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63】
读物本·李娟【羊道·深山夏牧场】04
作者:机智的蜻蜓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8052
6
3
7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作者李娟跟随哈萨克族扎克拜妈妈一家,历经寒暑,在新疆最北部粗犷、苍茫的阿勒泰山区游牧、转场、迁徙生活的生活随笔散文。此为《羊道》三部曲之第三部,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8-13 20:25:56
更新时间2024-08-14 09:24:1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汽车的事

〔1〕哪怕在深山老林里,汽车也一天天多了起来。能走汽车的那条石头路将深山里最繁华的几处商业点连接在一条线上。从阿拉善到沙依横布拉克,到耶克阿恰,再到山下的桥头,蜿蜒盘旋在深山之中。出了桥头,又有一条尘土飞扬的烂土路往南延伸了几十公里,直抵可可托海镇。到了可可托海,就有像样的沥青路通往县城了。此外,桥头西边还有一条石头路,弯弯曲曲插进库委牧场。再沿着前山绵延无边的丘陵戈壁通往喀吾图小镇。无论从哪条路进城,都得走两百公里。

〔2〕想进城的人得一大早出发,骑马穿过重重大山,去到石头路边等车。于是,不到半天,“某公里处某人要进城”的消息就在这条路的上上下下传播开来。司机便赶往那边接人。等凑够了一车人,就跑一趟县城。

前几年,除了拉木头和贩牛羊的卡车外,能在这深山里跑的只有那种啥证都没办过的军绿色北京吉普(俗称“黑车”)。这些车结实得就像脸皮最厚的人,横冲直撞、所向无敌。连台阶都能爬,还可以当飞机使。哪怕开到四面挡风玻璃和前后车灯全都不剩,开到拧根铁丝才能关紧车门,开到只剩一个方向盘和四只轮子……也不会轻易下岗。由于这样的车会吓到城里人,尤其是交警,因此从不敢上公路,只在深山里以及僻塞村庄的土路(又称“黑路”)上运营,零零碎碎捡些乘客。一个个生意相当不错。他们一般只能将人送到桥头,胆子大的敢送到可可托海。

〔3〕这种车,若是运气不好坏在路上,司机和乘客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商量着修理,你出一个主意,我出一个主意。女人们则解开餐布裹儿,往草地上一铺,切开馕块,掏出铝水壶,一边欣赏男人们修车,一边悠闲地野餐。

那种车基本上开半年停半年。大雪封山之前,往桥头的雪窝里一埋,到了春天从雪堆里挖出来倒腾一番,加上油就出发继续揽活儿。

不过这几年牧区管理渐渐严格起来。在山野里,无论路况还是车况都被大力整顿了一番。一路上看到的汽车都有鼻子有眼的,靠谱多了。

〔4〕但某些司机们却还是过去的德行,不喝够了酒决不上路。右手握方向盘,左手握酒瓶子,一路高歌。迎面过来的车不认识也罢了,若认识,定会各自熄火下车,大力握手,热情寒暄,再掏出啤酒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然而乘客们却和过去大不相同,也开始讲效率了。等他们刚喝完一瓶,大家就开始催促。喝完第二瓶,大家就有些脾气了。两人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死不情愿地上路。

我从沙依横布拉克搭车去富蕴县,倒没遇上酒鬼司机,却遇上一个臭美司机。开车时双肘撑在方向盘上,一手持小镜子,一手持小梳子,仔细地梳头。只有到了拐弯的地方,才腾出一只手去转方向盘。他的头发明明很短,不晓得有什么可梳的,还梳个没完。

〔5〕斯马胡力也这样。骑马的时候,骑着骑着,会突然摸出一把梳子梳啊梳啊。而周围只有峡谷和河流,又没有漂亮姑娘。

对了,乡里开村民大会时,领导发言前也会从口袋里掏出小梳子,当着所有与会者的面摆弄两下头发,然后揣回梳子,才清清嗓子说话。

不过在同一件事上,所有的司机都显得很地道。当路面上有羊群经过时,无论再赶时间也会放慢速度,一点一点耐心地经过。有时索性停下来,等牲畜过完了才重新打火。他们尽量不按喇叭,以防止惊散牛羊,令赶羊的人不好收拾局面。

〔6〕但牲畜哪能明白司机的善意呢?有一次我们迎面遇上了马群。没驯骑过的小马容易受惊,看到有车过来,不分青红皂白扭头就跑。车开始还缓缓开着,希望马儿会转身绕过车赶上马群。但那几个笨蛋笨死了,车一停,它们也停下来一动不动;车一开,它们也撒腿往前跑。以为跑快一点儿就能把车甩掉。于是离马群越来越远,弄得它们自己也越来越惊慌。牧马人气坏了,沿着路边的树林策马狂奔,围追堵截,大喊大叫。

我们的车停停走走,耐心地等待着那几匹笨马悔悟。好半天工夫,它们才被牧马人集中起来,掉头绕过车向北踏入正轨。虽然耽搁了不少时间,但司机一点儿抱怨的意思都没有。

〔7〕若是个汉族司机,大都一看到羊群就拼命按喇叭,把它们哄散开去。生怕撞死了被索赔,根本不管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影响到牧人的管理。

我想,其中的差异并非在于有没有更细心的关爱。由于深知,才会尊重。当他们在羊群的浪潮中停车、熄火,耐心等待羊群如巨流般缓慢经过自己——那是他们在向本民族的古老传统致敬。

另外,我发现,当汽车经过穆斯林墓地时,不管是什么样的哈萨克族司机,不管老的少的,不管是严肃踏实、爱听阿肯弹唱的中年人,还是染了红毛、整天沉浸在震天吼的摇滚乐中的小青年,都会郑重地关闭车载音乐,等完全经过墓地后才重新打开。关掉又打开,也就几十秒时间,我从没见哪一次被含糊过去的。敬重先人、敬畏灵魂,我猜这是不是一种民族性。

〔8〕既然被称为“石头路”,那这样的路就全都是石头铺的啰。结实倒结实,就是高低不平,到处大坑小坑。坐车走这种路,那个颠啊,比骑马还颠。身体在车厢里甩来撞去,撞得浑身大大小小的裂缝儿。偏偏司机们都热爱音乐,音响总是拧到最大音量,还总调成重低音模式。于是那个唱歌的小子像是正搂着你的脖子唱,趴在你耳朵边唱,对准你的耳鼓膜唱……这样的音乐配这样的路,真搭。久了,心跳也跟着搭了起来。我哀求道:“我晕车,我快要吐了。音乐还是调成正常效果吧?”那个年轻司机非常同情我,调整一番后,唱歌的小子一下子离我远了十来步。我长舒一口气。但没过两分钟,他又装作换歌的样子,悄悄恢复了重低音。还以为我察觉不到!

〔9〕有的司机特没人情味。一上车,先板着脸开价,并摆出一分钱不让的架势。但价钱一谈定,就变了个脸乐呵呵地向我问好,向我妈问好,还向我外婆问好。我大吃一惊:“你认得我?”

他提醒:“今年你们过汉族年(我们这里把春节叫作“汉族年”,把古尔邦节叫作“民族年”),我还去你家拜年呢!”

哼,亏他口口声声地左一个“老乡”右一个“老乡”叫得亲热,五十块钱车费一分也没给我便宜。

我说:“哪来的老乡?别人的车只收四十!”他握着方向盘紧张地盯着路面,一声不吭。

等从县城返回时,又遇到这小子的车。我板着脸,还没开口,他就抢着说:“四十!四十!这回只收四十!”

〔10〕从沙依横布拉克到县城,若是不转车,中途司机也不频频停车喝茶的话,至少得走六七个小时的路程。

无论哪个司机,都会在中途的可可苏湖边停下来让大家休息一会儿,并且会请乘客吃一顿饭。到了桥头,还要再请大家喝一道茶。谁叫他们收那么贵的车费。

我搭过一辆羊贩子的小卡车,倒是蛮便宜,只收了我三十块。上车时,后车厢里只系了两只羊,等出了可可托海,就增至十几只。一路上,他见到毡房就停车,做了一路的生意。我无奈地跟着他四处喝茶,帮他牵羊,替他算账,耐心地生着闷气。我对他说:“要是我坐别人的车,现在已经到了县城又回来了!”

〔11〕他很愧疚。于是到了耶克阿恰,给我买了一瓶娃哈哈。到了桥头,又给我买了一瓶。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爱喝娃哈哈。

在冬库尔牧场时,从汤拜其方向进城的话,会常常遇到汉族司机。那时,他们往往比我还要惊讶:“汉族?你是汉族吗?你一个汉族,跑到这里干什么?”

有一次我天刚亮就出发,骑了三个小时的马,穿过三条山谷、两座大山,又绕过一个高山湖泊,经过两三个前山一带的小村庄,才到达能搭上车的一条土路旁。送我的斯马胡力把我的马牵了回去。我独自在路边等了两个多钟头才拦住一辆拉铁矿石的大型重卡。再往下,三十公里的路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因为严重超载,不敢跑快了。司机说轮胎受不了。

〔12〕这三个小时里,那司机不停地和我说话,说得快要口吐白沫。我也算是话多的人,但遇上这一位,只好闭嘴。实在找不到插嘴的机会。我猜他一定很寂寞。

他是河南人,二十四岁,去年秋天跟着一个同乡老板来新疆干活。但是除了喀吾图,新疆哪儿也没去过。工作又辛苦又单调——想想看,每天都以每小时十公里的速度(还没我走得快)在眼前这条光秃秃的土路上来回,沿途一棵树也没有(环境有些像吉尔阿特),偶尔出现的黑车全是语言不通的哈萨克司机开的。

〔13〕等聊完了自己,他又开始聊家庭。他幸福地告诉我自己刚结婚两年,孩子八个月大。等下个月向老板结一笔工钱,第一件事就是寄钱回家让媳妇买空调。然后又向我请教哪个牌子的空调比较好……我感觉很怪异,在这条荒凉的土路上,在这异常缓慢的行进途中,居然聊起空调的牌子……太不真实了。

聊着聊着,就熟了一些。这家伙开始向我倾诉他对他老婆的爱情。说当他第一眼看到她时,是如何地中意云云。还背诵起他给她写的第一封情书……

〔14〕等再熟一些的时候,又忍不住向我透露他深藏的一个秘密。原来他还有一个小老婆—— 怪不得如此拼命地打工,原来要养两个老婆。

他痛苦而略显得意地谈论着这份计划外感情,并津津有味地描述了自己在两个女人间周旋时的种种惊险。

接下来还能怎么样呢?以此种情形看来,只能越来越熟了。于是他又略微悲观地向我阐述他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末了,深沉地指出:其实,他真正喜欢的,是像我这样的!!

实在惊吓不小……我只好尽量不吭声。

〔15〕但不吭声又觉得更不对头。毕竟对方只是一个大孩子,要当真同他计较,就压不住阵势了。于是,我也开始发表看法。尽量显得比他更深沉,还尽挑一些他绝对听不懂的词汇,组织成逻辑混乱的句子,以营造距离感。

幸好这趟行程只有三个小时,否则真不知他往下还会对我说出什么惊天之语。

后来我又想,大约这样的行程实在太漫长、太单调、太疲惫了,他便渐渐把握不住自己的真实心意,无法确定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只好一边叙述,一边不停地改变主意,不停重新构思,不停变换相处方式……以平息自己突兀的热情。这热情曾被漫长荒凉的寂寞所压抑。

〔16〕上车时,讲定价钱是二十块,下车时他坚决不收钱,可我哪敢不给。

到了喀吾图,就全是熟人了,先串串门再说。还没串到第三家,就有司机找上门来大喊:“听说有人刚刚下山,是不是你?要不要去县上?”消息传得真快。在我这样一个刚从山里出来的人看来无比繁华的喀吾图,其实也是个小地方啊。

那辆车上坐的竟然全是汉族人,备感亲切。大家纷纷猜测我的来路,我高深莫测,一口咬定自己是个放羊的。他们当然不信,推理了一路。最后大家一致认定我背景深厚,肯定是高干子女,下基层丰富履历,夯实群众基础……等到了地方,还互留了手机号。天啦,好久都没说过这么多话了,而且全是汉话!

〔17〕到了县城,汉族人就满街都是了。但我已经顾不上体会此种汹涌的亲切感,接下来还得马不停蹄地继续坐车——去阿勒泰的班车马上要开了!急忙买了一份凉皮(啊,亲爱的凉皮,好久都没吃了)和两瓶酸奶就往车站跑。买了票就赶紧上车。

由于凉皮味儿太冲,为了能自由自在地吃,我特地坐到前头车门旁边可以折叠的小椅子上,远远避开其他乘客。然而发车后不久,不时有人在路边招手拦车。于是车停了又停,车门开了又开。我只好不停起身让路,酸奶、筷子和纸巾不时滚落一地,显得很狼狈。

〔18〕司机慢悠悠地说:“别着急,慢慢吃。怎么饿成这样了?”直到车上了国道线才安静下来。那时我也吃完了。

司机似乎百无聊赖,问:“为什么不吃了?”

“吃饱了。”

“怎么可能?一份凉皮就能吃饱?”他不由分说,从座位旁掏出一个大苹果扔给我。

我咔嚓咔嚓咬完苹果后,他又问:“这回饱了吗?”不等我回答,又说:“再不饱就没办法了,苹果没了。”车上的人都笑了。明明是他强迫我吃的。

后来我也拿出自己的酸奶和他分享。他很高兴,我也很高兴。我们一起吸得嗞啦嗞啦响。

〔19〕由于这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天刚亮就从冬库尔出发,骑了三个多小时的马,马不停蹄倒了三趟车,已经非常疲惫了。我吃饱了便渐渐睡去。往下还有两百多公里的路程。公路正在翻修,汽车开得极慢,不时拐下路基,在漫天尘土中摇摇晃晃前行。我心里却踏实极了,睡得又沉又稳。

常在山野里搭车的话,会成为某些司机的回头客。那时我们会惊奇地互相说:“咦?是你呀?又见面了!”寒暄完毕,司机一边打方向盘,一边叹息:“真显年轻啊,真想不到你的孩子都上小学了……”

〔20〕我很吃惊:“胡说,我还没结婚呢!”

他更吃惊,差点儿踩刹车,嚷嚷道:“明明是你自己说的嘛,上次你坐我的车时说的……”

奇怪,我居然也有如此无聊的时候。

此外,作为在这深山里来去多年的人,在许多第一次进山的汉族人面前,我是很有底气的。陪老司机们吹嘘最艰险的库委达坂啊(在炸山修路之前,那个鬼门关我至少经过了十来次),冲过塌方路面的惊险瞬间啊,种种翻车经历啊……嗓门大,手势强有力,听得满车人默默无言。过瘾极了。

〔21〕一次,也是在喀吾图转车,同车有一个文静的高个子汉族女孩,说话举止像城里的孩子。才开始时,她一直静静地听我和司机聊天,后来突然主动搭话,叫我“娟娟姐姐”,并有些害羞地问我记不记得她。看我一脸茫然,又细声细气地自我介绍,说我们曾经是邻居。还说她小的时候,我经常领着他们一群孩子到处玩,还教他们跳舞呢。我想了又想,一点儿印象也没有。只记得当年喀吾图的确有一群两到八岁的汉族孩子,常常来我家杂货店惹是生非。而眼下这个孩子都已经念高中了,成了真正的大姑娘。当年的我也不过十八九岁吧。居然还教人跳舞!想不到我年轻时候居然还是社区文艺骨干……

〔22〕能被人记着,尤其是被孩子记着,一直记到长大,真是越想越感动。哎,我的群众基础不用夯也很牢实。

不知为什么,说起搭车这些事,还总会想起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一位朴素而庄重的哈萨克老妇人。她的手杖是手工削制的,用染料染成了不太匀净的黑色。一定使用多年了,凸出的木节处全磨出了原木色。这原本是一根平凡简陋的拄杖,可上面却镶钉了许多菱形或圆形的纯银饰物,使之成为体面的贵重物品。

〔23〕当时,她正拄着这根手杖纹丝不动地站在路口处等车,但是并不招手,也不呼喊。只是站在那里,像女王等待摆驾的仪式。

司机看到她后,立刻关闭了音乐,并且在离她很远的地方就开始慢慢减速。最后几乎是无声地停在她身边。他摇下玻璃,满车的哈萨克人轮流以最繁复的礼仪向她问候。前排座的乘客立刻把位置让给了她。等这位老人上了车,司机重新打开音乐时,特意拧小了音量。


神奇的大孩子斯马胡力

〔24〕斯马胡力很讨厌的。我在外面洗头,刚打上肥皂,卡西就用汉语喊我:“李娟!哥哥茶的倒!”

我只好顶着满头的泡沫冲进毡房给这个臭小子铺餐布冲茶。

扎克拜妈妈头痛又牙疼,正躺着休息。卡西正在奋力揉面,浑身面粉。所以正在洗头的我是最闲的了(要是不闲的话,洗什么头?)

我边倒茶边骂斯马胡力:“没长手吗?倒茶很难吗?羊都会放,茶还不会倒?”他不作声,边喝边笑。

〔25〕斯马胡力的懒惰是相当可恶的,但大家都乐于帮他保持这种懒惰状态。毕竟这样那样的家务事对我们三个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嘛。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斯马胡力这家伙得留到出大事时才尽情地使唤。

幸亏家里总是不停地出大事,否则太便宜这小子了。

总之,被惯坏的斯马胡力的空闲时间比谁都多。还在冬库尔的时候,每过两三天就洗一遍头发,穿得漂漂亮亮的,扔给卡西一堆脏衣服就出门了。

每到那时,卡西就恨恨地告诉我,斯马胡力又去马吾列的杂货铺给女朋友打电话了(那时有电话机的阿依努儿家还没搬来冬库尔)

〔26〕斯马胡力每次千里迢迢去打电话,卡西就得帮他去放羊。卡西去放羊了,我就只好帮卡西找牛、赶牛。妈妈就只好一个人挤牛奶。

总之,斯马胡力的悠闲是建立在我们三个的焦头烂额之上的。

于是,一看到斯马胡力洗头,我就忍不住奚落:“头发洗那么漂亮有什么用?电话那边又看不到。”

他大笑,继续卖力地洗。

我问他女朋友多大了。回答:“十八岁。”

怪不得总是苦恼地说还要再等两年才能结婚,原来两人都还没到法定年龄。

〔27〕再一想,那莎里帕罕妈妈家的保拉提又怎么结婚了?所以也有可能是经济问题。结婚好花钱的。

斯马胡力出门一定要穿新衣服,还要穿新袜子。为此我们都斥责他。衣服倒也罢了,袜子穿在鞋子里,是新是旧有什么关系?

斯马胡力袜子上的洞全在脚心上,站着时什么也看不见,一躺倒就全露出来了。真奇怪,我们的袜子一般最先破大脚趾和脚后跟那两处……对了,他常常骑马嘛,骑马得用脚心紧紧踩马镫子。

〔28〕斯马胡力的爱美之心还体现在对衣物的爱惜上。不像卡西经常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放羊,他的漂亮衣服都无限怜惜地深压箱底,平时则穿得乱七八糟。

我有一条化纤面料的非常宽松的运动裤,被卡西借去穿过一次后就弄出了三四个大洞。实在没法穿,一直扔在毡房外的墙根下,风吹雨打了很长时间。斯马胡力居然看中了那裤子,说这种面料不粘毛,便拾起来抖巴抖巴穿上了,长长地露出一截小腿。弯腰干活的时候,整条小腿都能露出来。

〔29〕我们都笑他,前来做客的赛力保和哈德别克也笑他。他自己也笑个不停,但一点儿也不介意。

我大声说:“珠玛古丽来了!”

他笑嘻嘻地说:“胡说。”

然而这时珠玛古丽真的来了!远远地骑着马从山下上来,越来越近。

斯马胡力呼地闪进毡房北侧的大石头后面,大喊:“李娟,领她进房子!卡西,你们喝茶去!李娟,拿裤子来!”

斯马胡力的确辛苦。但他可以忍受一切辛苦的劳动,却不能忍受一个“馋”字。

〔30〕斯马胡力剪完羊毛回来,我摆桌子布茶,顺手拿起了白色餐布裹着的那包食物。展开一看,是上午邻牧场的一位亲戚路过吾塞时捎给扎克拜妈妈的一包新鲜的包尔沙克。卡西迅速收了起来,说:“弄错了,不是这个,不是这个。”斯马胡力赶紧扑上去摁住餐包,痛苦地嚷嚷:“没错,就是这个,就是这个!”

但卡西还是态度强硬地撤了下来。换上蓝色餐布的那一包,里面是妈妈昨天从耶克阿恰带回的旧包尔沙克。这一包要再不吃的话,明天就咬不动了。

〔31〕这方面斯马胡力不当家,无可奈何。只好埋怨道:“这些太少!哪里够吃!”指望能多多少少加一把新鲜的包尔沙克进来。而卡西也毫不含糊,她二话不说掏出一只四天前的干馕。咔咔咔几刀下去,干净利索地切碎了一大堆,统统扔到他面前。这回保管够了。

晚上最后一道茶时,餐布上只剩下最后一块馕。除斯马胡力外,我们三人都吃饱了。斯马胡力却死活不愿碰那块馕,也说不出什么原因,反正非要扎克拜妈妈再切一块新馕。妈妈不干,生气地说马上就要睡觉了,只为了吃一小块馕而切开一整只馕,剩下的放到明天会变得更硬。两人为此争执不休,各不相让。一旁沉默半天的卡西终于不耐烦了,她拾起那块旧馕啪地扔进斯马胡力的茶水里。事情立刻圆满解决。这下他不吃也得吃了。

〔32〕斯马胡力的馋还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时候客人还没走,他就能当着客人的面,毫不客气地打开客人刚刚带来的花布包裹的礼物,翻翻拣拣,把看起来最好吃的糖挑出来,嘴里塞一颗,口袋里揣两颗。然后跳下花毡,该干啥干啥,毫无惭色。

喝中午茶时,大家围着餐布吃东西,只有斯马胡力在睡觉,怎么都叫不起来,装听不见。我们默默吃了一会儿,突然,卡西用咏叹调一样的声音唱道:“海依巴克真好吃,真好吃,海依巴克啊海依巴克,真好吃……”斯马胡力像触电了似的一骨碌跳起来,冲到外面去洗手。边洗边凶狠地说:“既然有海依巴克,为什么不早说!”

〔33〕他真的好喜欢海依巴克啊!常常是一道茶都快结束了,斯马胡力才发现餐桌一角摆有稀奶油。他便惊叫一声,把奶油碗夺过去捂进自己怀里。

进了夏牧场后,斯马胡力总是最辛苦的一个,因此生活中处处优先。他也泰然受之。吃汤饭时,有时卡西盛到第二碗,锅就见底了。她刚吃没几口,就被妈妈喝止,不让她再吃了。妈妈把她的碗推到斯马胡力面前,这小子毫不客气地接过来翻个个儿,全扣进自己碗里。

尤其吃拉面的时候,我、妈妈和卡西分到的面加在一起还不到斯马胡力的一半。

〔34〕大家都对斯马胡力关怀备至,尤其是卡西。斯马胡力一喝凉水,她就惊叫着喝止,一副惊吓不小的样子。然后亲自给他盛酸奶。而她自己呢,喝起凉水来跟吃饭一样随意。

一次进城时,我给斯马胡力买了一条运动裤和一件天蓝色的T恤。他平时从来不穿,出远门或参加拖依时才穿,非常珍惜。更珍惜的却是卡西。每次斯马胡力穿着这身衣服回家,她就会催他赶紧换下来。然后帮他叠得整整齐齐,单独放在她自己的一个小包里,高高挂在房架子上,决不和其他衣服塞在一起。哎,要是她对待自己的衣服也如此这般珍惜就好了。

〔35〕扎克拜妈妈总是把斯马胡力错叫为可可,大约出于对长子的依赖吧。往年都是可可上山放羊,斯马胡力留在定居点种地。

但看看斯马胡力干活时的情形,实在不像第一次进山挑大梁的人。在游牧生活中,他显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斯马胡力最动人的时候是唤羊的时候。他并不像卡西那样“啾!啾!噢噢!啊”地大喊大叫,而是抿着嘴轻轻地发出亲吻般的声音:“么!么!”温柔地反复呢喃。语调有急有缓,有高有低,如倾如诉。那时,乱跑的羊会不由自主停下来,扭头定定地看着他,并转身慢慢向他靠拢。

〔36〕斯马胡力在羊群里逮某只特定的羊真是又快又准,麻利痛快。我则不行,还没冲到近前,就给它跑掉了。我想抓的羊统统都晓得我要抓它,而那些从不躲我的羊,则统统知道我抓的不是它。

扎克拜妈妈说,八月打完牧草(为到达乌伦古河后不再继续南下迁徙的牲畜准备过冬的饲草。这也是一年中比较重大的一项劳动)后,她和卡西,还有爷爷及爷爷家的三个孩子会在九月之前回到乌伦古河畔的家里。那时,刚当了爸爸的可可就会来夏牧场接替两个女人。于是我们吾塞的林海孤岛上就只剩下这两个大男孩和海拉提夫妇了。那时,就轮到斯马胡力当家搞内勤,可可天天在外放羊。到了九月,羊群回到冬库尔,并赶在十月大雪封山前迁回吉尔阿特。同上山的路线大体一致,驻扎地稍有不同。

〔37〕想不到斯马胡力也有主持家务的一天。也会整天忙于做饭、揉面、烤馕、提水、生火、叠被……那情景想想都觉得有趣。又想象斯马胡力挤牛奶和摇分离机的情形,更是乐不可支。可是妈妈说,到那时就没有牛了。妈妈和卡西会把牛群赶回阿克哈拉(骑着马赶,从南到北好几百公里的路呢),留下的两个小伙子只负责放羊。那时也没有奶茶喝了,也没有他最心爱的海依巴克了。

可是我错看斯马胡力了,他是能屈能伸的。能大男子主义时便拼命地大男子主义,如果条件不许可,他立刻自觉适应新角色,依旧如鱼得水。

〔38〕有一次我同卡西去下游的商业区耶克阿恰玩了大半天。回到家,妈妈向我们报告了斯马胡力今天做的事情:摇分离机、搓干酪素、挑水,中午还做了一大锅抓饭。从来都不知道他还会做饭!

再想想,其实斯马胡力也并不是真的啥活都不干。至少没外人的时候,斯马胡力也会帮着往炉膛里添块柴。闲下来时,他还会不声不响进林子扛一根木头回来,然后劈了一堆柴码在门口——抵我和卡西背两天的分量。有时候放羊回来,马鞍后会系一大把野葱,为我们的晚餐增添明亮的美味。

〔39〕还有一次我离开了足足一个礼拜。回家时路过耶克阿恰,正巧碰到斯马胡力也在那里的机器弹花店里弹羊毛。他一见到我,满脸委屈,哀怨道:“李娟你不在,我烧茶。天天早上四点起床,以前五点半才起的。”

回到家,妈妈得意地指着被垛:“看,斯马胡力叠的!”被垛上还装饰性地披着白头巾,垂着长长的流苏。便想象斯马胡力如何把头巾仔细地搭上去,拉得平平展展,再用心整理好流苏穗子。

妈妈又指指暖瓶:“看,斯马胡力烧的茶!”我一尝,不错不错,盐味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