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837】
读物本·李娟【羊道·深山夏牧场】05
作者:机智的蜻蜓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9789
10
8
15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作者李娟跟随哈萨克族扎克拜妈妈一家,历经寒暑,在新疆最北部粗犷、苍茫的阿勒泰山区游牧、转场、迁徙生活的生活随笔散文。此为《羊道》三部曲之第三部,仅限习读,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8-14 22:52:36
更新时间2024-08-15 11:05:50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我的游荡

〔1〕从阿拉善到桥头的这条石头路把外界和山野连接起来。而遍布山野的无数条纤窄山道又将每一顶毡房和石头路连接了起来。因此,深藏在山野中的每一顶毡房其实都是被稳稳当当地系在现实世界之中的。

这些年,除了牧人、伐木工人和生意人外,游客们也悄然而至。作为深山的最繁华之处,号称“小香港”的耶克阿恰,旅游服务这块立刻跟上。至少有五顶毡房挂出了“招待所”的牌子。住宿者每人每天五块钱,并提供一顿早餐。有一家特黑心,竟然收八块钱。

但是由于没有手机信号,大部分游客对这里深感失望。

〔2〕说实在的,要只是旅游的话,对这山野,连我都不会太感兴趣的。想想看:一大早就从富蕴县(游客差不多全是富蕴县的)坐车过来,石头路颠得跟筛豆子似的。等筛到地方太阳也快落山了,顾不上找吃的就得抓紧时间扛着相机拍黄昏,拍牛拍羊拍骆驼。在夜色降临之前,得赶紧住进五块钱的招待所平躺着不动。好不容易休息过来,缓点精神,还得赶紧就着蜡烛打会儿扑克牌。并且不能打太晚,第二天还要早起拍日出。拍完日出就得抓紧时间往回赶。回去的路上又得筛一整天!

至于为什么就玩两天?因为双休日就两天。

好容易两天假期,却花钱出来挨筛。

〔3〕幸亏我不是一个过路者。相比之下,我与山野的缘分更深一些。眼下这个世界因为与我的生活有关而使我心有凭恃。这石头路上上下下每一个角落,也因我时常穿梭、耽留而令我深感亲切、踏实。当我骑着马走在石头路上,迎面遇到的游人羡慕地打听:“多少钱租的?”我说:“自己家的。”口气淡然,却无疑给他当头一棒。

总之,和游客比起来,我底气十足。但比起牧人,我又是个彻头彻脑的走马观花者。我这算什么啊,没法解释的,莫名其妙的一个人……

夏天是繁忙的季节,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被分配了固定的工作,离开一个人都会引起日常生活的混乱。因此从早到晚无所事事地到处游荡是不可能的,只有干完所有活后才可以去附近林间散步,且黄昏之前一定得赶回家为大家准备晚饭。但总的来说,在吾塞,大部分散步还算从容悠长。

〔4〕来到吾塞半个月后,基本了解了周遭环境。虽不曾一一拜访,但最近几家邻居的具体方位和家庭情况都清楚了。我出去散步,每当行至一最高处,站在那里遥望,远远的毡房和木屋像钉子一样静静地钉在群山间,炊烟细细上升。遥想一番那里的生活,立刻感觉不是身处山巅之上,而是遥远孤独的行星之上。

在吾塞,我独自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西面方向。一路沿着台阶般绵延上升的坡体爬了很高很高,甚至远远抛下了森林(虽然寒温带森林只生长在海拔高的地方,但超出一定高度森林也会停止绵延)。后来在尽头的最高处,看到空谷对面更为高远的空旷山顶上静止着一个石头砌的空羊圈和两只盐槽,却没有毡房。

〔5〕“遗迹”的力量比真实的生活场景还要强烈。不晓得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人是怎么把家搬上去的。那么高,骆驼都会累死的!另外取水肯定也是个麻烦事。不过,在那么高敞的地方生活,拥有世上最壮观的视野,肯定永不害怕孤独吧?

在所有雨过天晴的时刻里,天空像舞台的幕布一样华美,我的心像盛大的演出一般激动。我沿一碧万顷的斜坡慢慢上升,视野尽头的爬山松(铺地柏)也慢慢延展。突然回头,满山谷绿意灿烂,最低最深之处蓄满了黄金。水流边的马群深深静止着。视野中,羊道是唯一的生命,只有它们是“活”的。它们在对面斜坡上不时地束合分岔,宽广蔓延。

〔6〕而不远处的另一座山头,斯马胡力静静地侧骑在马上,深深地,又似乎是漫不经心地,凝视着同一个山谷。我看了又看,不知羊群在哪里。但他一点儿也不着急,似乎早已知道这世上没有什么事物会真正丢失。他长时间凝视着山谷底端的某一处。那一处的马群长时间地静止在沉甸甸的绿色中,羊道如胸膛的起伏般律动……这悠长得令人快要哭泣的情景……

我不知该继续向前行走,还是等待这一切的结束。这时,前方山路起伏处突然并排出现三个骑马人,并且突然就迫近到了眼前。看着我,三人都笑了,齐刷刷三口白牙。

〔7〕在我的照相机没坏的时候,每次出门散步总会挂在脖子上。如果路上遇到牧人,对方可能会勒停马儿,请求我为他拍照。那时的我,总会比他更高兴。我端起相机,看着他整理衣襟,扶正帽子,然后肃容看向镜头。

除非被要求,我很少主动掏出相机给人照相。最开始是怕自己无礼,怕打扰了他们。后来则是有所期待——期待能得到更柔和的沟通,期待一个最适合端起相机的、毫不生硬的契机。

〔8〕我不知道自己对着他们按下快门的行为是如何被理解的。我给他们照相,然后与他们告别。山野浩荡,从此缘分结束,永不再见。我得到的是一些瞬间的影像,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分别的时候,他们谁也不曾说:“照片洗出来后送给我一张吧?”他们只说:“谢谢。”似乎我按下快门那一瞬间,他们就被满足了。“照相”是契机,令我们所得稍多。否则的话,这样短暂脆弱的相逢还能承载些什么呢?—— 往往互相问候过就再无话可说了。我与他沉默相向,最后只能说:“好吧,那么再见!”……可是,我们明明都心怀期待,都想更亲近一些。

〔9〕如果拍照的话,我们能多寒暄几句,还能一起凑在小小的显示屏前欣赏一会儿。也不管看没看清楚,对方都会说:“很好!”如果他家就在附近的话,往下还会邀请我前去做客。于是我被热情款待,还吃了一顿好东西。最后他们全家出动,送我到山谷口……可惜这种事只遇到过一次。

在冬库尔时,我们的驻地附近有好几家邻居,散步时常常会遇到牧人。到了吾塞,就很少能在外面遇到人了。吾塞的邻居,就算离得最近的,也得一个小时步行的路程。

〔10〕总是没有人,总是没有目的,总是时间还早。走在寂静的森林里,脚下的隐约小径因为有人走过的痕迹而显得无比神秘。似乎走过这条路的所有人的面孔都恍恍惚惚地闪动在意识里,他们遥远的想法在路过的黑暗中沉浮。林木重重,越走越哀伤似的。尤其总是一个人,只有一个人……说不清道不明地难受。

而走在开阔地带的阳光中又是另一种孤独。在晴朗的正午时分,明日高悬,四处明晃晃的,我的影子却很奇怪地伏在脚边。之所以觉得它奇怪,是因为世界这么明亮,它怎么能做到如此顽固地阴暗着呢?远山、树林,甚至是路过的石头的阴影都淡了,虚茫茫的,浮在空气中,晃在风里,怎么也沉不到地上。

〔11〕甚至那些阴影都在恍恍惚惚地闪着自己的光。只有我的影子是纯黑色的,掘地三尺也仍是黑的,界线分明地黑着,与世界截然断裂开来。更让人不安的是,我动它也动,我不动它就不动了。想想看,它是我造成的。我身体里有着怎样沉重深厚的事物和想法,才会投下这么暗的影子……站在自己的影子边上,天上的眼睛会看到我正站在一处深渊的边上——看到我站在洞口,每走一步似乎都非常危险……天上那人心想:总有一天,这人会坠落下去的。会消失进自己的影子里,掉进自己投下的黑暗之中。

〔12〕携着这样的影子走在这样光明万里的天地间,就像是举着火把走在茫茫深夜里。“目标太大”。世界永远只在我对面,行星永远遥远而孤独。

微雨的时光又湿又绿。阴云沉沉,世界却并不黯淡。相反,比起在通澈的阳光中,阴天里的世界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满目的绿意也更加鲜艳生动。阴天里的红色花也比平时更红,河水也更清澈锐利。

下雨时,当阴云密布的天空破开一个洞口,阳光会如火山熔浆一样从那里涌出,强有力地穿透雨幕,做梦一样在群山间投下金光耀眼的光斑。

〔13〕而一半阴云密布一半阳光灿烂的天空,更是一个巨大的梦境。世界的左边沉浸在梦中,右边刚从梦中醒来。

而我脚下的小路,恰从这世界正中间通过,像是天地大梦中唯一清醒的事物。我稳当当地走在路上。这里是大陆的腹心,是地球上离大海最遥远的地方。亚洲和欧洲在这里相遇,这是东方的西方,西方的东方……但是在这里,真正属于我的世界只有脚下的小路那么宽。

〔14〕我一步也不会离开这条路。我从不曾需要多么宽阔的通道,能侧身而过就足够了——像鸟在天空侧身飞翔,鱼在大海里侧身遨游。我从来不曾渴望过全部的世界,我只是经过这个世界,去向唯一一个小小的所在。我只依赖熟知的事物而生活。我心有牵挂,不想迷路,不想回不了家。我在山野里,在节制中游荡,但已经感到足够的自由。

只有在进城的时候,我才会有一次长时间游荡的机会。在城里不过只待一两天,可在路上却得走三四天(运气好的话)。那时,我会经过许多牧场,走进许多毡房。

〔15〕进城的日子总是大家在很久以前就议定好了的。六月底的一天,我和送我的斯马胡力一大早就骑马离开吾塞,向着西北方向出发了。我们穿过沿途重重叠叠的寂寞美景,去往石头路边的沙依横布拉克牧场。那里是附近牧场上最大的一个商业区,也是进城的牧人们较为集中的一个等车的地方。但到了那里,开小饭铺的巴合提古丽告诉我,昨天才走了一辆车,那车等了三天才装够一车人。我一听蒙了,不会还得再等三天吧……

〔16〕巴合提十八岁,矮个儿,黑脸,短发,眼睛亮晶晶。和顾客做生意打交道的样子稍显腼腆,但干起活来却像小鸟一样利索欢快。她的小店只是河边草地上四根木头撑起的一块塑料棚布,菜单上只有拉面、汤饭和康师傅方便面三种食物供顾客选择。不过这三样已经能够全面满足各类顾客的需求了。连我这样大大见过世面的人到了山里都不敢奢望更多。要知道,在扎克拜妈妈家顿顿奶茶干馕、干馕奶茶,吃得肠胃欲壑难填。虽然妈妈每天都会给我们发两颗糖,但就那几滴甘露,对于我们久旱的大地来说,地皮都打不湿。

〔17〕总之,找车的事先不急,系了马赶紧点份汤饭再说。端上来一看,哎,巴合提盛汤饭的碗跟盆一样大!而且汤饭的色泽鲜艳,内容豪华,铺有青椒片、青菜、芹菜和蒜薹……还没品尝,就已经感到了幸福!等吃到嘴里更是幸福,烫乎乎酸溜溜,呼噜呼噜一会儿就喝得碗底朝天。巴合提真能干!不过想想看,若是我来做的话,味道也绝对不差,可能面片没她揪得匀……说不定这门生意我也能做呢。在山里开个小饭铺还蛮不错的,经营内容简单(只有三样),本钱小(只需一块塑料布、四根木头、一张桌子、两根条凳。再到河边捡几块石头,和点泥巴糊一个灶),运气好的话还不用交工商管理费。

〔18〕斯马胡力好有名气,还在和我喝汤饭时,他来到沙依横布拉克的消息就传遍了附近的毡房和帐篷。刚吃完饭,就有年轻人拎着啤酒找上门来了。我赶紧回避,让年轻人闹去。一边四处转悠一边打听车的事。

一个穿着红雨靴的八九岁小孩拎着两个小桶,正小心地涉水蹚过山谷中哗啦啦的小河,去往对岸的泉水边打水。返回的时候,他先拎着一桶水过河,把水放到岸上后,再转身去取另一桶水。很好,不掉以轻心。水流虽浅,却很急促,水底卵石也应该很滑。等两桶水都平安送抵此岸了,小家伙这才爬上岸,一手拎一个桶,保持平衡,稳健地快步向家走去。

〔19〕过去我在这里生活的时候,也曾天天去那眼泉水边打水。当时这条河还很深很宽,河心有个小洲,河上架有独木桥。每到下雨的时候,那根木头滑溜溜的。我曾经从桥上掉下去两次,我妈掉过一次。

中午,南面一公里处下起了雨。斯马胡力说还要回去赶羊,浑身酒气地牵着我的空马回去了。我一直目送他消失在山路拐弯处。真有些犯愁,不会真的要在这里等三天吧?

巴合提的小饭铺旁还支了顶毡房,因此她的店还包住宿。她自己睡在塑料小棚角落里的几块木板上,非常简陋,但给客人们准备的房间却收拾得漂亮又干净。

〔20〕毡房里铺着崭新厚实的花毡,墙脚整齐地堆放着雪白的绣花被罩的被子和胖胖的绣花大靠垫。一走进去,就有强烈的“被尊重”之感。顿时安心了许多。在这样的房间里住三个晚上也不错啊。一天五块钱,还管一顿早餐,餐桌上还免费提供野生的黑加仑酱……

正思忖着呢,车就来了。

运气可真好!居然只等了小半天。

车是巴合提帮我联系的。她一忙完手头的事,就四处帮我打听车的消息。远远地,只要一听到汽车马达声,她就赶紧跑到石头路边挡车,问去不去县城。果然很快就问到了一辆羊贩子的小卡车。哎,这姑娘太热心了。要是她不管这事的话,原本还可以再赚走我几顿饭钱和一到三个晚上的住宿费……

〔21〕从县城返回时,一般在沙依横布拉克南面的耶克阿恰下车。然后在马吾列家休息一晚上,第二天步行回吾塞。如果赶上下雨天,得停两天。马吾列家无论商店还是小馆子,生意都极好。马吾列作为一个体面的大老板,不苟言笑,乏味至极。好在他会弹双弦琴,似乎他所有的柔情只绷在琴弦上。虽然他弹琴时脸板得更长,但琴声却那么温柔。外面下着雨,这琴声一片一片地长出了白色的羽毛,渐渐张开了翅子……这时马吾列突然停下来,把琴递过来说:“你来弹吧!”我接过琴,试着拨弄琴弦,摸清音阶后笨拙地弹起“一闪一闪亮晶晶”。大家听了都无奈地笑。马吾列笑了下便向后仰倒,躺在花毡上,大黄猫赶紧走过去偎着他一起躺下。刚才琴声的翅膀仍空空张开着,渴望着飞翔……在这样的一个下雨天,这样一个华美丰盛、饰以重重花毡和壁毯的房间里……

〔22〕这时路过的骑马人进店歇停。他稍坐片刻,点了一包康师傅方便面。在山野小店里买方便面是会享受配套服务的——那就是马吾列会提供一个空碗,还帮他撕开包装放进去,再亲自为他冲上开水。方便面可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到了山野里,它奇异的香味是牧人们单调饮食之外的巨大诱惑。

等客人香喷喷地吃完面、喝完汤后,他挂在火炉边的湿外套也差不多烤干了。于是他付钱,穿上衣服继续赶路。之前的安静又在房间里继续漫延。

〔23〕除了巴合提小店和马吾列家,我还在上游阿拉善的迪娜家店里落过脚。迪娜十一岁,头发浓密,长胳膊长腿,瘦得像一根铅笔。因为上的是汉校,小家伙的汉语发音非常标准。但用的还是哈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说起话来千奇百怪,细节迂回不绝,怎么也绕不到点子上。我倒宁愿她用哈语说。

迪娜非常亲我,她问我在此住几天,我指着刚洗完的衣服说,等衣服一干就走。她立刻大喊:“不行!”并严肃地告诉我,哈萨克人洗衣服得晾五天才允许收回家!我吓一大跳,这什么风俗……很快得知小家伙是在骗人,想多留我住五天。

〔24〕六七月间正是学生放暑假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小孩都回到了牧场上。在迪娜家的小馆子吃饭时,有四个孩子站成一排在饭桌边盯着我吃。我感慨:“孩子真多!”迪娜妈妈笑道:“是很多。”过了一会儿,我才知道什么叫“多”——又涌进来五个!

这群屁大的小孩,互相之间见了面还像模像样地问候健康和平安,握手,然后排成队继续盯着我看。这顿饭让人吃得百感交集。

吃完饭去补鞋,这群小孩继续尾随。在补鞋摊前蹲了一圈,深深地看着我的光脚。

等补完鞋子回店里,尾随的小孩数量又陡然增加了一倍!天啦,阿拉善可真繁华!

〔25〕年纪稍大一些的孩子很有出息,决不见人就跟。但他们会客气地在路上拦住我,指着我的相机,请我为他们照相。似乎非此不能表达“礼貌”。此种“礼貌”,并不是为了显示教养,而真的是一种“礼”,真的是为了人际关系的舒适(哪怕只是擦肩而过的一点点社交)而付出的努力。

在牧人转场的日子里走这条石头路的话,一路上会不停地遇到驼队和羊群。我们搭乘的汽车只好不停地熄火让路,总是得耽搁不少时间。但从来没人抱怨,无论司机还是乘客。除此之外,一遇到路边的小馆子或毡房,司机也会熄火招呼大家同去喝茶(估计也有信息交流的需要)。三十公里的路能走两个钟头!幸好搭车的一般都没啥急事,都不用赶时间。

〔26〕几乎所有的司机到了桥头都会去同一间小饭馆落脚休息。这间饭馆就在路边,虽然破破烂烂、歪歪斜斜,但却是土坯房!既不是毡房,也不是塑料棚!而且土坯墙上还有白石灰大大地写着四个汉字:公用电话。

第一次见到这个小店时,车一停,我赶紧跑进去看电话。原来也是一部靠天线接收信号的移动座机。当时非常激动,好久没和外界联系了。赶紧拨出第一个想到的朋友的号码。可是等电话接通了一开口,满屋子喝茶的人都安静下来盯着我看。还有几个最无聊,一边咬包子一边学嘴。我这边说一句,那边立刻复述一句,连带着模仿口气。

〔27〕我说:“你们那边热不热啊?”

他们一起说:“热不热啊?”

我说:“这次我可能只在城里待一天吧。”

他们打着拍子一起嚷:“待一天、待一天、待一天……”害得我这个电话实在没法打下去。电话那边说什么也没法听清楚,最后只好草草挂掉,转过身冲那帮闲人发火。可他们都豁达地笑,还有人说:“电话费那么贵,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话?”

再一问老板,果然贵!一分钟两块钱。

耶克阿恰是大地方,在那里能遇到许多稀奇事。比如我曾遇到一匹马,屁股长得跟鹌鹑蛋似的,不晓得是得了老年斑还是牛皮癣。

〔28〕还遇到过一个骑摩托车的人,脸上一圈一圈地缠着厚厚白布条,只露出眼睛和嘴。还以为受了什么重伤。一问,才知道家里没头盔。

还有一家小杂货店,大约生意好,室内的泥地被踩得瓷实又平整。店主便用金光闪闪的啤酒瓶盖细心镶嵌在地面上,还拼出许多漂亮的几何图案。这也是一种“装潢”吧?

从耶克阿恰到吾塞的那条山路,我一共走过四次。但到了第四次,还是会迷路。妈妈和斯马胡力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我自己也纳闷。好在鼻子底下还有嘴,一旦遇到骑马人就赶紧问路。而那些人因为有马,走得比我快,会迅速把我问路的消息传递给其他路人。

〔29〕于是乎,往后一路上再遇到骑马人,往往不等我开口,他们就主动说:“是这条路没错,一直往下走就到了。”

七月初,正是这一带的牧人开始小转移的季节。高处的人家纷纷往下挪,靠近边境线一带的毡房也开始往回迁。但挪动的距离一般都不算远。我第一次经过从耶克阿恰通往吾塞的那条山谷时,从头走到尾,空荡荡没有一户人家。而在最后一次,沿途每条岔沟的沟口几乎都扎有毡房。远远路过这些人家时,主人若是没看到我也就罢了,若是看到了,必会使唤孩子们追上来邀请我进房子喝茶。虽然并不认识。这是古老的礼俗,不能放走经过自家门前的客人。对此,我虽然感激,但一般都会拒绝。

〔30〕但其中一家是我家过去的邻居,比较熟识,忍不住去了。当时也实在饿了。这家女主人冲的茶额外香美。本来打算多喝几碗,但这个女人很无聊,突然说:“听说你妈妈又结婚了?”大怒,只喝了一碗就走人。

在中途的一眼天然温泉边,还遇到过一户格外富裕的人家。他家一共扎了三顶毡房,都极白。尤其是中间那顶最大的,还蒙着帆布,墙脚处还画着大团的蓝色羊角图案。像招待领导的房子一样花哨。主人远远地看到我就招呼起来:“进来坐一下吧?”我好奇地进去一看,原来是间山野旅馆。干净舒适,共有七床缎面被褥,沿着墙架子五光十色环绕了一大圈。主人自豪地说:“从县上骑摩托车来钓鱼的人都知道我呢,全都住在我这儿呢!”

〔31〕我赶紧说:“我不住,我不是来钓鱼的。”他说:“我知道。给我照个相呗!”

于是,我从各个角度把他和他引以为豪的“招待所”摄入镜头,令他非常满意。

一次半路上躲雨时,竟撞进了刚搬到山脚下的卡西姐夫家——也没搞清具体哪一门的姐夫。总之是个亲切的年轻男孩,之前在弹唱会上见过一面。结果正赶上他家宰羊,煮得满室肉香。女主人正在擀面条片,满屋子的客人都在等待,躺得横七竖八。

〔32〕卡西的姐夫有一个不足一岁的小女婴,雪白、娇柔。刚睡醒,爸爸把她抱出摇篮,为她穿衣服。一看就知道爸爸不常干这活,笨得要死,把小婴儿颠来倒去,左塞右塞,怎么也塞不进衣服里。小婴儿似乎也习惯了,无论被折腾成什么样都不吭声。当爸爸给小婴儿扣倒穿衣的扣子时,她出其不意地捡起小鞋子,捧到嘴边啃起来……等终于穿好衣服,宝宝累坏了,爸爸更是累坏了。他把孩子往花毡上一放,跑到远远的角落躺直了开始休息。孩子孤零零坐在花毡中央,左顾右盼,颇为茫然。

〔33〕山里的雨一般下几分钟就停了,可那场雨足足下了一个小时。不得不在他家一直等到肉出锅了才离开。当时真想吃了再走啊,虽然姐夫一家也盛情挽留,但实在不好意思。自己毕竟空手上门。

还有几次漫长的行走,远远偏离吾塞和石头路,去往完完全全的陌生之处。那些永无止境的上坡路,连绵的森林,广阔的天空……然后突然降临的小木屋,屋前绿草地上的红桌子——多么巨大的一场等待!

绕过红桌子走进木屋,炊台一角挂着锅盖大小的干奶疙瘩,似曾相识。又看到圆木垒砌的墙壁上历历排列的宽大缝隙。这墙壁挡住了一切,但又什么也不能挡住。

〔34〕四面林海苍茫,床榻静静停在木屋一角,铺着浓墨重彩的花毡。好孤独的等待啊……站在木屋里,既陶醉,又不安。突然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像做梦一样。总是像做梦一样。尤其在这些华美的陌生之处,看着陌生人的华美眼睛——因看多了永恒不变的美景而温柔又坚定,安静又热烈的眼睛——无论多么粗糙的面孔,多么苍老的容颜,都不能模糊这眼睛的光彩。

还有手执马鞭,从远处牵着马缓缓走来的妇人,肩披白色镂空花纹带长长流苏的大方巾,身材高挑,穿长长的裙子……她是最沧桑的,也是最宁静最优雅的。她侧身坐到我旁边,抬起下巴,谦恭又矜持。对于我这样整天东游西荡、不知所终的人来说,她是最遥远的等待。

〔35〕还有吾塞山下那块白色大石头,高二十多米,方方正正地耸立在山脚,远远望去像个石头门。每当在山路上遥遥看到这块白石头,就知道快到家了。石头后面藏着回家的路。它是我的石头,也是孩子们的石头,在孩子们广阔的童年里巨大而深藏不露。有好几次,靠近它时,看到孩子们在石头最上端闪动着鲜艳的衣服,锐利地尖叫不止。又好像看到了孩子们长大后一一离去的寂静。这石头也是一场等待,最固执的等待。


伟大的小孩子卡西

〔36〕还在吉尔阿特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卡西准备用洗衣粉来洗头发,我大惊,大喊道:“啊,不可以!”连忙拿出自己的小袋装洗发水给她用。

结果这家伙一下子就给我全部用完了!于是,轮到我洗头发时,就只好用洗衣粉……

用洗衣粉洗头发的后果是:一连好几天,头发又黏又涩。脑袋上像顶了一块结结实实的毡片,头发丝儿盘根错节,怎么都梳不顺。而且那光景似乎是再浇一点水,再揉一揉,立刻会泛起丰富的泡沫。

卡西揉完洗发水,开始清头发时,直接把糊满泡沫的脑袋插进浅浅的小半盆清水中晃荡两下就捞出来。然后用毛巾用力擦去剩下的泡沫。

〔37〕而我清头发时,坚决要求她帮我用流水冲洗。她就捏个小碗舀了热水往我头上浇。浇完第二碗就再不给浇了,说热水没了。我说冷水也行啊。她大喊:“啊,不可以!”

于是我只好满头散发着“奇疆”牌(假冒“奇强”)洗衣粉的刺鼻味道站在阳光下晾晒,指望干了以后情况会好一些。

干了以后头皮奇痒,头发黏涩。哪像刚洗过,反倒像一百年没洗过似的。还不如洗之前清爽呢。很想再清洗一遍,但当着众人的面……不想做个事儿多的人,尤其还是一件小事。不想把自己的习惯带到陌生的环境里,觉得丢人。只好趁某天正午天气最暖和的时候,跑到山脚下牲畜喝水的沼泽里,跪在一洼小水坑边,把头埋进去狠狠洗了洗。虽然搅得水坑浑浊不堪,但就算用浓度更甚的泥浆水来洗头,也总比洗衣粉温柔多了。就当是敷发膜吧。

〔38〕卡西洗衣服的情景也很恐怖,她把肮脏得快要板结的裤子和相对干净多了的内衣、被罩泡在一起,打上羊油肥皂揉啊揉啊的,揉出来的黑水又黏又稠,泥浆似的。洗完了也不清洗,直接从泥浆水中捞出来拧一拧就晾起来了。

不过有一次我总算看到她清洗了一遍,但清洗过的水也同样黑乎乎、黏答答的。

卡西十五岁,还是个孩子啊。这样马马虎虎、百事不晓地打发着自己的生活,扎克拜妈妈为什么不好好教教她呢?我看妈妈洗衣服的情形就地道多了。

〔39〕大约“教”也是一种干涉吧。妈妈可能已经教过一遍了,看她不怎么理会,只好耐心等待她自己明白过来——等她自己去触动某个机关,然后如大梦初醒般,突然间就了解了一切,突然间全盘逆转,突然间就一下子变成最善于把握生活的人了。

就像卡西做的饭,无论再难吃,扎克拜妈妈也从不指责。似乎不忍打击她的积极性。要等着她先将“做饭”一事纳入生活中理所当然的轨道,然后再等着她自个儿慢慢发现技术上的问题。反正妈妈最善于等待了。

〔40〕卡西不可能一辈子做饭都那德行,毕竟她正在不断地接触做饭这件事情的“真实”之处——她会在亲戚家做客,到了繁华的地方也会上小馆子……总有一天,她会发现好吃的饭与不好吃的饭之间的区别。那时她会疑惑。像她这么骄傲自信的人,总会想法子学习改进的。她正在不停地长大。

生命总会自己寻找出路。哪怕明知是弯路,也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啊。

而那些一开始就直接获取别人经验稳妥前行的人,那些起点高、成就早的人,其实,他们所背负的生命中“茫然”的那一部分,想必也同样巨大沉重吧?

〔41〕最奇怪的是,不等卡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就先替她释然了。在这深山里,这样的一个世界中,能有什么脏东西呢?顶多是泥土而已。况且所用的肥皂都是自制的土肥皂,原料清清楚楚、简简单单,没有任何莫名其妙的添加剂。

再说了,从黑水里捞出来的床单,晒干后是那样地白。

有一天扎克拜妈妈从下游的耶克阿恰串了门子回家,带回一小瓶“娃哈哈”。斯马胡力兄妹俩喜滋滋地一起喝,你一口我一口,有时斯马胡力多吸了一口,卡西会大闹不休。

〔42〕我嗤之以鼻:“那是小孩子才喝的东西嘛!”

斯马胡力闻言有些不好意思。卡西却边喝边可爱地说:“我就是小孩子嘛!”

我一想也是啊,卡西才十五岁嘛。

那瓶“娃哈哈”喝完很久了,卡西还在津津有味地啜着空瓶子。第二天,从木屋角落里拾起来又啜了一会儿,似乎里面还有香甜的空气。

小孩子卡西啊……

在冬库尔,六月一号那天,我对卡西说,今天是儿童节。卡西听了立刻从花毡上跳起来:“啊,我的节!我的节!”然后哀叹不已,离开学校的孩子永远也没有儿童节了。

〔43〕我们富蕴县有个奇妙的传统,儿童节不只是孩子的节日,更是全县人民的节日。那天全县上班的人都要放假的。所有的学生——从上幼儿园直到读高中的——都会穿得漂漂亮亮,由老师领着上街走队形。此外还有各种活动和比赛,满街都是观看的人。在队伍中找到自己孩子的父母会大叫孩子名字,啪啪啪拍照。而孩子们则目不斜视,昂首挺胸,万分骄傲地经过他们。城里如此,乡间也是如此。

下午斯马胡力放羊回来,我再一次提到儿童节的事,说:“今天是你们俩的节日!”

卡西不屑道:“豁切!斯马胡力太老了,哪里是儿童?”

〔44〕卡西一方面四平八稳地过着她的牧羊女生活,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美妙而奢侈的梦想。她常常说自己以后还会继续上学的。她打算今年九月份去阿勒泰市上卫校。学护理专业,以后想当护士。为此,她极为期待,憧憬:当了护士以后,家里人就都不会生病了,邻居也不会生病了。大家哪里不舒服就赶紧去找她……憧憬完毕喜滋滋地抹了一把鼻涕,随手蹭到裤腿上。这情形不由令人忧患。

卡西骑术了得。每当她风驰电掣地从我身边打马奔过,笔直地冲向高高的山岗,我就忍不住叹息:要真做了护士,真是可惜了一个好骑手!

〔45〕又因为九月份的这个远大目标,她急于学习汉语。总是坚持用汉语和我对话,搞得我整天云里雾里。

为了这个,扎克拜妈妈总是无情地嘲笑卡西。她惟妙惟肖地模仿道:“李娟!你!大的石头!我的哥哥的!多得很!那边那边!”意思是:她的哥哥海拉提家驻扎的地方有许多漂亮的大石头,约我一同去看。

本来没什么好笑的,毕竟人家说得那么辛苦。可被妈妈一学,就非常可乐了。为此卡西非常气愤。但每每气愤完之后,再回想一下,也会扑哧一笑。

卡西真的很想当学生啊!为此她最喜欢背我的书包了,到哪儿都背着不放。放羊时也背,揉面时也背,到邻居家做客时也背。

〔46〕卡西这两个礼拜共穿坏了三双鞋。她总结了两条原因:一是质量问题;二是劳动太多。斯马胡力嗤之以鼻,都懒得举例驳斥她。

总之,卡西这个远远还没长大的,还带着野蛮精神和混沌面目的小姑娘啊……一想到不久后也许会俨然成为阿娜尔罕的模样,整洁又矜持,说话含蓄又得体……便深为可惜。

对了,后来在杰勒苏的集市上,我出于特殊目的请卡西和斯马胡力吃了一次饭馆里的拌面。果然,我达到了目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卡西一直都很郁闷,终于开始对自己有所怀疑:为什么他们拉的面细,而自己拉的面粗?

我窃喜。之前她一直以为自己拉的面最规范最合理,觉得全世界所有的面都应该拉得跟她的一样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