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好景君须记】三月上巳:修禊xì仍逢三月三
1. “丽日属元巳,年芳具在斯”。二月花朝,花神抛洒下的花瓣正从丽人们的肩头缓缓飘落,转身已迎来“三月三日天气新”的仲春景象。迎面款款而来的,仿佛是长安都城的仕女们,一边说笑着,一边沿着曲江水岸踏歌而行。“三月三,上巳节”,曾是一个与花朝同样古老而盛大的节日,在历史的演进中因与寒食、清明相近,节俗杂糅相并而渐渐消散,但其独特的节日精神与文化内涵,正被从褪色的文化记忆中努力地找寻出来,期待它被重新填上那一抹鲜活的生命颜色。
2. 临水祓禊fú xì,袪疫祈福
上巳节,又称“重三、三巳、上除、禊日、修禊日”。“上巳”名称的由来,源自中国古老的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之法。《五行大义》中记载:“(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支)。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古老的干支纪元法,其中十个天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rén、癸guǐ”,它们分别对应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yǒu、戌qu、亥”。这些天干地支按照固定的顺序相配,组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称为“六十甲子”,为一甲子轮回。同样,干支用于纪日,其中“巳日”共有五个,分别是“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因此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就被称为“上巳”。
3. 那么三月三为上巳日,是否有对应的下巳日呢?一般认为下巳日为农历七月十四,与春日上巳行春禊相同,下巳日要举办秋禊,同样也是盛大的节日。也有学者认为,三月三的上巳节与九月九的重阳节相对应,如汉刘歆《西京杂记》所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外出踏青游玩,一个在暮秋登高辞青。
“上巳”中,“上”是“上旬”的意思。“巳”除了地支名称外,还有何种意涵?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禊》如此解释道:“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巳”,既包含了袪除邪疾疫病,又有祈求福祉降临之意。《岁时广记》中对“上巳”的解释:“历法,三月建辰,巳既是除,可以祓除灾也。”均指向与除灾祈吉相关的古老巫仪。
4. 那么上巳日,应由谁来“巳”,如何“巳”呢?《周礼·春官·女巫》认为重要的“巳”仪应由女巫掌管:“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对此的注释是:“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衅浴”即是由女巫主导的临水祓禊,往往使用由香花药草熏制而成的芳香汤水。屈原的有《九歌·云中君》中的“浴兰汤兮沐芳”。
“祓”是古代除灾求福之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祓”为“除恶祭也”,同时也有斋戒、沐浴、举火或以牲口的血涂身等多种形式。“禊”字,在应劭《风俗通·祀典》里释为“禊者,洁也。春者,蠢也,蠢蠢摇动也。……意思是春日在水边洗濯污垢,通过自洁消弭疾病以达成祈福的仪式。《晋书·乐志》中亦称:“三日之辰,名为辰。辰者震也。姑洗者,姑,枯也,洗,濯也,谓物生新洁洗除其枯,改柯易叶也。”可见这里的“除其枯、改柯易叶”,本就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后来才被引申为人之蜕变。
5. 先民意识到,三月季节交替,阳气上升,阴气尚未退尽,此时最易患疾,而畔浴可以洗涤污垢,除去整个冬日所积存的病害。通过清洁仪式达到卫生效果的同时,也通过祓禊的交感巫术,完成祈福迎祥之朴素生活愿景。上巳节的原初意义即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如果说先秦时期的“祓”祭与“禊”祭,使得上巳节成为具有浓郁信仰性的节日,那么汉魏时的上巳节,已然成为官民同庆、郊外游春的重要娱乐性节日。官方介入上巳节,对世俗娱乐性的转变具有重要影响。上巳日,上至天子大臣,下至庶民百姓,均会穿上新缝制的春装,相互邀约,倾城而出,前往江河之畔,或嬉戏沐浴,或探幽采兰,或宴饮行乐,以更具娱乐性的临水活动祓除不祥。
6. 水滨祈子,祭祀高禖
请先登录后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