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253】
读物本·《杜家出牛人》
作者:Garybarlow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6884
10
18
28
8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生离死别,是诗人杜甫屡屡经历的痛楚。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07-17 15:23:24
更新时间2022-07-18 16:26:48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杜家出牛人》

 

作者:我是艾公子

 


成都杜甫草堂雕塑


 

       生离死别,是诗人杜甫屡屡经历的痛楚。杜甫31岁那年,他的姑姑去世了,她是家中除祖父杜审言之外,对杜甫影响最深的人。满怀悲痛的杜甫为他这位慈爱的“义姑”,写了墓志铭《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以报答恩情。从这篇墓志中可知,杜甫自幼丧母,父亲常年在外,于是由姑姑一手抚养成人。姑姑对他视如己出,给了他母亲般的爱。有一次,年幼的杜甫与姑姑的儿子都生病了。姑姑杜氏悉心照料两个小孩,又询问当地一位女巫,得到的谶 chèn 语是,“处楹 yíng 之东南隅者吉”。回家后,杜氏将杜甫抱到屋中东南角的床,而让儿子易地而眠,后来一语成谶,杜甫活了下来,姑姑自己的儿子却夭折了。或许这一不幸只是事出偶然,但杜甫每次说起此事,都感动不已,其他人听闻也为之流涕。

       无私,是家人赋予杜甫的本真,而杜甫一生也以家族为傲。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他的郡望则是大名鼎鼎的京兆杜氏。在长安求职时,他居住于城南的杜陵,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其中的杜陵,是京兆杜氏祖先发迹与世代居住的地方。京兆杜氏,这个汉唐文化世家,几百年风雨飘摇,始终不负于家,亦不负国。京兆杜氏崛起于西汉,可说是士大夫阶层与豪族相融合的典型代表。最初以文法、经学起家,靠文化在帝国官场占据一席之地,后凭功绩跻 jī 身三公之列,积累世之功,成为世家大族。

       这一切,始于汉武帝时期的酷吏杜周。杜周为官,与张汤齐名,是有名的酷吏。杜周最初是张汤的小跟班,精通法律,却家境贫寒,穷困时家里只有一匹马,连装备都配不齐。后来,张汤为汉武帝重用,出任御史大夫,不忘拉兄弟一把,举荐杜周为廷尉。当上廷尉后,杜周是个不逊色于老大哥的狠人,审案极为严苛,一件案子受牵连者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即便是卫皇后的家人犯法,也逃不过杜周的制裁。

       凭借汉武帝的信任,杜周得势后,举家从南阳徙居祖先生活过的关中,定居茂陵,到他去世时,位列三公,家资巨万,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连马具都配不齐的穷小子。在育儿经方面,杜周与老上司张汤也不分伯仲,两人的儿子杜延年与张安世,品行才干均超过其父,时人称为“良子”,大概就是现在很多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有别于杜周以酷吏发家,作为其第三子的杜延年,在历史上以温和公正著称,而正是因为他坚守善良本性,为这个家族留下了兴盛的火种。

       汉昭帝在位时,辅政大臣霍光一度权倾朝野,每次霍光有过激做法,想搞事情,如翦除对他有威胁的大臣、宗室,杜延年都会及时规劝。后来,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杜延年力主拥立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在皇权更替中押上了筹码。刘病已是一个在监狱中长大的皇孙,一出生就被定为罪人,他的父亲史皇孙刘进、祖父戾太子刘据都死于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杜延年一家与史皇孙是故交,不惧流言蜚语,在刘病已释放出狱后,对他友善相待。杜延年发现,这位小皇孙为人俭朴,慈仁爱人,足以“奉承祖宗,子万民”,遂力劝霍光拥立刘病已。刘病已后来改名刘询,他就是开创孝宣中兴的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后,杜延年虽因长期位居高位,且与霍光家族关系密切,在霍氏倒台时受到贬谪 zhé ,但汉宣帝顾念旧情,到了杜延年老迈时,还是将他调任回京,委以重任。杜延年以年老退休后,汉宣帝对这位恩人以礼相待,赐予他黄金百斤、安车驷马,风风光光地送回杜氏宅第。这一时期,杜氏家族从茂陵迁往宣帝营建的杜陵一带,此即京兆杜氏的滥觞。有汉一代,从文吏跻身高位的京兆杜氏因政治兴起,也随着王朝更迭逐渐归于沉寂。可是,这个家族在告别权力中心的漫长岁月中,依旧不忘以文法传家,以儒经为业。到了东汉,朝政为南阳集团等新贵把持,作为西汉将相之家的京兆杜氏虽鲜有高官显贵,但也不乏以文学见长的人物,比如作《论都赋》的文学家杜笃。

 


玉门关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