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钱钟书《围城》的思想意蕴、主要艺术特色
答】《围城》的思想意蕴是多层次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
(1)社会批判层面。作品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足迹,展示了战时上层知识分子中的形形色色人物:这里有在国外买假博士头衔回国招摇撞骗的韩学愈,有趁上任之机携带药品高价出售给学校发国难财的教授李梅亭,有依靠亲属的政治背景当上文学系主任的汪处厚,有只同“西洋大哲学家”通过几封信就声名大振被封为中国大哲学家的褚慎明,有引“同光体”为同道活现了一个“遗少”面目的“大诗人”董斜川等,这些人物构成了当时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景观。
(2)文化批判层面。《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作品中的方鸿渐先后同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发生感情纠葛,但却在一场又一场的爱情冲突中败北,他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的束缚所致。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琐、无聊、虚荣、争斗等劣根性.也是传统文化的产物。至于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在她身上也可看出旧式女性的面孔。由此作品表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反思,揭示出近代文明本身的诸多弱点,特别是当这种文明一旦落在一个非常讲究传统的国度里所起的种种畸变。
(3)哲学反思层面。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剧《围城》的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致如此”。确实,《围城》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思考,已从形而下的层面跃上了形而上的层面。“围城”这一意象深刻地道出了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围城》的主要艺术特色:
(1)杰出的讽刺艺术。《围城》中的讽刺不是用夸张人物行为的方法,而是精细地透视他们的五脏六腑,乃至每一根颤抖的神经;从中挖掘那与光彩体面的外观相矛盾的因素,揭示人物内心的阴暗、丑恶和言不由衷。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哲理化、知识化的有机融合。作者熔古今中外的知识于一炉,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渊博的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中,使画面变得新鲜、生动、厚实,也将讽刺艺术的知识化、生活化、趣味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丰富的表现手法。《围城》广泛地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尤其精妙地将它们与高超的讽刺艺术结合起来,既妥帖传神,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精湛的语言艺术。《围城》的语言清新、传神、精辟、畅达,虽移用了大量西洋典故但无欧化气息。尽管夹杂着不少洋文但读来仍流畅自如,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型作家的艺术才力与功力。
154.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要艺术特色
答(1)思想内容。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是路翎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力作。全书分上下两部,分别创作于 l945 年和 l948 年。小说以“一·二八”上海抗战以后十年间我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苏州头等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各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集中刻画了财主的儿女们,也就是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激荡下的摸索挣扎,在尽可能地容纳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的同时,史诗般地记录了我国抗战期间重大的历史变迁,为我们认识那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及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极富价值的范本。作品的人物多达七十多个,遍及官、兵、绅、商、学;人物活动的舞台由苏州、上海、南京、江南旷野、九江、武汉,一直伸展到重庆、四川农村;这十年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诸如“满洲国”成立、华北危机、长城抗战、北平学生运动、西安事变、汪精卫投敌、南京陷落、迁都重庆等,都历历在目。
(2)人物形象塑造。作者刻画的中心人物,是财主蒋捷三的三个儿子——蒋蔚祖、蒋少祖、蒋纯祖。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类型,作者从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人物命运的不同走向去描写他们,旨在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提供不同的生活类型。
长子蒋蔚祖是一个性格懦弱、无所作为的公子哥儿,最终因忍受不了大家庭内部的倾轧和妻子的放荡行为而精神崩溃。以致自杀。这个形象的塑造,鲜明地揭示了蒋蔚祖这种无能的末代继承人的生活和心境。他们的软弱以及同旧式家庭割舍不断的联系必然被激昂的时代狂澜所吞没,他们的痛苦哀嚎反映的正是他们力图挣扎却又无从摆脱旧生活的羁绊从而不得不与之偕亡的凄凉心情。
二少爷蒋少祖年轻时曾是一个十足的“新派”人物,在新思潮的激荡下,他厌恶旧冢庭“尽是铜臭的生活”,毅然离家出走,东赴日本留学,接受了自由新风的洗礼,成为蒋家“第一个叛逆的儿子”。回国后投身于民主运动,抗战爆发后也曾一度卷入抗日爱国的浪潮中。然而,毕竟“世家公子”的根性太深,他所 持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思想又无力抗拒顽固、黑暗的社会现实,于是不免陷入深沉的苦闷之中,并最终抛弃 了追求“现代文明”的初衷,重新走上了复古主义的老路。小说对这个人物极其矛盾、复杂的心态的剖析, 真切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动荡社会中一部分看透了一切从而时进时退、左右失据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小说中描写的三少爷蒋纯祖,是一个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死守个人主义立场而四处碰壁的苦闷绝望的知 识分子的典型。蒋纯祖背叛家庭,反抗传统,始终是一个不妥协、不安定的追求者、漂泊者。在从南京流亡 武汉、重庆途中,他看到了人民的挣扎和同胞的自相残害,痛感中国的愚昧和落后;他曾参加了一个宣传抗 战的演剧队,又难以接受组织内的家长式统治;在四川穷乡僻壤的石桥场,他以孤傲的个性,向宗法制农村 的冷酷和愚昧挑战;最后,在事业与爱情都遭到封建恶势力的破坏后,他狼狈而逃,以致病逝。他的奋斗与 抗争和他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悲壮历程中所饱尝的精神苦刑,深刻地概括了那一时代未能与人民结合,没 有找到光明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3)主要艺术特色。《财主底儿女们》以史诗的笔触,描写人的灵魂的搏斗,在揭示人的灵魂的复杂、丰 富性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他对我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作品采用的兼容政治、哲理、 抒情等多种艺术要素的夹叙夹议的叙述艺术,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样式,为我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多样化发 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155.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