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419】
读物本·《细评徽州丝绢案》
作者:Garybarlow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注明出处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6821
9
13
16
2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万历五年(1577年)夏天,一场风暴席卷徽州。徽州六县中的歙[shè]县与其他五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之间,爆发激烈冲突。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2-07-04 11:42:15
更新时间2022-07-05 10:43:05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细评徽州丝绢案》

 

作者:我是艾公子

 



       万历五年(1577年)夏天,一场风暴席卷徽州。徽州六县中的歙[shè]县与其他五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之间,爆发激烈冲突。在婺源县,代理县事的官员被县民堵在路上,群情激愤的老百姓冲入县衙,见人就打。在休宁县,亲自前往调解的徽州知府徐成位看到县城已经聚集了数万人,他们“鸣金约党,竖旗结盟”,导致“道路禁阻,文移隔绝”,场面几乎失控。

       数月之内,歙县商人在五县的店铺屡屡被打砸抢夺,五县之人到了歙县也被殴打辱骂。整个徽州全乱了,而这场大规模民变的起因,竟是一道数学题。

       民变爆发的七年前,隆庆四年(1570年),歙县有个叫帅嘉谟的小人物,偶然间发现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自明初以来,本该由徽州六县共担的“人丁丝绢”(税粮项目之一)一直是歙县独自承担,其他五县白白占了200多年的便宜。

       关于帅嘉谟其人,史料记载寥寥无几,只知道他祖上不是歙县人,而是原籍湖广江夏的新安卫人。明朝的行政和军事是二元管理系统,有个军户制度叫卫所制,新安卫就是位于歙县的一个“卫”。卫所之人与州县之人提供赋役的方式不同,帅嘉谟这个局外人却偏偏捅出了个大篓子。

       帅嘉谟从小就聪明,他有个梦想,是成为算术专家。帅嘉谟平时在歙县衙门办公,为了练习算术技巧,闲着没事就调阅各地的税务记录进行演算,他经常说:“文不能冠士,武不能冠军,则当以他长见。九章勾股,吾庶几可充算博士乎!”这是说,我虽然文治武功都不行,但精通算术,也算是一技之长。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有句名言:“人是生活在由他自己织出的一张网上,他对事物的理解亦由这张网规定。”

       帅嘉谟所在的歙县是徽州府的“附郭县”,也就是府治所在地,因此他可以掌握徽州六县的账本。某一天,沉迷算术的帅嘉谟发现,徽州的丝绢摊派方式对于歙县而言十分不公。据《徽州府志》记载,明朝立国之初,歙县拖欠了夏税9700余石小麦,为补足所欠税粮,朝廷下令由歙县折算成丝绢向轻租民田加征,用以补足“原亏夏麦”,即所谓“人丁丝绢”。



       然而,在《大明会典》中,虽然记载徽州府每年需缴纳8780匹的人丁丝绢,折合白银6100余两,但没有记载应由歙县独自承担。此外,明初拖欠夏麦的不仅是歙县,徽州其他五县亦合计拖欠了10700余石,但没有补纳。再者,亏欠9700多石粮食,用小麦折合白银的话,按当时的官方折价标准来计算,每石3钱,这笔钱也不过才3000两;但要折绢8780匹,每匹7钱,就要6100多两。

       帅嘉谟脑袋瓜一转,认定徽州府的人丁丝绢与明初夏麦的拖欠毫无关系,如果要缴纳,应由徽州府六县共同承担,而让歙县独自承担徽州府每年6100余两白银的人丁丝绢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公平的,这样相当于歙县长期在替另外五县缴税。算完这道数学题后,帅嘉谟决定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为歙县说几句公道话。当时徽州府是应天巡抚所辖的直隶府,上面没有主管行政与司法的布政司、按察司二司,若对府、县有异议,可直接上诉到“两院”(应天巡抚衙门与巡按御史衙门)。

       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帅嘉谟向两院上书,正式挑起了徽州丝绢案。帅嘉谟上诉的时机有些特殊。隆庆到万历初年,正是“一条鞭法”在江南盛行的时候,朝中的张居正是这项改革的主推手,而隆庆三年至四年,在应天巡抚任内,将一条鞭法推行至南直隶的官员也很有名,那个人叫海瑞。一条鞭法,旨在重新整顿土地制度,完善黄册与鱼鳞图册,按均平法分派赋役,既可有效地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又可减轻地方负担。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