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631】
读物本·现代文学史13
作者:无…為
排行: 戏鲸榜NO.20+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8857
0
0
2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汉语言文学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18 19:30:00
更新时间2024-09-19 14:24:04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123.20 世纪 30 年代报告文学的兴盛

报告文学在 20 世纪 30 年代兴盛的原因是:

(1)“左联”的提倡。“左联”在开展工农兵通信运动时,提出了创作报告文学的号召。“左联”刊物上译载了介绍这种文体的论文,左翼作家们还积极创作报告文学作品和翻译出版国外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

(2)是由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决定的。报告文学作为文艺性的通讯报道,集新闻性、真实性、文学性、战斗性于一体,能以文学的手段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既喜爱文学又关心社会动向的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

(3)深刻的社会原因。“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生活急剧变幻,人们关心民族的前途,关心时事,迫切需要了解时局的变化,报告文学能迅速反映急遽发展的社会生活,因而必然兴盛起来。

124.20 世纪 30 年代叙事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

在叙事散文方面,较有成就的有李广田和陆蠡。李广田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等。李广田描绘得较多的首先是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深沉依恋,其次是抒发农民的忧郁与寂寞。与他所状写的这些乡村人事一起展开的还有旧中国乡村衰败的景色,衬托得他的乡土“画廊”益发沉郁苍凉。李广田的散文善于结构故事,常常用一些生活的片断,加以抒情和风光描写来写人物,他的文字不雕琢,追求淳朴、静美的境界,有一股感人的力量。陆蠡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其中有些是抒情散文,但写得较好的是记人的,而且多是写农村人物的那些作品。他的散文讲究构思,有真情,景物描写优美,格调比较沉郁,语言较欧化。

125.20 世纪 30 年代哲理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

20 世纪 30 年代哲理散文写得较有特色的是丰子恺、梁遇春。丰子恺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他的散文受佛学影响较深,常表现一些从日常生活、时序变换中悟出的道理;在艺术上其较多受古典散文影响,描写细密,感情真挚、醇厚,.文字挥洒自如,呈现了一种自然的、近乎童真的境界。梁遇春有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前者有一半篇幅是 20 世纪 20 年代的作品,但主要影响却在 20 世纪 30 年代。梁遇春的散文善于在拉杂闲谈或解析知识中讲一些人生哲理,善于在表面看似消极的、玩世的色彩背后曲折地反映对生活的不满;文笔既幽默风趣,又清新婉转。

第十节戏剧创作概况

126.“农民戏剧实验”

l932 年至 1936 年间熊佛西到河北定县从事长达五年的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为了配合农村演剧,熊佛西创作了反映农民生活的戏剧《屠户》、《牛》、《过渡》等。熊佛西还积极培养农民演员,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探索农民戏剧的演剧方式。这与当时左翼戏剧正在倡导的“戏剧的大众化”方向是相通的。

127.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的主要思想内容

洪深于 1929 年起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受左翼文学影响,1930 年至 l932 年间相继创作了《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合称“农村三部曲”,这是现代话剧史上首次较全面地表现农村生活和农民抗争的戏剧作品。《五奎桥》反映在灾难中求生的农民与乡绅的尖锐冲突;《香稻米》描写“谷贱伤民”、“丰收成灾”导致农民破产;《青龙潭》表现农民在经济衰败中挣扎的愚昧和迷信。代表作《五奎桥》将农村封建地主与农民的尖锐矛盾集中在一座桥上,这是地主周乡绅的祖辈为纪念“一门丽代人中出了一个状元四个举人”的“盛事”而建的“私桥”,大旱成灾,当地农民租来“洋龙船”,要求拆桥过船,打水救灾,于是,拆桥与护桥的矛盾实际上具有阶级压迫和农民抗争的“时代性”内容。受左翼思潮影响,剧作家以“乡下人性命交关的事”的特定情境——“旱灾、荒年、贫穷、困苦、饿死……逼得大家拼命”,写出了“乡下人真反了”的时代性和合理性,并描写了这一矛盾冲突的激化和结局:作为农民带头人的李全生获得了更广泛和有力的群众拥护,因而最终赢得了拆桥斗争的胜利。

128.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1)剧作家大量涌现,戏剧创作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一-he 期,20 世纪 20 年代初就活跃于剧坛的田汉、欧阳予倩、洪深、熊佛西、谷剑尘、白薇等剧作家在思想和创作上有了新的发展,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戏剧新人,如曹禺、夏衍、李健吾、于伶、宋之的、陈白尘、凌鹏、章泯、阿英、左明、袁牧之、陈楚淮等登上剧坛,或一鸣惊人,或初露头角,相继推出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一批优秀剧作,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剧作家队伍。戏剧创作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雷雨》、《日出》的诞生,推动了戏剧演出的发展。

(2)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左翼戏剧运动明确提出了表现工农大众的生活和反抗,反映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与“五四”时期“爱美剧”主要侧重从爱情婚姻来表现社会生活相比有很大的发展。

(3)现实主义戏剧的主流地位开始确立,现代派戏剧思潮的影响逐渐削弱。现代派戏剧之于中国现代戏剧创作,与其在中国的传播相类似。开启于“五四”时期,鼎盛于 20 世纪 20 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延续来,如陈楚淮写了《骷髅的迷恋者》、《幸福的栏杆》等,徐讦写了不少影响不大的“未来派”戏剧,但从整体上看,没有前一时期那么热闹,随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爆发,现代派戏剧创作逐渐趋于消隐。

第三章 40 年代文学(1937-1949)

129.第一节概述

20 世纪 40 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20 世纪 40 年代文学,又称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指从卢沟桥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就其主流来说,三个区域的文学都受到现实政治文化的强烈影响,较自觉地将文学与现实政治环境结合起来,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事业作出贡献。由于政治环境上的差异,三个区域的文学在创作成绩和创作特点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因为三个区域地缘范围受战争形势的影响有所变化,所以,各区域文学的形态也呈现一定的交错局面。

130.20 世纪 40 年代文学形成的三个区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全国实际上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时称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三大部分(中间还包括 1937 年 11 月至 l941 年 l2 月的上海“孤岛文学”时期),文学也因此形成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同时并存的格局。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