.

鸭菜中以盐水鸭最为知名,咸淡适中,香而不膻。往年的鸭子都是从郊县用竹竿赶来的。由于一路走一路觅食,到南京后,只只练得脚力非凡、肌肉紧凑,因而与现在的饲料催肥的鸭子口味不可同日而语。盐水鸭又以金秋桂花飘香的时节最为味美,鸭肉会淹留桂花的芳香,故美其名曰“桂花鸭”。要想品尝最正宗口味的鸭菜,可以走进秦淮人家、贵宾楼、状元楼这些大餐馆品尝,但价格起码在百元以上。而多走几步路深入秦淮那些背街小巷里,一鸭三吃或许五六十元就能打下来。

 

23.

此外,在夫子庙的大石坝街和湖南路的狮子桥这样著名的美食街,有狮王府狮子头、尹氏鸡汁汤包、“忘不了”酸菜槃等。我在那里的店堂吃过炒田螺、干锅牛杂、小龙虾,美则美矣,就是辣得够炝。听说芦蒿炒香干是最有特色的一道菜,我特意要了一盘。芦蒿择得很细,都是青青脆脆的杆儿尖,和切细的香干丝一起素炒,除了一点油盐,再无别的调味料,要的就是芦蒿秆尖和香干丝相互缠绕的那份清香馥郁。在香艳的秦淮感受这种青青涩涩的滋味,而食后唇齿格外清爽,也算是别致的体验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无疑是一条流淌在男人心头的河。这里的旖旎迷幻,这里的口舌之乐,这里的琵琶古筝、二胡丝竹,连同雕栏玉砌风流才子俏佳人一起……注定永远属于江南。

 

 

三十二、舌尖下的西湖

 

24.

杭州最美是西湖,游西湖不能不登楼外楼品尝糖醋鱼。

春天的西湖确实美丽。来到西湖畔,顺着绿柳参差的湖滨大道,过望湖楼,上断桥,走过白堤,经平湖秋月,就看到了傍依孤山悠然临湖的楼外楼,再往那头就是西泠印社和俞曲园故居,还有秋瑾风雨亭,再绕过去,便到了岳庙和曲院风荷……卓然成姿的楼外楼,正与断桥残雪、三潭印月、苏堤春晓等几处著名景点遥相呼应,可谓风光独揽。

 

25.

山光静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游人虽为造访人间天堂而来,但对天堂美味的期盼亦是一种撩拨——若是能在楼外楼这样的绝胜之处,将窗外的湖光山色、人间美味连同传世诗文一同快意品尝,那才叫不枉西湖之行哩!据说在楼外楼,有以“天堂西湖”为主题的“十景宴席”,将断桥残雪、三潭印月、苏堤春晓等十处西湖名胜意境烹调成美味佳肴,让人们把西湖美景品在舌尖上,藏在思念中!

 

2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携新婚的妻子早春二月旅游苏浙,在西湖边楼外楼第一次吃了糖醋鱼。我们临湖凭窗,先要了一杯龙井,慢慢点菜。菜上来了,记得大快朵颐的同时,窗外有柳絮飘入,清新宜人,印象颇深。那时的游人不像现在这么多,食客也大都是气定神闲的模样,楼外楼仅是碧瓦飞檐二层小楼,而厨师烧菜也都非常用心。西湖草鱼专门养在厅堂楼梯旁的水池里,一尺多长,一两斤重,任由客人自点,指哪条抓哪条。一番收拾,入油锅炸三两分钟,浇上醋芡,端上桌时鱼的口尾仍在微动,肉质自是异常鲜美滑嫩,又甜又酸,别具特色。只是,如此做法难免有点残忍。

 

27.

后来再去尝西湖醋鱼,发觉有了改变。一般不再直接活鱼下锅,而是把宰杀洗净后的鱼身剖成两片,抽去鱼骨,用清水煮,浓淡恰到好处的糖醋勾芡,敷覆在拼接得有头有尾有型有款的鱼身上,散发出檀香木般清亮幽雅的光泽。因鱼已先在清水池里饿养两天,吐净胃肠,故吃来不但没有丝毫泥腥味,且恍惚间有一缕缕蟹肉香。这个菜的特点是不用油,只用白开水加调料煮。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仅三四分钟,至鱼的胸鳍竖起,以鱼肉断生为度,讲究食其鲜嫩和本味。看看店堂壁上悬挂的题词,你就知道难怪那么多文化大佬和各界名流趋之若鹜。

 

28.

浙菜富有江南特色,用料讲究品种和季节时令,刻求细、特、鲜,以充分体现食材质地的柔嫩与爽脆。其三鲜海参,可以说是名动天下。在以经营杭州风味菜为特色的楼堂馆所,主要名菜除了西湖醋鱼,还有宋嫂鱼羹、龙井虾仁、东坡肉、响铃儿、叫花童鸡……菜点如西施舌、银丝卷、三鲜烧麦、虾肉烧麦、猫耳朵等。

说到西湖边的菜,杭州人自有说法。说是一百多年前,一个姓洪的落魄秀才,从故乡绍兴来到孤山下的寺庙旁开了家小店,将鲜活的西湖鱼虾烹成特色菜肴,供应往来游客。秀才利用肚里墨水,将流传在西湖的史迹传说糅进菜谱中,在材料、品色、口味、特色上挖空心思,创出极富文人味的特色菜,渐渐就有了名声。

 

29.

糖醋鱼自是湖边的第一招牌菜,是点睛之作。有人说,西湖醋鱼真正原创者是一位颇受文人眷爱的“宋嫂”,由其小叔子给打手下,故西湖醋鱼又叫“叔嫂传珍”;也有人说,袁枚《随园食单》里的“糖醋溜瓦块鱼”,才是西湖醋鱼的最初范本。还有西湖莼菜羹,晋朝的张翰见秋风吹起,思念故乡鲈鱼莼菜美味,干脆弃官回乡,典故和诗意就在色泽素雅滑爽鲜嫩的汤羹中。宋嫂鱼羹、鲈鱼肉丝笋丝的鲜味和火腿丝的烟香融合得天衣无缝,令人食之不能停筷。“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食客中多有文人雅士,西湖的美食随着他们的诗文蜚声天下。

 

30.

酸可去腥,辣能压阵,于江浙和沪上人而言,甜最能轻轻巧巧养护诸多人生杂味。去年秋我在广西转了一圈,发现那里所有鱼菜都要放西红柿,酸且辣。我是嗜甜不耐辣。这些年,我自己在家也仿制过西湖醋鱼,却一直算不上成功。问题不在剖鱼打刀花,也不再放清水入锅,加糖、盐、黑醋、酱油、胡椒粉煮滚,再入生粉勾芡……主要是鱼入水汆,嫩时难以出锅。失败几次,后来终于摸索出一个办法,连盘一起入水,就能保持鱼形。并且采用原汤熬汁,不必加油,尤其鲜嫩爽口。只是有一条件不能轻易达到,草鱼一定要是活的,尺来长正宜,大了肉就过老,最好先放清水里饿养三两天,使鱼肉收紧。

 

31.

不管在西湖边还是不在西湖边,要想品尝正宗的西湖醋鱼,就要去一些著名的杭州餐馆。但是对于普通外地人来说,叫得上口的大约只是孤山旁的“楼外楼”和灵隐寺那边的“天外天”,此两家餐馆终究是历史悠久名声在外,菜肯定可以算杭帮菜的上品了。倘若你要是向杭州本地人打听哪里的西湖醋鱼最正宗,他们或许会告诉你一些像“天香楼”“新白鹿”“王润兴”“张生记”“奎元馆”等等这样的名店,当然消费都是不低。据说杭州本地人最爱去的地方,是“外婆家”。那里的杭帮菜不但正宗而且价格相对较低,但同花港观鱼那边红栎山庄旁的“知味观”一样,就是人太多,你要做好排长队的准备。

 

32.

今年春深时节我同妻子再往杭州,再往西子湖上的苏、白二堤和孤山灵隐寺一带观赏湖光山色。烟花三月,细雨如丝。因是惧怕人多,我们约莫在上午十时三十分即步入楼外楼,但人还是多得不得了。好不容易才拿到菜单,点了一份极品糖醋鱼,价格就高得吓人:一百九十八元每斤。我是着意要探寻一下“极品”西湖醋鱼的风致。起先我以为也是要以草鱼做食材,不料厨师在下单前,将一条装在小桶里的鱼当面给我们看了看,黑糊糊的,有点像大号的塘鳢鱼(即俗称“桃花痴子”),又像是著名的松江四腮鲈鱼。

 

33.

一旁的女侍说,鱼重六百克,即一斤二两,意味着价值在二百四十元左右。当然还点了油汁淋漓的东坡肉和宋嫂鱼羹,还有莼羹,另加一份甜点东坡酥。糖醋鱼最后端上来了,对开两片,扁平地躺在椭圆宽大的青花盘中,浇着晶莹透明的琥珀色的糖汁,看上去就勾起人的食欲。伸筷夹一小块进嘴里,一股酸甜之感瞬间弥漫舌苔,再以舌头轻轻一裹,品咂,嗯,味儿一如既往,是不老年华的鲜嫩、滑爽、纯净……没有一根刺,大约便是这“极品”鱼与普通西湖草鱼的区别吧,后者的价码却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

 

34.

当晚,我们从曲院风荷这里上了苏堤,在拂柳的和风中一直走到花港观鱼这头,正好于暮色中顺便去霓虹闪烁的红栎山庄那边再尝滨湖美食。因我曾写过“曲桥细柳忆娉婷,红栎楼前酒几巡”的旧句,故对这里的延廊曲桥和碧瓦雕窗尤为动心。岂料进了灯火辉煌的“知味观”一看,吓得立马跑出来,除了进门厅坐满了候菜的人,外面还排了长长的队,真不知道这西湖边哪来如此多的饕餮之徒!

 

35.

没办法,我们干脆寻幽探奇去丝绸馆和于谦祠那后面的山上,找了一处挂红灯笼的农家菜馆,看看农家烹饪的西湖醋鱼和东坡肉是什么风味,另外还专门招呼烧了一盘素炒新笋,一盘水芹干丝,一碗山菌汤。几样菜肴倒也收拾得精致清爽,红黑绿白,颜色也都挺诱人,该鲜嫩的鲜嫩该本味的本味,连同两碗米饭一起,一张百元钞就对付过来了。饭后出来,走在灯火迷蒙的山道上,感觉很是别致。


(未完待续)

文章转载自网络

请尊重知识产权

侵权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