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经典 品自我】《漫长的告别》
1. 村上春树读了12遍的经典神作,这个酷男人已活成我们最羡慕的样子
有些书是用来阅读的,有些书就是为了治愈。《漫长的告别》是当之无愧的后者。
人性最本质的两个特点是自私和好奇。侦探悬疑小说,可以带着现实中不能满足的自私欲望,获得足够好奇的窥探和心灵失衡的校准。
美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在“一战”“二战”期间,最容易提到的桥墩式作家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但活得特立独行又毫不在乎名誉的钱德勒,和他那硬邦邦的理想主义却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他的文字像匕首又像烈酒,每一页小说都有闪电在跳舞。
2. 钱德勒《漫长的告别》,在村上春树心中是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的排名。每遇到困境村上就会翻出来读。而如果在一个天气阴霾又情绪低落的下午,问我还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我估计也会脱口而出,再读一遍《漫长的告别》吧。
并不是我还好奇那些离奇的死亡和痛楚的分离,而是我如此想念书中的每一个人,想念到忘记它只是一本60多年前的小说。
3. 读《漫长的告别》有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它像VR技术一样把你吸进故事中的时代和阶层,你的情绪体验是立体真实、又呼之欲出的。小说中的人不是在书里,而是坐在你对面。好像可以闻到午后烟雾缭绕中那杯螺丝起子的酒香,看到那个半只脚踏进酒吧就足够让人们为之倾倒的美人,听着那个长长的回廊里特里越走越远的脚步声,还能感受到马洛心里每次都死去一点点的那句长长的再见。
他塑造的每个人物,好像都曾经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过,又好像你根本是和那个雅痞侦探马洛一起,经历了这场人生中最漫长的告别。
4. “我生性浪漫,所以为了一些算不上理由的理由,做着别人都不理解又冒险的事,当我觉得无趣,抽身而出时,也没有感到特别的惆怅。”这是自说自话的马洛,如果我会画画,那么我一定会把黄昏酒吧刚刚开门,就已经叼着烟卷准备宿醉的马洛,跃然笔端。
马洛,不同于阿加莎笔下波洛那种贵族精神的黑色幽默,也不是日系侦探的细腻冷静。马洛就是一个屌丝,但是屌丝中的极品,他是帅的、有女人无法拒绝的一种魅力,他不修边幅、脾气暴躁,语言精辟深刻也犀利讽刺。他是一个私家侦探,用他的话说,他们干这行就是为“麻烦”而生的,他太清楚这个世界的虚伪与丑陋,太了解那些包裹在话术夹层中的真实意图,但他恰恰是一个太嫌麻烦的人,所以他总是不加修饰和思索地说真话。他没有欲望,所以反倒什么也不怕。
5. “人们感到无聊,因为孤独、悔恨或恐惧感到绝望、愤怒、残忍、狂热,哭得浑身发抖。
一个不比其他城市更糟的城市,
一个富裕、繁荣、充满自尊的城市,
一个失望,挫败,充满空虚的城市,
完全取决于你的位置和你的个人成就。
我没有,我不在乎。”
这是马洛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精准界定。小说也由此展开两条推进的线索,一个是财富的累积往往伴随快乐的衰减;第二,欲望的清减可以提升对生活的觉知和心灵的丰润。
太有钱的人,都不太敢再奢求能有一份好心情。不是更好地活着,而是如何才能活着。
6. 太有钱的人,就好像喝过酒的世界,一切的危险和快乐都会被放大很多。
当身价过亿的特里想要彻底戒酒的时候,马洛残忍又精妙地说:“没有酒精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色彩会没那么绚烂,声音没那么嘈杂,你必须习惯才行,还有你以前的熟人可能会有点生疏,大部分人你甚至都喜欢不起来,当然了,他们也不会太喜欢你。”