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268】
读物本·次第花开 第三部走出修行的误区 第三章 菩提心
作者:舞小白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现代字数: 8354
3
5
4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追求觉悟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里突围,没有佛法的指引,我们永远都将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1-07 14:11:49
更新时间2025-03-17 20:20:26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读物本次第花开 第三部走出修行的误区 第三章 菩提心

00:00:00/00:00:00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近两年来所写的心灵随笔集。这些随笔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

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希阿荣博堪布在书中,或睹物思人,或畅谈佛法人生。细细阅读一篇篇慈悲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智慧教法,让人如沐春风,感动不已,受益匪浅。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在情绪低落时,让我们生出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本书揭开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堪称当今最优雅的佛学心灵随笔。

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误区

第三章 菩提心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BGM

1

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

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如实观察往往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我们本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错,现在却发现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大概是许多佛教爱好者,信佛多年仍不肯开始真正修行的原因。直面自己的缺点,远不像谈玄说妙、做做表面佛事那样,可以满足虚荣心、带来成就感。不过,另一些人的做法正好相反,觉察的结果使他们非常沮丧,他们下决心要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狭隘、冷漠、混乱。苛责让他们失去幽默感,变得越来越酸涩,对自己、对他人及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厌恶。

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


2

我们常说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对修行人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萨道。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

在轮回里流连日久、被贪嗔痴慢疑训练有素的我们,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谈何容易。不过,我们还是要发愿,哪怕不是十分的诚心甚至带着疑虑,也还是要表达自己的这个愿望。我们的心有一个特点,就是可塑性极强,只要不断训练,什么假的在我们心里都能变成真的。久而久之,假装发心也能把真的菩提心激发出来。


3

菩提心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

一、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便是慈心。

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做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对普通人而言,一开始就平等地关爱所有众生颇为困难。通常我们从自己开始,愿自己快乐,然后怀着快乐的心情逐步将友善扩展到我们爱的人、亲友、陌生人、让我们憎恶的人以及一切众生。

有人告诉我:做善事后,如果只是把功德笼统地回向给“一切众生”并不难,但如果具体联想到自己的敌人,则很难心甘情愿地把功德也回向给他们。

有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你心中的“一切众生”只是一个名词,没有具体的内容,或者至少不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众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发愿的对境是逐步扩大的。有偏见、有局限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不自欺,不敷衍。


4

对自己友善并不是放纵自己,因为放纵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让我们内心安乐。友善意味着以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带着幽默感去观察自己的傲慢、无知、冷酷、僵硬。这些东西虽然顽固,说到底不过是自心玩的可笑把戏,你弄清这把戏背后的玩法,就能逐渐不再被它迷惑。

通过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观察,我们会慢慢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快乐,什么样的行为造成痛苦。为了让自己快乐,我们将学会谨慎取舍身体和心的行为。

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和专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而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宽恕要容易、痛快得多。

由于缺乏觉察,我们不能看清事物的状况,不能了知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使自己处于不必要的伤痛、焦虑和混乱中。


5

即使出于善意,我们说话、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不过我们总以自己发心好为理由忽视这种伤害。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
评论
按热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刷新

请先登录后发表言论(^-^)

表情

0%

复制
暂无曲目
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