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788】
读物本·【唯美中国艺术】篇拾陆《王蜀宫妓图》
作者:幼鱼出听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禁止转载】读物本 / 古代字数: 5340
6
12
19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22段。本系列通过18件最具影响力的传世佳作,讲透中国艺术的浪漫与哲理,读懂五千年中国艺术之美。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5-04-01 19:37:16
更新时间2025-04-17 20:20:42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唯美中国艺术】篇拾陆

1.  《王蜀宫妓图》——命运借他轻狂,偿以悲凉

文物档案

图名:《王蜀宫妓图》

作者:唐寅

创作年代:明代

规格:纵124.7厘米,横63.6厘米

材质:绢本

现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后主王衍骄淫好色,喜欢让后宫妃嫔身穿道士的服装,头戴莲花金冠,脸上涂上红色的脂粉与他饮酒作乐。当她们在宴会上喝醉后,摘下金冠,发髻就散落着自然垂向两边,亦道亦俗,别有风情,成为风靡一时的“醉妆”。

2.   六百年后,这些饰以“醉妆”的女子出现在明代才子唐寅的画中,四人亭亭而立,如醉如诉。这幅画被明末收藏家汪砢luǒ玉收录时,认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chǎng的典故,故而定名为《孟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并一直沿用数百年。直到近代被考证为前蜀王衍的后宫故事,遂改为《王蜀宫妓图》。

绘画发展到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主要有师承南宋院体画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以及具文人画风格的吴门画派。而吴门画派逐渐成为画坛的主流,因该派的画家大多在吴郡(苏州),故称吴门。它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寓情于画,以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表现自身的品格和情怀。其中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最负盛名,被称为“吴门四家”。

3.  《王蜀宫妓图》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之作,它是唐寅一生中最好的一幅仕女图,也几乎是整个明清时期最美的一幅仕女图。

画面构图为明代流行的竖构图样式,没有衬景,菱形布局,四位仕女交错而立,有正面有背面,层次丰富,避免单调。唐寅吸收了唐代仕女画中的主仆组合构图,正面的两位头戴莲花冠,身穿道衣,服饰艳丽华贵;背对的两位婢女服饰简单,一人端着盛有酒壶吃食的托盘,一人提壶倒酒服侍。正对的蓝衣女子似乎在劝饮,而红衣女子已经不胜酒力,摆手欲止,却被蓝衣女子挡住。人物神态、举止互相关联,彼此呼应,使得画面生动传神。

4.   画中人物造型富有时代特色,不同于唐代的丰腴,而是符合明代特色的清秀娟美的审美理念,体态匀称,削肩狭背,创新地描绘了明代仕女柳眉、细眼、樱唇的容貌,下巴尖削,更显得弱不禁风、楚楚可怜。

这幅画最为人称道的技法是线条的运用。唐寅的线条清细,骨法用笔,集历代大家所长,既有高山流水的笔意,又有卷褶飘带的笔势,简洁明快,刚柔相济。衣纹的线条采用了铁线描,精秀细劲,一气呵成,如春蚕吐丝。衣冠服饰的描绘极为工细,流转自如,衣物上的仙鹤云霞亦栩栩如生。

画面设色工笔重彩,明净妍丽。唐寅用“三白”设色法,在仕女上额、鼻尖、下巴涂以白粉,使得脸部如打了高光,更为立体,被称为“唐三白”。这是辨别唐寅画作真伪的一个标准。

5.   这种“三白法”在南北朝时已有雏形,在唐代张萱、周昉等的仕女画中也有使用,到唐寅时达到巅峰。画中人物色彩对比鲜明,正面而立的两人分别身着深赭zhě、花青道衣,争绯斗绿,色彩对比强烈,产生了生动醒目的视觉效果。而背对的两人,一人着淡黄色长褂,一人着淡青色,颜色清雅,符合婢女的身份,也使得画面设色富于变幻和节奏感,既有浓淡冷暖的颜色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呼应对称,过渡巧妙,搭配自然,整体色调丰富和谐,浓艳而兼具清雅。

画上有唐寅的题诗“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以及题字“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唐寅”。诗文自然清丽,字迹俊逸秀拔,实现了诗、书、画三绝的至高审美意趣。

6.   在整幅画艳丽明亮的色调之下,仕女宫婢们的表情却无一丝快乐欢欣,也没有道家的道骨仙风,反而满目空虚寂寞,忧伤惆怅,流露出脆弱无助、不堪一击的气韵,一如画者唐寅的人生。

登录后查看全文,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