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安的爱情课》如一首写给孤独者的长诗,字句间藏着温柔的星光。
他告诉我们,爱情不是急行的列车,而是荒野里独自跋涉时遇见的溪流,唯有在自我生长的年轮里沉淀出完整灵魂,才能捧出清澈的真心。
他用文学浇灌干涸的现代心灵,教我们以萤火般的勇气拥抱不确定,在破碎世界里种下春天。真正的爱是两棵并肩的树,根脉相缠却共享月光,用自由的灵魂抵抗世俗的荒原,最终在生命深处收获永恒的星光。
💗梁永安的爱情课💗
上辑 爱情课
第三课 前任
蘑菇时期的爱情
1
前任其实是生活的概括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面,有前任特别普遍,不像传统社会,终身大事由父母决定。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社会,人的情感像河流一样,在不同的空间里面,在不同的时间里面,都有起伏,都有变化。作为个体来说,我们是很难去控制的,很多情感都变成了过去式,前任就变成一个普遍存在的、特别重要的社会现实。
加拿大的电影《野蛮入侵》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它描述的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现实。大学历史教授莱米患了绝症,他和儿子的关系相当冷淡,因为儿子看不惯父亲的生活方式:父亲跟母亲离了婚,而且还有一个又一个的情人。
2
莱米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搞技术的,理性而冷静,对生活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控制性。他很不满父亲这种无效的生活,因为情感上会特别容易产生一个一个的泡沫。他更不能容忍父亲最后离开了母亲。
后来他得知父亲得重病住进医院了,才终于坐飞机来看望他。来了以后一看,病床特别紧张,父亲的病房里病人很多,环境很不好。出于父子这么一种天然的情感,他通过走后门、送礼,硬是把原来装杂物的房间改成一个舒适的单人病房,把父亲安置到这里。
这时候他逐渐地靠近了父亲,才慢慢地理解了他。父亲生活的时代,经历了存在主义、女权主义、嬉皮士运动等等稀里哗啦那么多运动,社会在不断地变化,父亲也在特别真切地生活。
3
我们什么都经历过,分离主义、独立主义和主权主义、主权合作主义。我们从存在主 义启蒙,读了萨特和加缪。读过法农后变成反殖民主义者,读了马尔库塞又变成了马 克思主义者、列宁主义者、托洛茨基主义者。读了索尔仁尼琴之后,想法又变了,成 了结构主义者、情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解构主义者。还有什么主义咱们没有崇拜 过?
这个父亲在真切的生活里面,毫无疑问,他跟这个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幻有一种深度的契合,然后每一个阶段又和不同的女性建立起一些亲密的关系。
4
儿子逐渐明白了,他才知道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太简单了,太抽象了。后来他想让父亲去世前能圆满一点,就把父亲的两个前女友都叫到一起,陪伴父亲走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这种容纳性是特别可贵的,包含了我们对现代生活的理解。现代生活中,我们对人不像神学时代那样有非常极端的唯一性的要求,也不是现代主义阶段对人有那种终身价值的要求。我们作为个体的人,面对这么庞杂的时代变迁,对人的宽容度一下子加大了。这部电影表达出来的东西,尽管看上去让人有点伤感,但是另一方面又使人在面对我们的时代生活时增添很多宽度和力量。
5
很多时候我们不接受那种不完美的生活,更不用说我们去拥抱一种不完美的生活。这样的电影,如果你细细地体会它,一般的人不会把生活变得这么复杂,如果你能理解这样的电影,你在迎接生活的时候,你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就好得多。
我们说在前任这么一个命题之下概括的其实是生活,概括的是时代所要求的以人为尺度,而不是以某种原则为尺度、以某种神圣的东西为尺度,去对人的生活造成一种苛评。
6
对前任的评价,衡量着每个人生命的宽度
如何评价前任,衡量着每个人自身的善与恶。我在学校听到很多人关于前任各种各样的话,最后我体会到一点,不断地说前任的好处的人,一般心里都比较善。而不断地把前任说得一塌糊涂的人,问题就大一些。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前任是你的一段生活,他身上的某种美好的点是很难被否定的,总是有某一些东西让你们走在一起,这是非常珍贵的。
7
在这个阶段,你们的相爱实际上把心灵深处、生命深处的某些东西打开了,但有些花儿你不可能让它一年四季全开,后来可能就枯败了,那也是你生命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爱情中,一个人对对方的理解,对对方的感受,到底是像向日葵一样感受热度、感受美好,还是像非常纠结的荆棘一样,总是勾起一些刺痛的东西?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
我们看乔伊斯的小说《死者》,《都柏林人》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的最后一篇,加布里埃尔参加一个聚会,本来是一个非常喜庆的夜晚,散场的时候他在楼下等他的妻子格莉塔。里面响起了一阵音乐,结果格莉塔在楼梯上忽然站住,她脸上浮现出一种非常难忘甚至很感伤的神色。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